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滤料和植物对古法鱼缸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
1
作者 梁城 孔德璇 +4 位作者 彭昭宁 VASQUEZ Hebert Ely 郑兴 於锋 顾志峰 《水产科技情报》 2025年第3期180-189,共10页
为研究滤料和漂浮植物对古法鱼缸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用分别配置火山石、细菌环、槐叶萍(Salvinia natans)+火山石和大薸(Pistia stratiotes)+火山石的4组古法鱼缸(简称火山石组、细菌环组、槐叶萍组和大薸组)开展了28 d的观背青鳉(Oryz... 为研究滤料和漂浮植物对古法鱼缸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用分别配置火山石、细菌环、槐叶萍(Salvinia natans)+火山石和大薸(Pistia stratiotes)+火山石的4组古法鱼缸(简称火山石组、细菌环组、槐叶萍组和大薸组)开展了28 d的观背青鳉(Oryzias latipes)饲养试验,以无滤料无植物的古法鱼缸作对照,监测了各组养殖水体的氨氮(NH_(3)^(-)N)、亚硝酸盐(NO_(2)^(-)-N)、硝酸盐(NO_(3)^(-)-N)、溶解氧(DO)、酸碱度(pH)、总氮(TN)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变化,并测量了缸内生物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槐叶萍组、火山石组和细菌环组观背青鳉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大薸组和对照组(P<0.05),而大薸组的存活率最低,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整个试验周期,火山石组氨氮质量浓度均显著低于细菌环组和对照组(P<0.05),而混合组(槐叶萍组和大薸组)氨氮质量浓度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且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试验开始后4~12 d,槐叶萍组亚硝酸盐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大薸组和火山石组(P<0.05),随后降为较低水平,而12 d后,大薸组的亚硝酸盐质量浓度才反超槐叶萍组,于第24天时攀升到最高值(0.83±0.13)mg/L,之后急速下降;火山石组和细菌环组的亚硝酸盐质量浓度分别在第20天和第24天达到最高浓度,但2个组之间除第20天外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最高值均低于0.1 mg/L。试验期间,只有槐叶萍组在4~16 d硝酸盐质量浓度有变化,其余各组硝酸盐均无检出。试验结束时,槐叶萍组和大薸组的TN和COD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但2个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火山石组的TN和COD则显著低于细菌环组和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火山石对氮的吸附效果较好,加入槐叶萍能有效改善鱼缸的水质,配置槐叶萍+火山石组合的古法鱼缸,养殖水质能较快达到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法鱼缸 滤料 漂浮植物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法炼铜的模拟实验
2
作者 陆茜 《化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76,80,共3页
利用铝箔、滤纸、卡式气罐喷火枪、煤炭粉和碱式碳酸铜粉末等简便模拟古法炼铜实验,获得红色光亮颗粒铜。模拟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现象明显,适合教师课堂演示和学生课外探究。利用该模拟实验,既能让学生了解古法炼铜的奥秘,又能加... 利用铝箔、滤纸、卡式气罐喷火枪、煤炭粉和碱式碳酸铜粉末等简便模拟古法炼铜实验,获得红色光亮颗粒铜。模拟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现象明显,适合教师课堂演示和学生课外探究。利用该模拟实验,既能让学生了解古法炼铜的奥秘,又能加深对化学制备方法在金属冶炼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法炼铜 模拟实验 碱式碳酸铜 实验探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下的古法造纸技艺构建
3
作者 孔勇 杜晓月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I0031-I0031,共1页
