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坝遗址约4250a B.P.以来古气候和人类活动记录 被引量:7
1
作者 史威 朱诚 +1 位作者 马春梅 朱青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03-708,共6页
重庆中坝遗址地层Rb、Sr、Hg及TOC研究表明:Rb、Sr和Rb/Sr值较好地反映了约4250 a B.P.以来气候变化过程,主要干冷期可与敦德冰川δ18O曲线谷值、湖光岩沉积物磁化率和Ti曲线峰值、以及大气14C浓度峰值和太阳活动水平较长期变化的低谷对... 重庆中坝遗址地层Rb、Sr、Hg及TOC研究表明:Rb、Sr和Rb/Sr值较好地反映了约4250 a B.P.以来气候变化过程,主要干冷期可与敦德冰川δ18O曲线谷值、湖光岩沉积物磁化率和Ti曲线峰值、以及大气14C浓度峰值和太阳活动水平较长期变化的低谷对比,反映出地层中Rb、Sr不易受人类活动干扰的特性。结合考古遗存对比还发现,Hg、P、Ca、Mg和TOC记录了该遗址约4250 a B.P.以来人类活动的三个不同演变阶段。进一步研究认为,盐业遗址的衰落可能与洪水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坝遗址 4 250 a B.P.以来 RB SR Hg和TOC 古气候和人类活动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邮湖沉积物地球化学记录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8
2
作者 李书恒 郭伟 殷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3-150,共8页
通过对高邮湖钻孔沉积物粒度、沉积速率和地球化学元素等指标的分析,结合高邮湖地区的历史文献记录,探讨了高邮湖近现代时期环境变迁及其对区域重大事件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高邮湖沉积物重金属元素近300年来呈现随深度减小... 通过对高邮湖钻孔沉积物粒度、沉积速率和地球化学元素等指标的分析,结合高邮湖地区的历史文献记录,探讨了高邮湖近现代时期环境变迁及其对区域重大事件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高邮湖沉积物重金属元素近300年来呈现随深度减小逐渐富集的趋势,区域大事件如黄河改道等是导致元素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影响元素含量异常波动的人为因素包括为保运河修建高家堰大堤以及清朝修改赋役制度导致人口增长等。近百年来高邮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主要与人口数量、人类活动方式及强度的改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记录 人类活动 重金属元素 湖泊沉积 高邮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近岸泥质区近140年来重金属元素沉积记录及其对长江流域人类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8
3
作者 张振 刘健 +3 位作者 陈彬 徐刚 仇建东 王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33,共11页
对取自浙江近岸泥质区的柱状样DZ-28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210Pb和137 Cs同位素测年分析以及常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Pb和Zn)含量分析,并用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了近140年来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变... 对取自浙江近岸泥质区的柱状样DZ-28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210Pb和137 Cs同位素测年分析以及常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Pb和Zn)含量分析,并用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了近140年来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变迁。结果表明:柱状样沉积物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85cm/a;Al、Fe、K、Mn和Mg的含量与中值粒径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它们在20世纪80年代后含量逐渐增加,而Si和Ca则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这可能是由长江流域内大坝修建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设和上游水土保持工作的广泛开展所引起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在1982年前基本保持不变;在1982—2005年间均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表明长江流域的人类活动强度在80年代后显著增加,导致巨量的重金属污染物被释放到长江中并被输送到研究区域,从而导致沉积物中这些元素的绝对含量明显升高;2005年后,Cu、Cr和Zn的增加趋势减缓,表明该时期内我国的环保政策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而Pb含量的增加可能与这一时期三峡大坝蓄水有关;研究区的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均低,表明近140年来研究区所面临的生态风险程度很低。近140年来重金属分布及演化特征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等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元素 沉积速率 高分辨率沉积记录 人类活动响应 浙江近岸泥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连环湖孢粉记录揭示的约220年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
