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2万年来南海北部与西部碳酸盐旋回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22
1
作者 李学杰 段威武 +1 位作者 魏国彦 李扬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20,共12页
通过对南海北部与西部5个活塞取心钻孔的碳酸盐系统分析,并结合部分年代学和有孔虫溶解指数资料研究,认为位于CCD界面以上,以稀释作用为主的半深海陆坡区碳酸盐沉积旋回有如下特点:近2万年来区内碳酸盐旋回可以分为6期,并具... 通过对南海北部与西部5个活塞取心钻孔的碳酸盐系统分析,并结合部分年代学和有孔虫溶解指数资料研究,认为位于CCD界面以上,以稀释作用为主的半深海陆坡区碳酸盐沉积旋回有如下特点:近2万年来区内碳酸盐旋回可以分为6期,并具一定的普遍性和可比性;与同位素和气候旋回相比,碳酸盐旋回在时间上存在“超前”现象,超前时间为1—2kaB.P.;早冰后期,约相当于7.0-8.0kaB.P.期间,区内存在一次低碳酸盐事件,起因可能主要与区域降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盐酸旋回 古海洋学 沉积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绳海槽南部两万年来的浮游有孔虫与古海洋学事件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保华 赵泉鸿 +2 位作者 王永吉 翦知 陈荣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90-98,共9页
冲绳海槽南部92-255和92-170两柱状样岩心的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及其组合的变化、游浮与底栖有孔虫壳体18O测定和AMS14C测年资料,提供了末次冰期以来重要的古海洋学记录。浮游有孔虫的转换函数计算表明,海槽区末... 冲绳海槽南部92-255和92-170两柱状样岩心的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及其组合的变化、游浮与底栖有孔虫壳体18O测定和AMS14C测年资料,提供了末次冰期以来重要的古海洋学记录。浮游有孔虫的转换函数计算表明,海槽区末次冰期表层水温下降值及末次冰期的季节温差均比西太平洋开放海区相应纬度大,反映了边缘海对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气候变化的放大效应,冰期-冰后期的对比还体现在由浮游有孔虫属种组合所反映的水团和水体垂直结构的变化上;末次冰消期古温度变化及浮游有孔虫18O变化记录了一次短暂的气候回返(10170~9170aBP);详细的地层分析还揭示了中全新世的一次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含量低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冲绳海槽 古海洋学事件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末次冰期—全新世古海洋学 被引量:18
3
作者 魏国彦 李孟扬 +2 位作者 段威武 陈超云 汪中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9-28,共10页
据加速器质谱仪14C测年,RC26-16孔提供了南海北部近15200a来古海洋学的连续沉积记录。其古海洋学发展过程可分为3期,(1)最后冰期(15.2~13.3ka);(2)冰消期(13.3~9.0ka);(3)间冰... 据加速器质谱仪14C测年,RC26-16孔提供了南海北部近15200a来古海洋学的连续沉积记录。其古海洋学发展过程可分为3期,(1)最后冰期(15.2~13.3ka);(2)冰消期(13.3~9.0ka);(3)间冰期(9.0ka~现代)。末次冰期至全新世时,冬季海水表层温度由18℃上升至24℃,夏季则保持在27~29℃之间。在11ka时,冬季水温曾短暂的一度变凉(约3℃),此可能代表区内新仙女木事件。末次冰期时,夏季与冬季温度差约为9℃,它的变化幅度较全新世的5℃要大。末次冰期时,表层水(0~50m)与次表层水(50~100m)间碳、氧同位素递减梯度较全新世的为小。15~13ka时大洋表层动物衍生营养含量相对较高,推测这与较强的冬季风导致较强的上升流,而造成高养分和高生物生产率有关,全新世时冬季风变弱。全新世碳酸盐补偿深度和有孔虫溶跃层较浅,5.3ka时有短暂的变深,浮游有孔虫保存高峰和碳酸钙高峰值发生在14~12ka间,相当于全球性的TerminationⅠ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洋学 晚第四纪 南海北部 末次冰期 全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边缘海区元素地层学研究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11
4
作者 阎军 何丽娟 薛胜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57-67,共11页