本文主要围绕虚拟现实技术在古法造纸技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应用展开探讨,通过构建虚拟环境模拟古法造纸的全过程,实现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创新传播。在古法造纸技艺面临传承困境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 本文主要围绕虚拟现实技术在古法造纸技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应用展开探讨,通过构建虚拟环境模拟古法造纸的全过程,实现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创新传播。在古法造纸技艺面临传承困境的背景下,本文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并详细阐述了其在技艺重现、体验式学习及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古法造纸技艺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造纸技艺源远流长,拥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古法造纸 体验式学习 传承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 虚拟环境 保护与创新 技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府城古法红糖技艺文化赋能涉农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成长共同体构建
4
作者 项俊华 汤狄华 +1 位作者 裴蓓 杨悦 《广西糖业》 2025年第1期76-80,共5页
府城古法红糖生产工艺独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涉农高校肩负着为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重任。文章通过阐述府城古法红糖技艺的康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分析涉农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成长共同体构建的现状,发现其面临师... 府城古法红糖生产工艺独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涉农高校肩负着为乡村振兴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重任。文章通过阐述府城古法红糖技艺的康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分析涉农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成长共同体构建的现状,发现其面临师生认知有偏差与共同目标难确立、辅导员管理工作多头化与职责边界不清晰、话语体系建构难与师生沟通存障碍及互动合作表面化与学生参与不积极等的挑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府城古法红糖技艺文化赋能涉农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成长共同体构建的对策:秉承府城古法红糖技艺传统的文化精髓,明确共同目标凝聚共识;优化管理体系,减轻负担促进深入交流;构建共通话语,加强沟通消除师生隔阂;进而促进师生间形成更紧密和谐的成长共同体,为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与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府城古法红糖技艺 文化内涵 涉农高校 辅导员 大学生 成长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古法红糖品牌形象塑造策略 被引量:2
5
作者 彭瑱 李富宁 +3 位作者 张洁玉 蒋善有 韦璐 张康 《广西糖业》 2024年第1期40-44,共5页
品牌是高质量建设的象征,品牌形象被视为产品差异化的关键营销要素。广西古法红糖具有悠久的制作历史、精湛的制作工艺和强大的基础产业支撑,但至今未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关于广西古法红糖的研究和资讯也较少。文... 品牌是高质量建设的象征,品牌形象被视为产品差异化的关键营销要素。广西古法红糖具有悠久的制作历史、精湛的制作工艺和强大的基础产业支撑,但至今未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关于广西古法红糖的研究和资讯也较少。文章依托品牌形象识别系统,从产品、企业、个性化和符号4个维度探讨广西古法红糖品牌形象的现实困境,发现广西打造古法红糖品牌在产业扶持、政府引领和人才培训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存在产品定位不清和产地特征不明、销售方式滞后和创新驱动不足、品牌个性模糊和文化自觉缺位及缺少视觉符号和缺乏隐喻图像等问题。因此,提出通过突出产地和民族传统工艺特色;打造多元化营销模式,突出现代化和当地化;打造富含广西地域文化内涵的情感纽带;加强视觉符号设计和隐喻式形象设计等品牌形象塑造策略,融通广西红糖产业链,为广西古法红糖和广西蔗糖产业品牌及桂字号农业品牌打造与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法红糖 品牌形象 糖料蔗产业 塑造策略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通蓝印花布古法印染工艺的现状与新生 被引量:12
6
作者 尹欣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5-81,共7页
针对近几年南通地区蓝印花布销售量下滑的情况,文章探讨了当前南通蓝印花布的发展现状、手工技艺的传承情况及新市场的打开方式。通过对互联网销售模式兴起的新型生产模式和传统手工生产进行对比,找出影响南通蓝印花布生产与销售的主要... 针对近几年南通地区蓝印花布销售量下滑的情况,文章探讨了当前南通蓝印花布的发展现状、手工技艺的传承情况及新市场的打开方式。通过对互联网销售模式兴起的新型生产模式和传统手工生产进行对比,找出影响南通蓝印花布生产与销售的主要因素,并对此现象的突破提出解决意见。研究结果表明:南通二甲镇的印花工艺至今沿袭了古法的制作工序,但是由于其成本较高、工时较长,且与今日大众审美有所偏差,目前难觅其影。所以,南通蓝印花布可以采用手工与机器并行的生产模式,并配合打造品牌网店的线上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从而提高其社会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印花布 二甲镇 南通 古法 互联网 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族传统服饰的古法印花 被引量:2
