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渭南黄土剖面碳酸盐和铁变化的古气候记录 被引量:27
1
作者 刁桂仪 文启忠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C00期75-82,共8页
作者对渭南黄土剖面高密度连续采集的样品进行了碳酸盐和各种形态铁的系统分析。在研究黄土和古土壤中的碳酸盐和各种形态铁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CaCO_3丰度和Fe_2O_3/FeO值(铁氧化度)分别作为降水量和温... 作者对渭南黄土剖面高密度连续采集的样品进行了碳酸盐和各种形态铁的系统分析。在研究黄土和古土壤中的碳酸盐和各种形态铁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择CaCO_3丰度和Fe_2O_3/FeO值(铁氧化度)分别作为降水量和温度变化的替代性指标,游离Fe_2o_3/Fe_2o_3值(铁游离度)能反映成壤作用的程度。它们在剖面上的分布表明距今约142ka以来,该区的古气候变化经历了六个大时期:(1)142-135kaB.P.,湿润转温;(2)135-73kaB.P.,温暖湿润;(3)73-52kaB,P.,寒冷干燥;(4)52-22kaB,P.,偏湿偏凉;(5)22-11kaB.P.,寒冷干燥;(6)11kaB.P.以来,偏湿偏温。碳酸盐和铁记录的古气候演化序列完全可以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以及大陆冰期-间冰期系列相对比。在各个大的气候周期中,次一级的气候变化在曲线上也有良好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南地区 黄土剖面 碳酸盐 铁变化 古气候记录 降水量 温度变化 气侯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期中国黄土古气候记录与高纬冰心及热带海洋记录对比 被引量:5
2
作者 熊尚发 丁仲礼 +1 位作者 刘东生 任剑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71-76,共6页
通过对比南北半球高纬冰心记录、热带海洋记录及中国黄土古气候记录,获得末次冰期全球气候变化的两套模式的认识。一套模式以格陵兰冰心记录为代表,具有高频变化、等值波动、快速转换等特征。另一套模式以苏禄海、南极冰心记录为代表... 通过对比南北半球高纬冰心记录、热带海洋记录及中国黄土古气候记录,获得末次冰期全球气候变化的两套模式的认识。一套模式以格陵兰冰心记录为代表,具有高频变化、等值波动、快速转换等特征。另一套模式以苏禄海、南极冰心记录为代表,表现为与全球冰量变化相似的特征。中国黄土粒度记录了两套模式的过渡类型。两套模式反映了全球气候系统的两套连通机制,一套是通过冰量变化—海面变化,传达气候变化信息;另一套是通过冰量变化—大气圈波动—粉尘、水汽波动,引起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变化。作为两套模式的过渡类型,黄土粒度的冰量变化特征可能是沙漠界限变化的反映,而短周期波动则可能与冬季风强度变化有关。黄土粒度的短周期波动与格陵兰冰心记录的较好对比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由大气圈过程(包括大气环流、粉尘和水汽等)传递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记录 黄土 格陵兰冰心 热带海洋 冰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足岩溶地质基础,深化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岩溶洞穴环境及石笋古气候记录》书评 被引量:1
3
作者 朱晓燕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67-867,共1页
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气候频繁出现是全世界不得不面对的严峻事实,但其机理研究以及趋势预测相对滞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极其迫切,而借鉴古气候地质记录是研究历史气候变化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发展趋势的有效途径。石笋、冰芯、... 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气候频繁出现是全世界不得不面对的严峻事实,但其机理研究以及趋势预测相对滞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极其迫切,而借鉴古气候地质记录是研究历史气候变化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发展趋势的有效途径。石笋、冰芯、黄土、湖泊、珊瑚、树轮、泥炭以及历史文献考古等多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中国洞穴石笋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独领风骚,极大地推动了古气候环境领域的整体研究。另外,在洞穴石笋多指标记录、洞穴滴水监测(洞穴滴水监测进一步明确了δ^(18)O的信号传递以及碳转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古气候记录 洞穴石笋 洞穴环境 地质基础 岩溶 书评 气候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沉积物中的大陆古气候记录
