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古海洋水化学条件变化证据--以贵州织金剖面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王超勇 鲍园 孔凡凡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7-227,共11页
基于贵州织金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岩石薄片鉴定及古生物化石识别,划分出了2种碳酸盐岩沉积相、2种亚相和5种微相;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测试结果表明晚二叠世时期有机质的δ^(13)C_(org)值(-27.7‰)向早三叠世时期的δ^(13)C_(o... 基于贵州织金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岩石薄片鉴定及古生物化石识别,划分出了2种碳酸盐岩沉积相、2种亚相和5种微相;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测试结果表明晚二叠世时期有机质的δ^(13)C_(org)值(-27.7‰)向早三叠世时期的δ^(13)C_(org)值(-28.3‰)逐渐偏负,反映了有机质类型由高等植物向低等微生物变化的过程;全岩的δ^(13)C_(rock)值由晚二叠世(-24.2‰)向早三叠世(-20.9‰)变大,反映了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事件造成了海洋生物的消失,进而引起^(12)C在海洋中强烈富集;Fe-_(HR)/Fe-_T、Fe_(py)/Fe-_(HR)以及微量元素V/(V+Ni)与V/(V+Cr)比值大小,反映了二叠纪末期该区域的海水为氧化环境或弱还原环境,而三叠纪初期海水处于还原与铁化环境,在盆地内部没有发生硫化作用;V/Ni的值从晚二叠世的0.97~1.97向早三叠世的1.67~7.33明显变大,表明水体逐渐加深的过程,该结论与沉积微相变化相符;在生物演化上,从二叠纪末期的有孔虫—藻屑—三叶虫生物组合演变到三叠纪初期小型介壳—微生物组合,反映了该时期中国南方统一的两幕式生物灭绝与演化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深水海相沉积 古海洋化学条件 碳酸盐岩微相 织金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