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美封闭与审美残缺──古代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规定 被引量:2
1
作者 邹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40-145,共6页
关键词 古代审美意识 人性结构 审美残缺 审美封闭 感性意欲 理性抑制 实体化 古代 主体性 理性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动力推进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变迁
2
作者 朱志荣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51-251,共1页
朱志荣撰文《论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变迁的动因》指出,多元动力推进了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变迁发展,从植根于民间自发萌生的具体通俗审美趣味,再自觉地上升雅化,并由雅俗互动积极地推进审美趣味的丰富与发展。雅俗互动本身增强了审美趣味的... 朱志荣撰文《论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变迁的动因》指出,多元动力推进了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变迁发展,从植根于民间自发萌生的具体通俗审美趣味,再自觉地上升雅化,并由雅俗互动积极地推进审美趣味的丰富与发展。雅俗互动本身增强了审美趣味的活力,也间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中国广袤地域中所存在的南北差异,给我们的审美趣味提供了丰富性和多样性,南北间的相互借鉴、相互交融,既有利于各自鲜明特色的深入发展和成熟,也有利于推进审美意识整体的深化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动力 中国 古代审美意识 发展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现与模仿的历史差异——审美意识的重新区分与选择 被引量:2
3
作者 邹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22-128,159,共8页
模仿和再现是两个具有深刻历史差异的美学范畴。模仿与古代人性结构和古代审美意识相关,再现则是人性结构和审美意识在现代条件下发生历史变动的产物。除了再现的现象化或生活原生态的真实呈现,社会生活无法以其他方式进入现代审美视... 模仿和再现是两个具有深刻历史差异的美学范畴。模仿与古代人性结构和古代审美意识相关,再现则是人性结构和审美意识在现代条件下发生历史变动的产物。除了再现的现象化或生活原生态的真实呈现,社会生活无法以其他方式进入现代审美视野。中国现代审美意识在发展客观再现方面始终处在不完善的状态,它不是以传统的抒情写意排斥客观再现,就是以西方古代的客观模仿歪曲再现,这直接表明了中国现代社会生活在审美意识中被轻视、疏远、拒斥的状态。因此,以现象化为审美特征的客观再现,对于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来说就不是一个审美倾向的选择问题,不是从西方美学借鉴什么的问题,更不是抒情写意为上品、客观再现为下品的狭隘比较的问题。它的状态直接关系到中国现代审美意识发展的全局,关系到中国美学当前和未来的历史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审美意识 人性结构 客观模仿 客观再现 社会生活 历史差异 审美关系 抒情写意 现代审美意识 社会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残缺与古代审美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邹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68-73,共6页
关键词 审美关系 审美活动 审美残缺 中国古代 意志实践 实践关系 伦理实践 古代审美意识 重伦理 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骨文审美意识浅探 被引量:3
5
作者 毛宣国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14,共7页
甲骨文作为中国上古文化的真实镜像 ,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识 :(一 ) ,甲骨造字以“象形”为基础 ,这不仅奠定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而且影响到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的形成。 (二 ) ,从甲骨文起汉字构形就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人... 甲骨文作为中国上古文化的真实镜像 ,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识 :(一 ) ,甲骨造字以“象形”为基础 ,这不仅奠定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而且影响到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的形成。 (二 ) ,从甲骨文起汉字构形就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人文精神意蕴 ,从中可见中国古代艺术精神形成的某些特点。 (三 )甲骨文单字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审美意识有助于认识中国原初和商周时期审美意识的发生。 (四 ) ,甲骨文字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起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中国古代审美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倾直觉与动态观照─—审美意识的历史更新 被引量:1