4
作者 王小丽 肖海丰 肖霞云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84-694,共11页
通过^(210)Pb测年建立年代标尺,利用黑龙江省连环湖阿木塔泡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探讨了研究区约220年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研究表明,1790-1820 AD期间,植被类型可能是以禾本科为主的草甸草原植被,沙地类型以固定沙地为主,气候相对较凉... 通过^(210)Pb测年建立年代标尺,利用黑龙江省连环湖阿木塔泡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探讨了研究区约220年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研究表明,1790-1820 AD期间,植被类型可能是以禾本科为主的草甸草原植被,沙地类型以固定沙地为主,气候相对较凉湿或环境几乎不受人类活动的破坏,湖泊营养较丰富.1820-1930 AD期间,草甸草原植被中禾本科和菊科植物比例下降,藜科和蒿属植物比例增加,固定沙地减少、半固定沙地逐渐增加,气候逐渐变干或可能伴随人类破坏环境的活动增强,湿地面积减少.1930-1980 AD期间,针叶乔木松树比例有所增加,草甸草原植被中菊科植物比例是220年来最高的,藜科植物也略有增加,而禾本科和蒿属植物比例下降,推测此阶段固定沙地持续减少,半固定沙地扩张到220年以来面积最大,指示气候进一步变干且伴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强度增加,湖泊湿地面积进一步减少.1980-2000 AD期间,草原植被中藜科植物的比例是220年以来最高的,流动沙地面积明显增加,湖泊湿地面积锐减,结合气象数据,得出此期的植被变化是由人类大范围围湖造田以及湿地水田化等活动导致的.2000-2010 AD期间,研究区周围以桦木/鹅耳枥属和栎属为主的落叶阔叶乔木比例增加,草原植被中藜科和菊科植物比例是220年以来最低的,揭示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面积明显减少,结合气象数据,认为此期孢粉组合揭示的植被变化主要受人类退耕还草还林,种植桦木/鹅耳枥属、榆属等阔叶植物以及在八支干渠建闸引水至连环湖等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记录 植被 环境变化 人类活动 黑龙江省 连环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群岛东岛湖泊沉积记录的近1000年来热带降雨与人类活动历史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玲 杨小强 +3 位作者 商圣潭 张庭伟 李冠华 阮骄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2-192,共11页
近1000年来区域气候变化模式的研究,是在人类活动与自然变率双重影响因素之下,正确预测和评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基石。众多的气候载体和代用指标,揭示了热带海洋和季风变化等对中国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但是关于热带区域的降雨特征与季... 近1000年来区域气候变化模式的研究,是在人类活动与自然变率双重影响因素之下,正确预测和评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基石。众多的气候载体和代用指标,揭示了热带海洋和季风变化等对中国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但是关于热带区域的降雨特征与季风活动的关系仍然未有清晰的答案。本文选择西沙群岛东岛的牛塘湖泊,以湖泊沉积物的粒度组分含量和环境磁学参数为替代指标,探讨公元1000—1700年热带区域降雨变化规律及岛礁上记载的人类活动历史。结果表明,东岛的降雨受ENSO活动和热带辐合带移动的双重影响,ENSO的频繁活动和热带辐合带向南回撤均会促使热带区域降雨的增多,这一变化与季风气候呈现反向模式。岛上人类活动强盛时期发生在南宋和明代晚期,该时期区域降雨较多,气候湿润。同时,公元1000—1200年和1450—1600年在中国北方发生的两次强沙尘暴事件,在西沙群岛也有相应的记录,反映了北方粉尘物质在空气中长距离运移和沉降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降雨 人类活动 粉尘记录 东岛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东段湖泊旋回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乃昂 李吉均 +1 位作者 穆得芬 高顺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25-230,共6页
