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东海古地理位置变化与迁移——古地磁学约束
1
作者
徐铭辰
杨风丽
+4 位作者
张更
唐贤君
户盼盼
董若雯
庄圆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140,共11页
东海盆地作为西太平洋汇聚大陆边缘盆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与运动过程存在诸多争议,目前就存在着是“华南地块的一部分”还是“外来微陆块”两种不同认识。为明确东海盆地早白垩世以来的古位置变化,本文首次对东海盆地内9口钻井...
东海盆地作为西太平洋汇聚大陆边缘盆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与运动过程存在诸多争议,目前就存在着是“华南地块的一部分”还是“外来微陆块”两种不同认识。为明确东海盆地早白垩世以来的古位置变化,本文首次对东海盆地内9口钻井的白垩系—始新统岩芯进行了系统采样和古地磁实验测试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东海盆地在早白垩世—中始新世时期一直处于15°N至30°N之间的低纬度位置,且其方位与现代方位基本一致,与华南地块之间表现出密切的古地理位置关系和构造亲缘性。对东海与华南的古位置对比分析表明,自早白垩世早期(约134 Ma)至中始新世(约40 Ma)期间,东海始终位于华南的东南位置,二者经历了纬度差持续缩小、位置逐渐靠近的三阶段过程:①从早白垩世早期至早古新世早期(约134~65 Ma),东海与华南之间的纬度差从9.0°缓慢降至6.2°;②从早古新世早期到中古新世末(约65~60 Ma),二者之间的纬度差从6.2°快速降至1.2°;③从中古新世末到中始新世(约60~40 Ma),二者之间的纬度差为1.2°~2.0°,东海与华南之间基本形成了现今空间格局,开始一体化同步运动。本研究确认了东海与华南地块之间早白垩世以来的构造亲缘性,对于东海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研究和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
地磁学
古地理位置
早白垩世—中始新世
华南地块
东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柴达木地块早奥陶世古地理位置的古地磁学约束
被引量:
2
2
作者
曹勇
孙知明
+3 位作者
裴军令
李海兵
许伟
张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48-1458,共11页
柴达木地块早古生代古地理位置和构造归属长期存在争议。前人根据沉积地层和古生物资料认为柴达木地块早奥陶世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但是这种定性认识还缺少古地磁学的定量证据。本次研究对柴达木地块欧龙布鲁克地区下奥陶统多泉...
柴达木地块早古生代古地理位置和构造归属长期存在争议。前人根据沉积地层和古生物资料认为柴达木地块早奥陶世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但是这种定性认识还缺少古地磁学的定量证据。本次研究对柴达木地块欧龙布鲁克地区下奥陶统多泉山组灰岩开展了古地磁学研究,通过系统热退磁获得了8个采点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其构造校正后的古地磁平均方向为Ds=345.3°,Is=-14.5°,κs=54.8,α95=7.5°。这一高温特征剩磁分量远离现代地磁场方向,且所有样品的特征剩磁分量均为反极性,其单一反极性特点与全球奥陶纪磁性地层研究确定的早奥陶世反向极性期相吻合,本文认为这一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很可能代表了研究剖面早奥陶世时期的原生剩磁。根据奥陶纪地磁极性特征,确定柴达木地块早奥陶世的古地磁极位置为-43.4°N/116.9°E(dp/dm=3.9°/7.7°),相应的古纬度为7.4°N±5.5°(参考点:37.2°N/96.6°E),表明柴达木地块在早奥陶世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位置。综合古生物和沉积学资料,提出柴达木地块早奥陶世可能处于华南地块北部,冈瓦纳古大陆澳大利亚陆块西北的古地理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奥陶世
古
地磁
古
纬度
古地理位置
柴达木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生代中国中西部三大陆块古地理位置重建与演变
被引量:
7
3
作者
杨风丽
徐铭辰
+3 位作者
庄圆
赵西西
胡虞杨
杨瑞青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65-276,共12页
针对古生代中国中西部华北、华南和塔里木三大陆块在全球洋—陆格局中的古地理位置还存在的争议问题,本论文以国际最新的古地理位置重建研究方法和思路,在对中国三大陆块盆地(鄂尔多斯、四川和塔里木盆地)古生界钻井岩心的古地磁实测研...
