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儒学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朱成全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1期75-78,共4页
关键词 中国古代科学 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儒学 《黄帝内经》 生产实践 科学的发展 经验事实 近代科学技术 古代科学技术 外在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中的感通论
2
作者 孔令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21-224,共4页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中的感通论包括感应论和变通论两部分。感应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中人们对同类相感、异类相感、显感、潜感等进行了探讨,并把感应的机制分为气类感应和存在感应。变通论是感应论的进一步深化。变是过程,通是结...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中的感通论包括感应论和变通论两部分。感应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中人们对同类相感、异类相感、显感、潜感等进行了探讨,并把感应的机制分为气类感应和存在感应。变通论是感应论的进一步深化。变是过程,通是结果。通是在事物与事物之间呈现出来的。通具有存在论、认识论、实践论三层意义。感通论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与源出于西方的近现代科学技术思想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思想 感应 变化 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古代科学技术大事年表 被引量:6
3
作者 高建国 《西藏研究》 1984年第3期79-91,共13页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西藏卡若村发掘一遗址。屋基9座,出土石、骨、陶瓷3200余件,以及鸟兽骨骼等,为研究西藏原始社会时期的历史和藏汉间关系提供了实物资料。
关键词 西藏高原 四部医典 古代科学技术 大事年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石器时代 藏族人 藏医学 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证学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积极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邓秀忠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2期119-123,108,共6页
考证学又称汉学和朴学,是出现在我国清代并在清代学术界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一种学术思潮。它以考证、辨伪和辑佚我国古代经史典籍为主要宗旨。由于这种学术活动(尤其是在其发展高峰时)脱离现实、崇尚古代,埋头于烦琐的考证之中,因此。
关键词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 我国古代 脱离现实 研究方法 科技文化 学术思潮 清代学术 戴震 统治地位 知识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腾飞的历史经验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祖刚 《宁夏社会科学》 1987年第4期88-91,共4页
(一)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是缓慢发展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5世纪)。与西方※同期相比,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起步晚、速度慢、成果少。古埃及和巴比伦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就进入奴隶社会,中国进入奴隶社... (一)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是缓慢发展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5世纪)。与西方※同期相比,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起步晚、速度慢、成果少。古埃及和巴比伦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就进入奴隶社会,中国进入奴隶社会的时间比它们晚一千年左右。据15项重要科研成果统计,西方的发明、发现时间比中国平均早一千五百年左右。第二个是蓬勃发展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14世纪)。公元前5世纪,中国提前进入了封建社会,这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腾飞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发展速度怏、成果多是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据二十项重要科研成果统计,中国的发明发现时间平均比西方早一千年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发展历程 公元前 奴隶社会 中国古代科学 知识分子 封建社会 古埃及 显著特点 巴比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和恩格斯评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1989年第1期48-48,共1页
马克思在论述中国农业时曾说:“使用中国旧式犁来耕土,象猪仔和田鼠一样,只掘开泥土,不能犁成沟畦,且没有将泥土翻转。”“…在这种耕种制度之下,农业生产率的代价,就是大大耗费人类的劳动力,使这些劳动力不能参加其他的生产部门。”当... 马克思在论述中国农业时曾说:“使用中国旧式犁来耕土,象猪仔和田鼠一样,只掘开泥土,不能犁成沟畦,且没有将泥土翻转。”“…在这种耕种制度之下,农业生产率的代价,就是大大耗费人类的劳动力,使这些劳动力不能参加其他的生产部门。”当恩格斯听到“中国的铁路建设可能开放”的消息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马克思 中国农业 劳动力 铁路建设 农业生产率 评论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生产部门 泥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
7
作者 张涛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4期42-48,共7页
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有两种较为流行的观点.一种认为,在封建社会盛期的宋代达到高峰后,就走下坡路;另一种认为,中国古代整个阶段都在平稳向上发展,无论何时都不曾出现下坡.这两种观点无论在国内和国外都有一定的影响.为了... 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有两种较为流行的观点.一种认为,在封建社会盛期的宋代达到高峰后,就走下坡路;另一种认为,中国古代整个阶段都在平稳向上发展,无论何时都不曾出现下坡.这两种观点无论在国内和国外都有一定的影响.为了具体地、科学地探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势问题,我们收集了从公元前650年公元1800年,2450年间共618项重大科学技术成果.以是项成果对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发展以及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起的作用、揭示物质运动特性和规律的深刻程度、在科学技术史上的意义为标准,逐项评分,似每50年为一个计时单位,将每一计时单位的科学技术成果总分取对数,作得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果发展曲线,如附图,其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计时单位时间总分对数值~*.曲线表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既不是在封建社会盛期达到高峰后,就走下坡路,也不是在中国古代整个阶段都在平稳向上发展,不曾出现下坡.而是高峰低潮相间、呈波浪形持续发展.附图的曲线对探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总态势,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 发展态势 科学技术成果 西方科学技术 计时单位 走下坡 公元前 附图 天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把打开“李约瑟难题”的钥匙——读《科学技术史新论》
8
