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偏食对乌鲁木齐空气可培养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马晶 孙建 +4 位作者 张涛 曾军 林青 邓丽娟 娄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4671-4679,共9页
利用自然沉降法采集2009年7月19日至24日日偏食前后乌鲁木齐空气微生物,以可培养法分析日偏食对其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如下:(1)细菌数量和种类均随日偏食临近而增多,当天达到峰值,随后减少。(2)所获81株细菌经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 利用自然沉降法采集2009年7月19日至24日日偏食前后乌鲁木齐空气微生物,以可培养法分析日偏食对其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如下:(1)细菌数量和种类均随日偏食临近而增多,当天达到峰值,随后减少。(2)所获81株细菌经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将其归为4个门,分别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其中放线菌门为优势类群,占细菌总数的54%。(3)不同采样时间细菌群落组成的聚类分析显示,日偏食发生前1d(21日)和当天(22日)空气细菌组成较为相似聚为一类,其余日期的聚为一类。(4)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Analysis,CCA)发现,放线菌门中菌株与绝大多数大气环境因子呈正相关性;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与大多数大气环境因子呈正相关性;而拟杆菌门中的菌株只与温度、风速和太阳风速度呈正相关。结果表明,日偏食会增加乌鲁木齐空气可培养细菌的数量和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偏食 空气微生物 可培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连续传代富集土壤可培养菌菌群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文昌丽 曹伟伟 +3 位作者 唐雪莲 赵雯淑 贾仲君 孟磊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3-135,共13页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连续传代富集过程中,固体和液体牛肉膏蛋白胨可培养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变化规律,量化可培养菌占水稻土本底微生物群落的比例。通过设置常规营养和1/10低营养处理,包括常规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NA)、液体培养(NB),...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连续传代富集过程中,固体和液体牛肉膏蛋白胨可培养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变化规律,量化可培养菌占水稻土本底微生物群落的比例。通过设置常规营养和1/10低营养处理,包括常规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NA)、液体培养(NB),低营养固体培养(1/10 NA)和低营养液体培养(1/10 NB),开展连续传代富集10次,获得第1、3、5、7、10代细菌培养物并提取DNA,同时直接提取水稻土中所有微生物基因组DNA并对16S rRNA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水稻土可培养菌群落变化规律及其占本底土著微生物的比例。结果表明,水稻土本底微生物多样性Chao指数为4806,在连续传代培养10次过程中,降幅最高为98.9%,其中,固体和液体可培养微生物Chao指数以第1代为最低,分别为49.7和142.0,低营养1/10固体和液体培养下,Chao指数分别为75.1和531.0。高通量测序16S rRNA基因后发现水稻土本底土著微生物共713属,连续10次传代富集培养过程中,固体和液体常规培养基中分别检测到52属和600属,低营养1/10固体和液体培养下,分别为62属和597属,可培养菌占比最高分别为8.7%和83.7%。连续第1、3、5、7和10次传代培养过程中,固体培养基每代独有微生物属分别为7、2、3、4和3属,液体培养基独有属则分别为5、1、102、44和24属,低营养1/10培养也得到了类似结果。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是水稻土连续10次传代过程中绝对的优势类群,特别在固体培养基中相对丰度变幅范围为97.70%~99.47%,与水稻土本底土壤中相对丰度相比,增幅最高为74倍。低营养1/10固体条件下,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杆菌属(Bacillus)和代尔夫特菌属(Delftia)成为优势类群,在第10代的相对丰度最高分别为18.07%和13.82%。液体连续传代10次过程中,假单胞菌属也是绝对优势类群,但与固体可培养菌相比略下降为45.48%~55.99%,梭菌属(Clostridium)则是第2大优势类群,其相对丰度范围为23.58%~42.40%,而赖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则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趋势,其相对丰度范围为1.46%~6.74%。相反,低营养1/10液体培养下,梭菌属和赖氨酸芽孢杆菌属随着培养代数增加而急剧降低,假单胞菌属则成为绝对优势菌,而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则呈现随着传代次数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水稻土本底微生物多样性最多达可培养菌的96.7倍,连续传代富集培养过程中,水稻土可培养微生物Chao指数先增加后降低,固体和液体培养分别获得74和662属,可培养菌占水稻土所有微生物比例分别为10.4%和92.8%。在固体和液体传代培养过程中,假单胞菌属均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液体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明显高于固体。低营养1/10固体和液体培养条件下,可培养微生物类群显著增加,第1代出现的部分微生物类群逐渐被某些优势菌替代,表明连续传代富集培养过程中,在不同代际均富集了生理代谢特征具有明显差异的类群,连续传代富集并不会导致种群结构同质化和单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可培养法 连续传代 固液体培养 氮素营养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与连续供冷模式对可培养细菌浓度的影响
