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言不尽意”:中国古代诗学本体论的重要命题 被引量:4
1
作者 毛正天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62-67,共6页
在中国古代诗学本体论里,“言意”是其重要范畴,从“言意之辨”出发,“意”是诗所追求表现的本体,而“言”则是为表意服务的,“言不尽意”因此而成为诗本体命题。它既抓住了诗美的特质,又开发了“意在言外”的美学疆域,使诗的艺... 在中国古代诗学本体论里,“言意”是其重要范畴,从“言意之辨”出发,“意”是诗所追求表现的本体,而“言”则是为表意服务的,“言不尽意”因此而成为诗本体命题。它既抓住了诗美的特质,又开发了“意在言外”的美学疆域,使诗的艺术内涵和诗学的理论内涵得到丰富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诗学 言意之辨 言不尽意 诗学意义 本体命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诗学“兴会”论 被引量:2
2
作者 邓新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41-146,共6页
“兴会”是我国古代诗学中表示灵感现象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兴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反映了古人对文学创作活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认识的逐步深化。“兴会”理论蕴涵着极有价值的文艺创作心理学思想 ,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和把握... “兴会”是我国古代诗学中表示灵感现象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兴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反映了古人对文学创作活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认识的逐步深化。“兴会”理论蕴涵着极有价值的文艺创作心理学思想 ,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文学创作中灵感现象的本质与特征 ,进而认识和把握文学创作的心理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会 灵感 创作心理 中国古代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体学视角与古代诗学辨体理论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邓新跃 刘杼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77-80,F003,共5页
中国文学史是一部文体形态演变发展的历史。立足于本土文学批评理论本身,借鉴西方文体形式批评的研究角度与思维方法,从文体学角度来研究古代诗学辨体理论,对于发掘与认识中国文学思想的民族特征,深化古代文学批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古代诗学 文体学 辨体 视角 文学批评理论 古代文学批评 中国文学史 演变发展 文体形态 思维方法 研究角度 形式批评 民族特征 文学思想 重大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阐释与中国古代诗学 被引量:2
4
作者 毛宣国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2-66,共5页
中国古代诗学理论是以儒家为主体的诗学理论,它主要建立在以《六经》为代表的经典解释传统基础上。不过,对于儒家经典阐释与中国古代诗学的关系来说,最值得重视的是《诗经》的阐释。这是因为,《诗经》不仅与文学诗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而... 中国古代诗学理论是以儒家为主体的诗学理论,它主要建立在以《六经》为代表的经典解释传统基础上。不过,对于儒家经典阐释与中国古代诗学的关系来说,最值得重视的是《诗经》的阐释。这是因为,《诗经》不仅与文学诗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而且可以看成是儒家经典的一个总汇,最典型地体现了儒家文化精神,所以成为儒家诗学阐释的内在根据,深刻影响中国诗学理论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阐释传统 《诗经》阐释 中国古代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诗学的人文精神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史锦秀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9-131,共3页
在中国古代诗学中,人文观念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本文从文学的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等方面入手,在对“仁”、“礼”、“情”、“... 在中国古代诗学中,人文观念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本文从文学的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等方面入手,在对“仁”、“礼”、“情”、“德”等思想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中,着重论析了中国古代诗学中所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和精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诗学 人文观念 精神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钧文思 贵在虚静──中国古代诗学艺术构思论(一) 被引量:2
6
作者 毛正天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12-16,共5页
