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对末次间冰期南黄海古冷水团沉积的探讨
被引量:
25
1
作者
杨子赓
林和茂
+1 位作者
王圣洁
李绍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7-58,T001,共13页
末次间冰期高海面时期(75~128kaB.P.),在南黄海QC2孔发现了介形类化石群中“环北极种”为其优势种,组合中数量最多的是Sarsicytherideabradi,其现代分布范围在我国浅海区十分狭窄,集中在北黄...
末次间冰期高海面时期(75~128kaB.P.),在南黄海QC2孔发现了介形类化石群中“环北极种”为其优势种,组合中数量最多的是Sarsicytherideabradi,其现代分布范围在我国浅海区十分狭窄,集中在北黄海冷水团控制区,冷水种在整个间冰期化石组合中占79%以上;有孔虫组合在70%以上的沉积层段中其优势种和主要成分以凉水种和喜凉种为主,如Buccelafrigida,Protelphidiumtuberculatum,Nonionelastela,Elphidiummagelanicum等,它们是北黄海现代有孔虫组合中的主要成分,Buccelafrigida含量超过10%的分布范围亦仅限于北黄海地区。现代北黄海冷水团中心底层水夏季多年平均温度仅5.81℃,据此可推测末次间冰期南黄海存在着稳定的冷水团,其中心位于34°18′N,122°10′E,较现代冷水团偏西南约150km。在这个古冷水团中心,由于黄海环流的轴辐聚效应,形成了厚达17m的连续的浅海相“涡旋泥质沉积层”,与现代冷水团中心的“涡旋泥质沉积”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冷水团
涡旋泥质沉积
末次冰期
黄海
海洋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黄海北部晚第四纪底栖有孔虫群落分布特征及对古冷水团的指示
被引量:
18
2
作者
梅西
张训华
李日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24-1034,共11页
底栖有孔虫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北部DLC70-3孔(36°38'15″N,123°32'56″E,水深72.00 m)71.20 m长的柱状样保存了130 ka以来的沉积记录。依据349个样品的底栖有孔虫丰度和特征种的分布,结合岩性粒度变化,可识别...
底栖有孔虫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北部DLC70-3孔(36°38'15″N,123°32'56″E,水深72.00 m)71.20 m长的柱状样保存了130 ka以来的沉积记录。依据349个样品的底栖有孔虫丰度和特征种的分布,结合岩性粒度变化,可识别9个底栖有孔虫组合,对应5个海相层和4个陆相至过渡相层;结合AMS14C和OSL测年数据建立了钻孔晚更新世以来的年代地层,可以与南黄海其他钻孔的地层进行对比。应用属种组合和不同生态种的丰度变化,探讨了研究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环境变化,认为海平面频繁波动是该地区不同成因类型地层从陆相、潮间、滨岸、滨海、近岸浅海、到浅海反复演替的关键。孔段20.40~27.80 m(MIS3早期)和55.00~71.20 m(MIS5e)的底栖有孔虫优势种是Buccella frigida和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代表了与目前相似的冷涡边缘的冷水环境,指示南黄海古冷水团在MIS5e和MIS3早期高海平面时期已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有孔虫
古冷水团
AMS14C
晚第四纪
南黄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黄海北部DLC70-3孔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其对古冷水团的指示
被引量:
4
3
作者
梅西
张训华
+1 位作者
王中波
李日辉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0-105,共6页
对长71.2m的南黄海北部DLC70-3孔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和总有机碳(TOC)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显示,DLC70-3孔沉积物的磁化率值与平均粒径呈正相关关系,与w(TOC)呈负相关关系,表明以陆源碎屑输入为主的陆架海区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以粗颗粒为...