以河西走廊东段石羊河尾闾青土湖为例,通过对志云村剖面沉积气候记录的研究,证实季风边缘区百年以上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具有暖湿、冷干的阶段性特征自6000aBP以来,河西走廊东段湖泊旋回经历了四次湖退和三次湖进过程,除最... 以河西走廊东段石羊河尾闾青土湖为例,通过对志云村剖面沉积气候记录的研究,证实季风边缘区百年以上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具有暖湿、冷干的阶段性特征自6000aBP以来,河西走廊东段湖泊旋回经历了四次湖退和三次湖进过程,除最后一次湖退直至干涸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外,其它主要是气候阶段性变化的结果,青土湖全新世中期以来的演变,具有沉积连续、沉积速率大和分辨率高的特点,不仅可以作为古环境与古气候变化的自然记录,而且可根据湖泊沉积旋回揭示东亚季风的强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湖泊旋回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青地区中晚全新世植被变化与人类活动 被引量:7
7
作者 安成邦 陈发虎 冯兆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0-164,共5页
史前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近几年来国际研究的热点。在甘青地区 ,全新世的孢粉资料比较多。但在中晚全新世 ,该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及其程度仍不清楚 ,许多孢粉分析资料中并没有充分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文选取孢粉分辨率较高、... 史前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近几年来国际研究的热点。在甘青地区 ,全新世的孢粉资料比较多。但在中晚全新世 ,该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及其程度仍不清楚 ,许多孢粉分析资料中并没有充分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文选取孢粉分辨率较高、代表性较好的青海湖、兰州、秦安大地湾三地的资料 ,着重研究了其中乔木成分的变化。分析发现 ,孢粉组合中乔木成分的变化与气候变化的趋势并不一致。通过对考古及历史资料的分析 ,笔者认为 ,该区的植被很早就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自全新世中期 ,本区植被中的乔木成分波动下降。 5 0 0 0 - 30 0 0aBP期间 ,史前农业对植被的影响较大。 30 0 0 - 2 0 0 0aBP期间 ,植被略有恢复。 2 0 0 0aBP以后 ,人为影响加剧 ,植被中乔木成分迅速下降。研究者认为 ,依赖孢粉资料重建中晚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历史应当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青地区 中晚全新世 植被 人类活动 孢粉组合 古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东南缘近3000年来植被演化与人类活动 被引量:38
8
作者 任国玉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2-48,共7页
在科尔沁沙地东南部,以蒙古栎为代表的乔木花粉从3100aB.P.开始显著下降,蒿属和藜科等草本植物花粉逐渐上升,藜科花粉开始上升时间又迟于蒿属花粉。这说明,原来的固定沙丘有一部分首先转化为半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后来又... 在科尔沁沙地东南部,以蒙古栎为代表的乔木花粉从3100aB.P.开始显著下降,蒿属和藜科等草本植物花粉逐渐上升,藜科花粉开始上升时间又迟于蒿属花粉。这说明,原来的固定沙丘有一部分首先转化为半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后来又转变成半流动和流动沙丘。另一方面,科左后旗和辽北地区人口的显著增加始于3100aB.P.前后,此后呈缓慢上升趋势。因此,人类定居和农牧业活动可能是本区沙地疏林减少的基本原因,也是近3000a沙丘演化或沙漠化过程持续增强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全新世 科尔沁沙地 植被演变 人类活动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北缘都兰县巴隆一带人类活动遗迹的发现及其环境背景 被引量:1
9
作者 向树元 王国灿 +2 位作者 林启祥 贾春兴 王青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764-767,共4页
青海都兰县巴隆乡朝火鹿陶勒盖含有人类活动遗迹黄土剖面的孢粉和环境磁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自中全新世以来气候经历了3个阶段:4080aBP以前气候温干偏湿;4080~3500aBP气候温干与温干偏湿交替;3500aBP以来气候以温干为主,气候逐渐恶... 青海都兰县巴隆乡朝火鹿陶勒盖含有人类活动遗迹黄土剖面的孢粉和环境磁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自中全新世以来气候经历了3个阶段:4080aBP以前气候温干偏湿;4080~3500aBP气候温干与温干偏湿交替;3500aBP以来气候以温干为主,气候逐渐恶化。其中2890~1810aBP相对降温和变干,是本地区环境最为恶劣时期。反映人类活动遗迹的木炭层14C年龄为(3970±90)aBP,相当于黄河上游发现的齐家文化时期,比在昆仑山垭口发现的人类活动遗迹早400多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遗迹 环境背景 东昆仑 中全新世 齐家文化 碳14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罗源湾潮滩沉积过程对人类活动和台风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爱军 叶翔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39-645,共7页