7
作者 陈镇 姜瑞 单艳艳 《服装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73-78,85,共7页
从印花工艺、应用历史、印花效果3个方面系统介绍和综合评价了汉族传统服饰的画缋印花、型版印花、夹缬印花、绞缬印花、蜡缬印花和灰缬印花6大古法印花技术,以期为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古法印花技法的传承及现代印染工艺的创新提... 从印花工艺、应用历史、印花效果3个方面系统介绍和综合评价了汉族传统服饰的画缋印花、型版印花、夹缬印花、绞缬印花、蜡缬印花和灰缬印花6大古法印花技术,以期为汉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古法印花技法的传承及现代印染工艺的创新提供参考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传统服饰 古法印花 工艺 历史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慎“文存古法”论
8
作者 杨钊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4-187,共4页
基于时代风尚和自身的诗学主张,杨慎文论的重点即《四库全书总目.升庵集》所评的"文存古法",其总体原则是"文法皆有祖",又须"脱胎换骨",具体主张包括:第一,"达古文之文"体现出对古文章法句法... 基于时代风尚和自身的诗学主张,杨慎文论的重点即《四库全书总目.升庵集》所评的"文存古法",其总体原则是"文法皆有祖",又须"脱胎换骨",具体主张包括:第一,"达古文之文"体现出对古文章法句法的重视;第二,"达文体",表现为对各类文体特点的辨析;第三,强调"文法皆有祖",特别体现出对具有"魏晋之遗"文风的崇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文论 祖述 古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特点及生产性保护 被引量:2
9
作者 高思春 矫恒伟 金青哲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7,共5页
古法榨油工艺是我国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制油方法、技艺特点凝结着中国古代科技精神。回顾了我国古代的制油方法,总结了其技艺特点,阐明了古法榨油产品的营养性和安全性;在此基础上,挖掘出古法榨油类非物质... 古法榨油工艺是我国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制油方法、技艺特点凝结着中国古代科技精神。回顾了我国古代的制油方法,总结了其技艺特点,阐明了古法榨油产品的营养性和安全性;在此基础上,挖掘出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提出通过树立“非遗”品牌意识、建立古法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关联等措施实现其生产性保护的建议,旨在促进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资源到经济资源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法榨油 非物质文化遗产 技艺特点 生产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法造纸文化与乡村振兴的交流碰撞 被引量:5
10
作者 谢乾丰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I0031-I0031,共1页
古法造纸作为少数民族聚居村落的重要产业,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逐步成为少数民族乡村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古法造纸工艺日益成熟完善,积淀出了更加厚重的文化内涵,对于了解传统村落的人文风俗、... 古法造纸作为少数民族聚居村落的重要产业,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逐步成为少数民族乡村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古法造纸工艺日益成熟完善,积淀出了更加厚重的文化内涵,对于了解传统村落的人文风俗、价值理念、历史传统而言具有重要价值,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需要明确产业兴旺这一重点目标,深入挖掘古法造纸文化的内在价值,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增强古法造纸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实现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感的有效提升。