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新生代海水锶同位素演化和古海洋事件 被引量:41
1
作者 黄思静 吴素娟 +2 位作者 孙治雷 裴昌蓉 胡作维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3-141,共9页
中新生代是地质历史中海水锶同位素组成变化最大的时期。晚白垩世以来海水N(87 Sr)/N(86Sr)值的持续上升与全球海平面的持续下降有关。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造成了40 Ma以来N(87 Sr)/N(86 Sr)值上升速度的显著加快;侏罗纪—早白垩世海水锶... 中新生代是地质历史中海水锶同位素组成变化最大的时期。晚白垩世以来海水N(87 Sr)/N(86Sr)值的持续上升与全球海平面的持续下降有关。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造成了40 Ma以来N(87 Sr)/N(86 Sr)值上升速度的显著加快;侏罗纪—早白垩世海水锶同位素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泛大陆的解体控制,该地质事件使侏罗纪—早白垩世海水锶同位素总体上呈降低趋势;二叠/三叠纪界线的生物绝灭事件及界线后三叠纪初期的生态萧条控制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早三叠世在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反而出现了锶同位素比值的急剧上升,单位时间的上升幅度居显生宙之首。与二叠/三叠纪界线生物绝灭有关的全球大陆植被的缺乏和风化速率加快是其主要控制因素;发生于中生代的海相红层事件记录了海水锶同位素比值的上升,显示风化作用的加剧可能诱发海相红层;但晚白垩世的大洋红层对应着全球海平面下降,其成因还与在全球变冷的背景下,温度较低且富氧的大洋表层水以及从两极向赤道方向运动的低温富氧海水与大洋深层水交换并造成大洋底层水富氧和沉积物的氧化有关。中生代的三次大洋缺氧事件均发生在锶同位素下降的时间间隔中,这与洋中脊洋壳生产和有关热液活动的增加有关,洋壳生产的增加导致了CO2 排气作用的增强和全球变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锶同位素组成 古海洋事件 中生代 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中部锰结核世代及其与古海洋事件的关系
2
作者 单连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494-501,共8页
于1986-1988年由海洋四号调查船的HY4-861,871,881三个航次采集的锰结核样品中选出37个以老结核或老结核碎块为核心的结核,进行研究,划分出3个结核世代,并大致确定其生长期:第一世代结核的生长期是在早中新世(<20Ma);第二... 于1986-1988年由海洋四号调查船的HY4-861,871,881三个航次采集的锰结核样品中选出37个以老结核或老结核碎块为核心的结核,进行研究,划分出3个结核世代,并大致确定其生长期:第一世代结核的生长期是在早中新世(<20Ma);第二世代结核形成于早中新世-晚中新世(>6Ma);第三世代结核的生长期是在上新世一第四纪。同时对老、新世代结核的矿物成份和化学成份进行分析,并得出,老世代结核比新世代结核含钡镁锰矿多,富Mn,Ni,Cu,Zn,Mg,而贫Fe,Co,Pb。通过引证与讨论初步得出,前一世代结核是在沉积间断时期受南极底层流的冲蚀而破碎,南极底层流为新世代结核提供物质并造成有利的生长环境;锰结核是在气候比较寒冷、沉积速率比较低的条件下,从盐度相对较高的海水或软泥水中析出Fe,Mn水合物聚结而成结核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结核 太平洋 古海洋事件 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定日地区Cenomanian/Turonian界线附近的生物古海洋事件
3
作者 赵文金 万晓樵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5-164,共10页
藏南定日地区在白垩纪中期发育一套浅灰色 深灰色的以钙质页岩、泥灰岩及微晶灰岩为主的浅海陆棚相沉积 ,岩石中除含较高的粘土矿物及陆源石英矿物颗粒以外 ,还含有十分丰富的有孔虫化石。依据浮游有孔虫Helvetoglobotruncanapraehelvet... 藏南定日地区在白垩纪中期发育一套浅灰色 深灰色的以钙质页岩、泥灰岩及微晶灰岩为主的浅海陆棚相沉积 ,岩石中除含较高的粘土矿物及陆源石英矿物颗粒以外 ,还含有十分丰富的有孔虫化石。依据浮游有孔虫Helvetoglobotruncanapraehelvetica的首次出现将C T界线置于样品 992 2及 992 3之间 ,该界线位于Whiteinellaarchaeocretacea化石带之中。通过定量分析 ,该区有孔虫的丰度、分异度以及浮游与底栖有孔虫比率、具旋脊与不具旋脊有孔虫的比率等指标在剖面纵向上表现出 3个明显的演化阶段 ,即Rotaliporacushmani带上部、W .archaeocre tacea带及H .helvetica带下部 ,有孔虫动物群的变化特征完整地记录了C T界线附近古海洋事件的全过程。该次事件中 ,碳稳定同位素δ1 3 C值存在着明显的异常变化———正向偏移 ,元素地球化学U、Th及K的丰度也表现出明显的异常变化 ,其丰度值均比标准平均值偏高。所有这些特征均是在全球洋脊迅速扩张这一背景下海平面发生剧烈变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古海洋事件 白垩纪 定日地区 粘土矿物 有孔虫化石 浮游有孔虫 元素地球化学 碳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高分辨率古海洋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余华 李巍然 +2 位作者 刘振夏 金秉福 熊应乾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4-58,共5页
