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批古代玻璃玦的化学成分和制作工艺科学研究
1
作者 黄珏玮 董俊卿 +2 位作者 刘松 袁仪梦 李青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03-1415,共13页
佩戴首饰是从古代社会流行至今的一种传统习俗。玦饰作为一种佩饰,是中国古代传统玉器器形之一,对东南亚影响颇深。玦饰材质和器型多样,具有显著的时代和区域特征,是技术和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有关亚洲古代佩饰的研究主要... 佩戴首饰是从古代社会流行至今的一种传统习俗。玦饰作为一种佩饰,是中国古代传统玉器器形之一,对东南亚影响颇深。玦饰材质和器型多样,具有显著的时代和区域特征,是技术和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有关亚洲古代佩饰的研究主要涉及宝石和玻璃珠饰等,而玻璃玦饰鲜有报道。通过玻璃玦饰的化学成分体系和微量元素特征,有望对东南亚发现的玻璃玦饰的制作年代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提供科学参考。采用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EDXRF)、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超景深光学显微(OM)和共聚焦激光拉曼显微光谱技术对东南亚地区发现的44件玻璃玦进行了科学分析,获取其化学成分、物相组成、内部物理结构和表面微观形貌等信息。根据主要助熔剂含量,这批玻璃玦可分为钾玻璃、钠铝玻璃和钾铅玻璃三种体系,其中钾玻璃42件,钠铝玻璃和钾铅玻璃各1件。钾玻璃中有38件低钙高铝型钾玻璃和4件中等钙铝型钾玻璃。玻璃加工工艺包括拉制法、模铸法和冷加工法。多数蓝绿色、绿色、黄绿色玻璃玦样品以铁离子着色为主,部分由铁离子和铜离子共同着色;深蓝色、蓝色样品主要以钴离子着色;黑色样品SEAG-005主要由锰离子着色;钾铅玻璃SEAG-031使用了锡酸铅作为着色剂和乳浊剂。结合玦饰的玻璃体系、微量元素特征、外形和分布等信息,初步讨论了所分析玻璃玦样品的可能原料来源和生产中心。这批东南亚发现的玻璃玦饰见证了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00年间,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东南亚传播及其与当地技术与文化的融合。研究结果为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其他国家的合作研究提供了前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玻璃玦 东南亚 化学成分 玻璃加工工艺 海上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玻璃样品表面因素对便携式X射线荧光定量分析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松 李青会 干福熹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954-1959,共6页
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PXRF)是一种表面分析技术,样品表面状况对定量分析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采用PXRF对新疆、广西、江苏等地出土的Na2O-CaO-SiO2,K2O-SiO2和PbO-BaO-SiO2体系古代玻璃的风化表面与内部进行了定量分析,指出... 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PXRF)是一种表面分析技术,样品表面状况对定量分析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采用PXRF对新疆、广西、江苏等地出土的Na2O-CaO-SiO2,K2O-SiO2和PbO-BaO-SiO2体系古代玻璃的风化表面与内部进行了定量分析,指出了主要助熔剂的含量在不同部位的变化。另外,还研究了样品与参考平面之间的距离以及弧形表面对样品定量分析的影响,利用归一化方法和校正因子法,对测试结果进行了校正,并对校正后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归一化方法及校正因子法对于非理想状态表面样品的校正结果几乎相同,但实际测量中,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归一化方法更适合古代文物的定量分析。研究结果对于古代玉器的PXRF定量分析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携式X射线荧光分析 古代玻璃 风化腐蚀 归一化 校正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古代玻璃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青会 干福熹 顾冬红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4-247,共14页