由何茂莉著、贵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古法造纸与传统村落发展:石桥》一书,在介绍石桥镇历史发展、人文特色、地理环境等内容的基础上,围绕石桥镇古法造纸工艺,生动形象地讲述了石桥镇造纸工艺的形成经过、造纸文化及工艺原理,为人们了解少数民族聚居村落的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于古法造纸工艺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石桥镇 村民经济 古法造纸 互动发展 人文风俗 造纸工艺 产业结构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古法造纸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继川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F0004-F0004,共1页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造纸术 古法 贵州 四大发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武夷岩茶古法炭焙 被引量:4
12
作者 梁慧颖 《福建茶叶》 2021年第3期24-25,共2页
本文通过对武夷古法炭焙进行调研和探究,梳理并总结前人的古法技艺,对武夷岩茶的炭焙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 武夷岩茶 古法炭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法红糖中多酚化合物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范俐 屈艳 +2 位作者 姜咸彪 杨武祯 谭云霞 《农产品加工》 2021年第21期71-73,共3页
为了研究古法红糖中的多酚及其组分,采用浸提法和福林法提取检测2种红糖的总多酚,采用LC-MS/MS同时检测2种红糖中20种多酚组分。结果表明,姜红糖总多酚为741.332±1.947 mg/kg,古法红糖总多酚为545.034±1.876 mg/kg;古法红糖... 为了研究古法红糖中的多酚及其组分,采用浸提法和福林法提取检测2种红糖的总多酚,采用LC-MS/MS同时检测2种红糖中20种多酚组分。结果表明,姜红糖总多酚为741.332±1.947 mg/kg,古法红糖总多酚为545.034±1.876 mg/kg;古法红糖和姜红糖中均含有原儿茶酸、绿原酸、芦丁、酪醇、芝麻酚、异鼠李素等6种酚类化合物,而姜红糖增加了咖啡酸、高藜芦酸、芝麻素3种酚类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法红糖 多酚 LC-MS/MS 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法安顶云雾茶制作技艺
14
作者 夏建仁 杨青 +1 位作者 俞晓华 陆春莲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1期224-225,共2页
安顶云雾茶制作技艺是指以安顶山高山茶叶为鲜叶手工炒制绿茶的技艺,历经世代传承,形成了一套精湛的制作工艺,其中的杀青手法(炒青锅)被称为浙江绿茶杀青三大手法之一。此茶的技艺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本文阐述了... 安顶云雾茶制作技艺是指以安顶山高山茶叶为鲜叶手工炒制绿茶的技艺,历经世代传承,形成了一套精湛的制作工艺,其中的杀青手法(炒青锅)被称为浙江绿茶杀青三大手法之一。此茶的技艺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本文阐述了安顶云雾茶制作工艺、主要特征和价值,以期为促进我国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顶云雾茶 古法 制作 技艺 特征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林叠山的立意及古法施工研究
15
作者 杨闯 毛靖哲 +1 位作者 尤娇 王娇 《绿色科技》 2012年第4期112-114,共3页
分析了叠山的立意构思过程,阐述了古法叠石的技巧,并结合现代施工技术,从放线挖槽、基础施工、拉底、起脚、中层工斗扫、收顶、起脚等方面系统地探讨了叠山这一园林要素创作的全过程。
关键词 叠石 筑山 构思 立意 古法施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动物们相拥”:后人文的诗学尝试——星芽诗论
16
作者 周水寿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199,共8页
我们是制造垃圾的动物,也是啃食其他生命的动物——这些讳而不谈的“文明事迹”,使得人成了被争议的动物。此议题在“我思故我在”的现代哲思之后,愈显沉重。无限制膨胀的“我”是否早已出离自然,赢得了符号世界的绝对安慰?当现代汉诗... 我们是制造垃圾的动物,也是啃食其他生命的动物——这些讳而不谈的“文明事迹”,使得人成了被争议的动物。此议题在“我思故我在”的现代哲思之后,愈显沉重。无限制膨胀的“我”是否早已出离自然,赢得了符号世界的绝对安慰?当现代汉诗发动新的引擎,“新于诗”①的文本冲动一再嫌弃古法炮制的世界,诗人们是否都站在了技术宰制、消费横行的世界当中?当我们再次凝眸于花草、禽兽,是要将自我隔绝,还是引向它们?星芽的诗②以“主题式”(动物)的灵感,持续追问上述问题,将读者引入异于常态的生活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汉诗 我思故我在 主题式 符号世界 哲思 诗论 古法炮制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寿司背后的食品工程原理与科学机制
17
作者 马亚琴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6-256,共1页
