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盆地晚白垩世—早中新世地层年代学新进展及其对地层和古环境的指示意义
1
作者 李乐意 常宏 关冲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76-2112,共37页
青藏高原构造隆升是新生代重大地质事件之一,是东亚构造—气候演化的重要边界条件之一,也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绕不开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关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和机制等存在较大的争议,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地层年代学问题,可靠的... 青藏高原构造隆升是新生代重大地质事件之一,是东亚构造—气候演化的重要边界条件之一,也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绕不开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关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和机制等存在较大的争议,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地层年代学问题,可靠的地层沉积年龄是后续研究的基础。青藏高原中北部可可西里盆地保存有晚白垩世至中新世较连续的沉积,是研究青藏高原构造演化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笔者等基于可可西里盆地最新的晚始新世至中新世地层年龄研究结果,同时,结合其他已发表的、有绝对年龄控制点的地层年龄,认为风火山群和沱沱河组是两套独立的地层单元,即在可可西里盆地,地层划分从老到新可划分为:风火山群、沱沱河组、雅西错组和五道梁组。在可可西里盆地地层沉积年龄最新进展基础之上,综合盆地的古高度、古纬度、古温度、古地磁、沉积相变化、地层接触关系、全球温度、大气二氧化碳以及亚洲季风和高原隆升之间关系的模拟等证据,指出:①青藏高原面上类似于现在向东、东南逃逸的GPS速度运动场方向可能在始新世就已经形成,沱沱河盆地以东的物质向东南逃逸,以西没有这种趋势,沱沱河盆地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边界;②类似于现在的东亚季风—内陆干旱化格局形成于晚渐新世—早中新世;③青藏高原中北部晚始新世以来发生了明显的两阶段隆升,>38.5~26(24)Ma的隆升主要由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缩短所致,16 Ma—现在的隆升由岩石圈地幔对流拆沉引起,26(24)~16 Ma是隆升相对平静期;④青藏高原中北部主夷平面可能发育于26(24)~16 Ma期间;⑤角度不整合接触不是构造事件发生的可靠判别标志;⑥石膏等盐类矿物的出现不是干旱化的可靠指标,但似乎表明在盐类矿物沉淀析出之前,区域应该存在至少一期湿润的气候,按此结果,可能暗示了至少在古新世我国中东部可能已经存在季风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可可西里盆地 沱沱河盆地 磁性地层 季风 夷平面 构造隆升 石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可西里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历史重建 被引量:44
2
作者 刘志飞 王成善 +1 位作者 伊海生 刘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50-258,共9页
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盆地是高原腹地最大的第三纪沉积盆地,分布着厚度达5737.5m的新生代沉积。本文根据遍布整个盆地的野外实测剖面和地质观察点资料,采用典型剖面精确古地磁测年为基础的时间框架,开展沉积层序、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和... 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盆地是高原腹地最大的第三纪沉积盆地,分布着厚度达5737.5m的新生代沉积。本文根据遍布整个盆地的野外实测剖面和地质观察点资料,采用典型剖面精确古地磁测年为基础的时间框架,开展沉积层序、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和古水流变化综合对比研究,将可可西里盆地新生代(约56Ma至约16Ma)划分为7个演化阶段,其中在30Ma至约23Ma期间盆地经历抬升变形,没有沉积作用发生。结果显示,前6个阶段(约56Ma至30Ma),盆地沉积中心逐渐向北、向东迁移,盆地南缘和西缘的构造逆冲作用逐步加强,而且在晚渐新世发生强烈南北向地壳缩短,反映青藏高原腹地早期隆升过程是依靠南北向地壳缩短和北东向逆冲扩展作用来实现的。在早中新世(约23Ma至约16Ma),盆地沉积物遭受低度变形,表明此期间高原以差异隆升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盆地 青藏高原隆升 新生代 可可西里盆地 年代地质学 地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新世—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北缘隆升的特征——来自可可西里盆地的报告 被引量:16
3
作者 蔡雄飞 刘德民 +5 位作者 魏启荣 顾延生 袁晏明 李德威 王国灿 罗中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4-203,I0003,I0004,共12页