关键词 冲绳海槽 晚更新世 高分辨率古海洋 年代地层学 古海水表层温度 古气候 古海洋事件 黑潮路径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金属结壳生长间断期与磷酸盐化事件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洋 方念乔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2-109,共8页
磷酸盐化的发生会造成多金属结壳主要成矿元素的贫化,总体上抑制结壳的生长。磷酸盐化作用呈幕式在太平洋内发生,已有研究将其发生期次与多金属结壳中的磷酸盐化层位及其P、Ca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应,为结壳的年代厘定提供证据。然而,... 磷酸盐化的发生会造成多金属结壳主要成矿元素的贫化,总体上抑制结壳的生长。磷酸盐化作用呈幕式在太平洋内发生,已有研究将其发生期次与多金属结壳中的磷酸盐化层位及其P、Ca等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应,为结壳的年代厘定提供证据。然而,由于磷酸盐化多次发生且在结壳多个层位中显现,首先需要厘定出较为可靠的多金属结壳年代框架,才能与磷酸盐化事件相互佐证。本研究通过定年范围较大,同时可以识别结壳中存在的生长间断的Co-Os法定年体系,为中、西太平洋6块多金属结壳定年,并参考肉眼识别的磷酸盐化矿化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佐证年代框架,同时分析磷酸盐化作用对结壳成矿的影响。39~34 Ma和27~21 Ma的两次大规模磷酸盐化期次全部对应多金属结壳的大规模间断期,而71 Ma、55 Ma和31 Ma等小规模磷酸盐化事件多数可在多金属结壳的层位和地球化学特征中识别,对应P和Ca百分含量的飙升和峰值特征。这一方面证实了磷酸盐化的发生整体抑制了结壳的生长,且具有广泛的影响范围和明确的时代区间,另一方面则佐证了多金属结壳年代框架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盐化 多金属结壳 古海洋事件 辅助定年 生长间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群岛海域北康盆地生物礁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及其新近纪生物礁层序演化模式 被引量:11
6
作者 许红 陆永潮 +7 位作者 施和生 孙和清 张莉 蔡瑛 杜家元 王嘹亮 陈平 闫桂京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8-54,共7页
新近系生物礁油气储层是南海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两大主力目的层系之一,过去有关其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层序演化模式的研究不多。为此,通过对北康盆地2万余公里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获得了以下重要成果:1)识别划分出... 新近系生物礁油气储层是南海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两大主力目的层系之一,过去有关其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层序演化模式的研究不多。为此,通过对北康盆地2万余公里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获得了以下重要成果:1)识别划分出该盆地新近纪11条主要等时界面、7个三级层序和基本层序组。2)描述了生物礁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地震反射结构特征。3)提出南海首个中中新世生物礁高精度层序演化模式,代表中中新世(16.3—10.4Ma BP)海宁期(T13—T2)生物礁的剖面形态,含由1个低位体系域层序单元+5个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构成的一个典型海进体系域和由1个早期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1个晚期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构成的1个典型高位体系域;可见中中新世完整海进-海退旋回生物礁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通过与曾母盆地中新世生物礁解释剖面对比,指出该模式具有区域性古海洋学代表意义。4)通过对L礁、西琛一井和南海-地中海中新世古海洋演化研究,确定研究区中中新世分别发育5—8个海平面升降旋回,形成晚中新世"南中国海事件",具有冰川型海退性质,可与全球和南海北部特别是与"Missinian"事件对比;确定北康盆地乃至南海新近系生物礁形成至逐渐消亡,也是新构造运动与新近纪古海洋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5)指出L礁气田发现有9.8MaBP、13.8Ma BP、14.5Ma BP和15.5Ma BP等多个层序界面,分别系高孔渗层段;同期南海礁型油气圈闭层序界面当为优良储层;若其为油气充满,则油气"高产"或构成"高压气包"。以上成果,将有助于对全球变化及南海古海洋区域响应过程与结果的理解,并对南海的油气勘探有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康盆地 中中新世 生物礁高精度层序地层学 古海洋事件 层序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金属结核的生长历史 被引量:4