潮滩地区是人类活动和台风事件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利用潮滩沉积记录可以提取影响区域重大人类活动和台风事件的历史变化。罗源湾潮滩中上部盐沼和光滩柱状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显示,罗源湾潮滩沉积物以细颗粒为主,盐沼内部和潮滩中... 潮滩地区是人类活动和台风事件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利用潮滩沉积记录可以提取影响区域重大人类活动和台风事件的历史变化。罗源湾潮滩中上部盐沼和光滩柱状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显示,罗源湾潮滩沉积物以细颗粒为主,盐沼内部和潮滩中上部光滩柱状沉积物平均粒径分别为5.41~45.00μm和5.4~68.82μm,但在不同深度出现多次沉积物变粗的现象;利用210Pb测试计算得到的沉积速率分别为1.96 cm/a和1.23 cm/a;近年来的围填海活动导致潮间带地区沉积速率显著增大,互花米草的引种也进一步导致潮间带上部沉积速率增大。台风的强烈影响使得潮间带沉积出现间断,在沉积间断界面出现沉积物粒度变粗的现象,由此推断了近170年来显著影响罗源湾地区的台风事件沉积层的位置,并由此计算了不同时段的沉积速率。根据柱状沉积物粒度分析结果,不仅可以反演近百年来的对罗源湾产生重要影响的台风事件,也可以反演20世纪50年代以来罗源湾经历的几次较大规模的人类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滩 人类活动 台风事件 沉积记录 罗源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古气候的新认识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永香 陈克垚 邵雪梅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32,共4页
认识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规律是理解现在气候变化以及预估未来气候变化的基础。随着20世纪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不断增强,古气候研究所提供的长时间尺度上由自然变化驱动的气候变率信息对准确认识现代气候变化更为重要。
关键词 古气候 评估报告 IPCC 未来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规律 人类活动 气候变率 自然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灵人”发现区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几个问题
12
作者 巴志刚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S1期50-54,共5页
80年代后期,我们在豫西地区进行地质、地貌调查中,在豫灵镇下寨村附近发现了较完整的古人头骨化石。在以后多次进行的表面发掘中,在同一层位中又搜集到砍砸器、尖状器、石片等旧石器20余件,同时还搜集到其它的古动物骨骼化石、蜗牛化石... 80年代后期,我们在豫西地区进行地质、地貌调查中,在豫灵镇下寨村附近发现了较完整的古人头骨化石。在以后多次进行的表面发掘中,在同一层位中又搜集到砍砸器、尖状器、石片等旧石器20余件,同时还搜集到其它的古动物骨骼化石、蜗牛化石及火烧灰烬等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古气候 蜗牛化石 黄土高原 人类活动 古土壤 古气候研究 气候变迁 间冰期 几个问题 三门峡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近2000年来营养状况演变的氮同位素沉积记录
13
作者 王利伟 叶丰 +1 位作者 黄超 韦刚健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4-514,共11页
近2000年以来河口近海氮循环变化的历史及其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对于理解陆海过渡带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及控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珠江口外高分辨率沉积物岩心(WS)总氮同位素(δ^(15)Nbulk)和一系列地球化学指标(TOC... 近2000年以来河口近海氮循环变化的历史及其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对于理解陆海过渡带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及控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珠江口外高分辨率沉积物岩心(WS)总氮同位素(δ^(15)Nbulk)和一系列地球化学指标(TOC、TN、C/N、δ^(13)C、Ti、Al/K等)的综合分析,重建了珠江河口近2000年水体营养化程度(硝酸盐利用率)的演变规律,同时结合研究区的气候环境变化记录和人类活动历史,探讨了河口氮循环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压力下的变动机制。结果显示,近2000年以来珠江口沉积物δ^(15)Nbulk的变化特征反映了海洋浮游植物对表层水体硝酸盐利用率的演变过程,即水体的营养状况变化。表层水体氮营养的供应与陆源径流量和水层结构有关,主要受到东亚夏季风(EASM)强度的调控。过去2000年持续增强的人类活动加速了陆源营养盐的输入,使表层水体的营养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不断提升河口初级生产力,进而与EASM强度的变化产生了偏移。近2000年以来,珠江口水体硝酸盐利用率整体上呈波动下降的W形,表明营养供应不断增强,而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驱动着珠江口水体营养程度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沉积记录 氮同位素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城盆地11kaBP以来气候环境变迁与湖面波动 被引量:8