应用X射线萤光能谱对西太平洋边缘海区的4个钻孔的沉积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元素在地层中的分布方式与气候变化有极大关系,存在两种模式:CaCO_3溶解区元素高含量与气候暖期一致;CaCO_3保存区,元素高含量段与气候寒冷区相对应,因... 应用X射线萤光能谱对西太平洋边缘海区的4个钻孔的沉积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元素在地层中的分布方式与气候变化有极大关系,存在两种模式:CaCO_3溶解区元素高含量与气候暖期一致;CaCO_3保存区,元素高含量段与气候寒冷区相对应,因此元素在地层中的分布有明确的古海洋学意义。利用元素在地层中的分布,对深海地层进行气候地层学划分与对比精度很高,称之为元素地层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元素 地层学 古海洋学 边缘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更新世以来的生源沉积物沉积特征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汝建 成鑫荣 +4 位作者 刘传联 翦知湣 王吉良 李建 武晓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7-72,共6页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中部柱状样 MD972 140中钙质超微化石氧同位素记录和生物地层学的研究为该柱提供了可靠的年龄框架。氧同位素记录与生源和非生源组分的对比表明 ,粗组分和碳酸钙含量变化表现为冰期降低 ,间冰期升高 ,类似于大西洋型...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中部柱状样 MD972 140中钙质超微化石氧同位素记录和生物地层学的研究为该柱提供了可靠的年龄框架。氧同位素记录与生源和非生源组分的对比表明 ,粗组分和碳酸钙含量变化表现为冰期降低 ,间冰期升高 ,类似于大西洋型旋回 ,而蛋白石和非生源组分却与之相反。更新世以来粗组分和碳酸钙含量的变化总体上是由高到低 ,而蛋白石和非生源组分含量的变化是由低到高 ,反映了陆源物质输入量和表层水生产力的增加。由此可见 ,碳酸钙和蛋白石含量的变化主要受到钙质和硅质生物生产力以及陆源物质输入量的控制。氧同位素 7期以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源沉积物 表层生产力 更新世 古海洋学 西太平洋暖池 氧同位素 生物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地区全新世牡蛎滩的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30
6
作者 王强 李秀文 +5 位作者 张志良 李凤林 邵军 白德中 尚学熙 唐若鲁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371-380,T002,共11页
据天津地区牡蛎滩的研究,本文确认:在渤海西岸牡蛎滩中,以天津宁河地区所见最为发育;它由长重蛎和近江重蛎2种的尸积群和埋葬群组成。据^(14)C测年可知,它们自中全新世初期即已形成,一直延续到2kaB.P.(^(14)C年代)余。其顶板有程度不同... 据天津地区牡蛎滩的研究,本文确认:在渤海西岸牡蛎滩中,以天津宁河地区所见最为发育;它由长重蛎和近江重蛎2种的尸积群和埋葬群组成。据^(14)C测年可知,它们自中全新世初期即已形成,一直延续到2kaB.P.(^(14)C年代)余。其顶板有程度不同的起伏,即使有河口位置空间移动的影响,其顶板分布范围也仅是在现代天津地区平均低潮线下,故而,它们不能表明海平面波动,由于带状牡蛎滩近EW向分布,表明当时潮汐方向与现代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蛎滩 古海洋学 全新世 天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绳海槽晚第四纪沉积硅藻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11
7
作者 蓝东兆 许江 陈承惠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0年第4期419-425,共7页
本文描述了冲绳海槽北部KL2 2 +KL1 8岩芯的硅藻丰度、优势硅藻种的相对含量、微型硅藻的种类和丰度、热带远洋种的丰度的分布特征 ,讨论了该岩芯的地层年代、古黑潮流等问题。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以来黑潮主干未流过研究区 ;岩芯中硅藻丰... 本文描述了冲绳海槽北部KL2 2 +KL1 8岩芯的硅藻丰度、优势硅藻种的相对含量、微型硅藻的种类和丰度、热带远洋种的丰度的分布特征 ,讨论了该岩芯的地层年代、古黑潮流等问题。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以来黑潮主干未流过研究区 ;岩芯中硅藻丰度和热带远洋种丰度的突然增加系新仙女木 (YD)、海因里奇 (H1 )等古气候变冷事件留下的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硅藻 晚第四纪 冲绳海槽 古海洋学 地层年代 黑潮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的古海洋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焱光 石学法 吕海龙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19-530,共12页
