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典诗论中的诗趣论 被引量:2
1
作者 邱美琼 谌贻春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6-69,74,共5页
“趣”是我国古典诗论的重要审美范畴,它衍化于唐前,成型于唐宋,盛兴于明代,深化于清代,在历时视野中呈现出不断提升与拓展、深化的特征。“趣”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标示出了我国古典诗论对诗歌审美本质及其特征的多样性认识。
关键词 古典诗论 诗趣论 提升 拓展 深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诗论中的杜诗句法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孙力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83-90,共8页
“句”“法”两字在诗歌中连用,就笔者所见,约始于杜诗。至迟在北宋,“句法”已是古典诗论中的常用术语。自宋至清末,历代诗话和杜注中,对诗歌句法尤其是杜诗句法的论述屡见不鲜,涉及句式节奏、特殊句法和诗人句法之承传比较等。... “句”“法”两字在诗歌中连用,就笔者所见,约始于杜诗。至迟在北宋,“句法”已是古典诗论中的常用术语。自宋至清末,历代诗话和杜注中,对诗歌句法尤其是杜诗句法的论述屡见不鲜,涉及句式节奏、特殊句法和诗人句法之承传比较等。但古代所谓“句法”,内涵外延都极为宽泛,古人对句法现象长子排比罗列而疏于解释说明,缺乏系统完整的理论。发掘古代诗论中丰富的句法研究遗产,参之以现代句法理论,应当是构建中国古典诗歌句法理论的基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论 句法 杜诗 语言 诗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趣”与“味”作为古典诗论审美范畴辨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邱美琼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4年第5期148-152,共5页
“趣”与“味”作为古典诗论审美范畴,两者的相融相通主要表现在审美语义、审美概括、审美形态、审美生发、思维特征、表达方式等方面;其相离相异主要体现在范畴来源、演变发展、本质内涵、审美感受及特征、发展取向、所折射出的时代色... “趣”与“味”作为古典诗论审美范畴,两者的相融相通主要表现在审美语义、审美概括、审美形态、审美生发、思维特征、表达方式等方面;其相离相异主要体现在范畴来源、演变发展、本质内涵、审美感受及特征、发展取向、所折射出的时代色彩等方面。“趣”与“味”相近而不切同,表里而不趋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论 审美范畴 “趣” “味” 辨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典诗论的“误读”接受
4
作者 樊宝英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8-142,共5页
“误读”接受,就是读者根据自身先在的审美期待视野,对不定性诗作进行填充完形,从而作出有别于诗作本文本事本义的一种悖离性理解。通过这种极富创意的读解,不仅使诗作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意蕴。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论 误读 审美期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观、群、怨”古解 被引量:21
5
作者 周勋初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9-52,共4页
孔子因其"兴、观、群、怨"说,长期以来被视作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现实主义理论的奠基者。然而,考察孔子的诗论,应把它提到春秋后期的历史环境中,作出具体的分析。"兴、观、群、怨"诸说,都与政治问题有关,是特定的历史... 孔子因其"兴、观、群、怨"说,长期以来被视作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现实主义理论的奠基者。然而,考察孔子的诗论,应把它提到春秋后期的历史环境中,作出具体的分析。"兴、观、群、怨"诸说,都与政治问题有关,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环境中的产物。不注意春秋时学诗、用诗的特殊意义,而纯粹从文学理论家的角度看待孔子,就把功能与目的割裂了开来,对孔子这一具体人物来说,未必切合他的实际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兴观群怨 古典诗论 春秋时期 历史条件 社会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诗歌的开放诗学 被引量:4
