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可容纳空间曲流河河道砂体划分与识别——以羊二庄油田明化镇组Ⅲ-5小层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段冬平 侯加根 +1 位作者 吴勇 吴师慧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29,112,共4页
在低可容纳空间下,曲流河常形成厚层连片状砂体,在开发中后期,需揭示其内部砂体的结构关系。以羊二庄油田明化镇组Ⅲ-5(NmⅢ-5)小层厚层曲流河河道砂体为例,通过平面与剖面识别标志相结合确定复合河道边界。利用平面识别标志识别出可能... 在低可容纳空间下,曲流河常形成厚层连片状砂体,在开发中后期,需揭示其内部砂体的结构关系。以羊二庄油田明化镇组Ⅲ-5(NmⅢ-5)小层厚层曲流河河道砂体为例,通过平面与剖面识别标志相结合确定复合河道边界。利用平面识别标志识别出可能的河道主体和废弃河道,再利用河道边界的4种剖面特征确定复合河道的边界位置。在复合河道内部,泥岩夹层、底部的滞留沉积和砂体间的钙质胶结带是单期河道的划分标志。在羊二庄油田NmⅢ-5小层识别出4期复合河道、12期单期河道,建立了厚油层网格间距为10 m×10 m×0.25 m的精细三维构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容纳空间 曲流河 内部构型 复合河道 单期河道 羊二庄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可容纳空间变化控制的C-P煤系沉积特征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勇 汤达祯 牛鑫磊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828-1838,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是国内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区域范围广,沉积环境多变。结合野外露头、钻井岩芯、单井和连井剖面刻画了研究区构造隆降、海水进退、多向物源影响下的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环境演变。结果表明:在统一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是国内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区域范围广,沉积环境多变。结合野外露头、钻井岩芯、单井和连井剖面刻画了研究区构造隆降、海水进退、多向物源影响下的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环境演变。结果表明:在统一研究区典型标志层的基础上,可将太原组分为4个和山西组3个III级层序;太原组主煤层顶面是区域范围内的构造转换面,南北地势近乎水平,之后中间地势进一步沉降;北部物源在太原期初始即发生影响,但南部物源到山西期才产生明显影响;研究区大致以北纬38°构造带为南北隆降支点,控制地层的厚度和岩性变化,影响厚煤带的迁移;太原期的汇水中心由南部逐渐向中部过渡,即由延川南(Sq1)到大宁—吉县(Sq2)到柳林石楼地区(Sq4),在Sq3沉积时期,海侵范围相对最大。相关成果对认识研究区含煤地层发育规律,开展煤系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具有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 煤系沉积 可容纳空间 煤层气 非常规天然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盆地中残留可容纳空间的识别与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范军侠 李宏伟 +2 位作者 袁世义 朱怡翔 田昌炳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6年第2期30-32,38,共4页
由于残留可容纳空间控制着古水流的分布,因此,不整合面之上剥蚀而来的陆源碎屑物主要沿残留可容纳空间发育区向盆地方向搬运,在过路沉积作用面以下的残留可容纳空间发育区保存,因此过路沉积作用面以下的残留可容纳空间发育区成为储集砂... 由于残留可容纳空间控制着古水流的分布,因此,不整合面之上剥蚀而来的陆源碎屑物主要沿残留可容纳空间发育区向盆地方向搬运,在过路沉积作用面以下的残留可容纳空间发育区保存,因此过路沉积作用面以下的残留可容纳空间发育区成为储集砂体发育较为有利的部位。实践表明,识别残留可容纳空间为开展储集砂体预测提供了线索和思路,在苏里格气田优质储层的预测与气田的高效开发中发挥了作用,沿层序界面之上的残留可容纳空间分布区重新布井获得了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盆地 层序地层 残留可容纳空间 识别 应用 苏里格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幕式构造沉降过程中可容纳空间的变化规律——以掀斜式半地堑盆地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阳孝法 林畅松 +2 位作者 彭莉 张学伟 肖天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8-22,共5页
