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古汉语虚词双音化 被引量:5
1
作者 钱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56-61,共6页
一、联合式双音虚词二、单音虚词加助词三、介词结构、动宾词组凝固化四、偏正式双音虚词及其它五、疑问代词双音化六。
关键词 双音化 古汉语虚词 左传 联合式 疑问代词 双音词 介词结构 庄子 助词 否定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汉语虚词双音化(续完) 被引量:3
2
作者 钱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4期92-94,共3页
谈词的双音化,关键问题是词与词素、词组的划分问题,也是词的定义问题。可是词的定义很难下,一般书上用的定义是:词是最小的自由活动的语言片段。这定义对现代汉语来说,大家嫌它不明确,或嫌它太严。(详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7页,... 谈词的双音化,关键问题是词与词素、词组的划分问题,也是词的定义问题。可是词的定义很难下,一般书上用的定义是:词是最小的自由活动的语言片段。这定义对现代汉语来说,大家嫌它不明确,或嫌它太严。(详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7页,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97页)对古汉语来说,根据这个定义,除了少数联绵词、外来词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词 古汉语虚词 专门意义 使用频率 语言 词素 汉语语法 否定词组 词语 双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汉语虚词双音化(续二) 被引量:3
3
作者 钱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3期73-78,共6页
六、否定词双音化否定词组成的双音词语,在古汉语中是大量的。大致有三种组合形式,表示三种不同的意思。1.否定词与副词、助动词等组合,表示一般否定意义,常用在否定句中。未尝《论语·八佾》:“吾未尝不得见也。”未始《庄子·... 六、否定词双音化否定词组成的双音词语,在古汉语中是大量的。大致有三种组合形式,表示三种不同的意思。1.否定词与副词、助动词等组合,表示一般否定意义,常用在否定句中。未尝《论语·八佾》:“吾未尝不得见也。”未始《庄子·齐物论》:“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未始,同未尝。未几《诗·齐风·甫田》:“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双音化 古汉语虚词 否定词组 庄子 汉语 助动词 双音词 组合形式 否定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汉语虚词双音化(续一) 被引量:3
4
作者 钱玄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2期40-44,共5页
三、介词结构、动宾词组凝固化常用的介词结构,逐渐凝固,向双音虚词发展,在古汉语中也不在少数,最典型的、现在还用的,如“于是”、“何以”等。介词结构能发展成为双音词语的,多数是介词“于”“为”、‘以’与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组成... 三、介词结构、动宾词组凝固化常用的介词结构,逐渐凝固,向双音虚词发展,在古汉语中也不在少数,最典型的、现在还用的,如“于是”、“何以”等。介词结构能发展成为双音词语的,多数是介词“于”“为”、‘以’与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组成的介词结构,大概因为这些介词结构使用频率最高。介词“以”另在“‘以’构成的双音虚词”一节里讨论,这里谈“于”、“为”,“用”等组成的介词结构的凝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词结构 疑问代词 双音化 古汉语虚词 指示代词 左传 双音词 汉语 使用频率 庄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写《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的体会
5
作者 刘学林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45-53,共9页
我们编写的《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是国家《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五年编写出一百六十种中外语文词典规划》(草案)中的一种。这是一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中型工具书,主要供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古籍使用,对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 我们编写的《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是国家《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五年编写出一百六十种中外语文词典规划》(草案)中的一种。这是一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中型工具书,主要供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古籍使用,对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大专院校文科的师生、以及从事医农古文教学的教师,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部书1983年7月脱稿,1988年4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这之前,1983年陕西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我们编写的《常用文言虚词词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语法 虚词用法 文言虚词 语文词典 古汉语虚词 词汇意义 中学语文教学 工具书 读者阅读 释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中型工具书——介绍《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