作者 耿冰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152-153,共2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经验和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强调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小平同志的这个科学论断,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并将长远地发挥指导作用。回顾世界科技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经验和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强调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小平同志的这个科学论断,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并将长远地发挥指导作用。回顾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然而,世界各国由于种种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平衡和同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科技发展的进度是参差不等的。譬如我国,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以“四大发明”内容为核心的辉煌的古代科技成果。而到了近代,当西方国家的新科技,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肇始,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我们落伍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世界当代科技史大师、研究中国科技史50余年并撰有《中国科学技术史》宏著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对此亦同样迷惑不解:“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么为什么象伽利略、托利拆利、斯蒂文(Simon stevin)、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我想,如果情况真是这样的话,那又怎么可能在十五世纪以前的中国一直比欧洲先进,对自然界的知识比欧洲人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约瑟难题 中国科学技术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发展进程 历史阶段 第一生产力 十五世纪 近代科学革命 中国科技史 二十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簡論隋唐科学技术的发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郑学檬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年第Z1期30-38,共9页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曾经取得辉煌的成就。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生产决定的。”隋唐两代处在我国封建社会...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曾经取得辉煌的成就。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生产决定的。”隋唐两代处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阶段,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准备了物质基础和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劳动人民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优秀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这个时期的天文学、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农艺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不程度的进展,这些成就又为当时的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知识、新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对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作一个概括的了解,本文拟就以下几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看法。这些问题是:隋唐时期科技发展的前提是什么?有些什么特点?如何估计这个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时期 社会经济 封建社会 手工业生产 天文历法 印刷术 劳动人民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封建统治者 兴修水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论意象思维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蒋谦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5-30,共6页
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路径和整体面貌。梳理古代传统的“象论”思想、分析意象思维的层次和功能,论证“象”范畴的形而上学基础,或可提供一条解答“李约瑟难题”... 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路径和整体面貌。梳理古代传统的“象论”思想、分析意象思维的层次和功能,论证“象”范畴的形而上学基础,或可提供一条解答“李约瑟难题”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思维 思维方式 古代科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网具考 被引量:4
11
作者 武仙竹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11-216,共6页
关键词 古代科学技术 网具 中国 先秦时期 生产活动 古代科技史 使用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科学主义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成全 《求是学刊》 CSSCI 1997年第5期110-113,共4页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科学主义因素朱成全在当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科学主义特性仍然变换形式以求再生,如:知识的贬值,教育的滑坡,社会上烧钱筑墓供神求富之风骤起,卜相算命巫医神汉生意兴隆,经济活...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科学主义因素朱成全在当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科学主义特性仍然变换形式以求再生,如:知识的贬值,教育的滑坡,社会上烧钱筑墓供神求富之风骤起,卜相算命巫医神汉生意兴隆,经济活动中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等都无不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科学主义 近代科学技术 中国古代科学 形式逻辑 逻辑学 整体思维 古代科学技术 思维方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行栽培技术发明与侗族斗牛传说——兼谈农史研究的比较方法
13
作者 吴佺新 《农业考古》 1989年第2期337-339,共3页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对中国科技史研究是卓有成效的,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闻名于世界,其中包括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研究的贡献。他的学生罗伯特·坦普尔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佼佼者,他的著作《中国——发现和发明的...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对中国科技史研究是卓有成效的,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闻名于世界,其中包括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研究的贡献。他的学生罗伯特·坦普尔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佼佼者,他的著作《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家》,以通俗的文学、扎实的考据、令人信服的论证,介绍了中国100个“世界第一”。有关农业科学技术的发现与发明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农史有极力的参考价值,引起了注意。坦普尔对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发现与发明考证不但精湛,而且比较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史研究 技术发明 比较方法 农业科学技术 栽培技术 侗族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传说 中国科学技术 参考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古时期云南的稻谷栽培——云南少数民族科学史学习札记 被引量:26
14
作者 汪宁生 《思想战线》 1977年第1期98-102,共5页
