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茶薪菇古茶2号的玉米芯栽培
1
作者
阮雁
林杰
+1 位作者
阮毅
贺付松
《食药用菌》
2010年第4期41-42,共2页
关键词
玉米芯
茶新菇
古茶2号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茶2号茶薪菇袋料栽培关键技术
2
作者
阮毅
戴敏钦
《食用菌》
2009年第5期57-57,共1页
茶薪菇,俗称茶树菇,由于其营养丰富、清脆口感、味道鲜美、外形美观、香气独特,被称为“菇中之王”。茶薪菇适合保鲜加工及出口,极受消费者欢迎。茶薪菇特点:栽培原材料广泛,周期短,生物转化率高,经济效益好,是农村致富的好途...
茶薪菇,俗称茶树菇,由于其营养丰富、清脆口感、味道鲜美、外形美观、香气独特,被称为“菇中之王”。茶薪菇适合保鲜加工及出口,极受消费者欢迎。茶薪菇特点:栽培原材料广泛,周期短,生物转化率高,经济效益好,是农村致富的好途径。我所经过多年研究、驯化,选育出古茶2号茶薪菇优质菌株,2008年8月通过国家农业部品种认定,认定编号:国品认菌2008037,具有知识产权保护,是我县主栽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茶2号
栽培技术
生物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沿河县古茶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3
作者
田洪军
陈玲
+5 位作者
田景涛
黄亚琴
徐代华
王威锐
杨琦宏
杨虎彪
《广东蚕业》
2025年第1期77-80,共4页
文章通过对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塘坝镇榨子村一带的野生古茶树资源开展普查、挂牌、统计、建档等工作,筛选出23个古茶树单株进行扦插繁育,再优选出2个株系,分别命名为“沿河古茶1号”、“沿河古茶2号”,并以本地品种“黔茶1号...
文章通过对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塘坝镇榨子村一带的野生古茶树资源开展普查、挂牌、统计、建档等工作,筛选出23个古茶树单株进行扦插繁育,再优选出2个株系,分别命名为“沿河古茶1号”、“沿河古茶2号”,并以本地品种“黔茶1号”为对照进行农艺性状、生化成分、感官审评等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沿河古茶1号”、“沿河古茶2号”的叶片均向上着生,百芽重均高于“黔茶1号”,适合机械采摘。茶多酚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4.07%、25.76%,均具有高茶多酚的特点,制成的红茶品质均优于“黔茶1号”,香气突出,产量高,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前景,既可作为茶叶新产品的开发原料,也可作为优秀的茶树育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茶
树
种质资源
开发利用
沿河
古茶
1
号
沿河
古茶2号
育种材料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茶薪菇古茶2号的玉米芯栽培
1
作者
阮雁
林杰
阮毅
贺付松
机构
福建省古田科兴食用菌研究所
出处
《食药用菌》
2010年第4期41-42,共2页
关键词
玉米芯
茶新菇
古茶2号
栽培
分类号
S646.9 [农业科学—蔬菜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茶2号茶薪菇袋料栽培关键技术
2
作者
阮毅
戴敏钦
机构
福建古田县科兴食用菌研究所
福建古田县大桥镇农业服务中心
出处
《食用菌》
2009年第5期57-57,共1页
文摘
茶薪菇,俗称茶树菇,由于其营养丰富、清脆口感、味道鲜美、外形美观、香气独特,被称为“菇中之王”。茶薪菇适合保鲜加工及出口,极受消费者欢迎。茶薪菇特点:栽培原材料广泛,周期短,生物转化率高,经济效益好,是农村致富的好途径。我所经过多年研究、驯化,选育出古茶2号茶薪菇优质菌株,2008年8月通过国家农业部品种认定,认定编号:国品认菌2008037,具有知识产权保护,是我县主栽品种。
关键词
古茶2号
栽培技术
生物特性
分类号
S646 [农业科学—蔬菜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沿河县古茶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3
作者
田洪军
陈玲
田景涛
黄亚琴
徐代华
王威锐
杨琦宏
杨虎彪
机构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生态茶发展和技术指导中心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广东蚕业》
2025年第1期77-80,共4页
基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19)。
文摘
文章通过对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塘坝镇榨子村一带的野生古茶树资源开展普查、挂牌、统计、建档等工作,筛选出23个古茶树单株进行扦插繁育,再优选出2个株系,分别命名为“沿河古茶1号”、“沿河古茶2号”,并以本地品种“黔茶1号”为对照进行农艺性状、生化成分、感官审评等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沿河古茶1号”、“沿河古茶2号”的叶片均向上着生,百芽重均高于“黔茶1号”,适合机械采摘。茶多酚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4.07%、25.76%,均具有高茶多酚的特点,制成的红茶品质均优于“黔茶1号”,香气突出,产量高,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前景,既可作为茶叶新产品的开发原料,也可作为优秀的茶树育种材料。
关键词
古茶
树
种质资源
开发利用
沿河
古茶
1
号
沿河
古茶2号
育种材料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茶薪菇古茶2号的玉米芯栽培
阮雁
林杰
阮毅
贺付松
《食药用菌》
201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古茶2号茶薪菇袋料栽培关键技术
阮毅
戴敏钦
《食用菌》
200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沿河县古茶树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田洪军
陈玲
田景涛
黄亚琴
徐代华
王威锐
杨琦宏
杨虎彪
《广东蚕业》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