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沟通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命题与逻辑 被引量:15
1
作者 晏青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6,共10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是中国崛起与民族复兴背景下的文化自信之举,但“西强东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对此形成强大掣肘。在此情况下,可沟通性的传统文化传播命题,能更好绕开意识形态风险和想象,是有助于规避“民族—国家”“民粹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是中国崛起与民族复兴背景下的文化自信之举,但“西强东弱”的国际传播格局对此形成强大掣肘。在此情况下,可沟通性的传统文化传播命题,能更好绕开意识形态风险和想象,是有助于规避“民族—国家”“民粹主义”等文化传播的另一种构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现代”的文化对话与再媒介化的数字沟通,有利促成文化的视界融合以及国家之间的有效对话。要实现可沟通性的传播,需注重文化折扣,降低价值损耗;借用“数字之船”,实现行政机制与数字机制的耦合;培育海外居民主体,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化交流。可沟通性作为一种构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国际传播 可沟通性 数字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接、隔离与可沟通性:道路的媒介性考察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既有研究框架强调道路的功能和影响,将道路对象化和客体化而消解了其主体性。以媒介本体论切入道路研究,道路的媒介性就在于它作为中介“指引”了人们的行为,形成既连接又隔离的社会关系。依此研究路径,道路就是一种视野,也是一种研究... 既有研究框架强调道路的功能和影响,将道路对象化和客体化而消解了其主体性。以媒介本体论切入道路研究,道路的媒介性就在于它作为中介“指引”了人们的行为,形成既连接又隔离的社会关系。依此研究路径,道路就是一种视野,也是一种研究取向和一种方法论的实施。这一研究转向中,道路从处于从属地位的联系主客体的工具,转化为能够决定人的存在方式、展现人的存在状态的独立于人的主体。如此,与人的存在相关的历史、实践、时空和隐喻,都是呈现道路的具体面向,也是言说道路的方式。道路媒介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可沟通性。道路的可沟通研究是一种范式创新,这一研究范式将可沟通性作为考察道路媒介的基本点,它的理论建构立足于人类的道路实践。同时,道路的可沟通研究也以中介、“指引”、沟通等为预设和目标,借此观照道路建设。以智慧道路建设为契机,道路的“可沟通性”建设应以构建“交通网”“社会网”“信息网”“意义网”四重网络体系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 连接 隔离 媒介 可沟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城乡关系的可沟通性与融合发展路径 被引量:4
3
作者 朱战辉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128,共11页
城市化与数字信息技术发展的交叉融合,深刻影响着中国基层社会的深层结构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面对城市化与流动性带来的人口与地域的分离,流动中的农民对城乡之间沟通交流以及重构日常生活秩序的需求日益强烈。数字媒介变革与新媒体... 城市化与数字信息技术发展的交叉融合,深刻影响着中国基层社会的深层结构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面对城市化与流动性带来的人口与地域的分离,流动中的农民对城乡之间沟通交流以及重构日常生活秩序的需求日益强烈。数字媒介变革与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构建起跨越城乡的媒介空间,为构建去城市中心化、双向和多元交流互动的城乡传播网络提供了条件。农民日常生活与城乡传播网络深度交融,数字媒介赋能流动主体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编织城乡连接之网、交往之网与意义之网,城乡之间保持一种可沟通的动态平衡关系,从深层次推动城乡社会融合发展。在流动性和媒介化社会环境中,数字媒介赋能构建双向连接与可沟通的城乡关系,成为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创新的重要探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关系 数字媒介 可沟通性 传播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的可沟通性提升路径 被引量:6
4
作者 何国平 陈烨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2-49,共8页