边缘海的存在使大陆和大洋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变得相当复杂。在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的控制下,边缘海和大洋之间时而连通时而隔绝,各种古气候变化信号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基于近期有关西北太平洋边缘海的古海洋学研究成果,简要概... 边缘海的存在使大陆和大洋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变得相当复杂。在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的控制下,边缘海和大洋之间时而连通时而隔绝,各种古气候变化信号都在一定程度上被放大。基于近期有关西北太平洋边缘海的古海洋学研究成果,简要概述了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以及北太平洋地区自中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演化特征,并认为它们与全球其它地区一样也受控于因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率的变化,大尺度的气候变化具有与地球轨道偏心率周期相对应的100ka周期,而41ka的小尺度周期则受地球自转轴斜率变化的控制。一些突发性的气候变化则是由气候不稳定性、海峡的关闭与开启和其它一些地球气候系统的非线性活动所驱动。但同时作为中高纬度边缘海,它们的古海平面、古海水温度、古洋流等古海洋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还受到冰盖扩张和退缩、构造运动、冰川性地壳均衡补偿、东亚季风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区域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海 鄂霍次克海 白令海 古海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高分辨率古海洋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余华 李巍然 +2 位作者 刘振夏 金秉福 熊应乾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4-58,共5页
关键词 冲绳海槽 晚更新世 高分辨率古海洋学 年代地层学 海水表层温度 气候 海洋事件 黑潮路径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5000年来南海东北部钙质超微化石特征及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段威武 陈芳 +1 位作者 魏国彦 姜仕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3-22,共10页
采用小珠标准法统计研究了南海东北部海盆边缘RC26-16站孔的钙质超微化石含量和组分丰度的变化特点,结合再沉积化石含量变化、分异度和溶解指数以及测年和氧同位素分析资料,确认新仙女木期发生于11.44~10.49ka,... 采用小珠标准法统计研究了南海东北部海盆边缘RC26-16站孔的钙质超微化石含量和组分丰度的变化特点,结合再沉积化石含量变化、分异度和溶解指数以及测年和氧同位素分析资料,确认新仙女木期发生于11.44~10.49ka,其结束时间的再沉积化石丰度具有高峰值后突然下降的特点;全新世中期升温期或大暖期的出现时间为7.80~5.25ka,具有化石丰度低而波动,分异度小,溶解指数高的特点;沉积速率由冰期向冰后期逐渐下降,就超微化石而论,其最高丰度值出现在沉积速率骤减处,而最低丰度值则可出现在沉积速率最大或最小期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超微化石 晚第四纪 南海 古海洋学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0ka以来西赤道太平洋碳酸钙沉积特征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12
11
作者 向荣 阎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35-542,共8页
利用采自西赤道太平洋WP2和WP7孔的柱状岩芯 ,对其CaCO3含量、粗碎屑组分和浮游有孔虫动物群进行分析 ,并利用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和AMS1 4 C数据相结合进行地层划分 ,从而对该区 2 4 0ka以来的CaCO3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WP2孔和WP... 利用采自西赤道太平洋WP2和WP7孔的柱状岩芯 ,对其CaCO3含量、粗碎屑组分和浮游有孔虫动物群进行分析 ,并利用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和AMS1 4 C数据相结合进行地层划分 ,从而对该区 2 4 0ka以来的CaCO3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WP2孔和WP7孔的Ca CO3含量在变化趋势上具有较一致的特征。距今 2 4 0ka以来 ,CaCO3含量变化整体上呈现冰期高、间冰期低的特征 ,与太平洋型CaCO3旋回有相似的趋势。该区的CaCO3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不是溶解作用 ,而是钙质生物生产率和冲淡作用。WP7孔在 1 50— 1 60cm和 380—395cm处分别存在两个CaCO3含量的明显低值层位 ,分别对应大约距今 80ka和 2 2 5ka ,表明和该时期火山物质的冲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赤道太平洋 冲淡作用 碳酸钙沉积 古海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虫研究在古海洋学中的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常凤鸣 庄丽华 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0-24,共5页
关键词 古海洋学 放射虫 分布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绳海槽D-086孔颗石藻化石及其古海洋学意义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4
