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门山泥盆纪沉积盆地的古地理和古构造重建 被引量:35
1
作者 刘文均 郑荣才 李祥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9-119,共11页
位于扬子地块西缘的龙门山区,是著名的中生代冲断带,其中泥盆系发育,沉积类型多样,厚度巨大,既包括未经变质的稳定型,也包括浅变质的过渡型和活动型地层。根据推覆构造特点和不同类型泥盆系之间的关系,确认前山带、中山带和后山带,分别... 位于扬子地块西缘的龙门山区,是著名的中生代冲断带,其中泥盆系发育,沉积类型多样,厚度巨大,既包括未经变质的稳定型,也包括浅变质的过渡型和活动型地层。根据推覆构造特点和不同类型泥盆系之间的关系,确认前山带、中山带和后山带,分别包含了泥盆纪沉积的边缘带、过渡带和活动带的地层纪录。泥盆纪的沉积盆地则是一个NE向不对称的裂谷盆地,它的东南边缘,早期由于同生断裂的影响造成宽阔而复杂的古地理面貌和岩相、厚度变化。晚期由于海平面上升,沉积区扩大,边缘带成为宽阔平坦的碳酸盐台地,北段仍保留平行岸线的深水槽地,盆地西侧为较深水的浊积岩分布区,而后过渡为边缘浅水区。本区泥盆系的层序地层结构特点,是由多级不对称层序组成,沉降曲线则由两个下凹的曲线组成阶梯状。这些特点说明,该盆地具有伸展成因的裂谷性质,盆地的形成可能与沿着有根的叠瓦式低角度剪切断裂系发育的地壳伸展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系 层序地层 地理 古构造重建 沉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轴水平拉伸盆地三维古构造重建探讨 被引量:5
2
作者 许浚远 王艳萍 +3 位作者 王磊 田玉刚 王皓 李惠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6,共6页
现行的平衡剖面技术应用于盆地古构造重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偏离构造变形事实的,绝大多数盆地构造变形属多轴水平拉伸的三维变形。三维变形古构造恢复一般应视为二维变形的某种叠加,叠加方式视断裂总体变形特征而定。三维变形盆地中... 现行的平衡剖面技术应用于盆地古构造重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偏离构造变形事实的,绝大多数盆地构造变形属多轴水平拉伸的三维变形。三维变形古构造恢复一般应视为二维变形的某种叠加,叠加方式视断裂总体变形特征而定。三维变形盆地中断裂可分为孤立断裂和各种断裂组合,恢复时需分别处理。作为实例,我们重建了汤原断陷早第三纪中期白垩系顶界三维古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衡剖面 多轴水平拉伸 三维古构造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
3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20年第4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一、实验室简介自然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前身为1963年李四光先生亲自指导创建的国内第一家古地磁实验室;2008年被批准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古地磁重点开放实验室";2012年通过专家评估,被批准建设国土资源部重点... 一、实验室简介自然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前身为1963年李四光先生亲自指导创建的国内第一家古地磁实验室;2008年被批准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古地磁重点开放实验室";2012年通过专家评估,被批准建设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2019年通过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验收,是自然资源部系统唯一以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研究为特色的实验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 古构造重建 中国地质科学院 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 科技发展司 实验室简介 李四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论构造古地理的研究现状、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15
4
作者 何登发 李德生 +2 位作者 王成善 刘少峰 陈槚俊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8,共28页
古地理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的综合性科学,构造古地理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理单元的构造属性及其演变特征的科学。地球表面的山川、流域与盆地等自然地理单元受岩石圈板块水平运动与深部地幔动力学的联合控制。自... 古地理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的综合性科学,构造古地理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理单元的构造属性及其演变特征的科学。地球表面的山川、流域与盆地等自然地理单元受岩石圈板块水平运动与深部地幔动力学的联合控制。自然地理单元及其演变是内、外动力长期作用的综合结果。活动论构造古地理思想是在地球系统科学的活动论、演化论、阶段论与转换论观念下的自然延伸。整体、动态、综合分析是活动论构造古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确定构造古地理单元的边界、属性、组成、结构与演变的“五定”原则是工作的具体步骤;搭建数据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的古地理重建平台是研究的重要途径。基于活动论构造古地理思想的原型盆地分析,是对原型盆地进行复位、复原与复变,揭示原型盆地的时—空结构;而活动论的源-汇系统分析是在地球系统观指导下的深、浅部结合的全链条、全过程综合研究。活动论构造古地理是研究地表过程和能源、资源矿产分布预测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 板块构造 活动论 构造地理重建 地球系统 大数据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三叠世松潘甘孜和川西前陆盆地的物源对比:构造演化和古地理变迁的线索 被引量:36
5
作者 邓飞 贾东 +3 位作者 罗良 李海滨 李一泉 武龙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61-573,共13页
为了研究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两侧的松潘甘孜和川西前陆盆地在大地构造和沉积学方面存在的联系,笔者等分别在松潘甘孜东缘马尔康-理县地区和川西前陆盆地都江堰地区进行了采样和碎屑锆石的LA—ICPMSU—Pb定年工作。269颗锆石的定年结果... 为了研究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两侧的松潘甘孜和川西前陆盆地在大地构造和沉积学方面存在的联系,笔者等分别在松潘甘孜东缘马尔康-理县地区和川西前陆盆地都江堰地区进行了采样和碎屑锆石的LA—ICPMSU—Pb定年工作。269颗锆石的定年结果显示,中-晚三叠世拉丁期-诺利期松潘甘孜复理石盆地东缘沉积地层中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250~280Ma、1800~1900Ma和2400~2500Ma、200~245Ma、400~450Ma,对应的物源主要为东昆仑岛弧、华北陆块基底、义敦岛弧以及北秦岭。与之相比,川西前陆盆地诺利期-瑞替期的须家河组地层中的碎屑锆石年龄大致主要集中在1800~1900Ma和2400~2500Ma、720~850Ma、950~1200Ma、400~450Ma。该统计结果总体上继承了松潘甘孜数据体的特征,揭示出须家河组物源来自西部——松潘甘孜褶皱带的再旋回沉积和龙门山前陆冲断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 川西前陆盆地 碎屑锆石 物源 构造演化和地理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谋‒昔格达断裂及其附近上新世以来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地貌响应
6
作者 卢海峰 张伟松 张进忠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2-216,共15页
基于传统的古构造应力场重建方法,依据元谋‒昔格达断裂及其附近的构造形迹,恢复了区域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研究区自上新世以来,主要受早期(中更新世之前)的NNE-SSW向和晚期(中更新世以来)的NNW-NWW向水平主压应力作用;而江边‒下雷弄... 基于传统的古构造应力场重建方法,依据元谋‒昔格达断裂及其附近的构造形迹,恢复了区域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研究区自上新世以来,主要受早期(中更新世之前)的NNE-SSW向和晚期(中更新世以来)的NNW-NWW向水平主压应力作用;而江边‒下雷弄、化同‒秧田井、一平浪‒罗川一带的元谋‒昔格达断裂晚第四纪倾滑特征与相应段落处的局部构造应力场密切相关,反映了构造应力场对断裂的活动性质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调整作用。结合该构造第四纪活动方式和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粗略勾画出研究区及其邻区的新生代晚期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谋‒昔格达断裂及其附近 构造应力场重建 构造形迹 局部构造应力场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