掀斜式半地堑盆地构造活动的幕式变化强调每一幕构造活动是控边断裂由强变弱的过程。这一过程变化不是盆地的简单整体沉降和可容纳空间的整体增加。在盆地不同部位,可容纳空间的变化是不一致的,那么在全盆地寻找统一的地层层序界面来... 掀斜式半地堑盆地构造活动的幕式变化强调每一幕构造活动是控边断裂由强变弱的过程。这一过程变化不是盆地的简单整体沉降和可容纳空间的整体增加。在盆地不同部位,可容纳空间的变化是不一致的,那么在全盆地寻找统一的地层层序界面来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就成为研究的难点。对半地堑盆地几何形态和运动过程的简化模型定量分析,表明经历一期掀斜式旋转运动后,沉降中心向缓坡带方向迁移,盆地绝对水平面是下降的,缓坡带和陡坡带均有先前水下地层的暴露,由盆缘向盆内可容纳空间不变的临界点,可容纳空间总体是变小的,但都有向盆内增加的趋势;可容纳空间在临界点之间总体是变大的,且向沉降中心都有增加的趋势。在半地堑型的博兴洼陷中,沙四段和沙三段段沉积时期4个受掀斜式构造活动所控制的层序特征证明了上述观点。这对指导建立掀斜式半地堑盆地的等时沉积层序格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地堑 幕式构造沉降 相对水平面 可容纳空间 沉积层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可容纳空间下辫状河沉积模式——以苏里格气田苏14井区盒八段为例
5
作者 何岩 罗顺社 +4 位作者 魏新善 王睿 吕奇奇 王娟 魏炜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03X期176-180,共5页
对苏里格气田苏14井区15口取心井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剖面结构研究认为,区内石盒子组八段(Psh8)辫状河沉积发育河床滞留、河道充填、心滩、落淤层、河间洼地和决口扇共6个沉积微相类型。在沉积徽相划分的基础上,对盒八段上、... 对苏里格气田苏14井区15口取心井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剖面结构研究认为,区内石盒子组八段(Psh8)辫状河沉积发育河床滞留、河道充填、心滩、落淤层、河间洼地和决口扇共6个沉积微相类型。在沉积徽相划分的基础上,对盒八段上、下亚段(Psh8^U、Psh8^L)沉积模式进行研究认为:Psh8^L属于低可容纳空间下的辫状河模式,沉积相发育较单一,砂体连续,连通性好;Psh8^U属于高可容纳空间下的辫状河模式,沉积相发育完整,颗粒粒度细,砂体不连续,连通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盒8段 可容纳空间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容纳空间变化的河流相演化新模式及其控藏作用--以莱州湾凹陷垦利A构造为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航 杨海风 +2 位作者 黄振 白冰 高雁飞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3-83,共11页
为了厘清莱州湾凹陷馆陶组油气差异成藏机理,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结合岩心、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对莱州湾凹陷垦利A构造馆陶组沉积期的沉积基准面及可容纳空间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与河流相沉积演化模式,分析了河流... 为了厘清莱州湾凹陷馆陶组油气差异成藏机理,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结合岩心、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对莱州湾凹陷垦利A构造馆陶组沉积期的沉积基准面及可容纳空间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与河流相沉积演化模式,分析了河流相储层的控藏作用。结果表明:①馆陶组作为三级层序,内部可划分为3个体系域,由早期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低可容纳空间体系域和晚期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构成。②馆陶组发育网状河、辫状河和曲流河3种河流相类型,受不同体系域的影响,三者在纵向上不断演化,导致储层垂向相变以及平面差异分布较为明显。③不同河流相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的油藏特征,早期发育的网状河储层侧向上相互切割拼接,垂向上存在稳定的泥岩夹层,导致横向连通性较好、垂向连通性较差,形成岩性-构造油藏;中期发育的辫状河储层在侧向和垂向上往复切割、相互叠置,侧向与垂向连通性均较好,形成构造-层状油藏;晚期发育的曲流河储层受大套泥岩隔层阻隔,侧向及垂向连通性均较差,形成孤立的岩性油藏。以上认识可为研究区的下一步勘探评价提供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 可容纳空间变化 沉积演化 成藏特征 新近系 馆陶组 莱州湾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架可容纳空间对碳酸盐台地的控制
