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和田古隆起改造过程及其地质意义
1
作者 刘士林 邓铭哲 +3 位作者 蔡芃睿 曹日洲 周雨双 沙旭光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6-478,共13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古生代经历了复杂的建造—改造过程,古隆起迭加改造过程认识的不清晰制约了区域内油气勘探的突破。为解决此问题,基于最新的地震、钻井资料,开展了地震解释、构造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分层、分期恢复区域内剥蚀量的变化... 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古生代经历了复杂的建造—改造过程,古隆起迭加改造过程认识的不清晰制约了区域内油气勘探的突破。为解决此问题,基于最新的地震、钻井资料,开展了地震解释、构造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分层、分期恢复区域内剥蚀量的变化过程,刻画了和田古隆起的形成、改造过程;基于盆缘岩浆岩年龄、形成环境分析,讨论了古隆起演化及改造的动力学机制;结合油气勘探情况,探讨了古隆起迭加改造的控油气作用。研究认为:(1)塔西南地区剥蚀中心发生过明显的迁移,加里东中期Ⅰ幕局限于盆地西南缘,加里东中期Ⅲ幕剥蚀区域向北扩展,海西早期剥蚀中心向东迁移,海西晚期,剥蚀中心位于盆地西北部,喜马拉雅期剥蚀中心位于现今巴楚隆起所在区域;(2)和田古隆起具有两阶段演化特征,加里东中期Ⅲ幕为陆缘隆起,海西早期为陆内隆起,和田古隆起主要遭受盆地西北缘麦西古隆起和盆地中部巴楚隆起的改造,调整了和田古隆起控制形成的早期古地貌;(3)古隆起的迁移演化及不同古隆起间的迭加改造,控制了不同储盖组合的分布,和田古隆起、麦西古隆起、巴楚古隆起间的构造枢纽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应成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聚集 隆起演化 不整合 剥蚀量恢复 寒武纪 和田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地区奥陶系鹰山组古地貌精细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海祖 张好勇 +2 位作者 刘鑫 客伟利 张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0-252,共3页
通过地震层位精细解释,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参考基准面的选取,印模法和残厚法等应用分析,对塔中地区奥陶系不整合面的古地貌进行恢复,对古水系进行精细刻画。这对井位部署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 塔中地区 岩溶 碳酸盐岩储集层 奥陶系 基准 趋势 地貌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二叠纪—侏罗纪古地貌恢复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3
作者 叶慧 朱峰 +5 位作者 王贵重 石万忠 康晓宁 董国宁 娜孜依曼 王任 《岩性油气藏》 2025年第5期122-132,共11页
基于对准噶尔盆地二叠纪—侏罗纪不整合面的特征识别,通过地层趋势法和沉积速率法相结合计算剥蚀量,采用印模法对古地貌形态进行了刻画,并分析了古地貌演化特征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侏罗系发育3个一级... 基于对准噶尔盆地二叠纪—侏罗纪不整合面的特征识别,通过地层趋势法和沉积速率法相结合计算剥蚀量,采用印模法对古地貌形态进行了刻画,并分析了古地貌演化特征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侏罗系发育3个一级不整合面(C/P,P/T,J/K)和3个二级不整合面(P_(1)/P_(2),P_(2)/P_(3),T/J)。二叠系剥蚀区主要为中拐凸起、达巴松凸起的东南部和西北部,东部凸起带亦有少量剥蚀;三叠系剥蚀区主要为盆地西北缘;侏罗系剥蚀区主要为车排子—莫索湾古隆起带及盆地东部地区。②研究区早二叠世为断陷盆地,西部受正断层控制而尖灭,东部超覆于斜坡之上,中—晚二叠世呈隆坳相间的多沉积中心格局;三叠纪盆地整体沉降,发育3个较大的沉积中心;早—中侏罗世地形平坦,具准平原化特征;中—晚侏罗世盆地南部受构造活动影响发生剧烈沉降,呈“北高南低”格局。③研究区二叠纪—侏罗纪古地貌的演化对储层砂体和烃源岩的展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早二叠世盆地沉积中心发育的烃源岩与隆起区砂砾岩构成了良好的近源生-储组合;中二叠世盆地范围快速东扩及形成的多个沉积中心格局为烃源岩的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晚二叠世盆缘古隆起显著控制砂体展布;三叠纪盆地快速沉降形成深水湖盆,从而沉积了一套厚层烃源岩;中—晚侏罗世平坦地形为煤层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恢复 不整合 剥蚀量 沉积速率法 地层趋势法 印模法 盆地演化 二叠系—侏罗系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构造带晚新生代剥蚀作用与均衡隆升的地表过程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闫亮 李勇 +4 位作者 邓涛 颜照坤 云锟 邵崇建 董顺利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6-92,共17页
基于SRTM DEM数据,以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为研究区域,本文通过条带状剖面分析、古地形面(残余面)恢复以及弹性挠曲模拟等研究手段,计算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晚新生代地壳均衡隆升与地表剥蚀之间的定量关系,探讨了龙门山地区表面... 基于SRTM DEM数据,以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为研究区域,本文通过条带状剖面分析、古地形面(残余面)恢复以及弹性挠曲模拟等研究手段,计算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晚新生代地壳均衡隆升与地表剥蚀之间的定量关系,探讨了龙门山地区表面剥蚀作用与均衡隆升作用之间的地表响应过程,从而为研究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晚新生代以来的剥蚀—成山作用的隆升机制提供定量依据。研究表明:(1)晚新生代以来龙门山的地表剥蚀量为(0.74~1.14)×105km3;(2)大量的地表剥蚀作用驱动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的地壳均衡反弹,使龙门山隆升了近2 km;(3)龙门山地区地表剥蚀量和均衡隆升量具有空间匹配性,岷山断块及龙门山中、南段的均衡隆升量高于青藏高原东缘其它区域,反映了晚新生代以来龙门山地区在不同分段内差异化的构造地貌形态及与剥蚀—隆升相关的地表过程。(4)龙门山的隆升是多期、多种隆升机制叠加的产物,其隆升过程具有历史性和复合性。均衡隆升和剥蚀作用在相似的时间尺度上和空间尺度上控制着龙门山地貌的形成,约束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的隆升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残余)恢复 弹性挠曲模型 地表剥蚀 均衡隆升 龙门山 青藏高原东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性质和地貌在公路建设上的意义
5
作者 陈伯章 李志瑗 +1 位作者 朱文郁 励月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59年第2期28-39,103,共13页
中国是黄土分布相当广泛的国家,黄土复盖的地区,約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这样广大面积的黄土,对人們居住、交通、农业以及工业等国民經济的发展方向都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很早以前,許多小外学者对黄土性質和地貌的研究做了許多工作,... 中国是黄土分布相当广泛的国家,黄土复盖的地区,約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这样广大面积的黄土,对人們居住、交通、农业以及工业等国民經济的发展方向都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很早以前,許多小外学者对黄土性質和地貌的研究做了許多工作,特别在解放以后,在党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有关部门都开展了頻繁无間的黄土研究工作。这些工作都是有极大的实践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形态 无定河流域 丘陵区 黄河中游 地貌 悬沟 外营力作用 地形 小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