古代诗学“虚静”论发韧于老庄哲学,滋润于佛学.它以技艺创造心理为契合点.虚静就是在博大富实的心灵中虚化静化掉阻碍自由创造的杂念和俗念.艺术创造需要心灵虚静,虚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实现心灵自由,启发引爆主体心理潜能,... 古代诗学“虚静”论发韧于老庄哲学,滋润于佛学.它以技艺创造心理为契合点.虚静就是在博大富实的心灵中虚化静化掉阻碍自由创造的杂念和俗念.艺术创造需要心灵虚静,虚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实现心灵自由,启发引爆主体心理潜能,从而使主体更好地“以天合天”,物我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理论 心理学 哲学 中国古代诗学 艺术构思 虚静 诗歌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诗理论建设对古代诗学的承接 被引量:1
7
作者 陈良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6-22,共7页
自“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现代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新诗诞生以来,其发展已历七十余年。七十余年中,新诗随着几次时代的剧变而不断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每个时代不同的政治取向都直接影响乃至干预新诗的存在和发展(其典型表现是十年“... 自“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现代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新诗诞生以来,其发展已历七十余年。七十余年中,新诗随着几次时代的剧变而不断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每个时代不同的政治取向都直接影响乃至干预新诗的存在和发展(其典型表现是十年“文革”时期新诗陷入了几乎沦亡的境地)。在文学、艺术、审美的种种观念变化不定的情况下,新诗领域一直没有进行系统的、认真的理论建设,由此也影响了新诗创作有比较稳定的繁荣和向新诗艺术高峰的推进。近十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建设 中国古代诗学 直接影响 观念变化 新诗创作 纯诗 新文学运动 新诗理论 政治取向 诗歌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诗学的心学特色 被引量:1
8
作者 毛正天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5-60,共6页
诗学是关于诗(广义的文艺、美学)的理论阐释与批评。"诗本于心性"可以说是诗学的一个纲领性话题。从"诗言志"开始,到"吟咏情性"、"言,心声也"、"诗原乎心者也"、"天下无心外之... 诗学是关于诗(广义的文艺、美学)的理论阐释与批评。"诗本于心性"可以说是诗学的一个纲领性话题。从"诗言志"开始,到"吟咏情性"、"言,心声也"、"诗原乎心者也"、"天下无心外之物",千年承传,"心"成了诗学的精髓和探讨的中心。从而使中国古代诗学具有了"心学"性质。从本体论看,中国古代诗学有与西方诗学迥异的看法。从创作论看,中国古代诗学最重视创作主体的内在修养与审美心理作用。对于创作过程,古代诗学更是深情关注,警语妙论,精彩纷呈,不少命题至今仍使人感到深刻新鲜而耐人寻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诗学 心学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诗学谋略性动力体系的内在作用机理及其理论意义
9
作者 郭鹏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6-158,共13页
古代诗学有其内在的动力体系。结合古代诗歌创作摅写活动的具体进程,从古代诗学的授受指导性特征入手,充分认识其理论的制约性与实践的约束力,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古代诗学的基本特色。在古代诗学的体系中,具有明确实践用意的理论谋略是... 古代诗学有其内在的动力体系。结合古代诗歌创作摅写活动的具体进程,从古代诗学的授受指导性特征入手,充分认识其理论的制约性与实践的约束力,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古代诗学的基本特色。在古代诗学的体系中,具有明确实践用意的理论谋略是核心,这个核心与创作摅写活动的线性链条以及古代诗学中的基本观念和范畴共同形成了具有动力性、开放性的诗学理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谋略性的理论思维是动力源。古代诗学理论中的基本观念范畴和观点主张都从动于这一动力源,它们经由创作摅写本身的线性连带作用共同形成一个开放有效的动力结构。这个动力结构客观存在于古代诗学的现实发展历程中,是我们把握古代诗学体系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谋略 古代诗学 体系 诗学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诗学体系之建构
10
作者 吴建民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1-53,共3页
建构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体系是新世纪古代诗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古代诗学具有“潜体系”特征,将古代诗学的“潜体系”建构出来,成为“显体系”,应坚持“全面性”、“原貌性”、“现代性”等原则。建构古代诗学理论体系,是促使古代诗学转向... 建构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体系是新世纪古代诗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古代诗学具有“潜体系”特征,将古代诗学的“潜体系”建构出来,成为“显体系”,应坚持“全面性”、“原貌性”、“现代性”等原则。建构古代诗学理论体系,是促使古代诗学转向现代和走向世界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诗学 体系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学学史:中国古代诗学之新学科创建——评周兴陆著《中国分体文学学史·诗学卷》