以可沟通城市为理论框架,本文建构以公共交往基础设施、社会参与与交往、街区认知评价为操作维度的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的可沟通性提升路径,以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法对恩宁路、新河浦、海珠南—长堤等三片广州历史文化活化街区予以考察。... 以可沟通城市为理论框架,本文建构以公共交往基础设施、社会参与与交往、街区认知评价为操作维度的历史文化街区活化的可沟通性提升路径,以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法对恩宁路、新河浦、海珠南—长堤等三片广州历史文化活化街区予以考察。研究发现,三片活化街区沟通基础设施中的公共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的认同度或满意度都在83.9%以上,而信息基础设施的满意度五级量表偏向“不满意”占40%;参与与交往行为中30%的受访者不清楚街区的决策参与方式,88.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参与、而实际参与社区文娱活动的为55%;91%以上的受访者对认知评价中的满意度与认同感两个二级维度予以正面评价,而在地方感维度中,88.2%的受访者以粤语作为日常交流语言。同时,活化街区存在传统街巷空间格局与现代交通冲突、街区活动参与度低、异质性群体语言交流沟堑以及街区绅士化后形成街区区隔等沟通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沟通性城市 广州 历史文化街区活化 提升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历史空间的景观塑造与可沟通性——城市文化地标传播意象的建构策略探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艾文婧 许加彪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6-132,共7页
城市文化地标作为城市传播意象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对外展示地方文化、对内建构城市认同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文化地标传播意象的构建出现诸多弊端。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构建城市文化地标的传播意象有了更高的要求,建... 城市文化地标作为城市传播意象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对外展示地方文化、对内建构城市认同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文化地标传播意象的构建出现诸多弊端。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构建城市文化地标的传播意象有了更高的要求,建构具有特色的地标显得尤为重要,而历史现场的策略运用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从空间景观的视域看,历史现场与现实物用融合的传播意向,大大增强了城市文化地标的可沟通性,适用于诸多城市品牌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化地标 传播意象 可沟通性 城市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传播视角下的城市沟通:上海人民广场“可沟通性”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钟怡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6-62,共7页
"沟通城市"的目标,是异质共存,从而创造更具活力的城市。本研究以"可沟通性"概念为切入点,对传播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当前城市环境、技术环境之下的传播意义进行再阐释,并通过对上海人民广场这一案例的研究,... "沟通城市"的目标,是异质共存,从而创造更具活力的城市。本研究以"可沟通性"概念为切入点,对传播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当前城市环境、技术环境之下的传播意义进行再阐释,并通过对上海人民广场这一案例的研究,探讨城市空间是如何"沟通城市"的,尤其是在城市空间中,空间、个体与媒介是如何产生传播互动的,从而对当前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回应。研究认为,当前城市的"可沟通性",是在城市空间、媒介与个体呈现组成的多元传播实践中构建起来的,城市空间、媒介与个体实践呈现出一种"媒介融合"的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传播 可沟通性 新媒介技术 媒介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地制“仪”: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生产与乡村传播网络重构 被引量:6
7
作者 何志武 陈天明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3,共9页
空间是公共生活和权力运行的基础。空间生产对于形塑可沟通性和治理有效的乡村社会意义重大。文章从空间—传播—治理的理论框架考察新农村社区的村民交往方式、传播网络以及治理模式的变迁。研究发现,以连片规划为特征的新农村社区,产... 空间是公共生活和权力运行的基础。空间生产对于形塑可沟通性和治理有效的乡村社会意义重大。文章从空间—传播—治理的理论框架考察新农村社区的村民交往方式、传播网络以及治理模式的变迁。研究发现,以连片规划为特征的新农村社区,产生了新的生活空间,新空间驯化了村民的仪式化生活,村民获得了新的身份认同;生活空间的改变拓展了村民的交往空间,丰富了村民的交往形式,进而建构了可沟通的乡村;公共空间的增加使得公告牌、光荣榜(牌)、文化墙等传统媒介重现生机,村庄—邻里同构扩大了熟人社会的范围,激活了村庄微信群,增强了村民的联结;公共交流、协商活动的增多,增强了乡村公共性,促进了邻里共同体转向村庄治理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空间生产 乡村传播网络 公共传播 乡村治理 可沟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