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冲沟裂点在华山山前断裂古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1
作者 马冀 徐良鑫 +2 位作者 张艺 李高阳 杨晨艺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65,共5页
河流水系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非常敏感,尤其在活动构造区域,冲沟裂点能够迅速反映河流基准面的下降,作为记录断层活动的重要标志。由此,为提供通过冲沟裂点的发育特征来揭露对应断裂的活动历史的机会。该文以位于渭河盆地东南缘的华山... 河流水系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非常敏感,尤其在活动构造区域,冲沟裂点能够迅速反映河流基准面的下降,作为记录断层活动的重要标志。由此,为提供通过冲沟裂点的发育特征来揭露对应断裂的活动历史的机会。该文以位于渭河盆地东南缘的华山山前断裂为例,利用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测年技术,和断裂1 km范围内由Lidar数据获得的高精度DEM提取的冲沟裂点信息,对山前被断裂切割的冲沟中发育的一系列裂点的期次和地形参数进行了厘定。同时,依据冲沟裂点的10Be暴露年龄建立了冲沟裂点序列与华山山前断裂古地震事件之间联系。研究结果表明,以仙峪为典型代表的华山山前冲沟中普遍发育4期裂点,垂直位移分别为6.4 m,4.3 m,3.5 m和5.1 m,均小于在冲积扇上得到的华山山前断裂的断错位移量。冲沟裂点的10Be暴露年龄显示华山山前断裂是一条复发间隔约4~5 ka的活动断裂,在该断裂上曾发生过至少3期地震事件,分别为公元1556年、距今4 439~6 691 a和距今9 189~12 407 a。由此可以看出,冲沟裂点能够作为判定断裂活动的地貌证据,其暴露年龄与古地震事件发生时间大致相当。但受冲沟差异侵蚀作用的影响,由冲沟裂点记录的垂直断错位移量并不能代表断层实际的垂直位移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错地貌标志 裂点 古地震序列 机载激光雷达扫描(LiDAR)测量 10Be暴露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川盆地东缘黄河断裂第四纪活动与分段性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包国栋 陈虹 +1 位作者 胡健民 朱桂繁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14-628,共15页
银川盆地位于南北地震带的北段,是一个典型的新生代断陷盆地,自西向东发育贺兰山东麓山前断裂、芦花台断裂、银川隐伏断裂和黄河断裂等四条主要活动断裂。该盆地中记载的历史最大地震是1739年平罗8级地震,其发震断裂一直存在争议,最近... 银川盆地位于南北地震带的北段,是一个典型的新生代断陷盆地,自西向东发育贺兰山东麓山前断裂、芦花台断裂、银川隐伏断裂和黄河断裂等四条主要活动断裂。该盆地中记载的历史最大地震是1739年平罗8级地震,其发震断裂一直存在争议,最近研究认为可能是黄河断裂,但是缺乏直接的古地震证据。本文通过对黄河断裂的地貌特征、几何分布、构造变形序列和地震活动等方面的研究,发现黄河断裂可以划分为红崖子段、陶乐段、滨河段和灵武段。断裂总体经历了早期由东向西逆冲变形向晚期西倾正断层的转换,构造应力场由NW–SE向挤压转变为EW向伸展,转换时间为晚更新世末。通过断裂不同位置活动性分析发现,黄河断裂在晚更新世末—全新世期间至少经历了5次古地震事件,其地震活动间隔约为3000a。其中滨河段的最新活动是在4000a以前,而陶乐段的最新活动可能在(330±30)aBP之后,对研究1739年平罗8级地震的发震断裂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川盆地 黄河断裂 第四纪 活动性 古地震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