11
作者 吴建民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6-128,共3页
诗学作为支撑三千年古代文学批评史的主流理论在近百年来的古代各体文学理论研究中最受重视,研究成果也最为显赫。陈伯海主编的七册本诗论史、陆耀东主编的七册本历代诗论、袁行霈等著《中国诗学通论》及李壮鹰、
关键词 中国古代诗学 文学理论研究 学科创建 学史 文学批评史 研究成果 中国诗学 陈伯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理为妙 神与物游──中国古代诗学艺术构思论(二)
12
作者 毛正天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5期37-42,共6页
在中国古代诗学艺术构思论中,“神思”继“虚静”命题而展开,它的实质是“游心”,是情与象交融的推移与升腾。从“游心内运”到“神游象外”是其创造机制。将艺术想象命名为“神思”,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特征。“神思”成为中国古代... 在中国古代诗学艺术构思论中,“神思”继“虚静”命题而展开,它的实质是“游心”,是情与象交融的推移与升腾。从“游心内运”到“神游象外”是其创造机制。将艺术想象命名为“神思”,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特征。“神思”成为中国古代话学中铙有兴味的理论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诗学 艺术构思 神思 游心 创造机制 民族文化 诗歌理论 艺术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境”:中国古代诗学的美本体范畴 被引量:4
13
作者 祁志祥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5-172,共8页
近些年有学者将“意象”说成是美的本体范畴,提出“美在意象”或“美是意象”,这可能是对“意象”美学地位的过度抬高。在中国古代诗学中,“意象”只是“意境”的初级形态,包含“意象”的“意境”只是中国古代诗学的美本体范畴,或是书... 近些年有学者将“意象”说成是美的本体范畴,提出“美在意象”或“美是意象”,这可能是对“意象”美学地位的过度抬高。在中国古代诗学中,“意象”只是“意境”的初级形态,包含“意象”的“意境”只是中国古代诗学的美本体范畴,或是书画艺术和部分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范畴。“意境”是言志缘情、主文谲谏的中国古代诗歌以“象”表“意”的结晶。它虽然坚持主体的“意”与客体的“境”相融合,但重心在“意”不在“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表现主义的审美特征。与西方再现主义文学作品创造的“形象”判然有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与意境 古代诗学 本体范畴 审美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诗学“应物斯感”论的建构历程——中国古代心理诗学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毛正天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68-170,188,共4页
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从主体与客体微妙的审美联系中探寻诗生成之源,从先秦《乐记》开始,经汉魏,一直到明清,建构了“物—心(感)—乐”的艺术生成论,是谓“应物斯感”,成为中国古代心理诗学的重要的本体论命题。这一理论无论其形成过程,还... 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从主体与客体微妙的审美联系中探寻诗生成之源,从先秦《乐记》开始,经汉魏,一直到明清,建构了“物—心(感)—乐”的艺术生成论,是谓“应物斯感”,成为中国古代心理诗学的重要的本体论命题。这一理论无论其形成过程,还是理论内涵都深得中华文化智慧,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物斯感 建构历程 民族特色 中国 古代心理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向当代的古代诗学“教化”范畴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吉星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8-113,共6页
“教化”是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范畴,“文以明道”是其关于文艺本质的认识;“有裨风教”和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是其社会功能;“潜移默化”是其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教化”在现代文艺学中也得到充分运用,梁启超的“新民”说、“五四”学... “教化”是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范畴,“文以明道”是其关于文艺本质的认识;“有裨风教”和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是其社会功能;“潜移默化”是其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教化”在现代文艺学中也得到充分运用,梁启超的“新民”说、“五四”学人的“文学启蒙”、20年代的“文学革命”论、80年代“新启蒙”都与“教化”有密切关系。“教化”范畴贯穿古今的原因在于它已成为积淀于人们心理结构中的文化传统,其与以血缘宗法为根基的宗族社会和儒家教化思想都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化范畴 古代诗学 儒家思想 当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诗学的“诗本体论”——中国古代诗学札记之四
16
作者 毛正天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29-32,37,共5页