针对古生代中国中西部华北、华南和塔里木三大陆块在全球洋—陆格局中的古地理位置还存在的争议问题,本论文以国际最新的古地理位置重建研究方法和思路,在对中国三大陆块盆地(鄂尔多斯、四川和塔里木盆地)古生界钻井岩心的古地磁实测研究、全球古生代古地磁数据收集与有效性筛选处理、全球主要地质事件约束等多参数融合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最新的GPlates板块重建方法,对中国华北、华南和塔里木三大陆块在全球洋—陆格局中的古地理位置进行了重建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古生代三大陆块主要在全球±30°之间的南北中低纬度之间迁移;三大陆块在古生代至少发生了3次不同的顺时针旋转和方位角转换;三大陆块运移速率至少经历了3次以上不同高、低速度间的转换与变化过程;响应于古生代全球洋—陆形成与演化,中国三大陆块古构造格局总体上经历了洋盆扩张下的“多岛洋”离散、俯冲碰撞下的离散—汇聚并存、俯冲消减下的差异汇聚隆升、新旧洋盆转换下的差异汇聚—离散、拼合与地幔柱控制下的差异汇聚—离散内部拉张的差异性演变过程。古生代中国三大陆块在全球洋—陆格局中的位置与差异性演变,奠定了中国三大陆块古生代不同性质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不同层系油气烃源、储集原始物质差异性发育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
生代
古地理位置
重建
古
地磁
GPlates
华北陆块
华南陆块
塔里木陆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拉萨地块北缘尼玛地区晚白垩世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
7
4
作者
曹勇
孙知明
+4 位作者
刘栋梁
张蕾
叶小舟
郑勇
何祥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989-3998,共10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北缘尼玛县城附近晚白垩世红层8个采点的系统古地磁测定,获得了研究区晚白垩世可靠的古地磁数据。通过系统热退磁获得了采样剖面高温特征剩磁方向平均值为:Dg=9.9°,Ig=5.5°,κg=30.3,α95=10.2°,N...
通过对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北缘尼玛县城附近晚白垩世红层8个采点的系统古地磁测定,获得了研究区晚白垩世可靠的古地磁数据。通过系统热退磁获得了采样剖面高温特征剩磁方向平均值为:Dg=9.9°,Ig=5.5°,κg=30.3,α95=10.2°,N=8(地理坐标下);D_s=8.2°,I_s=27.4°,κs=37.6,α_(95)=9.2°,N=8(层面坐标下);对应古地磁极为:71.2°N,241.9°E,dp/dm=5.5°/10.0°。该高温剩磁分量在地理坐标下与现代地磁场方向有显著差别,具有正、反极性,并通过了倒转检验,由此认为其很可能代表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拉萨地块北缘在晚白垩世位于~14.5°N的古纬度位置(参考点:31.8°N,87.2°E)。对比稳定亚洲大陆参考极显示晚白垩世以来拉萨地块北缘与稳定亚洲大陆之间发生了1200±630km(10.9°±5.7°)的南北向构造缩短,但并未发生明显的相对旋转作用(0.8°±5.9°)。综合地质证据提出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所造成的亚洲大陆内部南北向构造缩短主要集中在拉萨地块以北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理位置
构造缩短
古
地磁
晚白垩世
拉萨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扬子地台东南缘下寒武统清虚洞组风暴沉积特征及其重要意义
被引量:
7
5
作者
郑斌嵩
牟传龙
+1 位作者
梁薇
陈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24-1540,共17页
在扬子地台东南缘,下寒武统龙王庙阶清虚洞组主要由浅水碳酸盐岩组成。在野外露头剖面实测和室内镜下薄片观察的基础上,大量风暴沉积被发现于不同剖面清虚洞组的不同层位中,同时大量风暴诱发形成的沉积构造被识别出来,包括侵蚀基底、粗...
在扬子地台东南缘,下寒武统龙王庙阶清虚洞组主要由浅水碳酸盐岩组成。在野外露头剖面实测和室内镜下薄片观察的基础上,大量风暴沉积被发现于不同剖面清虚洞组的不同层位中,同时大量风暴诱发形成的沉积构造被识别出来,包括侵蚀基底、粗粒滞留沉积、粒序层理、平行层理、丘状交错层理(少见并且值得怀疑)以及沙纹层理,组成了多种类型的风暴沉积序列。结合更靠扬子东南缘的深水剖面中重力流沉积的缺乏,可以推断早寒武世龙王庙期扬子地台的沉积模式为碳酸盐缓坡。结合风暴的形成机制以及清虚洞组风暴沉积的发育特征(尤其是粗粒滞留砾屑的定向排列和典型丘状交错层理的缺乏),可以推断研究区风暴沉积形成于强烈的冬季风暴作用,并且早寒武世龙王庙期华南的古地理位置应当位于中纬度地区,这一结论对一些著名的全球古地理重建方案提出了质疑。同时中纬度地区大规模发育蒸发岩和碳酸盐岩还佐证了寒武纪地球处于热室(Hothouse)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沉积
扬子地台
华南
下寒武统
清虚洞组
沉积模式
古地理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海古地理位置变化与迁移——古地磁学约束
1
作者
徐铭辰
杨风丽
张更
唐贤君
户盼盼
董若雯
庄圆
机构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全国重点实验室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出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140,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92158207)。
文摘
