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粤东上升流区不同水层可培养细菌多样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敬 凌娟 +2 位作者 石松标 韦章良 范利可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91,共12页
上升流通过增强扩散和独特的环境驱动着近海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直接影响环境中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分布,蕴藏了大量尚未培养和难培养的微生物和新基因资源。本研究从粤东上升流区表层、中层和底层共采集27份海水样品,探究... 上升流通过增强扩散和独特的环境驱动着近海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直接影响环境中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分布,蕴藏了大量尚未培养和难培养的微生物和新基因资源。本研究从粤东上升流区表层、中层和底层共采集27份海水样品,探究细菌多样性和分布模式及其与深度的相关性。采用纯培养方法共分离获得1928株细菌,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细菌分布在5门、9纲、32目、54科、121属中的262种。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门,占46.9%;放线菌纲(Actinomycetia)为优势纲,占44.8%;Microbacteriales为优势目级类群,占21.2%。总体来说,中层海水分离得到的菌株多样性明显低于表层和底层海水环境,但三个层级环境分离获得的优势种群基本相同,最优类群均为Microbacteriales目。从不同水层海水中分离得到的潜在新菌数排序为:底层>表层>中层。从不同培养基分离得到的潜在新菌率排序为2216E培养基>R2A培养基>ISP2培养基>MSM培养基>IMK培养基。通过细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表明,能显著影响细菌多样性变化的环境因子是叶绿素含量(chlorophyll content,Chl)、活性硅酸盐(active silicate salts,ASS)、活性磷酸盐(active phosphate,AP)、氨及部分氨基酸(ammonia,Amm)和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本研究系统调查了粤东上升流区可培养海洋细菌多样性及其分布情况,其结果为近海上升流区不同水层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研究积累了关键的资料和数据,也为近海典型上升流环境生物物种和基因资源的发掘和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东上升流 可培养细菌多样性 不同分离培养 不同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济礁沉积砂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分析
2
作者 江柔韵 简丽丽 +1 位作者 石松标 田新朋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0-180,共11页
南海岛礁特殊的环境造就了丰富多样的微生物,大量微生物资源尚待挖掘和利用,但由于地理因素限制导致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运用寡营养结合高盐和高温条件对美济礁沉积砂中的可培养微生物进行选择性分离,探究其多样性及分布情况,并运用多... 南海岛礁特殊的环境造就了丰富多样的微生物,大量微生物资源尚待挖掘和利用,但由于地理因素限制导致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运用寡营养结合高盐和高温条件对美济礁沉积砂中的可培养微生物进行选择性分离,探究其多样性及分布情况,并运用多种特殊培养基对所获得微生物功能进行分析。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获得的674株细菌属于5门、6纲、26目、38科、62属、146种,相似性低于98.65%的潜在新种有42个,占28.7%。在获得的可培养细菌中,假单胞菌门和放线菌门是最为丰富的类群,占所有分离菌株数量的61.6%。功能筛选发现2种降解磷细菌、36种产脲酶细菌和57种产铁载体细菌。以上结果显示,美济礁珊瑚砂环境微生物丰度和丰富度较高,新种资源丰富。这为后续岛礁微生物资源开发和岛礁珊瑚砂环境生态修复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礁珊瑚砂 寡营养 高温高盐 可培养细菌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份南海岛礁珊瑚砂样品中可培养细菌多样性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存 崔林青 +2 位作者 杨红强 龙丽娟 田新朋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9-158,共10页
岛礁珊瑚砂环境中存在着大量未被培养和利用的微生物资源,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是了解微生物生态功能、开发和利用微生物资源的基础。文章采用多种寡营养培养基选择性分离南海岛礁珊瑚砂中的可培养细菌,共获得纯培养细菌菌株349株,通过16Sr... 岛礁珊瑚砂环境中存在着大量未被培养和利用的微生物资源,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是了解微生物生态功能、开发和利用微生物资源的基础。文章采用多种寡营养培养基选择性分离南海岛礁珊瑚砂中的可培养细菌,共获得纯培养细菌菌株349株,通过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它们隶属于4门(Actinobacteria、Proteobacteria、Firmicutes和Bacteroidetes)、6纲、26目、43科、73属、134种,可培养细菌的优势类群为放线菌门,占所有分离菌株数量的60%;而且还发现18个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低于97%的潜在新种。本研究使用改良优化的寡营养培养基进行分离,较好地显示出样品中微生物的群落组成,且获得了大量潜在的稀有新物种资源。研究结果表明,岛礁珊瑚砂样品的可培养细菌资源十分丰富、细菌群落所涉及的生态功能完整、潜在新种比例较高,为后期岛礁微生物资源挖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后期开发应用积累了丰富且稀有的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岛礁 寡营养培养 可培养细菌多样性 微生物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膜方式对白及生长及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4
