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气候数据同化重建早始新世气候适宜期全球海水表面温度
1
作者 张昊勋 李明松 《高校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5-285,共11页
早始新世气候适宜期(EECO,53.26~49.14 Ma)全球温度在百万年尺度上达到最高值,是66 Ma以来最温暖的时期,是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最极端的共享经济路径情景SSP8.5未来全球温度的地质参考时期。前人利用地球系统模式... 早始新世气候适宜期(EECO,53.26~49.14 Ma)全球温度在百万年尺度上达到最高值,是66 Ma以来最温暖的时期,是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最极端的共享经济路径情景SSP8.5未来全球温度的地质参考时期。前人利用地球系统模式和古气候替代指标,对EECO全球海水表面温度状态进行了重建。然而,地球系统模式的边界条件往往缺乏约束,难以重建准确的EECO全球海水表面温度状态;古气候替代指标重建结果之间存在分歧、且具有全球耦合性差等不足。该研究利用新兴的古气候数据同化技术,开展中等复杂程度地球系统模式cGENIE模拟,考虑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碱度和雨比率三种不确定性因素,以100个模拟试验结果作为先验估计,融合了35个大洋钻探点位的三种古海水温度指标,即TEX86、浮游有孔虫Mg/Ca和δ^(18)O,高精度地重建了EECO时期全球耦合的海水表面温度。数据同化得到的全球海水表面温度为30.7℃(95%置信区间为28.8~33.0℃),同化结果具有全球耦合的特点,与地球系统模式模拟的先验值相比精度显著提高。开展了敏感性实验,证实不同替代指标类型对数据同化重建结果有显著的影响,去除TEX86指标数据同化得到的海水表面温度偏冷,而去除δ^(18)O指标的同化结果则偏热。本研究对EECO热室时期开展高精度的全球海水表面温度重建,为未来气候变化的这一关键地质参考型提供了更为精确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数据同化 早始新世气候适宜期 海水表面温度 古气候替代指标 地球系统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古气候代用指标综述 被引量:8
2
作者 杜青松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77-185,共9页
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是古气候演化在陆相地层中的反映,已经成为认识第四纪地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3个重要信息载体之一,可用来探讨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演化和受控机制、气候突变事件的记录乃至反演我国内陆干旱化历史。稳定同位素、磁... 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是古气候演化在陆相地层中的反映,已经成为认识第四纪地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3个重要信息载体之一,可用来探讨东亚季风气候的形成演化和受控机制、气候突变事件的记录乃至反演我国内陆干旱化历史。稳定同位素、磁化率和孢粉等气候代用指标的地球化学、物理学以及生物学分析为提取黄土-古土壤序列中蕴藏的古气候环境信息提供了新的途径。随着定量重建古气候方法的不断引进,运用替代指标研究的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度也在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序列 古气候代用指标 对比分析 成壤强度 东亚季风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三宝洞石笋^(238)U值变化的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8
3
作者 董进国 刁伟 孔兴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9-135,共7页
通过对湖北三宝洞17支石笋160个测年样品的铀同位素数据分析,发现过去18万年以来石笋238 U值长尺度变化与其δ18 O记录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与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具有良好的正相关。石笋238 U值在间冰期波动剧烈,而在冰期波动相对平缓... 通过对湖北三宝洞17支石笋160个测年样品的铀同位素数据分析,发现过去18万年以来石笋238 U值长尺度变化与其δ18 O记录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与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具有良好的正相关。石笋238 U值在间冰期波动剧烈,而在冰期波动相对平缓,在冰期—间冰期转型时238 U值"爆发式"增大。在轨道尺度上,高浓度238 U对应于石笋平均生长速率的高值期,而低浓度值对应于生长速率的低值期。上述结果表明与外界气候变化相关的洞穴上覆土壤的成壤过程和岩溶水文变化可能是控制石笋238 U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石笋238 U可以作为一个新的洞穴气候环境代用指标,但仍须谨慎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 铀含量 古气候代用指标 三宝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中元素碳的提取、鉴定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周斌 沈承德 +1 位作者 郑洪波 陈晋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45-752,共8页
通过化学氧化方法提取沉积物中元素碳物质,采用拉曼光谱对其进行分析鉴定,实验结果表明:元素碳是介于单晶石墨碳和无定形碳之间的一系列物质,是一种操作上的定义;化学氧化法提取沉积物中元素碳是可靠的,控制好氧化条件和时间,则能有效... 通过化学氧化方法提取沉积物中元素碳物质,采用拉曼光谱对其进行分析鉴定,实验结果表明:元素碳是介于单晶石墨碳和无定形碳之间的一系列物质,是一种操作上的定义;化学氧化法提取沉积物中元素碳是可靠的,控制好氧化条件和时间,则能有效去除有机碳,保留元素碳成份。鉴于目前不同工作者由于不同的实验条件和方法下得到了不同结果,我们认为确定标准样及其浓度,统一实验方法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而统一这种碳微粒的名称,明确其定义,以利于相关研究的横向对比和深入。而在纵向研究方面,我们利用该实验流程提取灵台黄土剖面长时间序列黄土—古土壤样的元素碳,并进行元素碳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元素碳记录能有效揭示古气候环境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元素碳记录有不同的气候指示意义,并且与其他气候环境指标能进行较好的对比,元素碳记录为古气候环境变化提供一新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碳 化学氧化法 拉曼光谱 石墨 古气候环境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伊犁黄土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李传想 宋友桂 王乐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5-152,共8页
新疆伊犁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了更新世以来中亚伊犁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化和变迁。总结了伊犁黄土粒度、磁化率、碳酸盐和孢粉等各指标的环境意义及其黄土和古土壤地球化学风化特征、形成环境和空间分布的差异性。结果发现:磁化率和色度由... 新疆伊犁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了更新世以来中亚伊犁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化和变迁。总结了伊犁黄土粒度、磁化率、碳酸盐和孢粉等各指标的环境意义及其黄土和古土壤地球化学风化特征、形成环境和空间分布的差异性。结果发现:磁化率和色度由于受到多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气候的指示意义较为复杂;孢粉组合和碳酸盐均指示研究区有些古土壤形成时期相对干旱,有些黄土堆积时期相对湿润;矿物和元素组成均表明伊犁盆地黄土形成于较干冷气候条件下;粒度对研究区气候的冷暖波动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此外,古环境研究表明伊犁盆地黄土和古土壤风化分异作用不明显,古土壤形成时期地面环流较黄土形成时强,黄土-古土壤堆积存在空间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古环境 古气候指标 伊犁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