化学成分体系的确定是中国古代玻璃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采用外束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PIXE)、感应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等技术对中国古代玻璃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其他学者对古代玻璃研究的现有成果,从科技研究的角... 化学成分体系的确定是中国古代玻璃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采用外束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PIXE)、感应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等技术对中国古代玻璃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其他学者对古代玻璃研究的现有成果,从科技研究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玻璃(主要是东汉以前)研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指出:应加强对西周到战国时期中国出土的釉砂、玻砂、镶嵌玻璃珠(含陶胎镶嵌玻璃珠),以及伴随古代玻璃同时出土的绿松石等文物的科技研究,并结合对中国古代陶瓷和冶金技术的研究,以进一步探索中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玻璃 釉砂和玻砂 镶嵌玻璃 珠科技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玻璃材料LA-ICP-MS组分分析及产源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胡志中 李佩 +3 位作者 蒋璐蔓 王通洋 杜谷 杨波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05-514,共10页
古代玻璃及玻璃质材料的定量分析对于研究其制作年代及产地、原料的来源以及制作工艺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与电子探针(EMPA)、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EDX-SEM)等分析方法相比,LA-ICP-MS能够快速且准确地提供样品主次量及微量元素信息。本... 古代玻璃及玻璃质材料的定量分析对于研究其制作年代及产地、原料的来源以及制作工艺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与电子探针(EMPA)、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EDX-SEM)等分析方法相比,LA-ICP-MS能够快速且准确地提供样品主次量及微量元素信息。本文对LA-ICP-MS古代玻璃元素定量分析中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认为:在193nm激光下玻璃标准NIST610和康宁玻璃标准之间基体差异造成的影响较小,而采用玻璃标准NIST610为外标结合基体归一化法的校正策略测定康宁标准结果表明,该策略能够准确反映不同类型古代玻璃材料中成分组成;实验中不同剥蚀模式的研究,有助于不同实验条件的建立,从而满足不同研究的需要。本次研究对出土样品进行了分析,为该制品的产源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玻璃材料 LA-ICP-MS 标准物质 基体效应 校正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玻璃与琉璃名实问题刍议 被引量:9
5
作者 李清临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26-630,共5页
中国有着悠久的玻璃制造史。历史上,对玻璃制品的称呼很不一致,曾先后出现过许多名称,而在同一时代也曾多名并存。在玻璃出现后,曾长期以琉璃一词来称呼之。但琉璃一词除指玻璃外,尚指天然玉石以及人工建筑构件。在宋代以前,玻璃一词也... 中国有着悠久的玻璃制造史。历史上,对玻璃制品的称呼很不一致,曾先后出现过许多名称,而在同一时代也曾多名并存。在玻璃出现后,曾长期以琉璃一词来称呼之。但琉璃一词除指玻璃外,尚指天然玉石以及人工建筑构件。在宋代以前,玻璃一词也曾指宝石,只是在宋代以后,玻璃才专指人工玻璃制品。而在目前,古代玻璃制品也同时有琉璃、料器、玻璃等不同称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玻璃 琉璃 称谓 含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BS在古代玻璃成分定量分析中的应用前景评价
6
作者 潘晓通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4年第2期8-8,共1页
关键词 LIBS 古代玻璃 成分定量分析 硅酸盐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出土的一批战国古玻璃样品化学成分的检测 被引量:25
7
作者 李青会 黄教珍 +1 位作者 李飞 干福熹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6年第2期8-13,共6页
对化学成分体系的确定是中国古代玻璃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用外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PIXE)、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ICP AES)等方法,对新疆、湖北、河南和重庆等地区出土的一批战国时期的玻璃珠(包含镶嵌玻璃珠)、... 对化学成分体系的确定是中国古代玻璃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用外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PIXE)、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ICP AES)等方法,对新疆、湖北、河南和重庆等地区出土的一批战国时期的玻璃珠(包含镶嵌玻璃珠)、玻璃璧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战国时期中国境内同时存在PbO BaOSiO2、K2O SiO2、Na2O CaO SiO2三种硅酸盐玻璃,分布的地域范围从中国的新疆东部一直到长江、黄河流域,以及南方的四川、贵州等地区。