6
作者 夫里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124-125,共2页
由陕西师大词典编写组编写的《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是国家《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五年编写出一百六十种中外语文词典规划》(草案)中的一种,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它是一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中型工具书,可供具有高中以上文... 由陕西师大词典编写组编写的《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是国家《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五年编写出一百六十种中外语文词典规划》(草案)中的一种,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它是一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中型工具书,可供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整理、研究古代典籍使用。该书的出版发行,对我国辞书编纂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词典是收集词语,加以解释,供人查阅的工具书。作为一部有价值的词典,就要求它具有收集词语的广泛性,释义的科学性和查阅的实用性,而《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正体现了这三个方面的要求,为词书编纂工作创出了一条新路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词用法 古汉语虚词 工具书 词典编写 辞书编纂 语文词典 词书编纂 词语 陕西人 释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汉语虚词音近通用例释之一“而”
7
作者 李载霖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6期68-72,共5页
连词“而”的用法灵活多变,极为纷繁。它可以连接谓语(动词谓语、形容词谓语)、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连接分句。所连接的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有並列、顺承、转折、递进、偏正等关系。这是连词“而”的基本用法。此外,由于它和“以、与、... 连词“而”的用法灵活多变,极为纷繁。它可以连接谓语(动词谓语、形容词谓语)、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连接分句。所连接的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有並列、顺承、转折、递进、偏正等关系。这是连词“而”的基本用法。此外,由于它和“以、与、如、则、乃”等词古音相近,又常通用。《经传释词》、《词诠》对这些通用的词例有的作过训释,但是没有具体说明训释的语音根据、用法的由来,因而使人感到同一“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汉语虚词 基本用法 中心词 假设连词 连接状语 语音根据 经传释词 动词谓语 例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汉语虚词》若干译文的商榷
8
作者 余让尧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95-99,共5页
杨伯峻先生在《文言虚词》的基础上重写的《古汉语虚词》问世两年了。这本书,进一步分析了古汉语中虚词的特点和用法,很有实用价值。它的特色之一,是全书中每个例句之后都附有译文。这有助于读者对例句的内容,对虚词在例句中所起的作用... 杨伯峻先生在《文言虚词》的基础上重写的《古汉语虚词》问世两年了。这本书,进一步分析了古汉语中虚词的特点和用法,很有实用价值。它的特色之一,是全书中每个例句之后都附有译文。这有助于读者对例句的内容,对虚词在例句中所起的作用加深理解,对指导读者起着很大的作用。但也发现,一些例句的译文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甚至有的译文把原文的意思弄错了。这里,我们就一些例句的译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得到杨先生的指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兆尹 杨伯峻 文字 古汉语虚词 左传 赵国 汉书 译文 公元前 史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夏语助词与动词群的配置
9
作者 胡若飞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71-80,共10页
西夏语助词与动词群的配置胡若飞长期以来,有两个学术难题一直困扰着西夏语法学界,一是西夏语动词后置成份的研究①,二是西夏语助词a、na、ki、rer、wi与动词配置的研究。笔者继求证第一个问题后,犹有余兴,较为深入地探... 西夏语助词与动词群的配置胡若飞长期以来,有两个学术难题一直困扰着西夏语法学界,一是西夏语动词后置成份的研究①,二是西夏语助词a、na、ki、rer、wi与动词配置的研究。笔者继求证第一个问题后,犹有余兴,较为深入地探讨了第二个问题。现就管见所及,择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语 助词 西夏语动词 古汉语虚词 语言材料 词群 “所”字结构 语法功能 趋向意义 形容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校释二十一条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永良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4期107-109,共3页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校释二十一条陈永良华伦是我国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三国志》和《后汉书》均叙列其传。而《三国志》的文章则不仅选进高、中等中医药院校的教材,北京大学郭锡良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校释二十一条陈永良华伦是我国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三国志》和《后汉书》均叙列其传。而《三国志》的文章则不仅选进高、中等中医药院校的教材,北京大学郭锡良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郭”)、《中华活页文选》(以下简称“活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汉书》 华佗传 《三国志》 《医文》 古汉语虚词 书虚字集释》 中医药院校 校释 《助字辨略》 魏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看“之所以”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建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9期24-24,共1页