对长71.2m的南黄海北部DLC70-3孔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和总有机碳(TOC)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显示,DLC70-3孔沉积物的磁化率值与平均粒径呈正相关关系,与w(TOC)呈负相关关系,表明以陆源碎屑输入为主的陆架海区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以粗颗粒为主;由于w(TOC)均值非常低,因此不能将磁化率低值全部归结为有机质稀释作用的结果,主要可能是沉积速率大所致。此外,磁化率值受到沉积物所处氧化还原环境的控制,氧化环境下磁化率值高,还原条件下磁化率值低。冷水团沉积层位的沉积物是在较强的还原条件下形成的,因此,磁化率指标可以指示古黄海冷水团的形成演化,将磁化率指标与同一钻孔中微体古生物指标指示的古冷水团层位进行对比,得出了完全一致的结果,从而为今后研究区的古冷水团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磁化率
粒度
总有机碳
古冷水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对末次间冰期南黄海古冷水团沉积的探讨
被引量:
25
1
作者
杨子赓
林和茂
王圣洁
李绍全
机构
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
出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7-58,T001,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发展基金
文摘
末次间冰期高海面时期(75~128kaB.P.),在南黄海QC2孔发现了介形类化石群中“环北极种”为其优势种,组合中数量最多的是Sarsicytherideabradi,其现代分布范围在我国浅海区十分狭窄,集中在北黄海冷水团控制区,冷水种在整个间冰期化石组合中占79%以上;有孔虫组合在70%以上的沉积层段中其优势种和主要成分以凉水种和喜凉种为主,如Buccelafrigida,Protelphidiumtuberculatum,Nonionelastela,Elphidiummagelanicum等,它们是北黄海现代有孔虫组合中的主要成分,Buccelafrigida含量超过10%的分布范围亦仅限于北黄海地区。现代北黄海冷水团中心底层水夏季多年平均温度仅5.81℃,据此可推测末次间冰期南黄海存在着稳定的冷水团,其中心位于34°18′N,122°10′E,较现代冷水团偏西南约150km。在这个古冷水团中心,由于黄海环流的轴辐聚效应,形成了厚达17m的连续的浅海相“涡旋泥质沉积层”,与现代冷水团中心的“涡旋泥质沉积”相似。
关键词
古冷水团
涡旋泥质沉积
末次冰期
黄海
海洋沉积
Keywords
ancient cold water mass eddy mud sediments Last Interglacial South Yellow Sea
分类号
P736.22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黄海北部晚第四纪底栖有孔虫群落分布特征及对古冷水团的指示
被引量:
18
2
作者
梅西
张训华
李日辉
机构
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24-1034,共11页
基金
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调查专项(编号GZH200800501
GZH201100202)
+2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1206051
41206073)
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式基金(编号MGE2011KG10)的成果
文摘
底栖有孔虫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南黄海北部DLC70-3孔(36°38'15″N,123°32'56″E,水深72.00 m)71.20 m长的柱状样保存了130 ka以来的沉积记录。依据349个样品的底栖有孔虫丰度和特征种的分布,结合岩性粒度变化,可识别9个底栖有孔虫组合,对应5个海相层和4个陆相至过渡相层;结合AMS14C和OSL测年数据建立了钻孔晚更新世以来的年代地层,可以与南黄海其他钻孔的地层进行对比。应用属种组合和不同生态种的丰度变化,探讨了研究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环境变化,认为海平面频繁波动是该地区不同成因类型地层从陆相、潮间、滨岸、滨海、近岸浅海、到浅海反复演替的关键。孔段20.40~27.80 m(MIS3早期)和55.00~71.20 m(MIS5e)的底栖有孔虫优势种是Buccella frigida和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代表了与目前相似的冷涡边缘的冷水环境,指示南黄海古冷水团在MIS5e和MIS3早期高海平面时期已经存在。
关键词
底栖有孔虫
古冷水团
AMS14C
晚第四纪
南黄海北部
Keywords
benthic foraminifera
paleo-cold water mass
AMS14C
late Quaternary
South Yellow Sea
分类号
Q915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黄海北部DLC70-3孔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其对古冷水团的指示
被引量:
4
3
作者
梅西
张训华
王中波
李日辉
机构
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出处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0-105,共6页
基金
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调查专项(GZH200800501
GZH201100202
+1 种基金
12120112201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6051)
文摘
对长71.2m的南黄海北部DLC70-3孔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和总有机碳(TOC)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显示,DLC70-3孔沉积物的磁化率值与平均粒径呈正相关关系,与w(TOC)呈负相关关系,表明以陆源碎屑输入为主的陆架海区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以粗颗粒为主;由于w(TOC)均值非常低,因此不能将磁化率低值全部归结为有机质稀释作用的结果,主要可能是沉积速率大所致。此外,磁化率值受到沉积物所处氧化还原环境的控制,氧化环境下磁化率值高,还原条件下磁化率值低。冷水团沉积层位的沉积物是在较强的还原条件下形成的,因此,磁化率指标可以指示古黄海冷水团的形成演化,将磁化率指标与同一钻孔中微体古生物指标指示的古冷水团层位进行对比,得出了完全一致的结果,从而为今后研究区的古冷水团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指标。
关键词
南黄海
磁化率
粒度
总有机碳
古冷水团
Keywords
South Yellow Sea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grain-size
TOC
paleo-cold water mass
分类号
P512.2 [天文地球—地质学]
P731.16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对末次间冰期南黄海古冷水团沉积的探讨
杨子赓
林和茂
王圣洁
李绍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
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南黄海北部晚第四纪底栖有孔虫群落分布特征及对古冷水团的指示
梅西
张训华
李日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南黄海北部DLC70-3孔沉积物磁化率特征及其对古冷水团的指示
梅西
张训华
王中波
李日辉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