7
作者 Thierry Jacquin 王根发 《地质科学译丛》 1996年第2期57-64,共8页
陆架可容纳空间、沉积物供给及原始沉积表面构形的变化是控制大型碳酸盐台地地层叠置型式的3个主要因素。讨论了这3个变量的影响及其时空分布。层序地层格架中的结构单元即三级沉积序列的形态、相及发育程度由其所处二级海进/海退旋回... 陆架可容纳空间、沉积物供给及原始沉积表面构形的变化是控制大型碳酸盐台地地层叠置型式的3个主要因素。讨论了这3个变量的影响及其时空分布。层序地层格架中的结构单元即三级沉积序列的形态、相及发育程度由其所处二级海进/海退旋回中的位置所决定。对于单个沉积剖面来说,沉积序列的特征取决于碳酸盐产率与陆架可容纳空间之间的平衡状况。高速沉积作用致使因海平面变化和沉降所产生的整个可容纳空间被充填,并使沉积物即使在长期的海平面上升时期仍暴露地表。因此,岸线的移动方向、局限海及开阔海的性质以及时间长短并不是控制海进、海退的主导因素。通常情况下可发育4种类型的沉积层序:海退期间形成的充填层序和前积层序及海进期间形成的加积层序和退积层序。这4种类型的沉积层序并不同时发育在同一碳酸盐台地上,其发育程度与陆架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供给长期变化幅度和速度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碳酸盐台地 陆架 可容纳空间 海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湖盆转换面与规模圈闭发育特征
8
作者 杨占龙 李相博 +1 位作者 沙雪梅 郝彬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7,共12页
通过对陆相湖盆填充的控制因素分析,并对不同阶段湖盆填充特征及演化过程的研究,梳理了转换面类型及其与规模圈闭的发育关系,明确了有利勘探领域。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双重因素控制下,根据潜在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水供... 通过对陆相湖盆填充的控制因素分析,并对不同阶段湖盆填充特征及演化过程的研究,梳理了转换面类型及其与规模圈闭的发育关系,明确了有利勘探领域。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双重因素控制下,根据潜在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水供给的相对平衡关系,湖盆可划分为过填充、平衡填充与欠填充3种类型,各类湖盆具有典型的生储盖组合特征。②陆相湖盆主要发育以下几种类型的转换面:在构造活动性质变化下形成的以不整合面为代表的构造转换面、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变化导致岩性差异为主的沉积转换面、不同层系生物群种属和丰度变化形成的生物转换面及湖盆水化学性质差异形成的地球化学转换面等。各类转换面之间具有一定依附隶属关系,构造转换面必然是沉积、生物与地球化学转换面;生物、地球化学转换面往往对应一定级别的沉积转换面,甚至是构造转换面,但沉积转换面并不一定是生物和地球化学转换面。③构造转换面主要反映不同湖盆填充阶段构造、地层规模圈闭的发育特征;沉积转换面控制的岩性、成岩及物性等圈闭主要反映单一湖盆填充阶段规模圈闭的发育特征;生物与地球化学转换面主要通过控制湖盆烃源岩的发育背景及其特征来影响湖盆内规模圈闭的发育。④发育不同类型规模圈闭的近岸水下扇、异重流、重力流等沉积体系为陆相湖盆的有利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面 沉积转换面 地球化学转换面 规模圈闭 构造活动 气候变化 可容纳空间 沉积物+水供给 陆相湖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梁东地区古近系沙三中亚段层序地层划分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曲星宇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6-177,共12页
