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陆相页岩层系岩心中气态烃井场测定技术初步应用及展望
被引量:
4
1
作者
贾梦瑶
鲍云杰
+6 位作者
李志明
申宝剑
曹婷婷
刘鹏
杨振恒
卢龙飞
黎茂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3-190,共8页
陆相页岩层系的流体分析是页岩油甜点评价的重要基础,针对岩心样品中气态烃易于散失的特性和页岩油钻井现场的需求,研发了井场岩心气态烃快速采集测定装置及方法,探讨了基于岩心气态烃分析和热解含油性分析资料快速计算视气油比和估算...
陆相页岩层系的流体分析是页岩油甜点评价的重要基础,针对岩心样品中气态烃易于散失的特性和页岩油钻井现场的需求,研发了井场岩心气态烃快速采集测定装置及方法,探讨了基于岩心气态烃分析和热解含油性分析资料快速计算视气油比和估算游离油损失的方法。研究表明,该装置适用于全直径岩心和块状样品的气态烃检测,既可以实现全直径岩心在常温、常压下逸散气态烃的采集测定,也可以测定块状岩心样品的气态烃总量,气态烃检测相对误差10%,测试结果可以转换为单位质量岩样气态烃含量。全直径岩心逸散气分析可实现岩心气态烃的非破坏式采集和测定,反映了页岩层系垂向上含油气性及其非均质性的变化特征。视气油比可反映页岩层系含油气性和可流动性的趋势,视气油比越大,代表相应页岩层系页岩油可流动性越好。利用视气油比可估算岩心经历降压降温脱气过程中游离烃的损失量,在建立岩心降温降压脱气过程的热解游离烃损失恢复方法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岩心气态烃井场测定技术丰富了适用于井场的岩心流体分析实验技术手段和方法,为陆相页岩层系流体评价及甜点确定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态烃含量
视气油比
游离油损失恢复
可流动性
评价
页岩油气
陆相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陆相页岩油富集高产关键因素分析
被引量:
19
2
作者
李浩
陆建林
+2 位作者
王保华
宋振响
李政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37-848,共12页
目前已发现的高产陆相页岩油藏类型以裂缝型和夹层型为主,高产页岩油藏一般具有非原位、短距离运聚特征,可流动性是页岩油富集高产的关键。根据油藏渗流力学和物质平衡方程,提出页岩油丰度是基础,流动性和渗透性是高产关键,短距离运聚...
目前已发现的高产陆相页岩油藏类型以裂缝型和夹层型为主,高产页岩油藏一般具有非原位、短距离运聚特征,可流动性是页岩油富集高产的关键。根据油藏渗流力学和物质平衡方程,提出页岩油丰度是基础,流动性和渗透性是高产关键,短距离运聚是富集重要条件。研究表明,滞留油丰度、成熟度、原油黏度(包括气油比)、薄夹层或裂缝以及异常压力是页岩油富集高产的关键因素,其中滞留油丰度是资源基础,成熟度和原油黏度影响页岩油流动性,优势相、夹层和裂缝发育程度决定了泥页岩地层的渗透性,异常压力是动力条件。一般而言,中高成熟(Ro,0.9%~1.1%)的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区为页岩油富集的远景区,再叠合上述高产控制因素可知内斜坡、靠近内斜坡深洼区、洼中相对低势区(如洼中低幅背斜)一般是页岩油富集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油
富集因素
夹层
可流动性
渗流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裂缝性潜山稠油油藏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
4
3
作者
樊冬艳
于伟杰
+1 位作者
李友全
曾慧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40-44,49,共6页
针对裂缝性潜山稠油油藏存在应力敏感以及稠油流动存在启动压力梯度门限,建立了考虑应力敏感和稠油可流动性的产能计算公式并分析了产能影响因素。以渤海东部海域某区块为例油井产能随黏度的增加成指数减小;油井产量随裂缝开度和裂缝密...
