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可形变模型的左心室形状恢复与运动跟踪
1
作者 高秀梅 金忠 王元全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244-248,共5页
从心脏核磁共振图像恢复左心室的3D形状并跟踪其运动,是当前医学图像分析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提出了一种基于可形变模型的左心室3D形状恢复与运动跟踪方法,该模型充分考虑了左心室的实际几何形状,将左心室描述为一个一端封闭、非... 从心脏核磁共振图像恢复左心室的3D形状并跟踪其运动,是当前医学图像分析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提出了一种基于可形变模型的左心室3D形状恢复与运动跟踪方法,该模型充分考虑了左心室的实际几何形状,将左心室描述为一个一端封闭、非轴对称、轴线弯曲的广义圆柱壳;模型的参数为函数,用全局参数即可捕捉左心室的局部形变;模型的求解纳入基于物理学的可形变模型框架之下,这样,左心室的形状恢复与运动跟踪变成一个动态的数据拟合过程。根据跟踪的结果可以观察左心室的容积、质量等在一个心动周期中的变化情况,计算每博容积、射血分数等心功能指标,为心脏疾病诊断提供直观的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图像 形状恢复 运动跟踪 可形变模型 左心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阶CRF模型的图像语义分割 被引量:7
2
作者 毛凌 解梅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514-3517,共4页
图像语义分割方法大多基于点对条件随机场模型,不能定位到单个目标,并且难以利用全局形状特征,造成误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新的高阶条件随机场模型,将基于全局形状特征的目标检测结果和点对条件随机场模型统一在一个概率模型框架中... 图像语义分割方法大多基于点对条件随机场模型,不能定位到单个目标,并且难以利用全局形状特征,造成误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新的高阶条件随机场模型,将基于全局形状特征的目标检测结果和点对条件随机场模型统一在一个概率模型框架中,同时完成图像分割、目标检测与识别的任务。利用目标检测器和前背景分割算法获取图像中目标区域,在目标区域上定义新的高阶能量项。新的高阶条件随机场模型就是高阶能量项和点对条件随机场模型的加权混合模型,其最优解即为图像语义分割结果。在MSRC-21类数据库上进行的实验验证了该模型能够显著提升图像语义分割性能,并定位到单个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视觉 图像语义分割 条件随机场模型 高阶能量项 基于可形变部件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整体-星型模型的人体姿态估计 被引量:6
3
作者 代钦 石祥滨 +1 位作者 乔建忠 刘芳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687-2693,共7页
针对姿态估计方法受到人体姿态多样性的影响问题,本文研究适合表示人体结构的模型,提出一种基于多模整体模型和星型模型的人体姿态估计方法.首先,使用人体整体检测器完成人体整体方位的检测,以获得初始人体候选集;然后提出一种多模型的... 针对姿态估计方法受到人体姿态多样性的影响问题,本文研究适合表示人体结构的模型,提出一种基于多模整体模型和星型模型的人体姿态估计方法.首先,使用人体整体检测器完成人体整体方位的检测,以获得初始人体候选集;然后提出一种多模型的星型结构,表示具有一定方位偏差的人体各个部位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描述相邻部位之间的分布关系,在整体-星型模型中融合树型模型.数据集IP和LSP的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姿态估计准确率,尤其提高在人体姿态多样的情况下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姿态估计 星型模型 人体结构 可形变部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带标记线核磁共振图像的左心室力学形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尤建洁 汤敏 +1 位作者 王平安 夏德深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7-512,共6页
为直观地分析左心室在心脏收缩期的形变情况,提出一种左心室力学形态分析方法·首先利用带标记线的心脏核磁共振图像数据针对左心室建立系数可变的物理可形变模型,并在所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心脏收缩期各个时刻的左心室轮廓点数据... 为直观地分析左心室在心脏收缩期的形变情况,提出一种左心室力学形态分析方法·首先利用带标记线的心脏核磁共振图像数据针对左心室建立系数可变的物理可形变模型,并在所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心脏收缩期各个时刻的左心室轮廓点数据恢复三维外形;然后利用心脏收缩期各相邻时刻的标记点数据计算左心室模型外力;最后将模型外力转换为收缩应力分量、切向应力分量和拉伸应力分量,并将各个应力分量用彩色云图显示·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方法能直观、有效地反映左心室内外表面在整个心脏收缩期的应力分布及形变趋势,获取的力学形态变化云图将成为重要的医学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形变模型 左心室 力学形态 带标记线的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球流形约束下的3DMM分步全局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巍 沈晔湖 +3 位作者 貊睿 魏磊 朱怡 彭振云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65-1075,共11页
通过综合运用人脸空间的超球流形约束、基于梯度的启发式全局优化、光照的球面谐波描述以及凸包可见点集的直接消隐方法,提出一种三维可形变模型的图像匹配方法.首先通过形状超球流形约束下的全局优化算法求解摄像机参数和形状参数,然... 通过综合运用人脸空间的超球流形约束、基于梯度的启发式全局优化、光照的球面谐波描述以及凸包可见点集的直接消隐方法,提出一种三维可形变模型的图像匹配方法.首先通过形状超球流形约束下的全局优化算法求解摄像机参数和形状参数,然后使用以上参数和凸包点集的直接消隐方法确定物像点对应关系,最后根据物像点对应关系由反射率超球流形约束下的全局优化算法求解光照参数和反射率参数.定量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无需借助分区域拟合、人为估计参数值、层次匹配策略或复杂的特征组合,即可由单幅图像恢复三维可形变模型(3DMM)的全部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可形变模型 全局优化 超球流形 球面谐波 人脸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遮挡级别的人体姿态估计方法 被引量:7
6
作者 代钦 石祥滨 +2 位作者 乔建忠 刘芳 张德园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9-289,共11页