东海盆地作为西太平洋汇聚大陆边缘盆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与运动过程存在诸多争议,目前就存在着是“华南地块的一部分”还是“外来微陆块”两种不同认识。为明确东海盆地早白垩世以来的古位置变化,本文首次对东海盆地内9口钻井的白垩系—始新统岩芯进行了系统采样和古地磁实验测试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东海盆地在早白垩世—中始新世时期一直处于15°N至30°N之间的低纬度位置,且其方位与现代方位基本一致,与华南地块之间表现出密切的古地理位置关系和构造亲缘性。对东海与华南的古位置对比分析表明,自早白垩世早期(约134 Ma)至中始新世(约40 Ma)期间,东海始终位于华南的东南位置,二者经历了纬度差持续缩小、位置逐渐靠近的三阶段过程:①从早白垩世早期至早古新世早期(约134~65 Ma),东海与华南之间的纬度差从9.0°缓慢降至6.2°;②从早古新世早期到中古新世末(约65~60 Ma),二者之间的纬度差从6.2°快速降至1.2°;③从中古新世末到中始新世(约60~40 Ma),二者之间的纬度差为1.2°~2.0°,东海与华南之间基本形成了现今空间格局,开始一体化同步运动。本研究确认了东海与华南地块之间早白垩世以来的构造亲缘性,对于东海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研究和油气资源潜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古
地磁学
古地理位置
早白垩世—中始新世
华南地块
东海盆地
Keywords
paleomagnetism
paleogeographic location
Early Cretaceous-Middle Eocene
South China Block
East China Sea Basin
分类号
P736.1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柴达木地块早奥陶世古地理位置的古地磁学约束
被引量:
2
2
作者
曹勇
孙知明
裴军令
李海兵
许伟
张蕾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48-1458,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91855216、41902237、42072043)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编号DZLXJK202001)
+1 种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DD20190059)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编号GML2019ZD0201)联合资助的成果。
文摘
柴达木地块早古生代古地理位置和构造归属长期存在争议。前人根据沉积地层和古生物资料认为柴达木地块早奥陶世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但是这种定性认识还缺少古地磁学的定量证据。本次研究对柴达木地块欧龙布鲁克地区下奥陶统多泉山组灰岩开展了古地磁学研究,通过系统热退磁获得了8个采点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其构造校正后的古地磁平均方向为Ds=345.3°,Is=-14.5°,κs=54.8,α95=7.5°。这一高温特征剩磁分量远离现代地磁场方向,且所有样品的特征剩磁分量均为反极性,其单一反极性特点与全球奥陶纪磁性地层研究确定的早奥陶世反向极性期相吻合,本文认为这一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很可能代表了研究剖面早奥陶世时期的原生剩磁。根据奥陶纪地磁极性特征,确定柴达木地块早奥陶世的古地磁极位置为-43.4°N/116.9°E(dp/dm=3.9°/7.7°),相应的古纬度为7.4°N±5.5°(参考点:37.2°N/96.6°E),表明柴达木地块在早奥陶世位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位置。综合古生物和沉积学资料,提出柴达木地块早奥陶世可能处于华南地块北部,冈瓦纳古大陆澳大利亚陆块西北的古地理位置。
关键词
早奥陶世
古
地磁
古
纬度
古地理位置
柴达木地块
Keywords
Early Ordovician
paleomagnetism
paleolatitude
paleogeographical position
Qaidamblock
分类号
P534.42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P318.44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生代中国中西部三大陆块古地理位置重建与演变
被引量:
7
3
作者
杨风丽
徐铭辰
庄圆
赵西西
胡虞杨
杨瑞青
机构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65-276,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92158207)”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601005)
中石化有限公司科技部项目(33550007-19-ZC0613-0071)。
文摘
针对古生代中国中西部华北、华南和塔里木三大陆块在全球洋—陆格局中的古地理位置还存在的争议问题,本论文以国际最新的古地理位置重建研究方法和思路,在对中国三大陆块盆地(鄂尔多斯、四川和塔里木盆地)古生界钻井岩心的古地磁实测研究、全球古生代古地磁数据收集与有效性筛选处理、全球主要地质事件约束等多参数融合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最新的GPlates板块重建方法,对中国华北、华南和塔里木三大陆块在全球洋—陆格局中的古地理位置进行了重建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古生代三大陆块主要在全球±30°之间的南北中低纬度之间迁移;三大陆块在古生代至少发生了3次不同的顺时针旋转和方位角转换;三大陆块运移速率至少经历了3次以上不同高、低速度间的转换与变化过程;响应于古生代全球洋—陆形成与演化,中国三大陆块古构造格局总体上经历了洋盆扩张下的“多岛洋”离散、俯冲碰撞下的离散—汇聚并存、俯冲消减下的差异汇聚隆升、新旧洋盆转换下的差异汇聚—离散、拼合与地幔柱控制下的差异汇聚—离散内部拉张的差异性演变过程。古生代中国三大陆块在全球洋—陆格局中的位置与差异性演变,奠定了中国三大陆块古生代不同性质盆地的形成与演化、不同层系油气烃源、储集原始物质差异性发育的基础。