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我国的古代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历史上有不少科学发明应归功于少数民族的先民。云南少数民族和全国兄弟民族一样,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也有自己的发明和创... 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我国的古代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历史上有不少科学发明应归功于少数民族的先民。云南少数民族和全国兄弟民族一样,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也有自己的发明和创造,曾对祖国古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少数民族 稻谷 远古时期 共同创造 栽培 野生稻 科学 水田 论十大关系 古代科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确认识《周易》的文化价值 被引量:2
15
作者 唐明邦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1995年第7期12-16,共5页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向来列为“五经”之首。三千多年来,它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放射着智慧的光芒:在东方各国有其广泛影响,在西方世界也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无论国内国外,都掀起学习《周易》的热潮。一部古代文化典籍...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向来列为“五经”之首。三千多年来,它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放射着智慧的光芒:在东方各国有其广泛影响,在西方世界也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无论国内国外,都掀起学习《周易》的热潮。一部古代文化典籍有如此持久的魅力,在世界文化史上可谓绝无仅有。但是,社会上对《周易》的价值,认识很不一致,有加以澄清之必要。《周易》是古代经邦济世的宝贵经典著作汉代以来,《易经》就被列入“五经”,它对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正确认识 文化价值 思维方法 文化典籍 易经 古代政治思想 象数思维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中国文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角度解“李约瑟难题”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林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106-110,共5页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其自身不同于西方的特点。中国传统整体性思维方式,直觉性、意象性、经学性思维方式,人本价值取向和致用价值取向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向前发展,是导致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传统思维方式 李约瑟难题 古代科学技术 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 中国近代 整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工记》不是齐国官书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洪涛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4年第4期359-365,共7页
《考工记》是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文献。以前多数人认为成书较晚,降低了它的实际价值。虽然也有人认为是周人所作,但都没有系统地论证过,难以取信于人。清人江永认为'《考工记》为东周后齐人所作,郭沫若先生极力赞成这种观点... 《考工记》是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文献。以前多数人认为成书较晚,降低了它的实际价值。虽然也有人认为是周人所作,但都没有系统地论证过,难以取信于人。清人江永认为'《考工记》为东周后齐人所作,郭沫若先生极力赞成这种观点,并于四十年代专文作了论述。其理由主要有三条:一、从《考工记》提到的列国和水渎名号看;二、《考工记》多用齐国方言;三、《考工记》中的度量衡是齐制。该文具有较大影响。但经仔细研究,这三条理由似乎都难以成立。《考工记》不是齐国官书,本文就这些问题谈一些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工记 郭沫若 方言 齐国 官书 春秋战国 四十年代 古代科学技术 度量衡制 齐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思维浑沌说质疑
18
作者 吾敬东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3期74-75,共2页
近年来,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思维具有浑沌的性质。如《湖北社会科学》于1988年第6期发表李明华的文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致思倾向、思维特征和思维格局》,认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自然和谐,习惯于融汇贯通地把握事物,而... 近年来,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思维具有浑沌的性质。如《湖北社会科学》于1988年第6期发表李明华的文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致思倾向、思维特征和思维格局》,认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自然和谐,习惯于融汇贯通地把握事物,而不主张从局部、从细节上把握事物”。又如1989年张立文在《中州学刊》第2期上撰文,(《论中国传统思维及其特征》称中国传统思维是一种“浑沌思维”,“它没有把各种各样的事物分门别类地从混沌中分离出来,而予以确定性的形象。”然而,本人以为这种观点是可以被证伪的。这里仅想提供科学技术的例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浑沌 哲学思维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科技思维 思维特征 具体性思维 分门别类 齐民要术 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应星纪念馆陈列简介
19
作者 滕朝进 邹士松 《农业考古》 1987年第1期368-369,367,共3页
宋应星是我国明代末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所著述的《天工开物》一书,科学地总结了我国明朝以前的农业、手工业等生产工艺技术,是我国科技史上一部有代表性的重要文献著作,得到国外内广大学者的推崇和高度评价。《天工开物》不但在国... 宋应星是我国明代末期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所著述的《天工开物》一书,科学地总结了我国明朝以前的农业、手工业等生产工艺技术,是我国科技史上一部有代表性的重要文献著作,得到国外内广大学者的推崇和高度评价。《天工开物》不但在国内多次印刷出版,而且已经译成日、英、法等多种文字而传遍世界。在世界科技史上,宋应星被誉为“中国的狄德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应星 天工开物 纪念馆 展览内容 明代末期 科学 生产工艺技术 世界科技 我国古代 古代科学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市场经济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
20
作者 米立根 《河南社会科学》 1995年第5期12-15,共4页
略论市场经济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米立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现代科技的支撑,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科技进步创造了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赋... 略论市场经济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米立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现代科技的支撑,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科技进步创造了更为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赋予科学技术以活力,有力地推动着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进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科技体制改革 科技成果 古代科学技术 科技人才 科学技术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 运行机制 手工业和商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