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变车道的城市路网备用容量模型 被引量:9
1
作者 张鹏 李文权 常玉林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5-260,共6页
为了研究车道分配对路网容量的影响,通过分配道路的双向车道数和设置交叉口的信号配时参数,建立了双层规划的路网备用容量模型.上层模型用于路网车道分配和信号配时参数联合优化,以使路网容量最大;下层模型是用户均衡分配模型,可预测司... 为了研究车道分配对路网容量的影响,通过分配道路的双向车道数和设置交叉口的信号配时参数,建立了双层规划的路网备用容量模型.上层模型用于路网车道分配和信号配时参数联合优化,以使路网容量最大;下层模型是用户均衡分配模型,可预测司机对于某种路网车道分配和信号设置的择路行为.用基于灵敏度的启发式算法进行了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合理调节路网路径的阻抗,使交通量的分布更均衡,路网备用容量比现有模型增大了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车道 备用容量 信号配时 用户均衡 双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流域下渗模型 被引量:3
2
作者 曹升乐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40-244,共5页
将超渗与蓄满有机地结合,建立了下渗量计算的一种模型.应用实测资料对模型参数进行了率定。
关键词 下渗模型 下渗容量 与蓄满 产流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织区动态容量估计的高速路联合控制研究
3
作者 赵婧杰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20年第5期22-27,共6页
为了减小交织路段给交通路网带来的影响,将匝道调节RM(Ramp Metering)与可变限速VSL(Variable Speed Limit)协调起来应用到高速公路单侧交织区域的控制上,基于宏观交通流模型METANET,本文提出了加入动态估计交织区域容量的粒子群优化控... 为了减小交织路段给交通路网带来的影响,将匝道调节RM(Ramp Metering)与可变限速VSL(Variable Speed Limit)协调起来应用到高速公路单侧交织区域的控制上,基于宏观交通流模型METANET,本文提出了加入动态估计交织区域容量的粒子群优化控制方法,并使用模型预测控制框架实现交通系统的在线实时控制,在包含距离较近的入口匝道与出口匝道的路网上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提出的协调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小路网的延误与交织区域的拥塞时长,减小由于交织行为对路网造成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织路段 匝道与可变限速联合控制 宏观交通流模型 粒子群优化算法 动态容量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大尺度水文过程模拟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国庆 张建云 +1 位作者 贺瑞敏 荆新爱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8,共4页
大尺度水文过程模拟是分析评价环境变化对流域水文影响的重要基础工作,首先介绍了土壤—植物—大气输移方案中具有国际可比性的可变下渗容量模型(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 Model,简称VIC模型)。将黄河流域划分为432个50 km×... 大尺度水文过程模拟是分析评价环境变化对流域水文影响的重要基础工作,首先介绍了土壤—植物—大气输移方案中具有国际可比性的可变下渗容量模型(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 Model,简称VIC模型)。将黄河流域划分为432个50 km×50 km正交网格,由108个雨量站1960~1970年的逐日降水量资料插补到各个网格,根据土壤、植被分布资料,确定各网格的模型参数,进而模拟了黄河流域径流量的空间分布。对典型支流及区间径流量的模拟结果表明,VIC模型具有较好的径流模拟能力,可用于评价气候变化对流域河川径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可变下容量模型(vic模型) 径流模拟 参数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雨水资源化潜力与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张宝庆 吴普特 +1 位作者 赵西宁 王玉宝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36-644,共9页
为了缓解黄土高原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并存的现状,基于可变下渗容量模型计算了整个黄土高原近40 a逐月雨水资源化潜力,并对各分区可利用潜力大小、构成及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可利用雨水资源化潜力总量较为可... 为了缓解黄土高原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并存的现状,基于可变下渗容量模型计算了整个黄土高原近40 a逐月雨水资源化潜力,并对各分区可利用潜力大小、构成及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可利用雨水资源化潜力总量较为可观;土壤有效水是雨水资源化潜力的主要组成部分;雨水资源化潜力较丰富的黄河河龙区间、泾洛渭流域和汾河-伊洛沁河流域,其地表径流占雨水资源化潜力比例相对较高,该区域同时又是黄河泥沙主要来源地,可重点研发和应用降雨径流汇集、蓄存和集雨补灌等技术,以达到合理调控利用地表径流、减缓水土流失的双重目的;近40 a各分区雨水资源化潜力均呈现出略微下降趋势,但该趋势并不显著;黄土高原雨水资源化潜力空间上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可利用潜力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雨水利用 可变下容量模型 定量评价 分布式水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1961—2012年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4
6
作者 童瑞 杨肖丽 +2 位作者 任立良 刘懿 马明卫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5年第3期16-21,共6页
基于黄河流域1 500个0.25°×0.25°网格,应用可变下渗能力模型VIC-3L计算1961—2012年黄河流域水文过程,获得日尺度的实际蒸散发量和潜在蒸散发量数据。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和Budyko水分能量平衡公式,分析了实际... 基于黄河流域1 500个0.25°×0.25°网格,应用可变下渗能力模型VIC-3L计算1961—2012年黄河流域水文过程,获得日尺度的实际蒸散发量和潜在蒸散发量数据。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和Budyko水分能量平衡公式,分析了实际蒸散发量、潜在蒸散发量、蒸散发率和干燥指数的时空变化趋势及蒸散发受水分能量供应条件限制情况。结果表明:总体上实际蒸散发量和潜在蒸散发量呈减小趋势,其中潜在蒸散发量减小趋势显著,但在流域不同区域的增减趋势不同;蒸散发率和干燥指数的变化不明显;黄河流域上游蒸散发主要受能量供应条件限制影响,而中下游受水量供应条件限制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过程 蒸散发 干燥指数 可变下能力模型 Budyko 水分能量平衡公式 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