3
作者 申兵阳 刘欢 +3 位作者 甘梓枫 张健 刘猛 刘鲁萌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9-228,共10页
空气中的细菌,尤其是病原菌和益生菌,对人体呼吸系统、皮肤系统等均造成有利/不利影响,其分布特征随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化。设置房间空调器间歇运行和连续运行两类供冷模式,探究不同供冷模式下可培养总细菌、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益生... 空气中的细菌,尤其是病原菌和益生菌,对人体呼吸系统、皮肤系统等均造成有利/不利影响,其分布特征随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化。设置房间空调器间歇运行和连续运行两类供冷模式,探究不同供冷模式下可培养总细菌、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益生菌(乳酸杆菌)的时空分布差异和环境因素的关联。结果表明:时间尺度上,总细菌平均浓度在间歇运行下((1195±511)CFU/m^(3))是连续供冷模式下((483±199)CFU/m^(3))的2.5倍;金黄色葡萄球菌平均浓度在间歇供冷模式下((544±299)CFU/m^(3))是连续供冷模式下((136±7)CFU/m^(3))的4倍;益生菌在连续和间歇供冷模式下差异较小,分别为(77±40)CFU/m^(3)和(73±24)CFU/m^(3)。总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浓度在间歇供冷模式下浓度波动较大;连续供冷模式下波动较小。空间尺度上,总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浓度随着距空调横向和垂向距离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距空调纵向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间歇供冷模式下,儿童呼吸区(z=0.5 m)细菌暴露风险高于成人呼吸区(z=1.5 m)。总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浓度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1),而与相对湿度关联较小。相比于连续供冷,间歇供冷模式下室内总细菌及病原菌浓度均较高,夏季时适当延长空调开启时间,可显著降低室内可培养细菌浓度,减少细菌感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调器 间歇供冷 连续供冷 可培养法 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河流域春季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其胞外酶检测 被引量:1
4
作者 程刚 程艳 +2 位作者 胡海洋 邢月 别尔德别克·库布加沙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4期36-48,共13页
利用可培养法对新疆伊犁河流域水体和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以期初步阐明流域河流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采用5种琼脂培养基分离纯化可培养细菌,依据其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运用平板法对纯化菌株的胞外酶产生情况进... 利用可培养法对新疆伊犁河流域水体和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以期初步阐明流域河流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采用5种琼脂培养基分离纯化可培养细菌,依据其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运用平板法对纯化菌株的胞外酶产生情况进行检测。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25株细菌分别属于变形菌门γ亚群(Gamma-pseudomonadota,56.44%)、放线菌门(Actinomycetota,18.22%)、厚壁菌门(Firmicutes,14.22%)、变形菌门α亚群(Alpha-pseudomonadota,4.89%)、变形菌门β亚群(Beta-pseudomonadota,4%)、拟杆菌门(Bacteroidota,0.44%)和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ota,0.44%)等7个大的系统发育类群,41个属84个种。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42.22%)、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9.33%)和芽胞杆菌属(Bacillus,9.33%)为优势菌属。菌种分布结果显示,伊犁河流域主要支流和干流中可培养细菌地域分布性强。分离菌株产胞外酶结果显示,225株细菌中含有2种及以上酶活性的菌株共113株(50.22%)。总体上,伊犁河流域可培养细菌多样性较丰富,细菌产胞外酶活性比例较高,分离菌株可为伊犁河流域菌种资源库的建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河流域 可培养法 系统发育分析 细菌多样性 胞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脉根根瘤内根瘤菌与假单胞菌的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沈红玲 梁红丽 +3 位作者 达晓玉 王楠 罗堂亮 万传星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了探索百脉根根瘤内生菌多样性,揭示百脉根根瘤内根瘤菌与假单胞菌的多样性及其互作关系并寻找能结瘤的根瘤菌,本研究采用免培养和可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百脉根根瘤内生菌的多样性进行分析,采用平板对峙法对根瘤菌与假单胞菌的互作关... 