针对裂缝性潜山稠油油藏存在应力敏感以及稠油流动存在启动压力梯度门限,建立了考虑应力敏感和稠油可流动性的产能计算公式并分析了产能影响因素。以渤海东部海域某区块为例油井产能随黏度的增加成指数减小;油井产量随裂缝开度和裂缝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裂缝开度较大时,产量随开度成指数增长;裂缝密度对产能的影响与开度有关。开度较小时,密度影响也较小,随着开度的增大,密度影响大幅度增加。基质孔隙内原油的可流动性可利用启动压力梯度判定,启动压力梯度越大日产量越小;若裂缝性油藏基质原油不可流动,则油井产量下降很快,产量很小,因此充分考虑基质原油的可流动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潜山油藏
应力敏感
稠油
可流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陆相页岩层系岩心中气态烃井场测定技术初步应用及展望
被引量:
4
1
作者
贾梦瑶
鲍云杰
李志明
申宝剑
曹婷婷
刘鹏
杨振恒
卢龙飞
黎茂稳
机构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中国石化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
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高效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
国家能源页岩油研发中心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3-190,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90022)
中国石化科技部项目(KLP23017)联合资助。
文摘
陆相页岩层系的流体分析是页岩油甜点评价的重要基础,针对岩心样品中气态烃易于散失的特性和页岩油钻井现场的需求,研发了井场岩心气态烃快速采集测定装置及方法,探讨了基于岩心气态烃分析和热解含油性分析资料快速计算视气油比和估算游离油损失的方法。研究表明,该装置适用于全直径岩心和块状样品的气态烃检测,既可以实现全直径岩心在常温、常压下逸散气态烃的采集测定,也可以测定块状岩心样品的气态烃总量,气态烃检测相对误差10%,测试结果可以转换为单位质量岩样气态烃含量。全直径岩心逸散气分析可实现岩心气态烃的非破坏式采集和测定,反映了页岩层系垂向上含油气性及其非均质性的变化特征。视气油比可反映页岩层系含油气性和可流动性的趋势,视气油比越大,代表相应页岩层系页岩油可流动性越好。利用视气油比可估算岩心经历降压降温脱气过程中游离烃的损失量,在建立岩心降温降压脱气过程的热解游离烃损失恢复方法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岩心气态烃井场测定技术丰富了适用于井场的岩心流体分析实验技术手段和方法,为陆相页岩层系流体评价及甜点确定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
气态烃含量
视气油比
游离油损失恢复
可流动性
评价
页岩油气
陆相页岩
Keywords
gaseous hydrocarbon content
apparent gas-oil ratio
free oil loss recovery
flowability evaluation
shale oil and gas
continental shale
分类号
TE135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陆相页岩油富集高产关键因素分析
被引量:
19
2
作者
李浩
陆建林
王保华
宋振响
李政
机构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出处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37-848,共12页
基金
中国石化科技部课题“东部断陷盆地页岩油选区评价”(P15094)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陆相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与分布规律”(2017ZX05049001-006)。
文摘
目前已发现的高产陆相页岩油藏类型以裂缝型和夹层型为主,高产页岩油藏一般具有非原位、短距离运聚特征,可流动性是页岩油富集高产的关键。根据油藏渗流力学和物质平衡方程,提出页岩油丰度是基础,流动性和渗透性是高产关键,短距离运聚是富集重要条件。研究表明,滞留油丰度、成熟度、原油黏度(包括气油比)、薄夹层或裂缝以及异常压力是页岩油富集高产的关键因素,其中滞留油丰度是资源基础,成熟度和原油黏度影响页岩油流动性,优势相、夹层和裂缝发育程度决定了泥页岩地层的渗透性,异常压力是动力条件。一般而言,中高成熟(Ro,0.9%~1.1%)的富有机质页岩发育区为页岩油富集的远景区,再叠合上述高产控制因素可知内斜坡、靠近内斜坡深洼区、洼中相对低势区(如洼中低幅背斜)一般是页岩油富集的有利区。
关键词
陆相页岩油
富集因素
夹层
可流动性
渗流力学
Keywords
terrestrial shale oil
controlling factor of enrichment
interbed type
fluidity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dynamics
分类号
TE122.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TE132.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裂缝性潜山稠油油藏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
4
3
作者
樊冬艳
于伟杰
李友全
曾慧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出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40-44,49,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102237)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4EL016
ZR2014EEP018)资助
文摘
针对裂缝性潜山稠油油藏存在应力敏感以及稠油流动存在启动压力梯度门限,建立了考虑应力敏感和稠油可流动性的产能计算公式并分析了产能影响因素。以渤海东部海域某区块为例油井产能随黏度的增加成指数减小;油井产量随裂缝开度和裂缝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裂缝开度较大时,产量随开度成指数增长;裂缝密度对产能的影响与开度有关。开度较小时,密度影响也较小,随着开度的增大,密度影响大幅度增加。基质孔隙内原油的可流动性可利用启动压力梯度判定,启动压力梯度越大日产量越小;若裂缝性油藏基质原油不可流动,则油井产量下降很快,产量很小,因此充分考虑基质原油的可流动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
裂缝性潜山油藏
应力敏感
稠油
可流动性
Keywords
fractured reservoir of buried hill stress sensitivity heavy oil flow capacity
分类号
TE31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陆相页岩层系岩心中气态烃井场测定技术初步应用及展望
贾梦瑶
鲍云杰
李志明
申宝剑
曹婷婷
刘鹏
杨振恒
卢龙飞
黎茂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陆相页岩油富集高产关键因素分析
李浩
陆建林
王保华
宋振响
李政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裂缝性潜山稠油油藏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樊冬艳
于伟杰
李友全
曾慧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