6
作者 顾明栋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0-162,共13页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有关诗歌的诗话、词话和评点注疏也有两千多年历史,形成了有别于西方文论,颇具鲜明中国特色的诗学。在中国古典诗论中,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上承中国古代诗话,下接西方现代诗学,对中国人诗歌创作、阅读和欣赏产生了很...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有关诗歌的诗话、词话和评点注疏也有两千多年历史,形成了有别于西方文论,颇具鲜明中国特色的诗学。在中国古典诗论中,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上承中国古代诗话,下接西方现代诗学,对中国人诗歌创作、阅读和欣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王国维作为古代文论的最后一人和现代文论的第一人,仍然跨在传统诗话和现代诗学的门槛之上,其诗歌理论仍然带有传统文论感悟性评点和印象式批评的特征,尚未触及古典诗歌的深层机制。沿着王国维开辟的道路,探索中国诗歌的语言媒介、形式结构和诗歌话语的意指表现机制,可以尝试建立反映中国诗歌特征的诗学。中国诗歌的诗学存在于诗篇之中,因此,选取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从现代诗学的视角分析这些诗歌的深层结构,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诗学的鲜明特色与古汉语的意指机制相关,古诗的文言媒介、意指机制和再现形式决定了中国传统的开放性创作、开放性阅读、开放性欣赏。古典诗学的两个观念——"意在言外"和"不尽之义",是对古诗鲜明的开放性特征的高度概括,因此,完全有理由说,中国古代的诗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开放性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歌 古典诗论 现代诗学 文言 开放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法“意象”论 被引量:8
7
作者 马国俊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0-192,共3页
关键词 书法艺术史 “意象” 中国传统哲学 文字符号 中国古典诗论 美学范畴 艺术门类 “意” “象” 书法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广大而尽精微——“诗眼”教学法的妙用 被引量:7
8
作者 王漫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6-32,共7页
诗眼,是中国古典诗论的重要概念,体现了汉语诗歌讲求“炼字”、以眼传神的特点。诗眼有“句之眼”和“篇之眼”。整篇之眼,有提挈全篇的作用,连缀全篇的内容、思路、情感;句中之眼,则往往聚焦在遣词造句的工巧,突出意象、意境的... 诗眼,是中国古典诗论的重要概念,体现了汉语诗歌讲求“炼字”、以眼传神的特点。诗眼有“句之眼”和“篇之眼”。整篇之眼,有提挈全篇的作用,连缀全篇的内容、思路、情感;句中之眼,则往往聚焦在遣词造句的工巧,突出意象、意境的营造。据此,古诗教学,可以把“诗眼”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的主线,以“篇之眼”致广大,以“句之眼”尽精微。本文中的《咏怀古迹(其三)》课例,在教学内容的提炼与教学策略的创造两方面,展示了“诗眼”教学法的妙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眼 古典诗论 古诗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诗人的读者意识 被引量:4
9
作者 樊宝英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102-107,共2页
论中国古代诗人的读者意识樊宝英中国古典诗论是一种泛接受美学,自始至终跃动着一种强烈的读者接受意识。它既关乎诗歌的作品论,又关乎诗作的接受论,同时又关乎诗作的生成论。在中国古典诗论中,作者、作品、读者三者往往是三位一体... 论中国古代诗人的读者意识樊宝英中国古典诗论是一种泛接受美学,自始至终跃动着一种强烈的读者接受意识。它既关乎诗歌的作品论,又关乎诗作的接受论,同时又关乎诗作的生成论。在中国古典诗论中,作者、作品、读者三者往往是三位一体的。中国古代的诗论家从来不脱离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中国古典诗论 古代诗人 艺术真实 意象真实 审美接受心理 诗歌创作 反常合道 中国诗论 清诗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人诗格与宋诗话之比较 被引量:5
10
作者 蔡镇楚 《中国文学研究》 1994年第3期20-25,共6页