利用三维地震和测录井资料,对东营凹陷梁东地区古近系沙三中亚段的层序地层特征开展了研究,并对层序内部体系域组成、结构、沉积特征以及空间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东营凹陷梁东地区古近系沙三中亚段内部可划分出高位体系... 利用三维地震和测录井资料,对东营凹陷梁东地区古近系沙三中亚段的层序地层特征开展了研究,并对层序内部体系域组成、结构、沉积特征以及空间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东营凹陷梁东地区古近系沙三中亚段内部可划分出高位体系域(HST)、下降体系域(FSST)、低位体系域(LST)和湖侵体系域(TST),反映其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基准面变化旋回。受沉积物供给和可容纳空间的侧向变化,供源主体位置沙三中亚段发育完整的层序序列。在沉积主体两侧,各体系域的地层厚度逐渐减薄,岸线迁移特征不明显。②研究区FSST沉积相以三角洲前缘为主体,可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微相,也可见少量重力流沉积微相,LST在演化序列上继承了FSST的沉积特征,以三角洲—重力流体系为主,但进一步向盆地方向推进。LST的沉积中心相较FSST西移,显示了LST中沉积体系的远距离推进特征。③研究区F1生长断裂的强烈活动控制了砂体分布,断层上、下盘产生的沉降差异使沉积物供给和可容纳空间均产生了变化,导致各体系域几何形态特征和地层叠置关系沿物源方向发生了变化,断层上盘高沉降、高可容纳空间区域的体系域发育完整,砂地比最大;断层下盘高地势、低沉降、低可容纳空间区域,HST和LST的厚度显著减小,砂地比也相对较小。④研究区HST由厚层暗色泥岩和油页岩构成,可作为良好的烃源岩;LST和FSST的三角洲和重力流砂体是主要储集层;TST形成了广泛的暗色泥岩可作为盖层。沙三中亚段各体系域在垂向上构成了良好的生储盖配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四分体系域 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坝等微相 重力流 可容纳空间 沙河街组三段 古近系 梁东地区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郑南地区沙四上亚段坡折带对层序、沉积与油气成藏控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宋广增 王华 +5 位作者 甘华军 徐蒙 刘睿 王跃刚 孙鸣 任金锋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3415-3424,共10页
通过分析断层活动性与恢复古地貌,识别出郑南地区沙四上亚段发育典型性与特征性的三级坡折带。Ⅰ级坡折带与Ⅱ级坡折带均为断裂坡折,Ⅲ级坡折带为逆牵引作用形成的挠曲坡折。建立郑南地区三级坡折带对层序发育样式的控制模式,分析出其... 通过分析断层活动性与恢复古地貌,识别出郑南地区沙四上亚段发育典型性与特征性的三级坡折带。Ⅰ级坡折带与Ⅱ级坡折带均为断裂坡折,Ⅲ级坡折带为逆牵引作用形成的挠曲坡折。建立郑南地区三级坡折带对层序发育样式的控制模式,分析出其对沉积体系的发育位置、沉积体的储集物性、纵向沉积相分异、沉积体系展布方向与展布规模等具有控制性。Ⅰ级坡折带上发育沟梁相间分布的特征性微地貌,沟部控制物源输入,梁部形成鼻状构造,对沉积与成藏具有一定意义。由油源条件、储集条件、运移条件、盖层条件、圈闭条件出发,具体分析了坡折带可以控制形成油气富集带,并识别出郑南地区4种油气成藏模式:背斜成藏模式、断层封闭遮挡成藏模式、岩性圈闭成藏模式与砂体上倾尖灭成藏模式。综合分析郑南地区沙四上亚段坡折带对层序、沉积与油气成藏控制,丰富了坡折带理论,并对东营凹陷郑南地区油气藏的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南地区 坡折带 微地貌 可容纳空间 油气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花港组层序地层划分和聚煤特征 被引量:11
11
作者 魏恒飞 陈践发 +4 位作者 张铜磊 李伟 刘娅昭 吴雪飞 王冠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49-156,共8页
为了揭示西湖凹陷花港组的聚煤特征及煤层在层序内部的发育位置和分布,在对西湖凹陷地震、钻测井及岩芯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及煤地质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识别出两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且花港... 为了揭示西湖凹陷花港组的聚煤特征及煤层在层序内部的发育位置和分布,在对西湖凹陷地震、钻测井及岩芯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及煤地质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识别出两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且花港组发育煤层的主要沉积环境有河流、湖泊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湖泊,其中长期基准面旋回LSC4中发育煤层的主要沉积环境有河流、湖泊三角洲及辫状河三角洲,长期基准面旋回LSC5中发育煤层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湖泊。在长期基准面旋回LSC4中煤层主要发育于中期基准面旋回的最大可容纳空间处,长期基准面旋回LSC5中煤层主要发育于该旋回的上升半旋回中,并且这两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中发育的煤层在平面分布特征上表现为东厚西薄。可容纳空间的大小控制着花港组煤层的发育,在长期基准面旋回最大可容纳空间附近形成的煤层在全区均有分布,而在中期基准面旋回最大可容纳空间附近形成的煤层分布范围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花港组 层序地层学 煤层 可容纳空间 基准面旋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层因素对砂体叠置样式的控制——以西峰地区延长组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吕明胜 陈开远 +3 位作者 薛良清 李忠兴 衣丽萍 范正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30,共6页
