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代汉语语法教学实践——评《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
1
作者 翟雪艳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I0014-I0014,共1页
一、《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基本内容《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是古代汉语教学研究著作,该书收录了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方面的论文几十篇,分别从学有所本、方法经验、探究争鸣、学以致用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古代汉语课程发展中的闲境与出路。
关键词 古代汉语语法 教学与研究 教学实践 古代汉语教学 研究著作 学以致用 课程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四题
2
作者 林序达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94-101,共8页
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些原则问题,至今没有一致的意见.本文对语法与语义、共时与历时、普遍与特殊、现实与可能等问题,结合古代汉语语法,明确提出并阐述作者的看法.一、语法与语义语言是信息的载体.说话者把信息传递出来,听话者接受这些信息... 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些原则问题,至今没有一致的意见.本文对语法与语义、共时与历时、普遍与特殊、现实与可能等问题,结合古代汉语语法,明确提出并阐述作者的看法.一、语法与语义语言是信息的载体.说话者把信息传递出来,听话者接受这些信息,交相反复,达到交际和交流思想的目的.说话是个人生理和心理机能的错综复杂的活动,任何人的言语都要受个人意志和个人习惯等个人因素的影响,有其个性.可是千百万人的言语中,只要他们是讲同一种语言的,又必然存在着不依个人意志转移的共同的东西,这种从言语中抽取出来的共同的东西之总和,就叫做语言.正因为有这种共同的东西,语言才能完满地实现其信息载体的功能.语言作为信息载体,而且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如果没有内容,没有语义,那是不可想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才能 发展变化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语法意义 信息载体 关系意义 正确处理 语义 个人因素 个人意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力《古代汉语》有关语法问题商榷(上)
3
作者 廖振佑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92-97,共6页
解放前,高等学校并无古代汉语这门课程。古代汉语课的开设,只是50年代初期的事情。因此,一开始并没有一部统一的教材。王力先生主编的四大本《古代汉语》,是建国以后为这门课程统一编写的第一部大型教科书。该书从1962年陆续公开问世以... 解放前,高等学校并无古代汉语这门课程。古代汉语课的开设,只是50年代初期的事情。因此,一开始并没有一部统一的教材。王力先生主编的四大本《古代汉语》,是建国以后为这门课程统一编写的第一部大型教科书。该书从1962年陆续公开问世以来,便为世人所瞩目,并被许多高等学校采用作教材。这对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和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该书一开始就存在不少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汉语语法 语气词 问题商榷 文选注释 王力 常用词 指示代词 通论 汉语语法 系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汉语的使动句和意动句 被引量:2
4
作者 祝敏彻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1期88-91,共4页
自从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中提出古汉语中实词的“致动用和意动用”以来,我国出版的比较有影响的古代汉语语法书都接受了陈氏的这一学说。陈氏认为致动和意动是词类的活用,他是在“活用之实例”一章中讲述这个问题的。王力先生在他主... 自从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中提出古汉语中实词的“致动用和意动用”以来,我国出版的比较有影响的古代汉语语法书都接受了陈氏的这一学说。陈氏认为致动和意动是词类的活用,他是在“活用之实例”一章中讲述这个问题的。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吸取了陈氏的意见,也是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放在“词类的活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及物动词 形容词 古代汉语语法 使动用法 谓语中心词 使动词 意动用法 带宾语 主语 名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汉语复习释疑(上)
5
作者 朱振家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1998年第1期6-10,共5页