14
作者 吴艳宏 吴瑞金 +2 位作者 王强 朱育新 潘红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3-86,共4页
通过黄土区湖泊沉积研究来恢复古气候、古环境 ,是对黄土区古气候、古环境研究的补充和检验。通过山西运城盆地硝池湖泊沉积物的多环境代用指标分析 ,结合史料记载 ,探讨了该地区 11ka BP以来古气候演化和湖面波动的历史。研究表明 ,该... 通过黄土区湖泊沉积研究来恢复古气候、古环境 ,是对黄土区古气候、古环境研究的补充和检验。通过山西运城盆地硝池湖泊沉积物的多环境代用指标分析 ,结合史料记载 ,探讨了该地区 11ka BP以来古气候演化和湖面波动的历史。研究表明 ,该地区存在 YD(Younger Dryas)事件 ,进入全新世后气候有变湿的趋势 ,最高湿润度发生在 7.88~ 5 .15和 5 ka BP后 ,气候逐渐变干。湖面波动与气候波动相关 ,全新世早期湖面开始上升 ,湖泊扩张 ,5 ka BP后湖泊萎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湖面波动 全新世 运城盆地 湖泊沉积物 环境指标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全新世极端洪水事件研究进展与启示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润喆 于世永 +2 位作者 周亮 公力维 沈治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8-176,共19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全球洪水事件的发生频率与强度正在快速变化,揭示洪水发生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是当前古洪水水文学和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长江流域作为中国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其洪水活动近年来呈现快速异常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全球洪水事件的发生频率与强度正在快速变化,揭示洪水发生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是当前古洪水水文学和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长江流域作为中国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其洪水活动近年来呈现快速异常变化,较短的现代器测记录已不能满足未来洪水灾害风险预测的需求,迫切需要通过各种长时间尺度记录揭示过去时期长江流域洪水事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综述各种极端洪水事件的地质记录和历史记录,确定全新世以来极端洪水事件的频发期,并与区域关键气候代用指标进行对比,发现洪水事件频发期主要跟气候的急剧突变和强烈的人类活动有关。然而准确预测长江流域洪水事件未来演化趋势,需不断加强各种代用记录的综合研究,进一步探索洪水发生机制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耦合关系,并加强有关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以便于为未来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防御、城乡规划优化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洪水事件 沉积记录 全球变暖 人类活动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地区古人类演化及环境变迁研究
16
作者 王华 杨琰 张会领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9期205-208,共4页
桂林地区曾是古人类活动活跃的地区,据可以断代的古人类洞穴遗址统计,发现桂北地区大部分的洞穴遗址其年代的下限都在距今约7000a左右,此后古人类离开了洞穴,史前文化也随之发生了重要改变。影响古人类演化的因素有很多,究竟是什... 桂林地区曾是古人类活动活跃的地区,据可以断代的古人类洞穴遗址统计,发现桂北地区大部分的洞穴遗址其年代的下限都在距今约7000a左右,此后古人类离开了洞穴,史前文化也随之发生了重要改变。影响古人类演化的因素有很多,究竟是什么原因驱使古人类离开洞穴,改变生活习性,这一问题一直都是困扰考古学界的难题。本文通过研究桂北地区洞穴遗址的堆积特点,结合洞穴沉积-堆积物的特征及其孢粉记录的古气候信息,探讨了季风气候变化对桂林地区古气候变化的影响作用和气候演变历史,揭示了桂林地区全新世以来的季风气候变化时间序列和突变事件以及对古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距今7000a左右为中全新世气候适宜期,东亚夏季风强盛,气温升高,桂林地区的降雨增多,一方面由于地下河水位升高,淹没了穴居洞穴,其次是由于降雨增多,导致洞穴湿度增大,从而迫使古人类搬出洞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 古气候 洞穴 桂林 桂林地区 人类演化 环境变迁 人类活动 古气候变化 洞穴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系统沉积记录的区域与全球环境变化信息
17
作者 张振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68-168,共1页