中国文学史上任何一种重大的文学现象,从萌芽、发育到成熟、完善,必然有许多互相关联的中介环节。中国诗话,源远流长。它的诞生,也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孕育过程。如果说,北宋欧阳修时代是诗话之体瓜熟蒂落的中心环节,那么在此之前的许... 中国文学史上任何一种重大的文学现象,从萌芽、发育到成熟、完善,必然有许多互相关联的中介环节。中国诗话,源远流长。它的诞生,也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孕育过程。如果说,北宋欧阳修时代是诗话之体瓜熟蒂落的中心环节,那么在此之前的许多中介,作用于它,制约于它,促成了它的生长发育,有如十月怀胎而一朝分娩一样。撇开这些中介之环,孤立、静止、片面地从某一个方面、某一角度去考察和研究诗话之源,也许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诗话 “诗格” 《沧浪诗话》 唐人 诗歌格律 诗歌理论 诗歌创作 宋代诗话 《诗式》 古典诗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诗味说的缘起和演进略述 被引量:2
11
作者 傅正谷 《齐鲁学刊》 1985年第4期98-103,共6页
诗味说是中国古典诗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这些年来围绕它而发表的文章很多,似乎没有重复的必要。只是在诗味说的缘起及演进上,各家文章溯源别流、理清其脉络与线索还不那么清楚可辨,所以在此作一略述。理论源于创作又是其总结。诗味说最... 诗味说是中国古典诗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这些年来围绕它而发表的文章很多,似乎没有重复的必要。只是在诗味说的缘起及演进上,各家文章溯源别流、理清其脉络与线索还不那么清楚可辨,所以在此作一略述。理论源于创作又是其总结。诗味说最早发源于先秦时代,与当时文艺繁荣、学术活跃有关,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结集的两大诗集《诗经》与《楚辞》已经诞生,而学派、史家也蔚然矗立,在探索,整理着各种文化与艺术。诗味理论萌动于此,实乃必然。但这种萌动也有个过程。它是先从以五味喻政、喻德、论医逐渐或附带论及诗乐的。古代第一部编年断代史《左传》中有不少以“五味”喻政德的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味说 中国古典诗论 诗歌创作 诗味理论 中国诗歌史 缘起 论诗 先秦时代 司空图 断代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境新探
12
作者 张云鹏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2年第6期42-50,共9页
意境是我国古典诗论就形象思维表现而提出的一个艺术概念,是诗的重要审美范畴。意境说从皎然到王国维,已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并未达到完美的境地,还有待于作更深入的剖析探索,以期进一步发展丰富它,使其与新诗创作实践并驾齐驱。一... 意境是我国古典诗论就形象思维表现而提出的一个艺术概念,是诗的重要审美范畴。意境说从皎然到王国维,已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并未达到完美的境地,还有待于作更深入的剖析探索,以期进一步发展丰富它,使其与新诗创作实践并驾齐驱。一、意境是什么人们在欣赏诗歌时,常论及意境。可是意境究竟是什么呢?对此却很难回答。在古代诗论中,无论是处在皎然、司空图对意境认识的感性阶段,还是处在王国维对意境认识的理性阶段,都未能给意境作出明确的规范性的定义;在当代诗论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情景交融 意象 情与景 社会生活 自然景物 古代诗论 诗歌 形象思维 古典诗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歌“二重境界”初探
13
作者 侯书良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1年第2期56-60,共5页
追求境界美,是中国诗歌历来所坚持的美学标准。境界,往往不是单一的画面,而是由各种形象所组合的艺术回廊曲榭的综合画卷。细探诗歌境界的美学腹地,不少优秀的诗作都具有“第一境界”与“第二境界”等“二重境界”。对此,不揣浅陋,特抒... 追求境界美,是中国诗歌历来所坚持的美学标准。境界,往往不是单一的画面,而是由各种形象所组合的艺术回廊曲榭的综合画卷。细探诗歌境界的美学腹地,不少优秀的诗作都具有“第一境界”与“第二境界”等“二重境界”。对此,不揣浅陋,特抒一孔之见,向研究诗歌的同志们请教。诗中具有“二重境界”诗歌的境界,或称意境,是客观外“境”与诗人主观内“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境界美 诗歌创作 二重性 具体形象 中国诗歌 古典诗论 艺术 读者 美学标准 想象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