基于地层因素影响地层发育的观点,分析了可容纳空间与物源供给的比值(A/S)对砂体叠置样式的控制作用。在低A/S值条件下,砂体空间叠置样式为“拼合型”,剖面上多期砂体呈“线一线”接触方式复合,连通性好;在中A/S值条件下,砂... 基于地层因素影响地层发育的观点,分析了可容纳空间与物源供给的比值(A/S)对砂体叠置样式的控制作用。在低A/S值条件下,砂体空间叠置样式为“拼合型”,剖面上多期砂体呈“线一线”接触方式复合,连通性好;在中A/S值条件下,砂体空间叠置样式为“迷宫型”,剖面上多期砂体呈“线一点”或“点一点”接触方式复合,连通性变差;在高A/S值条件下,砂体空间叠置样式为“孤立型”,剖面上多期砂体孤立分布,互不连通。根据这一控制原理,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延长组长8段层序地层及砂体叠置样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层因素对砂体叠置样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用A/S值变化的控制原理能有效判定储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准面 可容纳空间 物源供给 砂体叠置样式 西峰地区 延长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序界面在预测樊东地区岩性圈闭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方勇 邓宏文 +2 位作者 唐子军 石世革 陈狄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72-477,共6页
层序地层分析中,层序界面的识别及界面性质的确定最为关键。在陆相盆地中,层序界面通常形成于基准面下降与上升的转换位置,也是盆地发育过程中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补给比值最小的位置。该时期物源补给充分,砂体发育,砂体成因类型和展布... 层序地层分析中,层序界面的识别及界面性质的确定最为关键。在陆相盆地中,层序界面通常形成于基准面下降与上升的转换位置,也是盆地发育过程中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补给比值最小的位置。该时期物源补给充分,砂体发育,砂体成因类型和展布样式在界面附近发生变化,因而不同砂体成藏条件、成藏类型也显著不同。本文针对东营凹陷樊东地区下第三系沙三段中亚段发育的数十米厚的砂岩,用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物补给比值法确定其层序界面,认为此层序界面之下发育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砂体,层序界面之上发育浊流成因的盆底扇砂体及重力流—牵引流成因的斜坡扇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界面 可容纳空间 浊积砂体 补给 层序地层分析 浊流 岩性圈闭 成藏 东营凹陷 沙三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基准面在层序划分及油气藏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曹颖辉 池英柳 薛良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4-158,共5页
沉积基准面旋回变化控制着陆相层序地层的形成与演化。与海相盆地不同 ,陆相盆地的沉积基准面既不是海平面也不是湖平面 ,而是相当于河流平衡剖面的一个抽象界面。在沉积基准面旋回中 ,不同位置的可容纳空间大小不同 ,致使沉积物在不同... 沉积基准面旋回变化控制着陆相层序地层的形成与演化。与海相盆地不同 ,陆相盆地的沉积基准面既不是海平面也不是湖平面 ,而是相当于河流平衡剖面的一个抽象界面。在沉积基准面旋回中 ,不同位置的可容纳空间大小不同 ,致使沉积物在不同相域内进行体积分配 ,从而导致了地层堆积样式、旋回厚度的变化。这些变化正是层序划分对比的标志。依据沉积基准面旋回中沉积物的体积分配原理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应当是有时岩石与岩石、有时岩石与界面、有时界面与界面的对比 ;而不是岩性对比和等厚度对比。沉积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 ,可容纳空间大小变化的差异与不同体系域的生储盖发育以及地层不整合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基准面 可容纳空间 层序划分与对比 地层岩性油气藏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裂陷盆地反转期构造分析 被引量:20