4
作者 丁禾(摘译) 黄泽辉(摘译) 《海洋地质动态》 1985年第10期12-13,共2页
目前,对古气候了解得较多的人並不多,尤其是对大陆古气候更是如此,因为反映大陆上古代气候条件的一些细微证据很容易被后来发生的各种事件所破坏。在许多情况下,即使能找到一些古气候方面的证据,也无法确定它们的时代。海洋科学家往往... 目前,对古气候了解得较多的人並不多,尤其是对大陆古气候更是如此,因为反映大陆上古代气候条件的一些细微证据很容易被后来发生的各种事件所破坏。在许多情况下,即使能找到一些古气候方面的证据,也无法确定它们的时代。海洋科学家往往可以在长达数百万年的深海沉积物层序中找到古代大洋条件(例如水温)的良好的编年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古气候 古气候记录 海洋沉积物 深海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坝遗址约4250a B.P.以来古气候和人类活动记录 被引量:7
5
作者 史威 朱诚 +1 位作者 马春梅 朱青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03-708,共6页
重庆中坝遗址地层Rb、Sr、Hg及TOC研究表明:Rb、Sr和Rb/Sr值较好地反映了约4250 a B.P.以来气候变化过程,主要干冷期可与敦德冰川δ18O曲线谷值、湖光岩沉积物磁化率和Ti曲线峰值、以及大气14C浓度峰值和太阳活动水平较长期变化的低谷对... 重庆中坝遗址地层Rb、Sr、Hg及TOC研究表明:Rb、Sr和Rb/Sr值较好地反映了约4250 a B.P.以来气候变化过程,主要干冷期可与敦德冰川δ18O曲线谷值、湖光岩沉积物磁化率和Ti曲线峰值、以及大气14C浓度峰值和太阳活动水平较长期变化的低谷对比,反映出地层中Rb、Sr不易受人类活动干扰的特性。结合考古遗存对比还发现,Hg、P、Ca、Mg和TOC记录了该遗址约4250 a B.P.以来人类活动的三个不同演变阶段。进一步研究认为,盐业遗址的衰落可能与洪水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坝遗址 4 250 a B.P.以来 RB SR Hg和TOC 古气候和人类活动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元8世纪以来贵州荔波石笋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记录 被引量:16
6
作者 覃嘉铭 袁道先 +6 位作者 林玉石 张会领 张美良 程海 王华 杨琰 冉景丞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6-272,共7页
通过中国贵州荔波龙泉洞L 1及L 2两根石笋19件ICPM S230T h测年和459件氧稳定同位素分析,L 1时限范围为918-1910aA.D.,L 2为724-1888aA.D.;稳定同位素样品的平均分辨率分别为6.6a和3.6a。两根石笋1δ8O记录取得了平行一致的结果,石笋记... 通过中国贵州荔波龙泉洞L 1及L 2两根石笋19件ICPM S230T h测年和459件氧稳定同位素分析,L 1时限范围为918-1910aA.D.,L 2为724-1888aA.D.;稳定同位素样品的平均分辨率分别为6.6a和3.6a。两根石笋1δ8O记录取得了平行一致的结果,石笋记录可分为3个气候期,即:中世纪冷期(公元8世纪-995aA.D.),石笋1δ8O总的偏重,变化幅度较小,最轻为-8.84‰,最重为-6.72‰,平均值为-7.76‰;中世纪暖期(995-1340aA.D.),石笋记录为两峰夹一谷,200年级的一个半旋回,δ18O最轻为-9.47‰,最重为-6.58‰,平均值为-7.94‰;小冰期(1340-1880aA.D.),石笋记录为四谷三峰相间交替,即季风表现出由弱到强的200年级3个半旋回,1δ8O最轻为-9.50‰,最重为-6.07‰,平均值与中世纪暖期基本一致,为-7.92‰,但变化幅度要大一些,特别是弱季风期要偏重一些。L 1及L 2两石笋δ18O记录可以很好地和中国中东部物候记录对比。在总体变化格局上也可以和格陵兰冰芯记录进行对比。石笋记录也可以与宇宙核素产率及太阳耀斑记录进行对比,小冰期中石笋δ18O记录的4个低谷期(弱季风期),正好与宇宙核素产率及太阳耀斑曲线的低谷区相对应,并分别可以和太阳黑子1810年达尔顿极小值、1645-1715年蒙德极小值、1420-1530年的斯波瑞尔极小值、1280-1440年的沃尔夫极小值一一对应。太阳黑子的变化,直接改变地球接受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说明低纬度地区短尺度季风气候直接响应于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氧同位素 ICPMS-^230Th定年 古气候记录 贵州荔波龙泉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下水古环境意义及古气候变化对地下水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陈宗宇 张光辉 徐家明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38-345,共8页