本学期教学内容:讲授11篇,12个知识通论,11组常用词;自学11篇选文,16首诗,8篇词,13组常用词及《词律》通论。《张巡守雍丘》、《黄冈竹楼记》由讲授改为自学;而《毛遂自荐》、《钴鉧潭西小丘记》则列为讲授篇章。不论讲授、自学,都要认... 本学期教学内容:讲授11篇,12个知识通论,11组常用词;自学11篇选文,16首诗,8篇词,13组常用词及《词律》通论。《张巡守雍丘》、《黄冈竹楼记》由讲授改为自学;而《毛遂自荐》、《钴鉧潭西小丘记》则列为讲授篇章。不论讲授、自学,都要认真复习,都属于考试范围。1 知识通论的复习本学期知识通论的结构,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继续学习古代汉语语法,主要是常用虚词及其相应句式。一是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古籍某一方面课题。二者形成统一的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汉语语法 综合运用 汉语被动句 常用词 介词结构 介宾词组 教学内容 复习 句式 通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汉语名词做状语的语义指向问题 被引量:1
6
作者 汤建军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3期75-79,共5页
目前出版的古代汉语语法论著和教材。很少论及名词做状语的语义指向问题。据笔者所知,只有周法高、杨树达和洪诚等学者简略论述或涉及过,但并未很明确深入地进行探讨,而弄清名词做状语的语义指向,无论对语法理论的探讨和语法教学或对阅... 目前出版的古代汉语语法论著和教材。很少论及名词做状语的语义指向问题。据笔者所知,只有周法高、杨树达和洪诚等学者简略论述或涉及过,但并未很明确深入地进行探讨,而弄清名词做状语的语义指向,无论对语法理论的探讨和语法教学或对阅读古书,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名词做状语的语义指向作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指向 名词状语 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指向宾语 主语 语法教学 语言现象 语法理论 杨树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力 《课程.教材.教法》 1981年第3期48-50,共3页
同志们: 我想在这个会上讲一讲关于汉语语法体系的问题。第一个问题,语法和语法体系;第二个问题,专家语法和学校语法;第三个问题,学校语法的基本要求;第四个问题,建立了学校语法以后。
关键词 语法体系 语法教学 专家语法 学校 讨论会 语法系统 开幕式 普通话 古代汉语语法 语法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动用法”中“使动词”的性质问题 被引量:4
8
作者 肖贤彬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2-144,共3页
关键词 性质问题 使动用法 使动词 古代汉语语法 语法概念 解释方法 自动词 形容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氏文通》的句读论 被引量:7
9
作者 沈锡伦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111-118,共8页
《马氏文通》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语法专著,它以拉丁语法为蓝本,从词法、句法两方面入手,对古代汉语语法作了全面的描写。《文通》的语法思想,特别是它的句读论,多有创建,对近百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现代汉语的一些... 《马氏文通》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语法专著,它以拉丁语法为蓝本,从词法、句法两方面入手,对古代汉语语法作了全面的描写。《文通》的语法思想,特别是它的句读论,多有创建,对近百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法概念,例如词类、助词、句子成分,语序,主谓谓语、连动式、兼语式等,都是渊源于《文通》而为我们现在所用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文通》是一部沟通古今的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作。弄清《文通》的句读论,对研究现代汉语语法,建立科学的汉语语法体系是有认识作用和借鉴意义的。本文的某些论述吸收了方家的研究成果,特此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文通 接读代字 代汉语法 中国语言学史 古代汉语语法 汉语语法研究 汉语语法 静字 语法体系 主谓谓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焉”字兼词说质疑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立军 王永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122-126,共5页
“焉”字兼词说产生以来,从之者甚众。不仅某些古代汉语语法专著及高校教材大张其说①,而且现行中学课本也广泛采用,影响非浅。似乎“焉”为兼词已成为无可争辩之事实。而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未必就是定论,还有必要进一步商讨。一、从“... “焉”字兼词说产生以来,从之者甚众。不仅某些古代汉语语法专著及高校教材大张其说①,而且现行中学课本也广泛采用,影响非浅。似乎“焉”为兼词已成为无可争辩之事实。而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未必就是定论,还有必要进一步商讨。一、从“焉”字兼词说的根基看“焉”字兼词说主要有三种,即:兼“于之(于是、于此)”、兼“于何”、兼“于其间”。三者都是以训诂材料为其立说的基础的。主张“焉”兼“于之”者以杨树达《词诠》为代表,该说直接源自《马氏文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兼词 马氏文通 古代汉语语法 汉语语法 高校教材 训诂材料 介宾结构 说者 杨树达 经传释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析“何以……为”句式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启庭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3期100-103,123,共5页
阅读先秦古籍常常会遇到“何以……为”的句式。例如: (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吾何以天下为?(《庄子·逍遥游》) (3)然则,又何以兵为?
