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吸痰式气管切开插管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7
1
作者 钱立蓉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3年第24期75-76,共2页
目的观察可吸痰式气管切开插管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临床价值。方法便利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海军安庆医院ICU治疗的66例经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患者为研究对... 目的观察可吸痰式气管切开插管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临床价值。方法便利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海军安庆医院ICU治疗的66例经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2)。对照组患者使用一次性气管切开插管,观察组患者使用可吸痰式气管切开插管,观察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以及呼吸机停用的时间。结果 4d内,观察组患者VAP的发生率为12.5%,低于对照组的4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V使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d后,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分别为28.1%和3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可吸痰式气管切开插管可降低早发性VAP的发生率及MV的使用时间,但并不能降低迟发性VAP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痰式气管切开插管 机相关性肺炎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管切开患者吸痰临床实践的证据转化 被引量:4
2
作者 曹捷 彭琳 +3 位作者 黄晓燕 王园 王立芬 冯苹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07,共5页
目的总结气管切开患者吸痰临床实践的循证证据,将证据进行临床转化,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澳大利亚循证护理中心循证框架、结构化检索文献、质量评价和整合,获得气管切开患者吸痰前气道评估、用物评估、氧储备、吸痰负压、吸... 目的总结气管切开患者吸痰临床实践的循证证据,将证据进行临床转化,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澳大利亚循证护理中心循证框架、结构化检索文献、质量评价和整合,获得气管切开患者吸痰前气道评估、用物评估、氧储备、吸痰负压、吸痰深度、气道湿化、声门下吸引等证据共14条、形成审查指标16条,并将证据转化至临床实践。结果证据应用后,ICU护士对气管切开患者吸痰相关理论知识得分提高[(58.30±12.27)分vs(63.68±11.88)分,P<0.05]、临床实践与最佳证据的16条审查指标规范化执行率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均P<0.05)。结论经循证实践,气管切开患者吸痰的临床操作现况与最佳证据之间的差距缩小,优化了护理操作,提高了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切开 证据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湿化过度患者序贯吸痰模式的构建和应用 被引量:18
3
作者 宋丽萍 王晶 +1 位作者 沈延艳 范玲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3-467,共5页
探讨序贯吸痰模式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湿化过度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气管切开术后出现气道湿化过度的患者69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 探讨序贯吸痰模式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湿化过度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气管切开术后出现气道湿化过度的患者69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组采用序贯吸痰模式,对照组使用常规吸痰模式。比较2组患者痰液黏稠度由Ⅰ度转为Ⅱ度时间和非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由<90%升至95%以上的时间;比较干预48 h、72 h和1周后2组痰液pH值、α-酸性糖蛋白、Ca2+含量变化;比较干预2周后2组吸痰次数、吸痰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痰液黏稠度由Ⅰ度转为Ⅱ度的时间、非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由<90%升至95%以上的时间均显著减少(均P<0.001)。干预48 h 2组患者p H值、α-酸性糖蛋白、Ca2+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干预72 h、1周后研究组pH值低于对照组;α-酸性糖蛋白、Ca2+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2周后吸痰次数、吸痰后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序贯吸痰模式有利于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湿化过度患者气道环境的纠正,在改善气道通气的同时能够减少吸痰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气管切开 湿化过度 序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吸痰指征的确定及评价 被引量:23
4
作者 毕娜 王建荣 +1 位作者 李俊玲 邢霞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9期1-5,共5页
目的评价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吸痰的时机。方法 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便利抽样选择3所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ICU收治的符合研究条件的首次接受气管切开术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6例。在术后第1天8:00开始进入实验研究,至第7天结束... 目的评价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吸痰的时机。方法 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便利抽样选择3所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ICU收治的符合研究条件的首次接受气管切开术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6例。在术后第1天8:00开始进入实验研究,至第7天结束,观察并分析患者痰液黏稠度、痰液量、心率、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听诊痰鸣音、吸痰间隔时间、呼吸道湿化液量、咳嗽反射的变化情况,以及肺部影像学、支气管镜检查结果。结果 36例患者130例次气管切开吸痰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痰液量为因变量,自变量中是否出现自主咳嗽、氧饱和度变化值、呼吸道湿化液量、呼吸频率变化率、与肺部理疗间隔时间、听诊痰鸣音性质的偏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指征推荐标准为:患者出现自主咳嗽;肺部听诊痰鸣音;肺部物理治疗后5.5 min之内;呼吸道湿化液量累计11.0 ml;脉搏氧饱和度值下降2.5%;呼吸频率增加17.65%;心率变化率达到患者基础心率的7.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切开 按需 指征 重型颅脑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贯式排痰护理方案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36