关键词
古
生代
古地理位置
重建
古
地磁
GPlates
华北陆块
华南陆块
塔里木陆块
Keywords
Paleozoic
reconstruction of paleogeographic position
paleomagnetism
GPlates
North China Block
South China Block
Tarim Block
分类号
P542.4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拉萨地块北缘尼玛地区晚白垩世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
7
4
作者
曹勇
孙知明
刘栋梁
张蕾
叶小舟
郑勇
何祥丽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出处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989-3998,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2218
41272244)
+1 种基金
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YYWF201613)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DD20160022-03)联合资助
文摘
通过对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北缘尼玛县城附近晚白垩世红层8个采点的系统古地磁测定,获得了研究区晚白垩世可靠的古地磁数据。通过系统热退磁获得了采样剖面高温特征剩磁方向平均值为:Dg=9.9°,Ig=5.5°,κg=30.3,α95=10.2°,N=8(地理坐标下);D_s=8.2°,I_s=27.4°,κs=37.6,α_(95)=9.2°,N=8(层面坐标下);对应古地磁极为:71.2°N,241.9°E,dp/dm=5.5°/10.0°。该高温剩磁分量在地理坐标下与现代地磁场方向有显著差别,具有正、反极性,并通过了倒转检验,由此认为其很可能代表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拉萨地块北缘在晚白垩世位于~14.5°N的古纬度位置(参考点:31.8°N,87.2°E)。对比稳定亚洲大陆参考极显示晚白垩世以来拉萨地块北缘与稳定亚洲大陆之间发生了1200±630km(10.9°±5.7°)的南北向构造缩短,但并未发生明显的相对旋转作用(0.8°±5.9°)。综合地质证据提出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所造成的亚洲大陆内部南北向构造缩短主要集中在拉萨地块以北的区域。
关键词
古地理位置
构造缩短
古
地磁
晚白垩世
拉萨地块
Keywords
Paleogeographic position
Crustal shortening
Paleomagnetism
Late Cretaceous
Lhasa block
分类号
P318.44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P541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扬子地台东南缘下寒武统清虚洞组风暴沉积特征及其重要意义
被引量:
7
5
作者
郑斌嵩
牟传龙
梁薇
陈超
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国土资源部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24-1540,共17页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1212010916060
121201150043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302093)联合资助的成果
文摘
在扬子地台东南缘,下寒武统龙王庙阶清虚洞组主要由浅水碳酸盐岩组成。在野外露头剖面实测和室内镜下薄片观察的基础上,大量风暴沉积被发现于不同剖面清虚洞组的不同层位中,同时大量风暴诱发形成的沉积构造被识别出来,包括侵蚀基底、粗粒滞留沉积、粒序层理、平行层理、丘状交错层理(少见并且值得怀疑)以及沙纹层理,组成了多种类型的风暴沉积序列。结合更靠扬子东南缘的深水剖面中重力流沉积的缺乏,可以推断早寒武世龙王庙期扬子地台的沉积模式为碳酸盐缓坡。结合风暴的形成机制以及清虚洞组风暴沉积的发育特征(尤其是粗粒滞留砾屑的定向排列和典型丘状交错层理的缺乏),可以推断研究区风暴沉积形成于强烈的冬季风暴作用,并且早寒武世龙王庙期华南的古地理位置应当位于中纬度地区,这一结论对一些著名的全球古地理重建方案提出了质疑。同时中纬度地区大规模发育蒸发岩和碳酸盐岩还佐证了寒武纪地球处于热室(Hothouse)时期。
关键词
风暴沉积
扬子地台
华南
下寒武统
清虚洞组
沉积模式
古地理位置
Keywords
storm deposits
Yangtze area
South China
Lower Cambrian
Qingxudong Formation
depositional model
palaeogeographic position
分类号
P512.2 [天文地球—地质学]
P534.41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东海古地理位置变化与迁移——古地磁学约束
徐铭辰
杨风丽
张更
唐贤君
户盼盼
董若雯
庄圆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柴达木地块早奥陶世古地理位置的古地磁学约束
曹勇
孙知明
裴军令
李海兵
许伟
张蕾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古生代中国中西部三大陆块古地理位置重建与演变
杨风丽
徐铭辰
庄圆
赵西西
胡虞杨
杨瑞青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拉萨地块北缘尼玛地区晚白垩世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曹勇
孙知明
刘栋梁
张蕾
叶小舟
郑勇
何祥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扬子地台东南缘下寒武统清虚洞组风暴沉积特征及其重要意义
郑斌嵩
牟传龙
梁薇
陈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