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48ka以来日本海古生产力和古氧化还原环境变化的地球化学记录
被引量:
8
1
作者
邹建军
石学法
+1 位作者
刘焱光
刘季花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8-109,共12页
通过对日本海Ulleung盆地KCES-1孔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过去48 ka以来日本海古生产力和古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多种替代指标质量累积速率(总有机碳、CaCO3,磷、过剩钡、镉含量)显示日本海古生产力自48 ka以来发生了...
通过对日本海Ulleung盆地KCES-1孔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过去48 ka以来日本海古生产力和古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多种替代指标质量累积速率(总有机碳、CaCO3,磷、过剩钡、镉含量)显示日本海古生产力自48 ka以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48~18 ka低海平面和有限的水体交换导致表层水古生产力相对较低。在18~11 ka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富营养盐水团(亲潮和东海沿岸流水团)的流入导致古生产力逐渐增大,在12.6~11.5 ka古生产力达到最大值。在全新世对马暖流成为影响古生产力变化的重要因素,并且自5 ka以来古生产力保持相对稳定。古氧化还原替代指标(总有机碳、钼、铀、锰、碳与硫含量之比、自生铀、自生钼含量)显示在12~9 ka日本海底层水可能为无氧环境。古生产力高和底层水体有限的交换是诱发底层水缺氧的主要因素,而这又与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
还原
敏感元素
古
生产力
古氧化还原环境
日本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制探讨及其对古氧化-还原环境的反演
被引量:
17
2
作者
王东升
张金川
+4 位作者
李振
仝忠正
牛嘉亮
丁望
张聪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6-50,共15页
【研究目的】草莓状黄铁矿广泛存在于现代沉积物和沉积岩中,其成因机制总体上分为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两种,尽管两种机制均有理论与实验的支撑,但尚未建立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形成机制。【研究方法】本文对目前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理、...
【研究目的】草莓状黄铁矿广泛存在于现代沉积物和沉积岩中,其成因机制总体上分为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两种,尽管两种机制均有理论与实验的支撑,但尚未建立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形成机制。【研究方法】本文对目前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理、氧化还原环境的应用及后期环境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结果】不同氧化-还原环境下形成的草莓状黄铁矿在粒径、形态以及硫同位素之间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可做为反演古氧化-还原环境的指标。草莓状黄铁矿的微晶尽管与粒径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是两者在形态演化序列、生长模式、聚集因素等方面与古氧化-还原环境的关系尚不清楚。仅凭草莓状黄铁矿粒径与铬还原法测定的硫同位素反演古氧化-还原环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其他指标综合判定,尚需进一步开展草莓状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值与粒径对古氧化-还原环境反演的研究。后期氧化可使草莓状黄铁矿表面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但粒径分布依然具有古氧化-还原环境的指示意义。【结论】草莓状黄铁矿的实验模拟、理论体系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状黄铁矿
微晶
形成机制
古
氧化
-
还原
环境
硫同位素
矿产勘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草莓状黄铁矿形成机制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
10
3
作者
周杰
邱振
+5 位作者
王红岩
卢斌
拜文华
刘德勋
谈昕
江增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42-253,共12页
黄铁矿是沉积物中较为常见的矿物之一,而草莓状黄铁矿是由等粒度的亚微米级黄铁矿晶体或微晶体紧密堆积而成。基于已有的草莓状黄铁矿相关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制,阐述了其对古环境恢复的意义。目前普遍认为草莓...
