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低碳城市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
被引量:
38
1
作者
马丽梅
司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1-90,共10页
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不仅是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而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现有针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研究大多基于跨国数据、中国整体以及省级数据...
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不仅是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而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现有针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研究大多基于跨国数据、中国整体以及省级数据的分析,基于城市层面数据的讨论还较少且多数停留在传统的计量经济学层面,文章基于中国285个城市2010—2019年2850个观测值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双重差分法评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①空间相关性分析显示,中国城市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具有显著为正的空间相关性,呈现出“高−高”型和“低−低”型聚集模式;②基准回归结果显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城市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③空间双重差分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产生空间溢出效应,政策效应同时受到来自地理上相近城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城市的影响;④基于城市规模的异质性分析得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人均GDP在5万~10万元的城市驱动作用最强;基于经济集聚区域的异质性分析得到,京津冀城市群的政策直接效应显著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而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直接效应和空间效应均显著,但空间效应存在地理和经济上的差异。该研究探索了城市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时空演变特征,以期为中国采取更有效的路径与政策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
转型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
空间双重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否促进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来自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证据
2
作者
戴胜利
马王荣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7期143-158,共16页
作为我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否带来绿色效应,特别是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目前尚缺乏研究支持。基于我国2006—2022年266个地级市层面的平衡面板数据,本文将创新型城市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
作为我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否带来绿色效应,特别是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目前尚缺乏研究支持。基于我国2006—2022年266个地级市层面的平衡面板数据,本文将创新型城市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识别其对城市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并从多个视角进行了异质性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试点政策显著带来了绿色效应,即提升了城市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水平,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通过人才效应、技术效应以及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促进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东部城市以及绿色金融水平程度更高和数字基建水平能力更强的城市中,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
型城市试点政策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
机制分析
异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研究
被引量:
15
3
作者
刘备
黄卫东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6-106,共11页
前沿研究关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经济效应,却普遍忽视其环境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为此本文采用2008—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结合动态面板模型,考察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传导机制及作用条件。研究发现:第一,...
前沿研究关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经济效应,却普遍忽视其环境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为此本文采用2008—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结合动态面板模型,考察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传导机制及作用条件。研究发现:第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有助于提升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体现在绿色技术效率提升与绿色技术进步明显。第二,从传导机制来看,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主要通过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式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第三,从作用条件来看,随着人力资本水平与市场化程度提升,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低碳城市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
被引量:
38
1
作者
马丽梅
司璐
机构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
出处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1-90,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区域协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与政策研究”(批准号:22ZDA114)
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平台及科研项目“碳中和目标下的碳排时空路径演变与协同优化:基于文本挖掘视角”(批准号:2021WTS076)。
文摘
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不仅是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中长期国家发展战略,而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组成部分。现有针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研究大多基于跨国数据、中国整体以及省级数据的分析,基于城市层面数据的讨论还较少且多数停留在传统的计量经济学层面,文章基于中国285个城市2010—2019年2850个观测值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双重差分法评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①空间相关性分析显示,中国城市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具有显著为正的空间相关性,呈现出“高−高”型和“低−低”型聚集模式;②基准回归结果显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城市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③空间双重差分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产生空间溢出效应,政策效应同时受到来自地理上相近城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城市的影响;④基于城市规模的异质性分析得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人均GDP在5万~10万元的城市驱动作用最强;基于经济集聚区域的异质性分析得到,京津冀城市群的政策直接效应显著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而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直接效应和空间效应均显著,但空间效应存在地理和经济上的差异。该研究探索了城市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时空演变特征,以期为中国采取更有效的路径与政策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能源
转型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
空间双重差分
Keywords
energy transition
low‑carbon city pilot policy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 innovation
spatial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分类号
F206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否促进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来自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证据
2
作者
戴胜利
马王荣
机构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
出处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7期143-158,共16页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研究”(23JZD019)。
文摘
作为我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否带来绿色效应,特别是有效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目前尚缺乏研究支持。基于我国2006—2022年266个地级市层面的平衡面板数据,本文将创新型城市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识别其对城市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并从多个视角进行了异质性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试点政策显著带来了绿色效应,即提升了城市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水平,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通过人才效应、技术效应以及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促进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东部城市以及绿色金融水平程度更高和数字基建水平能力更强的城市中,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
关键词
创新
型城市试点政策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
机制分析
异质性分析
Keywords
innovative city pilot policies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echanism analysis
heterogeneity analysis
分类号
F301.2 [经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研究
被引量:
15
3
作者
刘备
黄卫东
机构
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
出处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6-106,共11页
基金
江苏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非正式环境规制下的工业绿色发展绩效提升效应研究”(21HQ053)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促进江苏产业生态发展研究”(2018SJZD1072)
+1 种基金
2022年度南京邮电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NYY222010)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碳中和背景下经济增长目标约束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研究”(2022SJYB0102)。
文摘
前沿研究关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经济效应,却普遍忽视其环境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为此本文采用2008—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结合动态面板模型,考察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传导机制及作用条件。研究发现:第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有助于提升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体现在绿色技术效率提升与绿色技术进步明显。第二,从传导机制来看,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主要通过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式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第三,从作用条件来看,随着人力资本水平与市场化程度提升,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
关键词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Keywords
new digital infrastructure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 innovation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分类号
F49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F124.5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X32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低碳城市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
马丽梅
司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
3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否促进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来自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证据
戴胜利
马王荣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研究
刘备
黄卫东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