5
作者 陈璐 俞丹妮 +2 位作者 王芳 吕琳 陈丹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12-715,共4页
目的:探讨序贯式排痰护理方案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江苏省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5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 目的:探讨序贯式排痰护理方案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江苏省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5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排痰护理方案,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25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人作为观察组,采用序贯式排痰护理方案。比较两组干预后日排痰量、痰液黏稠度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干预后第6日观察组日排痰量为(18.84±4.46)mL,对照组日排痰量为(15.76±4.58)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0,P=0.020);干预后第6日观察组痰液黏稠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046,P=0.020)。观察组住院期间肺部感染发生率(16%)低于对照组(3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99,P=0.107)。结论:运用序贯式排痰护理方案能够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人痰液排出,降低痰液黏稠度和肺部感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 序贯 护理 液黏稠度 肺部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深部吸痰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6
作者 毕娜 王建荣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12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深部吸痰法在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3年6-10月解放军第309医院神经外科ICU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早期非机械通气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 目的探讨改良深部吸痰法在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3年6-10月解放军第309医院神经外科ICU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早期非机械通气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研究组采取改良深部吸痰法,即在吸痰管尖端超过套管末端0.5cm时减慢插入速度,直至患者出现呛咳反射或感觉到气管隆凸阻力时吸痰。观察两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情况、吸痰时患者屏气时间、人工气道通畅程度及临床肺部感染积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结果两组患者气管切开后3、7d时的CPIS均高于气管切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个时间点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吸痰时患者屏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人工气道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深部吸痰法可以降低传统气管切开吸痰造成气管黏膜损伤的发生率,缩短吸痰时屏气时间,能够达到预防和减少肺内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 按需 指征 改良深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步吸痰法在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7
作者 姚珺 肖细桂 阳烈照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8期12-13,共2页
目的探讨两步吸痰法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0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即插管时关闭负压,当吸痰管插到气管深部(15cm)时再后退0.5~1.0cm后打开负压将痰液吸... 目的探讨两步吸痰法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60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即插管时关闭负压,当吸痰管插到气管深部(15cm)时再后退0.5~1.0cm后打开负压将痰液吸尽。观察组采用两步吸痰法,即第1步带负压插管将气管套管内的痰液吸尽,第2步更换吸痰管后按常规吸痰法吸尽气管深部的痰液。结果两组吸痰时患者HR、R、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痰培养中铜绿假单胞菌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应用两步吸痰法能保持患者吸痰过程中的生命体征稳定,提高安全性,并能降低肺部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 方法 两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管切开术后吸痰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43
8
作者 金锦华 王淑兰 《护理学杂志》 2005年第20期15-16,共2页
目的探讨改进气管切开的吸痰方法。方法将46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按常规法吸痰,将吸痰管无负压下直接插入气管深处,再打开负压边吸边旋转退出。观察组采用先吸取气管套管内口的痰液,再将吸... 目的探讨改进气管切开的吸痰方法。方法将46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按常规法吸痰,将吸痰管无负压下直接插入气管深处,再打开负压边吸边旋转退出。观察组采用先吸取气管套管内口的痰液,再将吸痰管反折(不产生负压)下插至气管内15~17cm处(支气管分叉处),上提吸痰管1cm松开反折部分,边吸边旋转退出。结果两组不同时间肺部感染、粘膜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两组日吸痰次数,吸痰时及吸痰后2min、5minSpO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改进吸痰方法后的吸痰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吸痰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切开 肺部感染 粘膜损伤 低氧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吸痰方法探讨 被引量:13
9
作者 赖土群 伍雪艳 +2 位作者 梁伟霞 罗火珍 陆桂花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0年第7期1721-1722,共2页