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有45Ma、32Ma、14Ma等见解,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青藏高原腹地最大的红色盆地可可西里为例,从古新世—中新世时期的沉积、生物、火山岩的特征等诸多方面,阐述青藏高原显著开始隆升的时间、表现特点和作用,并认为... 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有45Ma、32Ma、14Ma等见解,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青藏高原腹地最大的红色盆地可可西里为例,从古新世—中新世时期的沉积、生物、火山岩的特征等诸多方面,阐述青藏高原显著开始隆升的时间、表现特点和作用,并认为中新世初期,青藏高原有一次强烈的降温事件;在物质组分上,以钙质粘土、埃达克(Adakitic)火山岩为主;生物上以寒冷、干旱标志的裸子植物为主的植硅体;中新世中期之后青藏高原全面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隆升 植硅体 可可西里盆地 古新世—中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可西里盆地中新统五道梁群湖相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恳恳 伊海生 林金辉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1期25-31,共7页
湖相碳酸盐岩在可可西里盆地的古、新近纪地层中分布广泛,更是中新统五道梁群沉积的主要组成部分。五道梁群湖相碳酸盐岩分为生物粘结灰岩(叠层石)、泥晶灰岩、颗粒灰岩与泥晶白云岩四大类,反映出沉积环境为一个具有浅水—半深水、高盐... 湖相碳酸盐岩在可可西里盆地的古、新近纪地层中分布广泛,更是中新统五道梁群沉积的主要组成部分。五道梁群湖相碳酸盐岩分为生物粘结灰岩(叠层石)、泥晶灰岩、颗粒灰岩与泥晶白云岩四大类,反映出沉积环境为一个具有浅水—半深水、高盐度、半封闭—封闭特点的综合湖泊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西里盆地 中新统 五道梁群 湖相碳酸盐岩 岩石学 沉积环境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形显示和比较古水流数据的一种软件(PC99):以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盆地新生代古水流数据为例
5
作者 刘志飞 LachlanK.Stewart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54-358,共5页
PC99是基于Windows 95 / 98/ 2 0 0 0版本操作系统的VisualBasic语言程序 ,以简单和友好界面图形显示、统计分析和比较古水流数据文件。这种软件支持的古水流数据显示方式包括玫瑰花图和环形图两种 ,玫瑰花图的花瓣宽度和半径比例尺的... PC99是基于Windows 95 / 98/ 2 0 0 0版本操作系统的VisualBasic语言程序 ,以简单和友好界面图形显示、统计分析和比较古水流数据文件。这种软件支持的古水流数据显示方式包括玫瑰花图和环形图两种 ,玫瑰花图的花瓣宽度和半径比例尺的可调节性可以辅以解释古水流分布样式 ,环形图可以同时装载、显示和比较 10个单组或合成古水流数据文件。本文以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盆地新生代沉积的古水流数据为例 ,分析古水流方向的时空分布特征 ,表明PC99是图形显示和解释古水流数据的一种高效软件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形显示 软件 青藏高原 新生代 古水流 玫瑰花图 环形图 可可西里盆地 沉积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可西里盆地早渐新世雅西措群爬升沙纹层理及其沉积环境意义
6
作者 刘志飞 王成善 金玮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60-565,共6页
可可西里盆地早渐新世雅西措群砂岩极其发育爬升沙纹层理,形成于沉积物来源供给太快太多而不能随流体一起迁移,从而产生向上的加积。雅西措群砂岩主要包括迎水坡侵蚀的A型和迎水坡沉积的B1型两种,其中,A型沙纹层理单个层系厚一般约为2cm... 可可西里盆地早渐新世雅西措群砂岩极其发育爬升沙纹层理,形成于沉积物来源供给太快太多而不能随流体一起迁移,从而产生向上的加积。雅西措群砂岩主要包括迎水坡侵蚀的A型和迎水坡沉积的B1型两种,其中,A型沙纹层理单个层系厚一般约为2cm,爬升角小于7°;B1型沙纹层单个层系厚一般为4cm,爬升角介于10o~20o之间。这两种爬升沙纹层形成于变速流、非稳定流或变速非稳定流,主要归于砂质碎屑流和底流,平均流速在11~60cm/s之间,堆积速度可以达到0.1g/cm2s,发育于浅湖环境的三角洲前缘沉积。雅西措群爬升沙纹层理发育于青藏高原的早渐新世快速隆升作用和全球变冷变干气候条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层 可可西里盆地 渐新世 沉积环境 沉积物来源 砂岩 青藏高原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可西里卓乃湖地区五道梁群油页岩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姜琳 朱利东 +1 位作者 王成善 李亚林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3-20,共8页
对可可西里中新统五道梁群油页岩研究表明:油页岩有机质丰度中等-高;有机质类型以腐泥型(Ⅰ)-腐殖腐泥型(Ⅱ1)为主。有机质的热演化以低成熟为主;总体上为较好的烃源岩,中新世时可可西里盆地为封闭、干热的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盐湖盆... 对可可西里中新统五道梁群油页岩研究表明:油页岩有机质丰度中等-高;有机质类型以腐泥型(Ⅰ)-腐殖腐泥型(Ⅱ1)为主。有机质的热演化以低成熟为主;总体上为较好的烃源岩,中新世时可可西里盆地为封闭、干热的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盐湖盆地。封闭与还原性静水环境为有机质的堆积和转化形成油页岩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西里盆地 五道梁群 油页岩 石油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