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着V”结构的意义关系及结构中“V”的语义特征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向农 张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09-115,共7页
本文讨论“V1着 V2”构成的动词性短语 ,分析其结构形式和意义关系 ,同时从 V1的语义特征及 V1、V2的语义关系着手 ,分析其间的句法结构关系 ,认为只有当 V1为“留存、催促”等类动词充当时 ,“V1着 V2”是连动式 ,当 V1为“期盼、准备... 本文讨论“V1着 V2”构成的动词性短语 ,分析其结构形式和意义关系 ,同时从 V1的语义特征及 V1、V2的语义关系着手 ,分析其间的句法结构关系 ,认为只有当 V1为“留存、催促”等类动词充当时 ,“V1着 V2”是连动式 ,当 V1为“期盼、准备”等类动词充当时 ,“V1着V2”是动宾式 ,其他都是状中式。从句法关系来看 ,“V1着 V2”结构中状中式应占绝大多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1着V2"结构 结构形式 意义关系 语义特征 句法结构关系 汉语 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正结构“名·动”词别议 被引量:9
2
作者 徐正考 《汉语学习》 CSSCI 1998年第4期53-53,共1页
现代汉语复合词中的主谓式、偏正式可由“名·动”结构构成。其中主谓式的例子如“霜降、地震”等,偏正式的例子如“笔谈、春耕、席卷”等。此类问题学者们都已经论述过。这里我们要谈的是偏正结构“名·动”词的内部异同问题... 现代汉语复合词中的主谓式、偏正式可由“名·动”结构构成。其中主谓式的例子如“霜降、地震”等,偏正式的例子如“笔谈、春耕、席卷”等。此类问题学者们都已经论述过。这里我们要谈的是偏正结构“名·动”词的内部异同问题,而这个问题学者们或根本不谈或语焉不详。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正结构 语义关系 现代汉语教学 能产性 句法结构关系 名词性语素 汉语复合词 名词作状语 词法结构 主谓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说述补(结果)宾谓语句的语义结构系列 被引量:5
3
作者 崔承一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7-32,共6页
0.序言 0.1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述补(结果)宾谓语句,是由述语后面共见结果补语和宾语这一结构作谓语的主谓句。例如: (1) 他推醒了我。 (2) 我吃饱了饭。 (3) 他喝红了脸。这种结构,述语“推”“吃”“喝”的后面都有补语“醒”“饱... 0.序言 0.1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述补(结果)宾谓语句,是由述语后面共见结果补语和宾语这一结构作谓语的主谓句。例如: (1) 他推醒了我。 (2) 我吃饱了饭。 (3) 他喝红了脸。这种结构,述语“推”“吃”“喝”的后面都有补语“醒”“饱”“红”和宾语“我”“饭”“脸”,构成一个谓语。 0.2 它们之间的句法结构关系,可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为:它们的句法结构关系都一样,但是,它们的语义结构却很不相同。例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结构 谓语句 述补 不及物动词 述语 句法结构关系 形容词 补语 宾语 主谓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词类三分法刍议 实词虚词二分新析——兼论黎锦熙“汉语语法图解公式”对词类划分的贡献 被引量:2
4
作者 孙良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55-60,共6页
一、“汉语语法图解公式”的贡献“三分法”的内容及其合理性笔者在《汉语句法分析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3)一文“词在句结构中的地位”一题中说:“句中词群的全部成员,可分为三种:一、句法结构成分词、二、句法结构关系词、... 一、“汉语语法图解公式”的贡献“三分法”的内容及其合理性笔者在《汉语句法分析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3)一文“词在句结构中的地位”一题中说:“句中词群的全部成员,可分为三种:一、句法结构成分词、二、句法结构关系词、三、非句法结构词。”这是就词在句中的地位而讲的;现在再进一步说明,这也是对汉语词类进行再概括分类的类别。这就是说,汉语词类不管分多少种(按现在所谓通用“暂拟系统”,词类分名、动、形容、数、量、代、副、介、连、助、叹十一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法结构关系 虚词研究 汉语词类 语言教学 语法教材 词义 副词 分词 介词 助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