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局地气候区的城市碳汇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
1
作者 孙佳慧 周凯 郑曦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257-7276,共20页
在当前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提升城市气候适应性和实现碳中和已成为人类应对气候风险的必然选择,优化城市形态和碳汇能力能够实现对局地气候环境的调节,从而强化城市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韧性。因此,应用局地气候区框架(Local ... 在当前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提升城市气候适应性和实现碳中和已成为人类应对气候风险的必然选择,优化城市形态和碳汇能力能够实现对局地气候环境的调节,从而强化城市抵御不利气候条件的韧性。因此,应用局地气候区框架(Local Climate Zone,LCZ)对城市区域微气候特征进行精细分类以精确量化城市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以此更准确探究城市不同形态碳汇能力。将LCZ方案和CASA模型相结合,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对象,深度聚焦2022年NPP动态演变,运用混淆矩阵、异常检测等多元统计分析NPP与不同LCZ类型内在关联,并探讨了NPP的时空维度变化及其季节性周期规律。研究表明:(1)中心城区以紧密型建成区(G1)为主,占36.4%,开敞型建成区(G2)占32.51%,自然类(G3)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占31.1%。(2)NPP季节性变化显著,季度均值先增加后减少,峰谷差值为1608.77gC m^(-2)a^(-1)。(3)NPP与光照、温度、水分等自然因素以及绿地率等人为因素均存在相关关系。根据不同LCZ类型的NPP变化构建了四个城市类型分区(E1、E2、E3、E4),并提出了针对性碳汇优化策略。研究结果为制定精准的气候适应策略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局地气候区 净初级生产力 CASA模型 城市绿化 可持续碳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