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地区晚二叠世氧、碳稳定同位素的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63
1
作者 邵龙义 窦建伟 张鹏飞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75-581,共7页
对西南地区的19个晚二叠世碳酸盐岩型煤系剖面进行了碳酸岩稳定同位素的测定,探讨了其“年代效应”的校正及古盐度与古温度计算问题。结果表明:在兴文、贵阳、金沙、南桐、重庆一线以西的地区,Z值<120,δ13C值明显低于此... 对西南地区的19个晚二叠世碳酸盐岩型煤系剖面进行了碳酸岩稳定同位素的测定,探讨了其“年代效应”的校正及古盐度与古温度计算问题。结果表明:在兴文、贵阳、金沙、南桐、重庆一线以西的地区,Z值<120,δ13C值明显低于此线以东的地区,但与Schopf给出的淡水石灰岩的δ13C范围相比偏高,说明为海陆过渡相沉积;而此线以东的地区Z值>120,δ18O、δ13C均说明为海相沉积,与以前的沉积环境研究结论一致。用校正后的δ18O计算出碳酸盐岩形成时的介质古温度为14.8-50.9℃,且大多在23-31℃,说明当时该区为温暖-炎热的气候,与古地磁资料显示的当时该区处于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的结论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二叠世 稳定同位素 古地理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造山带老虎山奥陶系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27
2
作者 朱杰 杜远生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69-76,共8页
对北祁连造山带老虎山地区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硅质岩的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下奥陶统硅质岩为生物化学作用成因,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深海环境;中、上奥陶统下部与玄武岩共生的硅质岩显示热液成因,沉积于洋脊环境;中、上奥陶统... 对北祁连造山带老虎山地区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硅质岩的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下奥陶统硅质岩为生物化学作用成因,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深海环境;中、上奥陶统下部与玄武岩共生的硅质岩显示热液成因,沉积于洋脊环境;中、上奥陶统上部硅质岩指示生物化学成因,形成于大陆边缘环境。上述特征表明老虎山地区在早奥陶世为相对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所含硅质岩和陆缘碎屑岩为大陆斜坡相浊流沉积。中、晚奥陶世柴达木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在弧后产生离散型活动大陆边缘,形成弧后盆地,硅质岩及其共生的枕状玄武岩和浊积岩应属于扩张弧后盆地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造山带 奥陶系 硅质岩 地球化学 古地理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邑盆地官庄群湖相碳酸盐岩的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董俊昌 李燕 +1 位作者 孙维凤 林玉祥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3-101,共9页
本文旨在以平邑盆地官庄群湖相碳酸盐岩为例,研究湖相碳酸盐岩的古地理指示意义。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依据野外露头剖面分析了平邑盆地古近纪官庄群的地层及其沉积特点,结合盆地的形成及演化,分析了古生物、古气候、物源、水介质物理化... 本文旨在以平邑盆地官庄群湖相碳酸盐岩为例,研究湖相碳酸盐岩的古地理指示意义。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依据野外露头剖面分析了平邑盆地古近纪官庄群的地层及其沉积特点,结合盆地的形成及演化,分析了古生物、古气候、物源、水介质物理化学条件等沉积环境条件,明确了官庄群湖相碳酸盐岩沉积时的古地理格局与特征。研究表明平邑盆地在古近纪官庄群沉积时为温暖的内陆淡水湖泊环境,构造活动相对静止,地形平坦,有利于湖泊相碳酸盐岩沉积,且碳酸盐岩集中发育在浅水、中等偏低能量、低陆源碎屑物质的环境。从而说明湖相碳酸盐岩地层形成的古地理背景为构造活动平静、地形平坦、浅水低能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碳酸盐岩 古地理意义 官庄群 平邑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及邻区新元古代甲路组岩石地层对比及其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建书 戴传固 +2 位作者 彭成龙 杨凯迪 王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26,共8页
通过黔东及邻区新元古代甲路沉积时期岩石地层的对比,反映出武陵造山运动所形成的古地貌对后期沉积环境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甲路组底部底砾岩建造组合特征反映,梵净山为山前泥石流—河流沉积,南东的湘西芷江地区属河流—滨岸相沉积,从江... 通过黔东及邻区新元古代甲路沉积时期岩石地层的对比,反映出武陵造山运动所形成的古地貌对后期沉积环境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甲路组底部底砾岩建造组合特征反映,梵净山为山前泥石流—河流沉积,南东的湘西芷江地区属河流—滨岸相沉积,从江及桂北属河流—滨岸砂砾滩相沉积,可以确定梵净山地区为该时期古地貌高位区,其南东桂北—从江地区为古地貌低位区,并首先遭受海侵接受沉积充填;甲路组上部发育的一套钙质岩系在区域上有很好的可对比性,反映出该地区在武陵造山运动之后经历了沉积填平过程而使区域沉积环境相对一致,同时说明了该地区下江时期由于裂陷作用而出现的沉积分异是在该时期之后才加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层 对比 甲路组 古地理意义 黔东及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二叠纪灰岩体的动物群及其古地理意义
5
作者 李文忠 沈树忠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5-233,i001,共10页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含有从砾石级到几十平方千米大小的二叠纪灰岩体,它们没有完整的地层层序,与围岩形成混杂或滑杂堆积,长期以来对其来源的解释存在争论。本文通过对灰岩体的动物群类型、古生物地理区系及其岩石学特征等方面进行研...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含有从砾石级到几十平方千米大小的二叠纪灰岩体,它们没有完整的地层层序,与围岩形成混杂或滑杂堆积,长期以来对其来源的解释存在争论。本文通过对灰岩体的动物群类型、古生物地理区系及其岩石学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比较,认为雅鲁藏布江缝合线一带的二叠纪灰岩体总体上都呈现出冈瓦纳冷水型与华夏暖水型动物群混生特点,应形成于相同或类似的沉积环境。根据珊瑚、竺蜓、腕足类等动物群大致分为与南方冈瓦纳大陆北缘内陆棚相动物群比较接近和与更靠近古赤道区的拉萨地块动物群较为接近两种类型,其时代从早二叠世晚期至长兴期不等。灰岩体主要由肉红色或灰色纯生物碎屑灰岩组成,不含或含有很少的陆源碎屑,均孤立地分散于中生代地层中,与围岩往往呈断层接触,断层带或灰岩夹层中经常有玄武岩或其他火山岩。因此,灰岩体可能为位于冈瓦纳大陆北缘外陆棚上小型碳酸盐台地或新特提斯洋最初裂解带上的海山型碳酸盐岩沉积,受后期印度—欧亚大陆板块碰撞作用而成为外来体夹于缝合带的其他海相沉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雅鲁藏布江 缝合带 二叠纪 灰岩体 动物群 古地理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