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协商命运观与未来预期的关系——情绪体验的中介作用和集体主义社会现实感知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陈满琪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7-176,227,共10页
研究探讨可协商命运观和未来预期二者间的关系以及对二者关系可能产生影响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结果表明:(1)情绪体验在可协商命运观和未来预期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当个体持有较高的可协商命运观,他们体验到更高的积极情绪和中性情绪... 研究探讨可协商命运观和未来预期二者间的关系以及对二者关系可能产生影响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结果表明:(1)情绪体验在可协商命运观和未来预期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当个体持有较高的可协商命运观,他们体验到更高的积极情绪和中性情绪,较少体验到消极情绪,这种情绪体验促使人们持有乐观的未来预期;(2)情绪体验对未来预期的影响受个体集体主义的社会现实感知状况的调节。讨论部分剖析了可协商命运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在中国人命运观研究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协商命运观 情绪体验 集体主义 社会现实感知 未来预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情境中的控制感 被引量:44
2
作者 郭昫澄 郭永玉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60-1868,共9页
控制感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传统的控制感理论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而忽略了环境中的限制因素(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现实因素)对控制感的作用。次要控制理论、可协商命运观和控制感补偿理论分别从不同... 控制感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近年来,研究者发现传统的控制感理论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而忽略了环境中的限制因素(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现实因素)对控制感的作用。次要控制理论、可协商命运观和控制感补偿理论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社会情境中的个体控制感进行研究。次要控制理论主要强调在低控制情境下个体通过自身调节接受客观环境以获得次要控制;可协商命运观则认为亚洲文化下的个体在承认不可改变的环境作用的前提下依然坚持自己有限的能动性以此获得控制感;而控制感补偿理论则认为当个体处于低控制环境之中以致个体控制感受到威胁时,个体会通过一系列方式针对控制感缺失进行补偿。本文在对三种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对中国控制感本土化研究方向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感 社会情境 次要控制 可协商命运观 控制感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级领导压力源何以导致乡镇干部权力距离感? 被引量:1
3
作者 尚哲 崔紫妍 刘安琳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7-114,共18页
本研究基于自我损耗理论框架,探讨了上级领导压力源如何影响乡镇干部的权力距离感,以及该影响过程中负面预期的中介作用、公共服务动机和可协商命运观的调节作用。本文通过对228名乡镇干部的三阶段时间滞后调查分析发现:(1)乡镇干部来... 本研究基于自我损耗理论框架,探讨了上级领导压力源如何影响乡镇干部的权力距离感,以及该影响过程中负面预期的中介作用、公共服务动机和可协商命运观的调节作用。本文通过对228名乡镇干部的三阶段时间滞后调查分析发现:(1)乡镇干部来自其上级领导的压力源正向影响其权力距离感;(2)负面预期在乡镇干部的上级领导压力源与权力距离感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3)公共服务动机调节了上级领导压力源与负面预期之间的关系,当乡镇干部公共服务动机高时,上级领导压力源与负面预期之间的正向关系被增强;(4)可协商命运观调节了负面预期和权力距离感之间的关系,当乡镇干部可协商命运观低时,负面预期和权力距离感之间的正向关系增强。研究结果表明,乡镇干部的负面预期和权力距离感会受到上级压力源的影响,个体特质因素可以缓解这种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级领导压力源 公共服务动机 负面预期 权力距离感 可协商命运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