吕叔湘先生《四十年间》一文在谈到目前常见的语病时,举了两个例子,其二谓: “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实为咎由自取。”在文言里可以说“什么什么之所以如何如何……”,可是不能用“之所以”起句;如果前面没有“什么什么”,就用“其所以”... 吕叔湘先生《四十年间》一文在谈到目前常见的语病时,举了两个例子,其二谓: “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实为咎由自取。”在文言里可以说“什么什么之所以如何如何……”,可是不能用“之所以”起句;如果前面没有“什么什么”,就用“其所以”起句。可是现在“之所以……”已经满天飞了。关于用“之所以”起句的问题,吕老以前已指出过这是一种错误的用法,解释与上述略同:“‘之’字的作用是一手托两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叔湘先生 起句 文在 古汉语虚词 叶先生 议兵 书虚字集释 义法 汉语 现代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疑二则 被引量:1
12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5-,21,共2页
近数年来,许多古代典籍文献被翻译成了现代白话,流被广远,对于古代文化的推广与普及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是这些白话出版物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粗糙与随意,究其原因,还是字词句未能真正落实的结果。要求准确精当,不仅要在明显的难... 近数年来,许多古代典籍文献被翻译成了现代白话,流被广远,对于古代文化的推广与普及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是这些白话出版物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粗糙与随意,究其原因,还是字词句未能真正落实的结果。要求准确精当,不仅要在明显的难点上下功夫,还要在表面上容易实际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 《史记》 学识何如观点书 汉语常用字字典》 《汉书》 “之” 初中语文课本 《资治通鉴》 《鸿门宴》 古汉语虚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疑问句句尾“为”的词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进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3年第1期55-58,共4页
关于疑问句“何以……为”、“何……为”句尾的“为”的词性,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以杨树达为代表。认为“为”是语气词。他在《司诠》中说:“语末助词,表疑问。”如“是之不忧,而何以田为?”(《左传·襄公十七年》)... 关于疑问句“何以……为”、“何……为”句尾的“为”的词性,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以杨树达为代表。认为“为”是语气词。他在《司诠》中说:“语末助词,表疑问。”如“是之不忧,而何以田为?”(《左传·襄公十七年》)清人刘淇《助字辨略》说它是“语辞”。清人王引之《经传释词》说它是“语助”。杨伯峻《古汉语虚词》说:“‘为’作语气词,有时表命令,有时表感叹,有时表禁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问语气词 汉语 疑问句尾 古汉语虚词 动词 词性 介词 句子 疑问代词 杨伯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中的一种假设复句——“必也正名乎”试谈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归璧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1987年第7期51-53,共3页
对于《论语》中“必也正名乎”(《子路》)、“必也使无讼平”(《颜渊》)一类句子,不少注译者将“必”仅看成是修饰语,把全句当作单句理解,这是值得商榷的。个人认为,《论语》中的这类句子,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假设复句,“必也”是偏句,表... 对于《论语》中“必也正名乎”(《子路》)、“必也使无讼平”(《颜渊》)一类句子,不少注译者将“必”仅看成是修饰语,把全句当作单句理解,这是值得商榷的。个人认为,《论语》中的这类句子,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假设复句,“必也”是偏句,表示假设条件,后面是正句,表示结果。一从文意看,这类句子都是前有所承,往往表示从反面或另一角度来说明问题,都包含着某种假设条件。试将这些句子逐一分析如下: (1)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八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设复句 必也正名 句子 偏句 译文 《论语》 古汉语虚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但”字别义
15
作者 侯兰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59-60,81,共3页
