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近海渔业资源生产量和最大可持续开发量 被引量:9
1
作者 李雪丁 卢振彬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6-601,共6页
根据2000-2001年福建近海渔业资源的现场调查和检测结果,并结合福建近海多年海洋科学调查研究所获得的初级生产力资料,应用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模型估算渔业资源(包括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生产量和最大可持续开发量.研究结果表明... 根据2000-2001年福建近海渔业资源的现场调查和检测结果,并结合福建近海多年海洋科学调查研究所获得的初级生产力资料,应用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模型估算渔业资源(包括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生产量和最大可持续开发量.研究结果表明:营养动态模型和Cushing模型估算福建近海渔业资源生产量分别为267.91×10^4和294.58×10^4t,平均为281.25×10^4t.Cadima模式估算的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164.46×10^4t,而1994年以来福建近海实际年渔获量在179.81×10^4~239.39×10^4t,已连续10年超过了渔业资源的最大可持续开发量;投入的捕捞力量也已连续10年超过剩余产量模式估算的最大可持续捕捞力量,呈现渔获量和捕捞力量“双超”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渔业资源 生产量 最大可持续开发量 福建近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量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戴天元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共8页
利用1999~2001年课题组在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采集的海洋渔业资源生物资料和在岸上采集的生产技术资料,通过分析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和结构、测算初级生产力,检测浮游植物含碳率,鱼类、虾蟹类、头足类等主要种的营养级及其含碳量率、测算... 利用1999~2001年课题组在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采集的海洋渔业资源生物资料和在岸上采集的生产技术资料,通过分析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和结构、测算初级生产力,检测浮游植物含碳率,鱼类、虾蟹类、头足类等主要种的营养级及其含碳量率、测算生态效率;利用Cushing模型和营养动态模型估算该海区的潜在渔业资源量,利用Cadima经验公式和Gulland经验公式估算渔业资源最大持续开发量。结果表明,该海区的潜在渔业资源量为250.34×104t,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136.98×104t。2000年该海区的实际年捕捞量为217.2×104t,超过了渔业资源的剩余产量80.22×104t。因此,为了持续利用该海区的渔业资源,应减少投入捕捞力量和实行捕捞限额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可持续开发量 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南—台湾浅滩海域鱼类资源生产量 被引量:15
3
作者 卢振彬 戴泉水 肖方森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0-66,共7页
以海洋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为理论依据,根据调查所获得的有关闽南—台湾浅滩海域的初级生产力资料,检测了该海域的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测算了生态效率,检测了 52 种主要经济鱼类营养级及其有机碳含量。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 Cushing模型估... 以海洋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为理论依据,根据调查所获得的有关闽南—台湾浅滩海域的初级生产力资料,检测了该海域的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测算了生态效率,检测了 52 种主要经济鱼类营养级及其有机碳含量。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 Cushing模型估算了该海域生态系统中鱼类资源的生产量(自然生产量),同时采用 Cadima模式和 MSY简单模式估算鱼类资源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估算结果如下:鱼类资源生产量为98.63×104t,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48.35×104t。1997年以来实际年渔获量为 48.64×104 t —53.83×104 t,超过了鱼类资源的最大可持续开发量,呈现过度捕捞态势。还讨论了加强该渔场渔业资源管理的7项重要措施,以促进鱼类资源的较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资源 生产量 最大可持续开发量(MSY)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中渔场不同生态类群的鱼类资源生产量 被引量:1
4
作者 卢振彬 《江西水产科技》 2007年第1期18-27,共10页
本文以海洋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为理论依据,依据台湾海峡历次海洋科学调查在闽中渔场所获得的初级生产力为基础,通过对该渔场的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和生态效率及61种主要鱼类的营养级,58种主要鱼类有机碳含量的调查、检测。采用营养动态... 本文以海洋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为理论依据,依据台湾海峡历次海洋科学调查在闽中渔场所获得的初级生产力为基础,通过对该渔场的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和生态效率及61种主要鱼类的营养级,58种主要鱼类有机碳含量的调查、检测。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Cushing模型估算鱼类资源潜在生产量,同时采用Steele模式估算中上层鱼类和底层鱼类资源生产量,进而从鱼类生产量中分离出近底层鱼类资源的生产量;采用Cadima模式估算鱼类及其不同生态类群的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估算结果:营养动态模型和Cushing模型估算鱼类资源潜在生产量分别为38.52×104t和44.34×104t,平均41.43×104t;Steele模式估算中上层鱼类和底层鱼类资源生产量分别为25.31×104t和8.05×104t,近底层鱼类资源生产量为8.07×104t;Cadima模式估算鱼类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25.41×104t,中上层鱼类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13.96×104t,底层和近底层鱼类最大持续可开发量为9.51×104t;1994年以来鱼类实际年渔获量在27.00×104t^40.01×104t,已连续11年超过了鱼类资源最大可持续开发量。1994年以来投入的捕捞力量为3702艘~5967艘福建标准机动单拖渔船,也连续11年超过了Schaefer和Fox2种剩余产量模式估算的最大持续捕捞力量3678艘福建标准机动单拖渔船,呈现捕获量和捕捞力量“双超”局面。底层和近底层鱼类渔获量自1985以来连续19年超过其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中上层鱼类渔获量1998年以来连续6年超过其最大可持续开发量;鱼类的主要种群结构出现简单化、小型化和低龄化,生态学参数渐近体长L∞和渐近体重W∞趋小,个体生长曲率K加大,体重生长拐点tr提前,初届性成熟体长趋小,捕捞死亡系数提高和开发比率上升,资源明显衰退。必须加强对该渔场鱼类资源的管理,采取有力措施控制捕捞力量的投入和渔获量的产出,以防鱼类资源进一步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鱼类 生态类群 生产量 最大可持续开发量 台湾海峡中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