随着饮食文化传播与交流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日本本土美食“寿司”逐渐走出国门,成为消费者所青睐的餐饮品牌。寿司食品能够成功“进军”各个市场中不同消费阶层的餐桌,源自它背后精致化、多元化的食品工程原理以及精密的科学机制。由[... 随着饮食文化传播与交流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日本本土美食“寿司”逐渐走出国门,成为消费者所青睐的餐饮品牌。寿司食品能够成功“进军”各个市场中不同消费阶层的餐桌,源自它背后精致化、多元化的食品工程原理以及精密的科学机制。由[日]高桥润等编著的《寿司中的科学:揭开寿司美味的秘密》一书,构建了一座横跨江户前古法与现代化实验室的桥梁,揭示了寿司制作中术语背后蕴含的食品工程原理与生命科学机制。(1)从经验到科学,该书汲取了现代食品工程原理的养分,揭示了“寿司制造”背后精密的系统。溯源寿司食品的由来可以发现,它的底层制作逻辑便是“简单”,醋饭和生鱼片的保鲜组合,不同寿司职人一窝一捏的操作搭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寿司 江户前古法 醋饭 生鱼片 现代化实验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岭南造纸文化的历史传承 被引量:3
18
作者 何北海 林润惠 +1 位作者 梁钊鸿 陈奇志 《中国造纸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282-294,共13页
岭南造纸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章梳理了始于汉晋,承于唐宋,兴于明清的岭南古法造纸历史脉络,回顾了岭南机器造纸历史的前世今生。同时,文章印证我国最早的两家机器造纸厂均由粤人创办,并分析了岭南近代典型的工业遗存的现状,提出了保护... 岭南造纸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章梳理了始于汉晋,承于唐宋,兴于明清的岭南古法造纸历史脉络,回顾了岭南机器造纸历史的前世今生。同时,文章印证我国最早的两家机器造纸厂均由粤人创办,并分析了岭南近代典型的工业遗存的现状,提出了保护岭南工业遗存的方法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造纸文化 古法造纸 机器造纸 工业遗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江香醋酿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沈志远 余永健 +2 位作者 朱胜虎 杨永胜 王海燕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0-145,共6页
对镇江香醋酿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考证,提出了迄今最完整的镇江香醋古法酿制技艺流程,包括8大工序和60多道小工序,并绘制了工艺流程图;总结了关键工序的操作技法,且做了工艺剖析;采用工程化复原技术,建造了镇江香醋古... 对镇江香醋酿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研究和考证,提出了迄今最完整的镇江香醋古法酿制技艺流程,包括8大工序和60多道小工序,并绘制了工艺流程图;总结了关键工序的操作技法,且做了工艺剖析;采用工程化复原技术,建造了镇江香醋古法酿制生产作坊,进行复原生产;组建了传承人领衔的"金字塔"型技术人才队伍;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建立了镇江香醋酿制技艺资料信息库;探讨了高新技术在传统镇江香醋酿制中的应用;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镇江香醋酿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江香醋 古法酿造 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菌工艺对先市酱油品质形成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邓岳 杨阳 +3 位作者 夏白雪 梁鹏宽 郭玮瞳 孙群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4-59,共6页
该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市酱油加工技艺中的杀菌工艺对产品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运用HS-SPMEGC-MS对杀菌前后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分析,一共检测出83种挥发性香味物质,其中醇(11)、醛(8)、酮(10)、酸(13)、酯(18)、吡嗪(6)、... 该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市酱油加工技艺中的杀菌工艺对产品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运用HS-SPMEGC-MS对杀菌前后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检测分析,一共检测出83种挥发性香味物质,其中醇(11)、醛(8)、酮(10)、酸(13)、酯(18)、吡嗪(6)、酚(6)、呋喃(7)、含硫化合物(4)及其他类(2)。酱油在加热后风味物质数量减少,但挥发性物质中醇,醛,酮,吡嗪,呋喃,含硫化合物含量显著上升,酸与其他类化合物含量显著下降,表明杀菌过程对先市酱油的整体香味物质结构影响较大,并且使得酱油的香味物质结构变得更加均匀。与此同时,加热杀菌对酱油中的氨基酸态氮、氯化钠含量、没有显著性影响,但使得酱油中总酸含量显著性降低、p H显著性升高,总氮含量显著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法酿制 先市酱油 杀菌工艺 品质特性 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