[目的]探讨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适宜有效的吸痰方法。[方法]将30例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听诊器置胸骨上窝听诊气道有明显痰鸣音时,立即先抽吸口鼻腔分泌物后再从气管切开处吸痰,口鼻腔和气管切开... [目的]探讨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适宜有效的吸痰方法。[方法]将30例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听诊器置胸骨上窝听诊气道有明显痰鸣音时,立即先抽吸口鼻腔分泌物后再从气管切开处吸痰,口鼻腔和气管切开处分别用两条吸痰管;对照组为护士站在病人床旁听到"呼噜"或听到有咳嗽声来判断病人有痰时,先抽吸气管切开处痰液,再抽吸口鼻腔分泌物,且使用同一条吸痰管。观察两组吸痰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吸痰效果。[结果]两组吸痰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用听诊器置胸骨上窝听诊气道有明显痰鸣音时,立即先抽吸口鼻腔分泌物后再行气管切开处吸痰,口鼻腔和气管切开处分别用两条吸痰管,能有效地减少吸痰时出现的不良反应,减少吸痰次数,提高排痰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性损伤 气管切开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入湿化液后不同吸痰时机预防气管插管痰痂形成的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宝珍 杨珍 张红友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5年第9期3122-3124,共3页
[目的]寻找气道滴入湿化后吸痰的最佳时间点,以预防痰痂形成。[方法]选取实施气管插管并机械通气病人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分别在湿化后3个不同的时间点实施吸痰,A组于湿化液滴入后2min吸痰;B组于湿化液滴入后5min吸痰;C组于湿... [目的]寻找气道滴入湿化后吸痰的最佳时间点,以预防痰痂形成。[方法]选取实施气管插管并机械通气病人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分别在湿化后3个不同的时间点实施吸痰,A组于湿化液滴入后2min吸痰;B组于湿化液滴入后5min吸痰;C组于湿化液滴入后7min吸痰。分析比较3组病人舒适度改变、气道黏膜损伤程度、气道湿化效果、有无痰痂形成。[结果]湿化后2min进行吸痰的病人湿化满意度显著低于其他两组病人(P<0.01);湿化后2min进行吸痰的病人较其他两组病人更易发生气道黏膜损伤(P<0.05);湿化5min后吸痰病人舒适度显著高于湿化2min后吸痰病人(P<0.01);湿化5min后吸痰病人痰痂形成例数少于湿化2min后吸痰病人(P<0.05)。[结论]气道滴入湿化液后5min吸痰可以减少痰痂形成,为气道滴入湿化后吸痰的最佳时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机 气管插管 痂形成 湿化液 黏膜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气管切开术后递减负压吸痰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俞爱红 林俊 +6 位作者 宋志彬 黄秀华 兰丽梅 谢玉 韦孟娇 吴翠平 朱莉莉 《护理学杂志》 2011年第13期51-52,共2页
目的探讨递减负压吸痰法在脑卒中气管切开术后1周患者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将104例脑卒中气管切开后1周的患者按住院或转入单双日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2例。研究组采用递减负压吸痰法,即从上往下抽吸,负压依次为-33^-36kPa,-27^-30... 目的探讨递减负压吸痰法在脑卒中气管切开术后1周患者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将104例脑卒中气管切开后1周的患者按住院或转入单双日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2例。研究组采用递减负压吸痰法,即从上往下抽吸,负压依次为-33^-36kPa,-27^-30 kPa,-22^-26 kPa。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即从下往上抽吸,压力-20^-40 kPa。结果两组在吸痰后1min2、min5、min的SpO2,气道黏膜损伤情况,痰液吸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递减负压吸痰较常规吸痰能明显减少吸痰引起的气道黏膜损伤及SpO2的变化,有助于在较短时间内吸净痰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气管切开 递减负压 常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皮针管用于耳鼻咽喉科气管切开患儿吸痰 被引量:2
12
作者 辜德英 余蓉 陈虹 《护理研究》 2004年第10期1716-1716,共1页
关键词 头皮针管 耳鼻咽喉科 气管切开 患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迫天突穴经鼻气管内插管吸痰方法探讨 被引量:3
13
作者 冯伟 程青 +4 位作者 刘颖棋 孙晓旭 陈玉凤 王悦 马虹洁 《护理学杂志》 2005年第13期15-16,共2页
目的探讨意识障碍患者经鼻气管内插管吸痰的方法。方法将80例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0例。当吸痰管插至咽部(15~18cm处),常规组待吸气时盲插入气管;观察组压迫天突穴,刺激其声门开放后进行气管内插管吸痰。结果观察组... 目的探讨意识障碍患者经鼻气管内插管吸痰的方法。方法将80例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0例。当吸痰管插至咽部(15~18cm处),常规组待吸气时盲插入气管;观察组压迫天突穴,刺激其声门开放后进行气管内插管吸痰。结果观察组一次插管成功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1)。结论压迫天突穴可提高意识障碍患者气管内插管吸痰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突穴 经鼻气管插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气管插管病人吸痰前行无菌生理盐水灌注对生命体征影响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楠 田蕊 董盈盈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02-1406,共5页
[目的]探讨ICU气管插管病人吸痰前进行无菌生理盐水灌注对病人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INAHL,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等资源,收集吸痰前进行无... [目的]探讨ICU气管插管病人吸痰前进行无菌生理盐水灌注对病人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INAHL,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等资源,收集吸痰前进行无菌生理盐水灌注对于ICU气管插管病人生命体征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结局指标包括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结果]最终纳入5项研究,文献证据质量大多为中等。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吸痰前进行无菌生理盐水灌注,不仅降低了吸痰后即时血氧饱和度,同时还降低了吸痰后2min以及5min的血氧饱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吸痰前进行无菌生理盐水灌注对心率以及收缩压的影响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气管插管病人吸痰前进行无菌生理盐水灌注并不一定能让病人获益。未来研究中仍然要克服相应的方法学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插管 生理盐水 灌注 血氧饱和度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生命体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注射器用于气管切开患者应急吸痰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15