为了探索百脉根根瘤内生菌多样性,揭示百脉根根瘤内根瘤菌与假单胞菌的多样性及其互作关系并寻找能结瘤的根瘤菌,本研究采用免培养和可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百脉根根瘤内生菌的多样性进行分析,采用平板对峙法对根瘤菌与假单胞菌的互作关系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免培养法从百脉根根瘤内检测到内生菌分属于17门31纲69目103科140属,可培养法分离鉴定了3门4纲12目17科28属的内生细菌,根瘤菌与假单胞菌为优势种群。免培养法从百脉根根瘤内检测到根瘤菌有中慢生根瘤菌属、氨基杆菌属、茎根瘤菌属、新根瘤菌属、副根瘤菌属、根瘤菌属、剑菌属和申氏杆属,可培养法从百脉根根瘤内分离获得6属11种根瘤菌,分别为新泻氨基杆菌(TRM95017)、纤维素根瘤菌(TRM95031)、甘薯根瘤菌(TRM95046)、罗氏根瘤菌(TRM95060)、葡萄汁新根瘤菌(TRM95085)、附著剑菌(TRM95093)、鸡眼草申氏杆菌(TRM95114)、谷粒申氏杆菌(TRM95115)、动胶菌样申氏杆菌(TRM95116)、桑娟中慢生根瘤菌(TRM95624)和戈壁中慢生根瘤菌(TRM95240)。对可培养法分离获得的根瘤菌进行结瘤实验,从中筛选到一株结瘤根瘤菌为新泻氨基杆菌(TRM95017)。对峙法结果表明能够与根瘤菌融合共生的假单胞菌有鱼假单胞菌(TRM95006)、恶臭假单胞菌(TRM95007)、猴假单胞菌(TRM95024)等13种。研究表明百脉根根瘤内根瘤菌与假单胞菌物种多样性丰富,为生物固氮研究储备了重要的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脉根根瘤 根瘤菌 假单胞菌 培养 可培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仲种子内生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生态功能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张青青 董醇波 +4 位作者 邵秋雨 陆莹霞 董旋 梁宗琦 韩燕峰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0-60,共11页
[目的]揭示杜仲种子内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丰富杜仲相关微生物资源。[方法 ]本研究采用传统培养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杜仲种子内生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进行分析,同时基于FAPROTAX和FUNGuild数据库对其进行功能注释。[结果 ]从... [目的]揭示杜仲种子内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丰富杜仲相关微生物资源。[方法 ]本研究采用传统培养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杜仲种子内生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进行分析,同时基于FAPROTAX和FUNGuild数据库对其进行功能注释。[结果 ]从杜仲种子中共分离获得真菌40株(3门11属),优势属为曲霉属(Aspergillus)(30%);细菌142株(1门6属),其中,土壤芽孢杆菌属(Solibacillus)(47.18%)为主要优势属。高通量测序获得141个真菌OTUs,隶属于6门101属;442个细菌OTUs,隶属于24门313属。在属水平,种子优势真菌属为Apiotrichum(31.28%)和德巴利氏酵母属(Debaryomyces)(26.07%);优势细菌属主要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16.66%)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9.68%)。功能注释结果显示:真菌以降解有机物、促进宿主植物生长、促进宿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改善土壤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致病菌群为主;细菌以化能异氧、有氧化能异养以及具有发酵和固氮作用的菌群为主。[结论 ]杜仲种子内携带多种有益功能菌和潜在致病菌,这些微生物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同时本研究还分离到多株有益功能菌,这将为后续人为调控种子微生物组以增强植物健康提供微生物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可培养法 多样性 生态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工艺与传统工艺下曲霉型豆豉发酵过程中细菌演替的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浩 梁琦 +2 位作者 杨慧林 文鹤 王筱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52-59,共8页
以快速工艺及传统工艺发酵的曲霉型豆豉为研究对象,采用可培养法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种工艺下的细菌演替展开比较。结果表明:与拌盐发酵的传统工艺相比,未拌盐的快速工艺各时期的发酵温度均高出10℃以上,两者pH均稳步下降;2种工艺下可... 以快速工艺及传统工艺发酵的曲霉型豆豉为研究对象,采用可培养法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种工艺下的细菌演替展开比较。结果表明:与拌盐发酵的传统工艺相比,未拌盐的快速工艺各时期的发酵温度均高出10℃以上,两者pH均稳步下降;2种工艺下可培养微生物的总量均持续减少,且细菌均占据绝对优势,7种优势细菌主要含芽孢杆菌、葡萄球菌及乳杆菌;在门水平上,两者优势门均为厚壁菌门,快速工艺下优势属主要为芽孢杆菌属、赖氨酸芽孢杆菌属、类芽孢杆菌属,而传统工艺下优势属包括葡萄球菌属、乳杆菌属、棒状杆菌属和魏斯氏菌属等,2种工艺特有属的占比均不足5%;2种工艺下菌群结构波动均较大,而快速工艺下菌群的物种丰度更低,且基因功能注释为增殖相关通路的占比更少(P<0.05),说明该工艺下菌群或更多地维持低活性状态,这可能不利于豆豉风味的产生。为此,未来有必要对快速豆豉的发酵工艺进一步地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霉型豆豉 高通量测序 可培养法 细菌演替 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