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代情诗对诗教、理学的反叛
1
作者 李勤印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55-61,共7页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核心是诗教。诗教偏重理性,强调情感的节制和净化,其美学宗旨是以温厚和平,怨不怒、哀不伤、乐不淫为致思始点。《礼记》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核心是诗教。诗教偏重理性,强调情感的节制和净化,其美学宗旨是以温厚和平,怨不怒、哀不伤、乐不淫为致思始点。《礼记》云:“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情诗 诗教 《春秋》教 温柔敦厚 诗歌理论 温厚和平 《诗》教 理学 《礼记》 中国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爱情诗翻译选本在西方世界的传播
2
作者 李松 舒萌之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4,共11页
近两百年以来西方世界翻译和出版了不少中国古代爱情诗。西方编选者以自己的诗学标准对中国诗歌文本进行选择、翻译和阐释,以翻译选本的方式呈现,使其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爱情诗翻译选本在西方世界的译介、传播和接受涉及如... 近两百年以来西方世界翻译和出版了不少中国古代爱情诗。西方编选者以自己的诗学标准对中国诗歌文本进行选择、翻译和阐释,以翻译选本的方式呈现,使其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爱情诗翻译选本在西方世界的译介、传播和接受涉及如下问题:输入者的时代环境、编选者的情感差异、接受者的美学取向、中西方的伦理歧异以及不同文化系统的性别认同。分析编选者主体对中国古代爱情诗的阐释依据,剖析具体文学文本与文化现象背后的跨文化传播机理,可以为中国文化的跨文化阐释提供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情诗 翻译选本 性别认同 跨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犀一点情无限 蓬山万重梦难圆——论中国古代爱情诗的缺憾美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洁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4-118,共5页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诗歌创作的永恒主题。然而,在我国“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时代,爱情从未获得过应有的地位,反映爱情的诗歌也因此受压抑被扭曲。“男弱女强”的爱情模式,“男子作闺音”的主体错位,“好梦难圆”的悲剧情...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诗歌创作的永恒主题。然而,在我国“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时代,爱情从未获得过应有的地位,反映爱情的诗歌也因此受压抑被扭曲。“男弱女强”的爱情模式,“男子作闺音”的主体错位,“好梦难圆”的悲剧情结,这些独有的特征为我国古代爱情诗带来一种特有的缺憾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情诗 爱情模式 主体错位 悲剧情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叙事性研究——以唐(诗)绝句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微微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15-217,共3页
以唐(诗)绝句为考察对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叙事性进行比较深入而细致的分析。首先应该对叙事的概念作符合中国国情的重新审视,当代中国的文学理论对叙事诗与抒情诗的界定含糊不清,因而不符合中国古代诗歌的实... 以唐(诗)绝句为考察对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叙事性进行比较深入而细致的分析。首先应该对叙事的概念作符合中国国情的重新审视,当代中国的文学理论对叙事诗与抒情诗的界定含糊不清,因而不符合中国古代诗歌的实际。其理论根源在于对西方文学理论的误用。在此基础上,应该对中国的叙事概念进行重新界定,以便为绝句的叙事性研究奠定基础。基于故事情节完整性,可以给绝句划分为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叙述故事片段的两大类别。通过对绝句这样一种抒情诗体的叙事性的研究,可以重新认识中国古代抒情诗的民族特色并重新确立中国古代抒情诗阅读与欣赏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情诗 唐(诗)绝句 叙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格尔的抒情诗美学与中国古代抒情诗美学的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蓝华增 《文艺理论研究》 1985年第4期89-94,共6页
读黑格尔《美学》,发现他的抒情诗美学:内容上以“意象”为中心审美范畴,表现上以“显喻”“隐喻”为手段这一基本点,同中国古代抒情诗美学:内容上以“意境”为中心审美范畴,表现上以“比”“兴”为手段这一基本点,二者之间有着许多近... 读黑格尔《美学》,发现他的抒情诗美学:内容上以“意象”为中心审美范畴,表现上以“显喻”“隐喻”为手段这一基本点,同中国古代抒情诗美学:内容上以“意境”为中心审美范畴,表现上以“比”“兴”为手段这一基本点,二者之间有着许多近似之处,所使用的概念也较为切近。但是,由于这两个抒情诗美学体系所赖以产生的民族和历史的背景不同,二者的理论内涵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诗学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还,是以叙事为主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情诗 意象 美学 审美范畴 浪漫主义 柏拉图 西方抒情诗 艺术境界 浪漫型 黑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诗论意境说的美学、哲学和历史学 被引量:2
6
作者 蓝华增 《文艺理论研究》 1986年第6期55-62,共8页
要真正理解中国古代诗论意境说的深刻意义和来龙去脉,必须对它进行美学——哲学——历史学的全方位考察,首先抓住其美学意义的核心问题,然后剖析它的哲学思想根源,最后深入到历史学中去考察它产生的土壤。这样,我们才能对这一中国诗学... 要真正理解中国古代诗论意境说的深刻意义和来龙去脉,必须对它进行美学——哲学——历史学的全方位考察,首先抓住其美学意义的核心问题,然后剖析它的哲学思想根源,最后深入到历史学中去考察它产生的土壤。这样,我们才能对这一中国诗学的基本问题、审美中心和最高成就作出透视。一、美学意境是由“意”和“境”这两个对立面构成的,这是西方和中国古典美学作为艺术和美的本质性范畴“意象”所包含的“意”和“象”二元的东方诗美学升华.中国古代诗论对这一范畴中客体的一元,除称为“象”外,更多的是称为“景”和“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情诗 意境说 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中国诗论 古代诗论 美学意境 儒家思想 中国古典美学 美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