13
作者 苍树溪 钟石兰 薛胜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85-90,共6页
本文通过对冲绳海槽D-086孔颗石藻化石的研究,自下而上划分出三个颗石藻化石组合:Gephyrocapsaaperta-G.oceanica组合,Gephyro-capsaericsonii-Coccolithusc... 本文通过对冲绳海槽D-086孔颗石藻化石的研究,自下而上划分出三个颗石藻化石组合:Gephyrocapsaaperta-G.oceanica组合,Gephyro-capsaericsonii-Coccolithuscrassipons组合,Emilianiahuxleyi-Gephyrocapsao-ceanica组合;划分出E.huxleyi带和E.huxleyi高峰带的界线;每一个颗石藻化石组合代表一个气候期,它们分别与标准气候期的玉木亚间冰期,晚玉木冰期和冰后期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古海洋学 颗石藻 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特定海域15万年以来古海洋学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苍树溪 阎军 +1 位作者 李铁钢 薛胜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97-101,共5页
本文是我们近年来对西太平洋特定海域进行古海洋学研究的成果概述和讨论。古海洋学是多学科、综合性边缘科学。主要是通过对海底沉积物所进行的多项分析,包括:稳定同位素地层、地球化学元素地层、古生物地层及气候地层学方法,恢复近15... 本文是我们近年来对西太平洋特定海域进行古海洋学研究的成果概述和讨论。古海洋学是多学科、综合性边缘科学。主要是通过对海底沉积物所进行的多项分析,包括:稳定同位素地层、地球化学元素地层、古生物地层及气候地层学方法,恢复近15万年以来古海洋环境,诸如古海流、古温度、古盐度、古季风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洋学 西太平洋 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加拉湾晚第四纪的季风气候及其古海洋学记录 被引量:3
15
作者 丁旋 方念乔 万晓樵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95-300,共6页
分析了研究区季风的形成、演变及其控制因素 ,指出强烈的盐度对比是在北印度洋占主导地位的季风气候系统的直接反映。通过位于孟加拉湾地区的 3支岩心 MD771 81、MD771 83和MD771 69的 δ1 8O值所反映的表层海水盐度变化的分析 ,认为研... 分析了研究区季风的形成、演变及其控制因素 ,指出强烈的盐度对比是在北印度洋占主导地位的季风气候系统的直接反映。通过位于孟加拉湾地区的 3支岩心 MD771 81、MD771 83和MD771 69的 δ1 8O值所反映的表层海水盐度变化的分析 ,认为研究区全新世及末次冰期—间冰期氧同位素第 3期西南季风强烈 ,末次冰期最盛期氧同位素第 2期西南季风微弱。通过与阿拉伯海等地区进行对比 ,进一步证明南亚季风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周期为 2 3 ka的低纬度太阳辐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 晚第四纪 季风 古海洋学记录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钴结壳地球化学与古海洋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蔡毅华 黄奕普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2年第2期258-264,共7页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富钴结壳地球化学与古海洋学研究的新进展 .概述了富钴结壳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 阐述了富钴结壳中元素的扩散及与周围海水的交换 ,基岩和磷酸盐化事件对富钴结壳组成的影响 分别介绍了稳定同位素 (Pb、Nd和Hf的...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富钴结壳地球化学与古海洋学研究的新进展 .概述了富钴结壳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 阐述了富钴结壳中元素的扩散及与周围海水的交换 ,基岩和磷酸盐化事件对富钴结壳组成的影响 分别介绍了稳定同位素 (Pb、Nd和Hf的稳定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 (Be、U和Th的放射性同位素 )及元素 (常量和微量元素、稀土元素 )在富钴结壳古海洋学研究上的应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钴结壳 地球化学 古海洋学 放射性同位素 稀土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绳海槽南部末次间冰期以来古海洋学变迁:ODP1202站的记录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泉鸿 苏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1-66,共6页
