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中—川西昆阳群层序归属的古地磁学依据 被引量:6
1
作者 范效仁 吴延之 +1 位作者 刘继顺 李杏林 《桂林工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19-27,共9页
在总结昆阳群基本地质特征及其层位划分方案的基础上,将昆阳群的古地磁研究成果与华北地块、扬子地块及华夏地块对比发现,它们在中晚元古宙的视极移路径相似,均存在一个较大的极环,可与Logan极环相比,其古地磁纬度与沉积环境... 在总结昆阳群基本地质特征及其层位划分方案的基础上,将昆阳群的古地磁研究成果与华北地块、扬子地块及华夏地块对比发现,它们在中晚元古宙的视极移路径相似,均存在一个较大的极环,可与Logan极环相比,其古地磁纬度与沉积环境吻合,变化趋势、幅度相同,并且古地磁极性可比,证明因民组是昆阳群的最下部层位,黄草岭组沉积较晚,支持昆阳群层位划分的“倒层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阳群 地磁 古地磁极性 层序归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河湾盆地井儿洼剖面磁性地层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邱维理 刘椿 李容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37-142,共6页
泥河湾盆地井儿洼剖面古地磁测年结果全部为正向极性 ,剖面顶面下 3.0 8m处白垩质粘土层铀系不平衡法测年结果为 (50 6 0 0± 6 70 0 )aBP ,据此确定其磁性地层学时代为布容正向极性时 .剖面底部未出露B/M界限 ,说明地层时代晚于 78... 泥河湾盆地井儿洼剖面古地磁测年结果全部为正向极性 ,剖面顶面下 3.0 8m处白垩质粘土层铀系不平衡法测年结果为 (50 6 0 0± 6 70 0 )aBP ,据此确定其磁性地层学时代为布容正向极性时 .剖面底部未出露B/M界限 ,说明地层时代晚于 78万aBP .依据磁性地层学特征 ,井儿洼剖面可与虎头梁剖面对比 ,并能与红崖南沟、大道坡、郝家台等剖面的上部或顶部对比 ,属泥河湾组Ⅲ段 .井儿洼、虎头梁剖面下部的石膏沉积晚于红崖、铺路等剖面下部的石膏沉积 ,它们分属不同的石膏沉积旋回 .井儿洼剖面出露的湖相地层记录了古湖的消亡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井儿洼剖面 地层学 布容正向极 古地磁极性 正向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黄土中松山-高斯极性倒转事件记录的空间对比 被引量:1
3
作者 谢兴俊 周卫健 +1 位作者 鲜锋 武振坤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前人古地磁学研究表明,中国黄土不同剖面中松山-高斯(M/G)地磁极性转换界线记录层位并不一致,有的记录在黄土中,有的记录在红粘土中,这种不一致现象将可能影响到基于古地磁的黄土年代框架的建立及与全球气候记录的准确对比。针对这一问... 前人古地磁学研究表明,中国黄土不同剖面中松山-高斯(M/G)地磁极性转换界线记录层位并不一致,有的记录在黄土中,有的记录在红粘土中,这种不一致现象将可能影响到基于古地磁的黄土年代框架的建立及与全球气候记录的准确对比。针对这一问题,选取目前已有的典型黄土剖面中M/G地磁极性转换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尝试采用磁化率-深度曲线的空间对比来检验不同剖面M/G界线层位记录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黄土中M/G界线均记录在由磁化率-深度曲线所反映的"黄土L33层",说明黄土中M/G界线层位记录不一致的现象可能主要是由于地层划分方案的差异所致。根据这一思想,论文尝试对传统的洛川、西峰黄土地层划分方案进行部分修订,并简要介绍了M/G界线记录的海陆对比差异和未来利用宇宙成因核素10Be示踪M/G极性倒转事件过程的可能性,以期为研究黄土中地磁极性转换过程和确切层位提供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黄土地层 古地磁极性倒转 M G界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