作者 徐歆雅 陈晴 +5 位作者 吴郡颖 戴林刚 温宇珂 齐浩然 余秀梅 陈强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8-275,共8页
【目的】明确不同地膜覆盖对白及生长及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为生物质膜覆盖在白及种植上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大田试验种植白及,设置不覆膜(CK)、覆盖生物基质膜(BM)、覆盖塑料地膜(PM)3个处理,分别测定田... 【目的】明确不同地膜覆盖对白及生长及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为生物质膜覆盖在白及种植上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采用大田试验种植白及,设置不覆膜(CK)、覆盖生物基质膜(BM)、覆盖塑料地膜(PM)3个处理,分别测定田间杂草去除率、白及农艺性状、白及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遗传多样性。【结果】覆膜处理(PM、BM)可有效抑制杂草生长,以BM抑制杂草效果最好,杂草去除率达99.74%。生物质膜覆盖可有效促进白及生长,与CK和PM相比,BM处理的白及叶片长宽比分别显著提高26.55%和22.03%,SPAD值显著增加21.92%和19.20%(P<0.05);BM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比CK处理上升26.58%、35.34%、49.80%、47.43%(P<0.05)。本实验从CK、PM和BM处理土壤分别获得26、23和29株细菌,BOXA1R形成42个遗传群,代表菌株的16S 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供试菌株分布于8个属,较好地揭示了菌株间的遗传多样性。同时,不同处理土壤优势类群也存在差异,CK处理的优势细菌为粘着剑菌,占比15.4%,BM为假蕈状芽孢杆菌,占比13.8%,PM为花椒芽孢杆菌,占比17.4%。单独从BM处理白及根际土壤分离得到枯草芽孢杆菌、暹罗芽孢杆菌等9个具有促生功能的细菌种群。【结论】生物质膜覆盖种植白及在去除杂草、促进白及生长、有效提升土壤养分方面表现出优良的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可降解地膜 除草效果 白及 土壤养分 可培养细菌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鳍东方鲀稚鱼肠道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 被引量:9
5
作者 李艳宇 任盟 +3 位作者 张丛尧 王连顺 朱莹 马悦欣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652-656,共5页
使用2216E平板涂布法从肠道样品分离可培养细菌,通过16S r DNA测序鉴定细菌。所有分离的细菌分为变形菌门(包含γ-变形细菌纲和α-变形细菌纲)和厚壁菌门。其中以γ-变形细菌纲为优势(83.3%)。在属的水平,从肠道中共分离出弧菌属、希瓦... 使用2216E平板涂布法从肠道样品分离可培养细菌,通过16S r DNA测序鉴定细菌。所有分离的细菌分为变形菌门(包含γ-变形细菌纲和α-变形细菌纲)和厚壁菌门。其中以γ-变形细菌纲为优势(83.3%)。在属的水平,从肠道中共分离出弧菌属、希瓦氏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亚硫酸杆菌属、芽孢杆菌属、Aliivibrio、发光杆菌属、科尔韦尔氏菌属8个属,其中弧菌属、希瓦氏菌属和假交替单胞菌属的种类占总数的70%。首次发现亚硫酸杆菌属和科尔韦尔氏菌属作为红鳍东方鲀稚鱼肠道菌群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 可培养细菌多样性 γ-变形细菌 弧菌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热带岛礁生物土壤结皮中细菌的分离及其固砂特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黄谕 王琳 +2 位作者 麦志茂 李洁 张偲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1-110,共10页
南海热带岛礁生物土壤结皮中有大量可分泌胞外多糖的微生物,这一特性对固砂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利用TSA、改良TSA、MA三种培养基对采自南海永暑礁及三亚鹿回头海岸带的生物土壤结皮进行可培养细菌的分离纯化。本研究共分离纯化7... 南海热带岛礁生物土壤结皮中有大量可分泌胞外多糖的微生物,这一特性对固砂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利用TSA、改良TSA、MA三种培养基对采自南海永暑礁及三亚鹿回头海岸带的生物土壤结皮进行可培养细菌的分离纯化。本研究共分离纯化70株细菌,并进行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鉴定,发现所分离的菌株属于3门5纲12目19科25属,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门,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优势属。此外,有22株菌与已知物种16S rRNA基因相似性低于98.65%,为潜在的新物种。纯化菌株的胞外多糖采用乙醇沉淀法提取、苯酚硫酸法检测含量,发现19株菌胞外多糖含量高于0.013mg·mL-1。选取其中胞外多糖含量最高的9株菌进行土壤团聚能力的测定,发现将菌株SCSIO 17111(Lysobacter sp.)菌液喷洒于珊瑚砂表面能够使土壤团聚体保持稳定。针对粒径小于0.2mm的细砂,菌株SCSIO17111固结的砂土在经过干筛处理后,保留量可达92.7%。本研究可为岛礁珊瑚砂的固定、减少土壤流失提供高产胞外多糖菌株资源,还可以为促进岛礁生物土壤结皮的形成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岛礁 可培养细菌多样性 胞外多糖 固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