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西下干柴沟组咸化湖盆碳酸盐岩溶蚀模拟试验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世铭 袁剑英 +6 位作者 张小军 张婷静 郑永仙 王朴 张博策 牟志进 应敏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共11页
为研究地层条件下有机酸对湖相碳酸盐岩基质微孔的改造作用及咸化环境沉积盐类矿物溶蚀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影响,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下干柴沟组湖相碳酸盐岩为例,采用高温高压模拟、扫描电镜及离子浓度测试等试验手段,依据岩心样品溶蚀... 为研究地层条件下有机酸对湖相碳酸盐岩基质微孔的改造作用及咸化环境沉积盐类矿物溶蚀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影响,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下干柴沟组湖相碳酸盐岩为例,采用高温高压模拟、扫描电镜及离子浓度测试等试验手段,依据岩心样品溶蚀模拟过程中矿物组分、物性、孔隙特征及反应液离子浓度的变化对咸化湖盆碳酸盐岩在有机酸作用下的溶蚀规律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酸性流体作用后碳酸盐岩样品物性均有一定改善,其渗透率增长明显;溶蚀过程中低温条件下发生与碳酸盐共生的石膏、芒硝及长石的溶解,方解石较白云石容易发生溶解,碳酸盐的溶解程度随温度升高具有先增强、后减弱的特点,存在“溶蚀窗”,相对封闭条件下,石膏等盐类矿物溶解产生同离子效应抑制碳酸盐的溶解;温度和水岩比是控制碳酸盐溶解的关键因素,水岩比决定发生反应的体系,不同体系下温度对溶蚀强度影响存在差异,低水岩比情况下温度升高碳酸盐趋于沉淀,中等水岩比情况下溶解强度随着温度升高先增强、后减弱,较高水岩比情况下温度升高利于碳酸盐溶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古近系下干柴沟组 湖相碳酸盐岩 高温高压溶蚀模拟 盐类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页岩油地质特征、评价标准及发现意义 被引量:75
2
作者 李国欣 朱如凯 +7 位作者 张永庶 陈琰 崔景伟 姜营海 伍坤宇 盛军 鲜成钢 刘合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31,共14页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页岩油获勘探重大突破,但咸湖相烃源岩低有机碳含量与页岩油成因机理、页岩油评价标准、资源潜力不清等问题,制约了英雄岭页岩油评价和勘探。把英雄岭地区以富有机质纹层状页岩与灰质白云岩高...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页岩油获勘探重大突破,但咸湖相烃源岩低有机碳含量与页岩油成因机理、页岩油评价标准、资源潜力不清等问题,制约了英雄岭页岩油评价和勘探。把英雄岭地区以富有机质纹层状页岩与灰质白云岩高频间互为特征的页岩型和混积型页岩油类型作为攻关重点,通过大量岩心、钻井、地震及化验资料分析和综合研究,认为英雄岭下干柴沟组上段页岩油具有富氢烃源岩“二段式生烃”且滞留烃量大、多类储集空间发育且储集性能好、源储一体甜点厚度大且含油级别高、盐间与盐下压力系数高且地层能量充足、原油轻质组分多气油比高且品质佳、脆性矿物含量高且可压性好等6个特征。初步建立了以有机碳含量、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有效孔隙度、含油饱和度、脆性矿物含量、压力系数、页理密度、埋藏深度等8项参数为主的页岩油评价标准。结合下干柴沟组上段烃源岩厚度、烃源岩面积、油层纵向分布和游离烃含量等参数,初步估算英雄岭地区页岩油资源量达到21×10^(8) t;指出构造稳定区为当前最有利勘探区,落实英雄岭页岩油有利勘探面积800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岭页岩油 柴达木盆地 古近系下干柴沟组 混积 富氢烃源岩 评价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咸化湖盆低有机质丰度烃源岩高效生烃模式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国欣 张斌 +8 位作者 伍坤宇 吴松涛 王晓梅 张静 齐雪宁 张娜 邢浩婷 鲜成钢 刘合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98-910,共13页
通过实验模拟和地球化学分析,系统研究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烃源岩的生烃母质、有机质富集与生烃模式。柴达木咸化湖盆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TOC)值偏低的原因主要有3方面:相对贫乏的营养物质供应抑制了藻类勃发、过快的沉积速率导致... 通过实验模拟和地球化学分析,系统研究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烃源岩的生烃母质、有机质富集与生烃模式。柴达木咸化湖盆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TOC)值偏低的原因主要有3方面:相对贫乏的营养物质供应抑制了藻类勃发、过快的沉积速率导致有机质被稀释、较高的有机质转化效率导致残留有机碳偏低。针对这类富氢有机质生烃过程中有机碳降低,应用TOC值评价有机质丰度时需根据成熟度对其进行恢复。柴达木盆地咸化湖盆烃源岩生烃包括可溶有机质生烃和不溶有机质生烃两部分。可溶有机质主要继承于生物体在咸化湖盆中得以保存,在低演化阶段生烃形成的烃富含氮、氧、硫等杂原子化合物,在后期二次裂解形成轻质烃类组分;不溶有机质即干酪根生烃模式符合传统的“Tissot”模式,生油高峰对应于Ro值1.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柴西坳陷 古近系下干柴沟组 咸化湖盆 低TOC 页岩油 可溶有机质 高效生烃 生烃模式 有机质丰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