华北地下水的同位素和化学组分受补给时期的气候影响指示了过去3.5万a的气候变化,其δ18O的变化反映出了晚更新世向全新世转变时期的气候变化和晚更新世气温的波动;而在全新世则反映了夏季风带来丰沛降水的湿度变化。据地下水... 华北地下水的同位素和化学组分受补给时期的气候影响指示了过去3.5万a的气候变化,其δ18O的变化反映出了晚更新世向全新世转变时期的气候变化和晚更新世气温的波动;而在全新世则反映了夏季风带来丰沛降水的湿度变化。据地下水14C年龄统计特征结合其它地质记录划分出了地下水的补给期。全新世以来对地下水补给有意义的补给期是6kaB.P.左右和4kaB.P.左右,而3kaB.P.左右地下水补给明显间断,钻孔土壤水ωCl变化说明3kaB.P.左右气候干旱对地下水产生重要影响,可能是后期浅部水咸化的主要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同位素 古气候记录 古补给期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古气候研究评述
8
作者 陈宗瑜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23-327,共5页
通过对树木年轮、冰核、珊瑚等的测定和分析获得的古气候记录研究成果, 评述了 E N S O 的演变规律及强度变化特征, 指明了 E N S O 是可查证记录以来就己存在的现象.
关键词 ENSO现象 古气候记录 评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地区4万年来气候变化及其动力机制浅析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彬 袁道先 +2 位作者 林玉石 覃嘉铭 张美良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13-319,共7页
通过桂林灌阳响水岩 1号石笋的测年和O、C同位素的详细研究 ,得出了桂林地区 4万a来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的连续记录 ,并揭示了由末次冰期向全新世的突变过程和 3次与Heinrich事件 (H1 、H2 、H3)对应的气候突变事件。在此基础上 ,通过... 通过桂林灌阳响水岩 1号石笋的测年和O、C同位素的详细研究 ,得出了桂林地区 4万a来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的连续记录 ,并揭示了由末次冰期向全新世的突变过程和 3次与Heinrich事件 (H1 、H2 、H3)对应的气候突变事件。在此基础上 ,通过与GISP2冰芯记录、古海水表面温度记录、深海海底生物的O同位素记录和苏禄海沉积物O同位素记录的对比 ,认为我国古季风环流变化的直接动力机制是全球冰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古气候记录 季风环流变化机制 桂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东南缘晚第四纪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田飞 王永 +4 位作者 迟振卿 刘瑾 江南 汤文坤 姚培毅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02-611,共10页
基于内蒙古东南缘西拉木伦河上游刘家店河湖相剖面的粒度、磁化率、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指标,重建该区35 ka BP以来的气候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MIS 3晚期(35.23~25.15ka BP)研究区气候条件总体温暖湿润,并伴有区域变干的趋势;MIS 2阶段... 基于内蒙古东南缘西拉木伦河上游刘家店河湖相剖面的粒度、磁化率、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指标,重建该区35 ka BP以来的气候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MIS 3晚期(35.23~25.15ka BP)研究区气候条件总体温暖湿润,并伴有区域变干的趋势;MIS 2阶段(25.15~11.13 ka BP)气候整体寒冷干燥,但叠加有短暂回暖气候事件。剖面记录的末次盛冰期(LGM)出现于22.25~18.47 ka BP,此时气候极度干冷;MIS 2阶段叠加了两个短暂气候适宜期,分别出现于18.47~16.24 ka BP和14.72~11.13 ka BP。在11.13 ka BP前后研究区进入全新世,气候变得暖湿。刘家店剖面的气候记录与周边气候记录具有可对比性,揭示了区域上东亚夏季风进退具有一致性,并认为自MIS 3晚期以来东亚夏季风受北半球太阳辐射及冰量的共同驱动。此外,刘家店剖面记录揭示的千年尺度气候变化对典型气候事件具有一定的响应,推测这些千年尺度的季风强度变化可能与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家店河湖相剖面 晚第四纪 古气候记录 内蒙古东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树轮年代研究亚洲季风气候动力学的进展
11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0-60,共1页
关键词 亚洲季风 气候动力学 树轮 印度次大陆 年代 哥伦比亚大学 热带地区 古气候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季风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绍武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9-231,共3页