关于诗的本体问题,也就是诗歌作品到底表现什么的问题,是中国古代诗论中一个纲领性问题,一代代哲人为之倾注了智慧才力,几乎所有诗论都有涉及,形成了诗本体的探索体系。纵观之,有“言志”说和与之相对立的“缘情”说以及情志协调、生动... 关于诗的本体问题,也就是诗歌作品到底表现什么的问题,是中国古代诗论中一个纲领性问题,一代代哲人为之倾注了智慧才力,几乎所有诗论都有涉及,形成了诗本体的探索体系。纵观之,有“言志”说和与之相对立的“缘情”说以及情志协调、生动统一的“情志合一”说,而且几大体系构成一种自然的逻辑进程,显示了诗本体精神的自觉和人的认识的深化。“诗言志”主要是儒家政本主义文学理论纲领,其“志”的丰富内涵往往被人为地蒸干或抽象化掉,于是有“缘情”说的重要纠偏、矫枉过正,构成对立。而在经历了这双重否定之后,才趋于自觉和成熟,发现了它们本身的丰富性及其紧密的互通关系。由对峙走向融合统一,并发掘出新的内容,是古代诗学本体论的展开方式和成熟特征。因此,可以从总体把握,中国古代诗学并不把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模仿当作诗的本体,更不把模仿的技巧技艺当成本体,而是始终当成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形成了与西方诗学迥然不同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诗学 诗本体论 “志” 诗之本体 审美意象 札记 “诗言志” “情” “缘情” “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诗如论禅”──作为心学的中国古代诗学
17
作者 毛正天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16-20,共5页
中国古代诗学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诗学体系.它根出于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与思维方式.并从内容和表述方式上强烈地表现出来.内容上.从简本体到诗主体、客体和受体.整个体系都与“心”紧相关联.而思维方式则以体验与感悟方式表示理... 中国古代诗学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诗学体系.它根出于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与思维方式.并从内容和表述方式上强烈地表现出来.内容上.从简本体到诗主体、客体和受体.整个体系都与“心”紧相关联.而思维方式则以体验与感悟方式表示理论系统.与西方诗学相较.既有缺点.又有无可比拟的独特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诗学 诗歌 体验 感悟 文化 思维 心学 主体 本体 受体 客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化诗学论纲——对古代文论研究方法的一种构想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春青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22-127,160,共7页
在古文论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一种二难选择——欲保留古文论所特有的概念、范畴和其深刻性、独到性,就很难使其进入现代学术话语系统,因而很难符合现代学术规范(如概念的明晰性、逻辑的严密性等等);欲以现代研究方法、话语形式对古文论进... 在古文论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一种二难选择——欲保留古文论所特有的概念、范畴和其深刻性、独到性,就很难使其进入现代学术话语系统,因而很难符合现代学术规范(如概念的明晰性、逻辑的严密性等等);欲以现代研究方法、话语形式对古文论进行梳理、阐释,则又很难保留其独特性,从而使之成为印证某种西方理论方法的材料。事实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文化语境 古代文论 诗学话语 士人阶层 研究方法 古代诗学 诗学观念 文学的自觉 历史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古代与西方诗学文化的双重超越——百年新诗传统之我见
19
作者 吴思敬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6,共3页
百年中国新诗致力于形式革新与思想革命,在精神层面追求自由精神,在艺术层面追求现代品质,在古代诗学传统和西方诗学文化的冲撞与融合中实现了双重超越,产生了新的诗学文化,形成了新的自身传统。
关键词 新诗传统 古代诗学 西方诗学 双重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古代地域诗学研究综述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建次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20-225,共6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古代地域诗学研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古代地域诗学研究的理论性探讨;二是对不同历史时期地域诗学的宏观性论说与比较;三是对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地域诗学个案的具体考察。上述三个维面所显示出的成绩...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古代地域诗学研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古代地域诗学研究的理论性探讨;二是对不同历史时期地域诗学的宏观性论说与比较;三是对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地域诗学个案的具体考察。上述三个维面所显示出的成绩,标示出我国古代地域诗学研究已经有效地展开了"攻城掠地"的工作,正在稳步地向前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地域诗学 研究 述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