15
作者 张文军 胡望水 +2 位作者 官大勇 毛治国 王筱楠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4年第4期230-234,共5页
在裂陷作用和伸展型拗陷作用停止的同时 ,松辽盆地基底发生了反转型差异拗陷作用 ,拗陷作用经历了弱—强—弱—停止的演化过程 ,在四方台组和明水组沉积期达到极点 ,形成了反转期构造层 ;第四系沉积差异隆升致反转作用停止 ,沉积了反转... 在裂陷作用和伸展型拗陷作用停止的同时 ,松辽盆地基底发生了反转型差异拗陷作用 ,拗陷作用经历了弱—强—弱—停止的演化过程 ,在四方台组和明水组沉积期达到极点 ,形成了反转期构造层 ;第四系沉积差异隆升致反转作用停止 ,沉积了反转期后构造层。松辽盆地正反转构造发育经历了 4个阶段 :裂陷、拗陷终止和缓慢反转 ;快速反转和快速差异拗陷 ;慢速反转和慢速差异拗陷 ;反转停止和拗陷终止。正反转构造发育演化的结果是在中下构造层 (即“下断中坳”)之上形成“上隆顶平”的盆地结构。这种四元结构的形成 ,起因于区域构造应力场转变成裂陷作用、拗陷作用和差异隆升反转作用的演化。利用生长构造分析、基底沉降史回剥、热沉降模拟和反转构造恢复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 ,“上隆”部分沉积 6 9%的可容纳空间来源于下伏沉积物的压实 ,31%的可容纳空间来源于盆地基底的受压拗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容纳空间 隆升 构造层 基底 裂陷盆地 松辽盆地 第四系 停止 作用 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地貌分析在渤海古近系储集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17
16
作者 徐长贵 赖维成 +2 位作者 薛永安 于水 程建春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56,共4页
近几年来,渤海海域新近系勘探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古近系中深层勘探没有获得大的突破,关键原因之一在于中深层储集层预测困难。古近纪的古地貌作为层序发育的背景,不仅对层序的发育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对沉积体系成因及其展布同样也有... 近几年来,渤海海域新近系勘探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古近系中深层勘探没有获得大的突破,关键原因之一在于中深层储集层预测困难。古近纪的古地貌作为层序发育的背景,不仅对层序的发育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对沉积体系成因及其展布同样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古地貌分析是准确预测中深部储集层的关键和基础。阐述渤海海域古沟谷和古构造坡折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并以渤海海域两个区块为例,分别阐述了古沟谷即残留可容纳空间和古坡折理论在渤海古近系储集层预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古沟谷 构造坡折 残留可容纳空间 储集层预测 古近系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尼N气田砂体预测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吴蕾 张铭 刘合年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6-48,i027-i028,共5页
印尼N气田下第三系 LTAF地层是河流—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分支流河道微相是区内最主要的储集相带。文章采用测井—地震结合进行高分辨率等时对比、岩心观察,建立了沉积层序和微相构成及利用地震反演进行高分辨率井间储层定量预测相结... 印尼N气田下第三系 LTAF地层是河流—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分支流河道微相是区内最主要的储集相带。文章采用测井—地震结合进行高分辨率等时对比、岩心观察,建立了沉积层序和微相构成及利用地震反演进行高分辨率井间储层定量预测相结合的描述方法,对分支河道砂体的分布有了重要认识。研究表明,区内主要目的层可以划分为2个超中期旋回、4个中期旋回、8 个短期旋回等多级次基准面旋回,分流河道及其伴生微相在成因上制约了储层的空间分布。高分辨率的密度反演结果定量地预测了分流河道砂体的空间展布,主要呈长条状或宽带状,在不同基准面时期展布规律不同,总体显示出沉积的复杂性。