中国古代的PbO BaO SiO2和K2O SiO2玻璃在技术发展上应该具有密切联系。结合文献资料对这些玻璃的产地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XE 战国 中国古代玻璃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批河南出土东周至宋代玻璃器的无损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董俊卿 李青会 +3 位作者 干福熹 胡永庆 程永建 蒋宏杰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9-15,56,共8页
为探索古代中原地区早期玻璃器的技术起源、发展和成分体系,选取了河南新郑、南阳、荥阳和洛阳等地出土的一批东周至宋代的26件古代玻璃器及1件汉代釉陶器,利用外束PIXE和pXRF对其进行了无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代玻璃器的化学成... 为探索古代中原地区早期玻璃器的技术起源、发展和成分体系,选取了河南新郑、南阳、荥阳和洛阳等地出土的一批东周至宋代的26件古代玻璃器及1件汉代釉陶器,利用外束PIXE和pXRF对其进行了无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代玻璃器的化学成分体系存在一定差异。东周时期有Na2O-CaO-SiO2和PbO-BaO-SiO2两种体系;汉代有PbO-BaO-SiO2、PbO-SiO2和K2O-CaO-SiO23种体系;唐、宋时期则有Na2O-CaO-SiO2和PbO-K2O-SiO2两种体系。结合以往研究成果,讨论了器物来源、风化对定量分析的影响以及主要的着色离子等相关问题。其中,Na2O-CaO-SiO2体系玻璃为西方舶来品,其他系统的玻璃器为我国自制。由于表面风化,不同成分体系的古代玻璃都存在主要助熔剂的流失现象,流失程度与样品风化程度密切相关。这些玻璃的不同着色特征,与过渡金属元素密切相关。研究为探讨早期中外玻璃贸易和技术交流,以及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玻璃 化学成分体系 无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古玻璃璧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王步毅 王昌燧 +1 位作者 林淑钦 张庶元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75-77,共3页
安徽古玻璃璧分析王步毅,王昌燧,林淑钦,张庶元30多年来,我国20多个省和自治区都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古玻璃。近十年来,对古玻璃研究的科技人员日益增多,陆续发表了不少高水平的论文。与湖南、江苏等省不同,安徽出土的古玻璃甚... 安徽古玻璃璧分析王步毅,王昌燧,林淑钦,张庶元30多年来,我国20多个省和自治区都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古玻璃。近十年来,对古玻璃研究的科技人员日益增多,陆续发表了不少高水平的论文。与湖南、江苏等省不同,安徽出土的古玻璃甚少,迄今为此仅三至四处,研究工作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玻璃 铅钡玻璃 考古研究所 中国古代玻璃 西汉初期 X射线 安徽省 研究方法 研究概况 透射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兹别克斯坦拜松市拉巴特墓地出土珠饰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晨 刘松 +3 位作者 梁云 赵凤燕 李青会 王建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2-769,共8页
2017年—2018年度,中乌联合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拜松市拉巴特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墓葬94座,出土了丰富的遗迹遗物。考古学初步研究表明,该墓地为公元前2世纪末到公元2世纪的一处月氏文化墓地,文化因素丰富,为古代月氏文化面... 2017年—2018年度,中乌联合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拜松市拉巴特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墓葬94座,出土了丰富的遗迹遗物。考古学初步研究表明,该墓地为公元前2世纪末到公元2世纪的一处月氏文化墓地,文化因素丰富,为古代月氏文化面貌研究及北巴克特里亚地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古代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新资料。拉巴特墓地发掘中出土各类材质珠饰1 500余件,选取了其中典型人造硅酸盐质珠饰残样13件,采用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OM)、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EDXRF)、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SEM-EDS)、激光拉曼光谱(Raman)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科技分析,确定了这些人造硅酸盐质珠饰的材质属性和部分制作工艺相关信息,结合材质和工艺特点探讨了拉巴特墓地人造硅酸盐质珠饰可能的产地。