7
作者 韩昌甫 姚德 许东禹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3-41,共9页
本文利用 ̄(10)Be测年技术 ̄*,测定多金属结核内部各生长世代的起止年龄,并联系当时发生的主要古海洋事件,探讨古海洋环境变化对多金属结核生长的影响。经研究表明:(1)结核三个生长世代的年代分别为:始新世末—早中新世... 本文利用 ̄(10)Be测年技术 ̄*,测定多金属结核内部各生长世代的起止年龄,并联系当时发生的主要古海洋事件,探讨古海洋环境变化对多金属结核生长的影响。经研究表明:(1)结核三个生长世代的年代分别为:始新世末—早中新世中期,中中新世早期—晚中新世末期,上新世—第四纪;(2)第Ⅱ生长世代是多金属结核的重要成矿期;(3)多金属结核的生长间断与全球性温度升高、南极底层流活动减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金属结核 古海洋事件 南极底层流 生长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南部大陆架14ka来微型双壳类营养结构与海流活动 被引量:3
8
作者 冯伟民 蓝琇 《热带海洋》 CSCD 2000年第3期50-58,共9页
双壳类食悬浮物类与食沉积物类的发育变化是反映水动力环境的一种指标。对南海南部NS93- 1 2 - 58柱样 1 4ka来微型双壳类营养结构分析表明 ,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向冰后期全新世转化阶段 ,食沉积物类一度较为发育 ,表明南海南部表层环流很... 双壳类食悬浮物类与食沉积物类的发育变化是反映水动力环境的一种指标。对南海南部NS93- 1 2 - 58柱样 1 4ka来微型双壳类营养结构分析表明 ,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向冰后期全新世转化阶段 ,食沉积物类一度较为发育 ,表明南海南部表层环流很不活跃 ,从这一转化阶段到全新世早期 ,双壳类食悬浮物类与食沉积物类的比例有规律地变大 ,表明随着气候转暖 ,海水温度增高 ,海平面上升 ,海流作用显著增强。该柱样整样分析表明 ,双壳类食悬浮物类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显示了 1 4ka来南海海流作用一直比较强烈。在全新世中晚期 ,双壳类主要栖息在次表层水团的海底 ,仍以食悬浮物类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海洋事件 海流 微体古生物 微型双型壳类 营养结构 食悬浮物类 南海 大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书要览
9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5年第1期79-82,共4页
新书要览中国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白瑾等,地质出版社,1993,16k,223p应用现代地质学原理,特别是板块构造理论,总结了我国大量前寒武纪地质成果,从全国的角度论述了我国前寒武纪地壳演化。以热构造分析为主线,从构造岩组... 新书要览中国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白瑾等,地质出版社,1993,16k,223p应用现代地质学原理,特别是板块构造理论,总结了我国大量前寒武纪地质成果,从全国的角度论述了我国前寒武纪地壳演化。以热构造分析为主线,从构造岩组合特征、区域构造样式、古地热状态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出版社 多金属结核 成矿系列 前寒武纪 古海洋环境与事件 松辽盆地 花岗岩 生物标志物 太平洋中部 地球化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书要览
10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45-146,共2页
新书要览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陈好寿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16k,340P系统总结了热液流体包裹体年代学,氧同位素找矿模式,同位素分馏及其影响,CO2、H2-H2O平衡法测定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及稳定同位素分析实... 新书要览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陈好寿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16k,340P系统总结了热液流体包裹体年代学,氧同位素找矿模式,同位素分馏及其影响,CO2、H2-H2O平衡法测定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及稳定同位素分析实验研究等,并应用这些方法研究了康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多金属结核 找矿方向 浅海沉积物 成矿元素 成矿规律 年代学 成矿模式 找矿远景区 古海洋环境与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