三角洲平原上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量比值(A/S)是控制分流河道砂体叠加、迁移的关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开发地震与油藏描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河道砂体的定量预测,是表征河道砂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该成果已运用到海外油气田的生产实际中,对油气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预测 分流河道 河道砂体 空间展布 伴生 储集 可容纳空间 微相 气田 油藏描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盆地港西开发区新近系明化镇组沉积微相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留勤 田昌炳 胡水清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4期375-380,共6页
综合利用油田开发区岩心和测井等资料,对黄骅盆地港西开发区一区1断块新近系明化镇组进行沉积微相研究。结果表明,明化镇组为中-高弯度曲流河沉积,沉积微相单元可以细分为主河道、支河道、河间溢岸沉积、废弃河道和泛滥平原等,不同的微... 综合利用油田开发区岩心和测井等资料,对黄骅盆地港西开发区一区1断块新近系明化镇组进行沉积微相研究。结果表明,明化镇组为中-高弯度曲流河沉积,沉积微相单元可以细分为主河道、支河道、河间溢岸沉积、废弃河道和泛滥平原等,不同的微相单元在测井曲线上具有较好的电性响应特征。在总结沉积微相发育模式的基础上,认为在高可容纳空间体系阶段,孤立的条带状河道砂体镶嵌在大面积分布的河间及泛滥平原细粒沉积背景当中,河道砂体被泥岩所分隔;而在低可容纳空间体系阶段,多层不同期次的河道砂体发生切割叠置,造成砂体厚度较大,连通性较好。垂向上,河道砂体的不同配置方式体现了A/S比值随时间的旋回性变化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可容纳空间 明化镇组 港西开发区 黄骅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崔光锋 汪庆芳 《断块油气田》 CAS 2003年第3期32-35,共4页
层序地层分析方法的理论核心是地层基准面旋回变化原理 ,所采用的技术方法是可容纳空间变化分析为基础的基准面反演技术和基准面为参照格架的旋回对比技术。在油气藏预测与评价中 ,基准面升降导致可容纳空间的增加与减少 ,可容纳空间在... 层序地层分析方法的理论核心是地层基准面旋回变化原理 ,所采用的技术方法是可容纳空间变化分析为基础的基准面反演技术和基准面为参照格架的旋回对比技术。在油气藏预测与评价中 ,基准面升降导致可容纳空间的增加与减少 ,可容纳空间在基准面旋回内随地理位置的迁移使沉积物以不同比例堆积在不同的环境中 ,由此导致沉积相的成因类型、几何形态、空间分布、内部结构的变化及特定的生储盖空间关系的形成。通过渤中凹陷西斜坡下第三系含油气层系的具体应用 ,展示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技术在新区勘探和油气远景评价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分析技术 基准面旋回 可容纳空间 叠加样式 旋回等时对比 渤中凹陷 油气勘探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濮卫环洼带东翼层序地层学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述坤 李中超 +1 位作者 吴亚生 杜燕 《断块油气田》 CAS 2005年第4期8-10,共3页
依据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沉积学原理,提出了本区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划分的5种岩性剖面标志和3种测井曲线类型,建立了层序划分方案和对比标准,根据旋回的概念,首次将濮卫环洼带东翼沙三—沙四段自下而上划分了5个中期旋回和23个短期旋... 依据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储层沉积学原理,提出了本区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划分的5种岩性剖面标志和3种测井曲线类型,建立了层序划分方案和对比标准,根据旋回的概念,首次将濮卫环洼带东翼沙三—沙四段自下而上划分了5个中期旋回和23个短期旋回。研究表明:本区物源主要来自北部和南东方向,基底构造运动导致的掀斜作用可能是控制南北物源差异供给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旋回MSC3、MSC4期间,可容纳空间大,物源供应活跃,砂体发育,储层物性较好,是有利的滚动勘探开发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准面 钻(测)井 识别 对比 濮卫环洼带 层序地层学 基准面旋回 滚动勘探开发 储层沉积学 可容纳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