结果表明,该遗址人造硅酸盐质珠饰包括富钠费昂斯、泡碱型钠钙玻璃、植物灰型钠钙玻璃、高镁钠钙玻璃、矿物碱型钠铝玻璃、植物灰型钠铝玻璃和钾玻璃等多种材质。其中,富钠费昂斯的产地与西亚有关;已分析出的六类玻璃产地涉及西亚、地中海周边、印度、巴基斯坦、中亚等多个地区。研究表明拉巴特墓地所处区域在公元前2世纪末期到公元2世纪文化面貌丰富,与西亚、地中海、南亚等地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人群间文化互动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巴特墓地 珠饰 费昂斯 古代玻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宝丰和新郑出土硅酸盐制品的无损分析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付强 赵虹霞 +2 位作者 董俊卿 李青会 胡永庆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7-262,共6页
无损分析是文物样品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中采用便携式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pXRF)和激光拉曼光谱仪(LRS),对河南宝丰和新郑出土的21件战国晚期到汉代的硅酸盐制品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和微区物相分析。依据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将样品... 无损分析是文物样品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中采用便携式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pXRF)和激光拉曼光谱仪(LRS),对河南宝丰和新郑出土的21件战国晚期到汉代的硅酸盐制品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和微区物相分析。依据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将样品划分为铅钡硅酸盐玻璃、钾硅酸盐玻璃、釉砂和铅钡釉砂四类分别进行讨论,并对样品的着色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利用激光拉曼光谱在部分蜻蜓眼和圆环珠蓝色颜料中检测到了中国蓝(BaCuSi4O10)、中国紫(BaCuSi2O6)和中国深蓝(BaCu2Si2O7),同时成功确定了部分样品中存在石英、方解石、碳酸铅、煅棕土、绿土等多种物相;结合考古研究资料,对这些样品的来源进行了简要讨论,其中本实验铅钡硅酸盐玻璃、钾硅酸盐玻璃耳珰和铅钡釉砂为我国自制,而另外1件釉砂可能属于舶来品,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原各地区间,以及中原与西域间有着广泛的文化技术交流。便携式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激光拉曼光谱仪的相互结合,能够提供硅酸盐制品的有效化学成分和结构信息,在文物科学分析中显示出特有的优势,为其考古研究提供有益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携式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 激光拉曼光谱 无损分析 古代玻璃 中国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马家塬战国墓地M4出土硅酸盐珠饰的科学分析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黄晓娟 严静 王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895-2900,共6页
结合X射线荧光光谱、拉曼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对甘肃马家塬战国墓地M4出土的11件装饰性硅酸盐珠饰进行了无损分析研究。依据分析结果将这些样品划分为钠钙硅酸盐玻璃、铅钡硅酸盐玻璃和釉砂三种类型。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钠钙硅酸盐... 结合X射线荧光光谱、拉曼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对甘肃马家塬战国墓地M4出土的11件装饰性硅酸盐珠饰进行了无损分析研究。依据分析结果将这些样品划分为钠钙硅酸盐玻璃、铅钡硅酸盐玻璃和釉砂三种类型。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钠钙硅酸盐蜻蜓眼玻璃珠的蓝色眼珠部分采用Co2+着色。拉曼光谱分析在铅钡体系硅酸盐样品中检测到了人工合成的硅酸钡铜系中国蓝和中国紫颜料,在钠钙蜻蜓眼玻璃的白色区域检测到了锑酸钙(CaSb2O6)乳浊剂/着色剂。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探讨了所分析样品的可能来源及其反映的早期文化和技术交流状况。含有中国蓝、中国紫的装饰性珠子的制作材料和工艺应当是受到当时秦人的影响。而钠钙蜻蜓眼珠的成分特点,又与新疆等西北地区出土的同类珠子有相似之处。可见西戎人在玻璃制作技术方面同时受到北方草原民族文化和秦文化的共同影响。这批样品中以泥芯和玻璃化材料共同组成的装饰珠子,可能是从釉砂珠向玻璃珠的过渡类型,这对于研究我国玻璃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荧光 激光拉曼光谱 中国蓝 釉砂 古代玻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