针对单目静态图像中姿态估计方法易受遮挡干扰的问题,提出基于部位遮挡级别的可形变姿态估计方法.首先定义遮挡级别为人体部位的被遮挡程度,其通过计算部位遮挡比例和部位方向获得;然后根据遮挡级别为每个部位建立对应级别的部位检测器... 针对单目静态图像中姿态估计方法易受遮挡干扰的问题,提出基于部位遮挡级别的可形变姿态估计方法.首先定义遮挡级别为人体部位的被遮挡程度,其通过计算部位遮挡比例和部位方向获得;然后根据遮挡级别为每个部位建立对应级别的部位检测器,并给出基于遮挡级别的部位间形变模型;最后依据以上2个模型的总体匹配得分,获得最合理的人体姿态.在标准数据集IP和LSP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姿态估计的整体准确率,特别是减少了有遮挡情况下的部位误匹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姿态估计 遮挡级别 人体部位 可形变部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目图像中超像素人体姿态估计方法 被引量:3
7
作者 代钦 石祥滨 +1 位作者 乔建忠 刘芳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324-2328,共5页
基于可形变部位模型方法,在单目静态图像的姿态估计中获得了较好的结果,它通过描述部位表观和部位间关联来表示人体姿态.但由于在人体部位表观特征匹配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尤其是受到背景的干扰,检测效果不够理想.为了有效地完成部位匹... 基于可形变部位模型方法,在单目静态图像的姿态估计中获得了较好的结果,它通过描述部位表观和部位间关联来表示人体姿态.但由于在人体部位表观特征匹配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尤其是受到背景的干扰,检测效果不够理想.为了有效地完成部位匹配,提出基于超像素的姿态估计算法,综合考虑了图像的底层特征和中层特征,根据中层特征-超像素位置完成部位的搜索,使用底层特征-梯度直方图完成部位匹配.首先完成了图像的超像素分割,将相似度相近的相邻像素整合为一个图像块;然后以超像素为单位完成人体部位的搜索,降低背景对部位识别的影响;最后根据可形变部位模型完成人体部位匹配和识别.在数据集IP和LSP上的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超像素的姿态估计算法较好地将人体部位从背景中分割出来,提高了姿态估计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姿态估计 超像素 部位识别 可形变部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核磁共振图像标记线的网格跟踪
8
作者 汤敏 王元全 +2 位作者 周则明 王平安 夏德深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14-818,共5页
提出了基于可形变网格模型跟踪标记线的算法通过网格模型的节点对标记线网格节点进行直接的跟踪,并将贪婪优化算法应用于模型能量极小化过程,提高了算法的速度对多序列心脏收缩期核磁共振图像的实验表明,在保证标记线跟踪准确性的同时。
关键词 可形变网格模型 标记线网格 核磁共振图像 运动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variable depth increments in sheet metal incremental forming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军超 王宾 周同贵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7期2553-2559,共7页
A method utilizing variable depth increments during incremental forming was proposed and then optimized based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intelligent algorithm.Initially,a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 model was set up a... A method utilizing variable depth increments during incremental forming was proposed and then optimized based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intelligent algorithm.Initially,a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 model was set up and then experimentally verified.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depth increment and the minimum thickness tmin as well as its location was analyzed through the FEM model.Afterwards,the variation of depth increments was defined.The designed part was divided into three areas according to the main deformation mechanism,with Di(i=1,2) representing the two dividing locations.And three different values of depth increment,Δzi(i=1,2,3) were utilized for the three areas,respectively.Additionally,an orthogonal test was established to research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ive process parameters(D and Δz) and tmin as well as its location.The result shows that Δz2 has the mos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thickness distribution for the corresponding area is the largest one.Finally,a single evaluating indicator,taking into account of both tmin and its location,was formatted with a linear weighted model.And the process parameters were optimized through a genetic algorithm integrated with a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based on the evaluating index.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satisfactory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variable depth incr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cremental form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variable depth increment genetic algorithm OPTI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