关键词 气候事件 人类活动 古环境 流动系统 沉积记录 全球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官湖沉积物多环芳烃现状及沉积记录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力 张雅 +7 位作者 李朋 石明明 苏业旺 李星谕 胡元平 潘龙克 邢新丽 祁士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3-60,共8页
为探究武汉市后官湖沉积物多环芳烃(PAHs)污染现状及其沉积记录,该研究于2020年9月在后官湖采集了7个表层沉积物和1根沉积柱样品,通过210Pb和137Cs联合定年法构建了后官湖沉积柱年代序列。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16种优控... 为探究武汉市后官湖沉积物多环芳烃(PAHs)污染现状及其沉积记录,该研究于2020年9月在后官湖采集了7个表层沉积物和1根沉积柱样品,通过210Pb和137Cs联合定年法构建了后官湖沉积柱年代序列。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16种优控PAHs含量,并采用特征比值法对PAHs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后官湖表层沉积物PAHs平均浓度为(247.90±32.01)ng/g,属于中等污染水平,以3环和4环PAHs为主,空间分布无显著差异。后官湖沉积柱沉积速率为0.73 cm/a,采集的沉积柱可反映近160年来的沉积过程。沉积柱中16种PAHs平均含量为56.84 ng/g,污染水平较低。根据PAHs的组成特征,将沉积过程分为4个阶段。各阶段PAHs的组成特征差异明显,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能源结构的转变。21世纪之前,PAHs含量和GDP、常住人口等社会经济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近年来,PAHs含量则主要受蒸发量和气温等气象条件影响,表明随着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沉积记录 人类活动 后官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蒙古栎林起源和发展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38
19
作者 于顺利 马克平 陈灵芝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1-137,共7页
古生态学的研究显示 ,栎林 (包括蒙古栎林 )在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分布在地质历史时期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优势度也呈现上下波动 ,栎树优势度的增减是由于地质历史时期气候的变化造成的 ;蒙古栎的起源时间可能不早于上新世中期 ,蒙古栎... 古生态学的研究显示 ,栎林 (包括蒙古栎林 )在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分布在地质历史时期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优势度也呈现上下波动 ,栎树优势度的增减是由于地质历史时期气候的变化造成的 ;蒙古栎的起源时间可能不早于上新世中期 ,蒙古栎林的起源也应不早于上新世中期。蒙古栎林的起源原因有 2种 ,即火与人类的反复砍伐。火是原生性质蒙古栎林在地质历史时期存在和扩散的根本原因 ,过度的人类活动 (主要是反复砍伐 )是促成现在蒙古栎次生林占优势地位的主要原因 ,这是由蒙古栎这个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 ,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干扰和火减少的情况下 ,蒙古栎在演替过程中逐渐被耐荫的树种所取代 ,但是在中国北方 ,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 ,蒙古栎林的优势度有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林 起源 砍伐 人类活动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亡原因初探 被引量:18
20
作者 张维英 韩美 李艳红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24-231,共8页
莱州湾南岸平原是指西起小清河口 ,东至胶莱河口的广大沿岸地区 ,这一地区近年来是我国工农业发展较快的地区 ,也是我国地下咸水入侵较为严重的地区。历史上 ,莱州湾南岸平原地区曾有一些湖泊存在 ,如巨淀湖、黑冢泊、别画湖 ,但现在早... 莱州湾南岸平原是指西起小清河口 ,东至胶莱河口的广大沿岸地区 ,这一地区近年来是我国工农业发展较快的地区 ,也是我国地下咸水入侵较为严重的地区。历史上 ,莱州湾南岸平原地区曾有一些湖泊存在 ,如巨淀湖、黑冢泊、别画湖 ,但现在早已荡然无存了。研究这些古湖泊的消亡原因对于恢复该区古地理环境以及确立湖迹区今后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地层剖面分析、地名考证、遥感解译等多种途径和方法 ,对莱州湾南岸古湖泊的消亡原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并指出该区古湖泊消亡的原因是气候变干、河流变迁、人类活动影响等 ,其中气候变化是古湖泊消亡的根本原因 ,河流变迁是古湖泊消亡的直接原因 ,而人类活动则加速了古湖泊消亡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古湖泊 古地理环境 消亡 莱州湾 历史文献 地层剖面分析 地名考证 遥感 古气候 河流变迁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