作者 况世荣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10期68-69,共2页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有效的应急吸痰方法,为单舱高压氧治疗中应急吸痰提供参考。方法将93例气管切开拟行高压氧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31例,在单舱高压氧治疗前3d于病房分别用1mL、20mL、50mL注射器连接吸痰管吸痰。结果三组吸痰效果...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有效的应急吸痰方法,为单舱高压氧治疗中应急吸痰提供参考。方法将93例气管切开拟行高压氧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31例,在单舱高压氧治疗前3d于病房分别用1mL、20mL、50mL注射器连接吸痰管吸痰。结果三组吸痰效果及吸痰后呼吸道损伤(刺激性咳嗽、黏膜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mL组吸痰效果最好,呼吸道损伤发生率最低。结论采用20mL注射器连接吸痰管组成应急代替吸痰装置用于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切开 高压氧治疗 单人纯氧舱 应急代替器装置 注射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病人痰标本收集法
16
作者 赵志荣 滕中华 杨淑玲 《护理研究》 2002年第8期495-495,共1页
关键词 气管切开 气管插管 标本 收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管切开早期患儿应用气胀式气囊加压氧气雾化吸入的效果观察
17
作者 甘敏 欧小敏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21期49-50,共2页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早期患儿应用气胀式气囊加压氧气雾化吸入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气管切开早期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氧气雾化吸入,观察组采用气胀式气囊加压氧气雾化吸入,对两组患儿雾化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早期患儿应用气胀式气囊加压氧气雾化吸入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气管切开早期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氧气雾化吸入,观察组采用气胀式气囊加压氧气雾化吸入,对两组患儿雾化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疼痛程度及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湿化效果及血氧饱和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气管切开早期患儿应用气胀式气囊加压氧气雾化吸入可起到更好的雾化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儿 气管切开 气胀气囊 氧气雾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吸式牙刷联合氯己定冲洗在经口气管插管病人口腔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18
作者 倪胜贤 周淳 +2 位作者 张慧琴 顾李蓉 陈甜甜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46-849,共4页
[目的]探讨抽吸式牙刷联合氯己定冲洗在经口气管插管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经口气管插管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48例和对照组52例,试验组采用抽吸式牙刷联合氯己定冲洗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52例采用常规氯己定棉球进行口腔护理,均... [目的]探讨抽吸式牙刷联合氯己定冲洗在经口气管插管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经口气管插管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48例和对照组52例,试验组采用抽吸式牙刷联合氯己定冲洗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52例采用常规氯己定棉球进行口腔护理,均使用护理结局分类系统的口腔卫生评分系统进行口腔护理后评分,比较两组病人口腔护理后的口腔卫生情况和口腔护理操作时间。[结果]试验组在口腔清洁、牙齿清洁、牙龈清洁、舌头清洁、口臭评分、口腔黏膜完整等项目均优于对照组;并且口腔护理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抽吸式牙刷联合氯己定冲洗进行口腔护理,能有效提高经口气管插管病人的口腔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刷 氯己定 经口气管插管 操作时间 口腔清洁 口腔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入性损伤患者使用一次性气管切开套管致痰栓形成1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红珍 郭梅 郭瑞贤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年第5期82-82,共1页
关键词 气管切开套管 栓形成 伤患者 2003年8月 一次性气管套管 气管插管麻醉 困难 气管切开 特重度烧伤 入性损伤 烧伤面积 全身情况 雾化 肺呼 磨削术 躯体 喘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病人吸痰深度的探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曾梁楠 杨昌美 +2 位作者 罗世洪 黄雨佳 梁瑞晨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7年第2期438-441,共4页
[目的]通过探究不同吸痰深度对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病人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和脑组织血氧饱和度(rSO_2)的影响,为吸痰深度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交叉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5月—2015年12月入住西南某三级... [目的]通过探究不同吸痰深度对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病人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和脑组织血氧饱和度(rSO_2)的影响,为吸痰深度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交叉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5月—2015年12月入住西南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并行气管切开病人38例,所有病人均采用深部和浅部两种吸痰方式,观察吸痰前后病人HR,MAP,SpO_2和rSO_2的变化情况;对比分析深、浅吸痰对病人HR,MAP,SpO_2和rSO_2影响。[结果]深部、浅部吸痰前后病人HR,MAP,SpO_2和rSO_2变化规律类似;吸痰后10 min内深部吸痰、浅部吸痰组HR,MAP,SpO_2和rSO_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R、MAP恢复至吸痰前水平所需时间深部吸痰组更长。[结论]对于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病人吸痰深度的选择,以浅部吸痰更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管切开 深度 护理 神经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