对冲绳海槽南部ODP12 0 2站 16 5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CaCO3 含量测定和 4 7个样品以浮游有孔虫为主的微体化石定量分析。应用CaCO3 含量变化与δ18O曲线的对应关系 ,初步将 12 0 2站岩心划分为MIS 1— 5期的沉积。根据浮游有孔虫中暖水... 对冲绳海槽南部ODP12 0 2站 16 5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CaCO3 含量测定和 4 7个样品以浮游有孔虫为主的微体化石定量分析。应用CaCO3 含量变化与δ18O曲线的对应关系 ,初步将 12 0 2站岩心划分为MIS 1— 5期的沉积。根据浮游有孔虫中暖水、凉水、浅水和深水等生态组合丰度变化 ,推测冲绳海槽南部晚更新世末次间冰期以来 ,温跃层呈逐步加深和表层海水温度逐渐升高的趋势。MIS 5期以较浅温跃层和较低表层海水温度为特征 ,推测与研究区末次间冰期存在上升流有关。末次冰期 (MIS 4— 2期 )时 ,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在整个冲绳海槽中普遍以低丰度值出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末次间冰期 表层海水温度 古海洋学 浮游有孔虫 温跃层 CaCO3含量 量变 对应关系 主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大洋铁盐投放实验对古海洋学研究的启示:白垩纪大洋红层产生的背景与机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振国 段杏宽 +3 位作者 高莲凤 王春磊 冷春鹏 崔岳 《海洋地质前沿》 2013年第9期1-8,共8页
白垩纪大洋红层代表典型的深水富氧沉积环境,笔者从现代海洋铁盐投放实验入手,探讨了大洋红层的产生机制,论述了铁元素在白垩纪大洋富氧环境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白垩纪剧烈的岩浆活动在海底产生大量的富含铁元素的基性和超基性岩石,在与... 白垩纪大洋红层代表典型的深水富氧沉积环境,笔者从现代海洋铁盐投放实验入手,探讨了大洋红层的产生机制,论述了铁元素在白垩纪大洋富氧环境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白垩纪剧烈的岩浆活动在海底产生大量的富含铁元素的基性和超基性岩石,在与海水发生反应时,岩石中的铁元素进入海水中。海水中的铁元素是海洋浮游植物宝贵的营养盐类,其含量的增加可激发浮游植物的爆发性繁盛,而这一生命过程可以吸收海水中大量的CO2,并且产生巨量的O2。伴随海水中溶解O2浓度的不断升高,以富含Fe3+的红色沉积物为特征的海洋富氧环境出现。中、晚白垩世大洋红层的产生是一个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又涉及沉积学及生物—海洋地球化学作用的复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洋学 铁盐投放试验 白垩纪 大洋红层 富氧过程与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S08-57站柱样岩心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成 龚庆杰 +2 位作者 石学法 佘敏 徐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7-42,共6页
对南海S08-57站柱样岩心的CaCO3、SiO2、Al2O3、TFe2O3、MgO、CaO、Na2O、K2O、TiO2、P2O5、MnO、Cu、Pb、Zn、Co、Ni、Ba、Sr、Rb、V、Cr、La、Ce和Ta的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根据CaCO3含量变化建立了碳酸钙地层时标,提出了南海碳酸钙地... 对南海S08-57站柱样岩心的CaCO3、SiO2、Al2O3、TFe2O3、MgO、CaO、Na2O、K2O、TiO2、P2O5、MnO、Cu、Pb、Zn、Co、Ni、Ba、Sr、Rb、V、Cr、La、Ce和Ta的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根据CaCO3含量变化建立了碳酸钙地层时标,提出了南海碳酸钙地层学的SB4.0事件,进一步完善了南海标准碳酸钙地层学时标;讨论了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海洋学意义。结果表明,S08-57柱样岩心的SB3.33m事件附近存在一次强碳酸盐沉积,Al2O3、TiO2、Nb、SiO2、K2O、Ta、La、Rb、Ce、MgO、Zn、TFe2O3、Na2O、V、Pb和Cr的沉积曲线与CaCO3近似呈镜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碳酸钙旋回 古海洋学 元素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南岭碳酸盐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30
20
作者 高长林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83-390,共8页
碳酸盐岩中的稀土元素可作为古海洋发展演化的示踪剂。陕南南岭地区上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具完全不同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形成于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推测在早古生代末期古秦岭海洋已关闭。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稀土族 古海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