黄铁矿是沉积物中较为常见的矿物之一,而草莓状黄铁矿是由等粒度的亚微米级黄铁矿晶体或微晶体紧密堆积而成。基于已有的草莓状黄铁矿相关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制,阐述了其对古环境恢复的意义。目前普遍认为草莓状黄铁矿的成因主要有两种,即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前者认为有机质或细菌参与草莓状黄铁矿形成;而后者主要认为过饱和的黄铁矿浓度是微球粒草莓状黄铁矿形成的必备条件。草莓状黄铁矿粒径的大小是其古沉积环境的直接反映,被作为比较可靠的古氧化还原条件判别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于古代及现代海洋沉积物的古环境恢复。目前,虽然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判别古环境的大小及分布范围还不统一,但普遍认为封闭的水体环境(硫化环境)草莓状黄铁矿粒径较小且变化不大,且随着含氧程度增加,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大小增大且分布范围趋于加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状黄铁矿
形成机制
粒径大小
氧化
还原
条件
古
环境
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48ka以来日本海古生产力和古氧化还原环境变化的地球化学记录
被引量:
8
1
作者
邹建军
石学法
刘焱光
刘季花
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8-109,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431002
40710069004
40606016)
文摘
通过对日本海Ulleung盆地KCES-1孔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过去48 ka以来日本海古生产力和古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多种替代指标质量累积速率(总有机碳、CaCO3,磷、过剩钡、镉含量)显示日本海古生产力自48 ka以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48~18 ka低海平面和有限的水体交换导致表层水古生产力相对较低。在18~11 ka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富营养盐水团(亲潮和东海沿岸流水团)的流入导致古生产力逐渐增大,在12.6~11.5 ka古生产力达到最大值。在全新世对马暖流成为影响古生产力变化的重要因素,并且自5 ka以来古生产力保持相对稳定。古氧化还原替代指标(总有机碳、钼、铀、锰、碳与硫含量之比、自生铀、自生钼含量)显示在12~9 ka日本海底层水可能为无氧环境。古生产力高和底层水体有限的交换是诱发底层水缺氧的主要因素,而这又与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有关。
关键词
氧化
还原
敏感元素
古
生产力
古氧化还原环境
日本海
Keywords
redox sensitive elements
paleoproductivity
paleoredox
Sea of Japan
分类号
P736.4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制探讨及其对古氧化-还原环境的反演
被引量:
17
2
作者
王东升
张金川
李振
仝忠正
牛嘉亮
丁望
张聪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自然资源部页岩气资源战略评价重点实验室
筑波大学生命与环境学院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出处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6-50,共15页
基金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页岩气分类分级资源评价方法研究”(2016ZX05034-002-0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页岩含气性关键参数测试及智能评价系统”(41927801)联合资助。
文摘
【研究目的】草莓状黄铁矿广泛存在于现代沉积物和沉积岩中,其成因机制总体上分为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两种,尽管两种机制均有理论与实验的支撑,但尚未建立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形成机制。【研究方法】本文对目前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理、氧化还原环境的应用及后期环境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结果】不同氧化-还原环境下形成的草莓状黄铁矿在粒径、形态以及硫同位素之间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可做为反演古氧化-还原环境的指标。草莓状黄铁矿的微晶尽管与粒径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是两者在形态演化序列、生长模式、聚集因素等方面与古氧化-还原环境的关系尚不清楚。仅凭草莓状黄铁矿粒径与铬还原法测定的硫同位素反演古氧化-还原环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其他指标综合判定,尚需进一步开展草莓状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值与粒径对古氧化-还原环境反演的研究。后期氧化可使草莓状黄铁矿表面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但粒径分布依然具有古氧化-还原环境的指示意义。【结论】草莓状黄铁矿的实验模拟、理论体系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草莓状黄铁矿
微晶
形成机制
古
氧化
-
还原
环境
硫同位素
矿产勘查工程
Keywords
framboidal pyrite
microcrystalline
formation mechanism
paleo-redox conditions
sulfur isotope
mineral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分类号
P62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草莓状黄铁矿形成机制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
10
3
作者
周杰
邱振
王红岩
卢斌
拜文华
刘德勋
谈昕
江增光
机构
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出处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42-253,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602119)和中石油廊坊分院项目(编号:XN41601、XN41603)资助.
文摘
黄铁矿是沉积物中较为常见的矿物之一,而草莓状黄铁矿是由等粒度的亚微米级黄铁矿晶体或微晶体紧密堆积而成。基于已有的草莓状黄铁矿相关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制,阐述了其对古环境恢复的意义。目前普遍认为草莓状黄铁矿的成因主要有两种,即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前者认为有机质或细菌参与草莓状黄铁矿形成;而后者主要认为过饱和的黄铁矿浓度是微球粒草莓状黄铁矿形成的必备条件。草莓状黄铁矿粒径的大小是其古沉积环境的直接反映,被作为比较可靠的古氧化还原条件判别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于古代及现代海洋沉积物的古环境恢复。目前,虽然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判别古环境的大小及分布范围还不统一,但普遍认为封闭的水体环境(硫化环境)草莓状黄铁矿粒径较小且变化不大,且随着含氧程度增加,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大小增大且分布范围趋于加宽。
关键词
草莓状黄铁矿
形成机制
粒径大小
氧化
还原
条件
古
环境
恢复
Keywords
Pyrite framboid
Formation mechanism
Framboid size
Redoxconditions
Redox condition reconstruction
分类号
P578.2 [天文地球—矿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48ka以来日本海古生产力和古氧化还原环境变化的地球化学记录
邹建军
石学法
刘焱光
刘季花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制探讨及其对古氧化-还原环境的反演
王东升
张金川
李振
仝忠正
牛嘉亮
丁望
张聪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草莓状黄铁矿形成机制及其研究意义
周杰
邱振
王红岩
卢斌
拜文华
刘德勋
谈昕
江增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