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诗翻译教学的弊端 被引量:2
1
作者 崔增亮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古诗翻译 中学 语文教学 翻译方法 直译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古诗翻译的两点思考
2
作者 董建成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6-27,共2页
关键词 古诗翻译 中学 语文教学 诗歌教学 语言转换能力 诗歌创作能力 艺术美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诗词中文化意象的“不可译”现象——兼谈文化意象的解读与审美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天越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72-76,共5页
诗词翻译难,古诗词尤甚,古诗词翻译中涉及文化意象的翻译更是难上加难。文化意象是中国古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本文指出,由于文化意象中文化内涵的难以传达和中外读者思维审美方式的不同造成了一系列文化意象的“不可译”现象。
关键词 古诗翻译 文化意象 文学解读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妙笔生花”到“译笔生花”——《送友人》英译中审美诠释的创生转换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晓晖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年第10期43-50,共8页
伽达默尔赋予艺术作品的"不同的理解"以合法性,肯定了审美诠释的创生性。在他的审美诠释体系当中,前判断、时间间距、效果历史、视域融合是构成审美理解和艺术创生的关键要素。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美学观对研究中国古诗翻译具有... 伽达默尔赋予艺术作品的"不同的理解"以合法性,肯定了审美诠释的创生性。在他的审美诠释体系当中,前判断、时间间距、效果历史、视域融合是构成审美理解和艺术创生的关键要素。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美学观对研究中国古诗翻译具有重大启示。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李白《送友人》的3个英译本旨在证明翻译对原文之"美"的生成不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或机械的复制,而是在合法的前判断、时间间距、效果历史的相互作用下译者与原文通过对话实现视域融合进而达到"美"的创生转换。从"妙笔生花"到"译笔生花",审美诠释的创生性是古诗得以"活"在当下、历久弥新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翻译 审美理解 艺术创生 诠释学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