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的出现,人们不仅对全新世、更新世,对更早期季风活动也有了新的认识。岁差影响岁差即分点与近日点经度的差。目前冬至在近日点,夏至在远日点,所以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的年变化是比较小的。在全新世开始时(1... 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的出现,人们不仅对全新世、更新世,对更早期季风活动也有了新的认识。岁差影响岁差即分点与近日点经度的差。目前冬至在近日点,夏至在远日点,所以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的年变化是比较小的。在全新世开始时(11.5 kaBP)正好相反,夏至在近日点、冬至在远日点,所以那时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比现代高约7%,而冬季低约8%。大家公认,受这个影响全新世夏季风持续减弱,北非季风、北美季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季风 太阳辐射强度 古气候记录 全新世 近日点 高分辨率 季风活动 远日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冰期时中国南方地区降水模式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肖思雅 李廷勇 +7 位作者 陈朝军 黄冉 王涛 吴尧 徐玉珍 邱海英 黄洋阳 李俊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6-68,共13页
小冰期是过去一千年中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事件之一。关于小冰期时中国季风区和西风影响区气候变化的对比研究众多,但是缺乏中国南方地区降水模式时空差异的研究,难以了解中国南方地区降水变化规律。为了系统地了解小冰期时中国南方地区... 小冰期是过去一千年中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事件之一。关于小冰期时中国季风区和西风影响区气候变化的对比研究众多,但是缺乏中国南方地区降水模式时空差异的研究,难以了解中国南方地区降水变化规律。为了系统地了解小冰期时中国南方地区降水的复杂性,本文将中国南方地区划分为东南—华南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南地区三个区域,总共选取了19条高分辨率的古气候记录进行对比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1)相对于中世纪暖期而言,小冰期期间中国南方东南—华南沿海地区的气候偏湿,这可能与雨带在中国南方的滞留时间延长和沿海地区受台风的影响增强有关。(2)中国中部地区秦岭南麓和神农架高山林区在小冰期时期主要呈"冷湿"的模式,差异在于秦岭南麓区域主要在小冰期中后期偏湿,这与中部其他区域偏"冷干"的模式不同。这种区域差异可能是由于地形地势和大气环流的复杂性导致。(3)中国西南地区受印度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的共同影响,且该区域地形复杂,其气候变化在小冰期时期存在更加明显的空间差异,没有呈现出比较一致的降水模式。与小冰期期间的降水变化不同的是,近30年东南—华南沿海地区除了台湾和雷州半岛,其他区域降水明显减少,可能受气温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通过结合高分辨率的古气候记录,我们系统分析了中国南方小冰期的干湿模式在时空上的差异及其可能的影响因子,这对于认识小冰期时中国南方不同区域降水的复杂性及未来旱涝灾害的防控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冰期 中国南方地区 降水模式 古气候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年轮精准“描述”西南极端干旱事件频率增加
14
作者 赵汉斌 《农村实用技术》 2023年第9期F0003-F0003,共1页
科研缺乏古气候记录怎么办?记者13日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悉,该园研究人员从云南铁杉年轮中找到答案,并揭示了过去两个世纪我国西南亚热带地区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在增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著名期刊《古地理学、古气候... 科研缺乏古气候记录怎么办?记者13日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悉,该园研究人员从云南铁杉年轮中找到答案,并揭示了过去两个世纪我国西南亚热带地区极端干旱事件发生频率在增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著名期刊《古地理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事件 古气候 古地理学 古气候记录 中国科学院 古生态学 南亚热带地区 云南铁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