古汉语中,“但”作为副词,一个常见的用法是,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例如《史记·刘敬传》:“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后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但”从这个用法又发展出一些别的用法: 一、... 古汉语中,“但”作为副词,一个常见的用法是,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例如《史记·刘敬传》:“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后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但”从这个用法又发展出一些别的用法: 一、用于条件复句,作连词,表示条件。犹“只要”。(1)房忧不得到家。公以一竹杖与之,曰:“但骑此,得到家耳。”(晋葛洪神仙传壶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仙传 高僧传 现代汉语 条件复句 语言环境 用法 古汉语虚词 妇人 范围副词 别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诸”字训释的几个问题
16
作者 刘百顺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23-27,共5页
“诸”字在古汉语中有几种用法,具体训释当中还存在某些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清代经学家如王引之、马建忠、孙经世等人在训释词义时采用的一个重要方法即“互文见义”,从而证明“诸”“乎”互文,“诸”解为“乎”;“... “诸”字在古汉语中有几种用法,具体训释当中还存在某些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清代经学家如王引之、马建忠、孙经世等人在训释词义时采用的一个重要方法即“互文见义”,从而证明“诸”“乎”互文,“诸”解为“乎”;“诸”“于”互文,“诸”解为“于”;“诸”“之”互文,“之”解为“诸”。前者各家没有异议。“诸”“于”互文,“诸”解为“于”,现在还采用,但在例句选取上和清代学者已截然不同。“诸”“之”互文,“之”解为“诸”,大约从杨树达、黎锦熙两位先生认为是“之”后省去了介词“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见义 王引之 古汉语虚词 清代学者 用法 训释词 重要方法 左传 合音字 马建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孰与”
17
作者 刘胜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113-114,共2页
在古代汉语的一种疑问句中,“孰”、“与”经常连用,形成一种“……孰与……”的习见格式。句中的“孰与”,从语法角度分析,它是怎样一种结构?从语义角度训释,它究竟表达怎样一种内容?对此,历代语法学者问或有所论述。如清人王引之在他... 在古代汉语的一种疑问句中,“孰”、“与”经常连用,形成一种“……孰与……”的习见格式。句中的“孰与”,从语法角度分析,它是怎样一种结构?从语义角度训释,它究竟表达怎样一种内容?对此,历代语法学者问或有所论述。如清人王引之在他的《经传释词》中说:“书传中言之‘孰与’者,皆谓‘何如’也。”他认为“孰与”盖等于“何如”。杨伯峻先生在《古汉语虚词》一书中也持相同看法,他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伯峻 训释 史记 清人 汉语 王引之 古汉语虚词 经传释词 疑问句 介宾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尝试
18
作者 孙纪尧 《高校教育管理》 1982年第1期58-62,共5页
文言文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好文言文,无疑是搞好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近年来,我在文言文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今简述于后,以求教 于大方之家.一、熟读精背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旧书不厌百回读... 文言文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好文言文,无疑是搞好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近年来,我在文言文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今简述于后,以求教 于大方之家.一、熟读精背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几点尝试 古汉语虚词 现代汉语 句法 句式 知新 温故 作品 对照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然”作叹词说
19
作者 廖振佑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4期90-91,共2页
“然”可作叹词,本应没有什么问题。可是自从《马氏文通》在“叹字”这一节提出“《书》之‘都’‘俞’,《礼》之‘唯’、‘俞’、‘然’、‘诺’,并是应答之声”
关键词 马氏文通 叹词 古汉语虚词 汉语虚词 副词 吕叔湘 中国文法 段玉裁 语气词 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者”析
20
作者 乔惟森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82-89,共8页
关于“者”,前辈、时贤研究颇多。除可独立作宾语的代词“者”不论,从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吕叔湘的《文言虚字》、杨伯峻的《古汉语虚词》、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以及韩峥嵘的《古汉语虚词手册》来看,各家对“者”的研究,论述... 关于“者”,前辈、时贤研究颇多。除可独立作宾语的代词“者”不论,从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吕叔湘的《文言虚字》、杨伯峻的《古汉语虚词》、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以及韩峥嵘的《古汉语虚词手册》来看,各家对“者”的研究,论述有详有略,看法有同有异。这几家的主要观点,可列表概括如下:(见表一)《庄子》中用“者”颇多,共达1104次。①除“意者、或者、谒者、兀者、使者”具有双音词性质,其中的“者”可看作语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庄子 语法特点 古汉语虚词 名词性词组 用法 紧缩句 结构相 形容词 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