关键词 前置宾语 句式 先秦古籍 名词性词组 句尾语气词 疑问代词 介词结构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先秦汉语 句法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判断句三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余亮 邓明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1995年第6期35-36,共2页
判断句是古汉语教材和语法专著必讲的内容,然纵观各家著述,在有些问题上似乎还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一、名词谓语句与判断句 在论及什么叫判断句时,有时著者只说明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就是判断句,有的著者则在“名词谓语句”... 判断句是古汉语教材和语法专著必讲的内容,然纵观各家著述,在有些问题上似乎还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一、名词谓语句与判断句 在论及什么叫判断句时,有时著者只说明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就是判断句,有的著者则在“名词谓语句”这一节里只讲判断句,似乎名词谓语句就是判断句,但事实并非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断句的活用 名词谓语句 名词性成分 名词性词组 主语 古代汉语语法 指示代词 句子 汉语教材 语气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13
作者 赵廷琛 《齐鲁学刊》 CSSCI 1990年第2期127-129,共3页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两个术语起源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出版的陈承泽《国文法草创》,在这一著作中陈氏首创“致动用”和“意动用”之说,并且对它们做了比较明确的阐述。此书在讲“本用活用问题”时说:“人于物得变易之、或造成之,...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两个术语起源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出版的陈承泽《国文法草创》,在这一著作中陈氏首创“致动用”和“意动用”之说,并且对它们做了比较明确的阐述。此书在讲“本用活用问题”时说:“人于物得变易之、或造成之,于是乎别生一种之他动,如‘天下遂从而君之’之‘君’字,是为致动用。”又说句类活用表示“认之为”之意者谓之意动用,如韩愈文中“诸侯用夷礼则夷之”中第二“夷”字、“彼白而我白之”中第二“白”字皆为意动用。嗣后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改称为“使动式”和“意动式”,再往后杨树达先生在《高等国文法》中又改称为“致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词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 新著国语文法 古代汉语语法 宾语 黎锦熙 杨树达 术语 史记 句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道芷阳间行”的答疑
14
作者 若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2期96-8,共2页
广东龙门中学王启鹏问:高中语文《鸿门宴》一课的习题说,“道芷阳间行”中的“间”是“名词作状语”,对不对?词典上把“间”释为“秘密地”,是不是应该把“间”看成形容词?
关键词 芷阳 间行 “间” 名词作状语 间步 词类活用 形容词 副词 阳间 古代汉语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文今译与图书质量
15
作者 汪鹏生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7期54-54,共1页
古文今译与图书质量汪鹏生近几年来,在出版界,由于受传统文化热的影响,图书市场上古文今译的图书蜂拥而出,文白对照的《老子》、《庄子》、《史记》、《资治通鉴人《容斋随笔》等一次又一次地被不同的出版社以各种不同的包装形式推... 古文今译与图书质量汪鹏生近几年来,在出版界,由于受传统文化热的影响,图书市场上古文今译的图书蜂拥而出,文白对照的《老子》、《庄子》、《史记》、《资治通鉴人《容斋随笔》等一次又一次地被不同的出版社以各种不同的包装形式推向市场,甚至连煌煌数百万言的《二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今译 古今字 图书质量 图书市场 中国古代 《说文解字》 《庄子·齐物论》 古代汉语语法 代汉语法 《二十二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家介绍
16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1期2-2,共1页
唐启运教授唐启运教授,男,1929年12月生,广东电白县人.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195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专业毕业后,于华南师范大学任教至今.曾任中文系主任.兼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修辞学会常务理事... 唐启运教授唐启运教授,男,1929年12月生,广东电白县人.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195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专业毕业后,于华南师范大学任教至今.曾任中文系主任.兼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修辞学会常务理事、广东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语文月刊》主编、广东高考语文标准化考试研究室主任等.唐启运教授30多年来一直从事于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讲授过《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语法研究》、《语言学理论与中国语言学史》、《马氏文通研究》、《修辞学》、《古今语法比较研究》、《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主要著作有《句子成分论析》(1980年,上海教育出版社)、《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概说》(1981年,广东人民出版社)、《毛泽东语言学习札记》(196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和《汉语虚词词典》、《古代汉语虚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语言学史 华南师范大学 辩证法 中文系 教授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 古代汉语虚词 语文标准 副会长 广东高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硕鼠”“伐檀”两篇的解释
17
作者 傅子东 《人文杂志》 1957年第2期49-51,共3页
前言我写古代汉语语法,举的例子尽可能从原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里搜求,经验证明学生文言底子不夠好,理解困难;于是先后由学生翻译散文部分,经我修改,并另附加注释,韵文部分则由我将其中不易懂的词句,分别解说。这些解说,有些是我的不成... 前言我写古代汉语语法,举的例子尽可能从原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里搜求,经验证明学生文言底子不夠好,理解困难;于是先后由学生翻译散文部分,经我修改,并另附加注释,韵文部分则由我将其中不易懂的词句,分别解说。这些解说,有些是我的不成熟的意见。现商得人文杂志的同意先行发表诗经“硕鼠”“伐檀”两篇的解释;如它们对高中教师能有一点帮助,将再与人文杂志商量陆续发表其他解释文或翻译文,仍然以高中语文课本选录的为限。至新高中语文课本上其他文章,据我的工作计划,将加注释或翻译或图解(如信陵君列传等)以后也可能发表,如高中教师需要的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文言文 信陵君 散文 郑笺 孟子 历史环境 语文课本 词句 古代汉语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