6
作者 邹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93-99,共7页
外倾直觉与动态观照─—审美意识的历史更新邹华人性结构的主体化(理性回归与感性回升)引发了古代审美意识的解体过程,同时也形成了克服其残缺和封闭两种特性的审美转换机制,即不可能出现在古代的审美弥合与审美扩张.“这表明,审... 外倾直觉与动态观照─—审美意识的历史更新邹华人性结构的主体化(理性回归与感性回升)引发了古代审美意识的解体过程,同时也形成了克服其残缺和封闭两种特性的审美转换机制,即不可能出现在古代的审美弥合与审美扩张.“这表明,审美关系的重心已经从客体转移到了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观 主观倾向 古代审美意识 生活原生态 审美认知 情感体验 审美特性 现代审美意识 审美直觉 生活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和谐:原初狭隘的审美境界
7
作者 邹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4-12,96,共10页
古代审美意识的闭合状态是古代人性结构感性与理性抑制性关联的审美转化。在微观的美感经验上,这种闭合状态在现为单纯舒缓、稳定有序的感应模式,在审美方式上导致了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封闭性融合,而在宏观的审美理想上,则形成了... 古代审美意识的闭合状态是古代人性结构感性与理性抑制性关联的审美转化。在微观的美感经验上,这种闭合状态在现为单纯舒缓、稳定有序的感应模式,在审美方式上导致了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封闭性融合,而在宏观的审美理想上,则形成了对中和美的追求。和谐是覆盖着整个古代历史阶段的最高最普遍的审美理想,古代人的艺术创造和美学思考便是这种理想的体现。本文首先提出古代审美理想的非主体性和形成演变问题,然后分别论及审美感受和审美方式的古代特点。全文不仅揭示了古代美的基质,而且为寻求到当代审美理想更新和转换的历史参照作了新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崇高 古代审美意识 审美理想 理性观念 人性结构 审美特性 古代 感性 情感表现 审美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弥合与审美扩张──现代美历史生成的两种机制
8
作者 邹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7,共7页
审美弥合与审美扩张这两个概念,是与古代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规定──审美残缺和审美封闭相对应的。审美残缺导致古代审美活动急近的功利性;审美封闭则表现为高远空灵的状态。古代美就是在这两种机制的调控下形成的。而审美弥合是指现... 审美弥合与审美扩张这两个概念,是与古代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规定──审美残缺和审美封闭相对应的。审美残缺导致古代审美活动急近的功利性;审美封闭则表现为高远空灵的状态。古代美就是在这两种机制的调控下形成的。而审美弥合是指现代审美意识对古代审美残缺的克服,它有能力使善和真在审美特性的阈限内转化为美;审美扩张则是对古代审美封闭的突破,它推动审美活动向人的内外两个世界扩展,表现为审美限定下的两极扩张。在这种机制作用下,美的生成展现出与古代不同的历史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封闭 审美残缺 审美弥合 审美扩张 古代审美意识 现代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诞:现代艺术的审美错位
9
作者 邹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6-132,共7页
荒诞是美学发展进入20世纪后形成的重要范畴。它的形成有两个根源。一个是近代以来打破古代审美封闭的两极对峙,即以认知再现为主导的外倾直觉,与以意欲表现为主导的动态观照的对峙互动。这种两极对峙是近代以来审美意识发展的基本... 荒诞是美学发展进入20世纪后形成的重要范畴。它的形成有两个根源。一个是近代以来打破古代审美封闭的两极对峙,即以认知再现为主导的外倾直觉,与以意欲表现为主导的动态观照的对峙互动。这种两极对峙是近代以来审美意识发展的基本态势。第二个根源是动态观照的错位,即意欲表现离开它原本对应着的自然物象,而转向与社会人生的对应。在这种对应中,动态观照以其主观化和抽象化的双重方式,将生动具体的社会人生,处理为僵直变形、扭曲夸张的形态,形成了现代艺术的特殊表现力,展现了现代人对美的更多样、更广泛的追求和对美与人的关系的更深入、更复杂的理解。本文分析了荒诞产生的上述根源、以及荒诞艺术的审美效应,同时特别强调了外倾直觉对社会人生的完整把握,及其作为荒诞的深层基础的美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现代艺术 动态观 审美扩张 古代审美意识 表现艺术 抽象化 社会美 现代审美意识 现象化再现 社会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裂变的逻辑复制
10
作者 邹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9-53,共5页
美的感性呈现不能离开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状态。这种现象,反倒证明了理论思维突破惯常经验而探究其内在机制的必要性。因为人性结构作为由感性和理性两个基本方面合成的主体状态,其结构的规定不仅是思维的和认识的,同时也是实践的和... 美的感性呈现不能离开人的主观感受和心理状态。这种现象,反倒证明了理论思维突破惯常经验而探究其内在机制的必要性。因为人性结构作为由感性和理性两个基本方面合成的主体状态,其结构的规定不仅是思维的和认识的,同时也是实践的和欲求的。因此,在审美活动中,主体状态才从认知或意欲的片面性升华到自由的境界。然而,人性结构总是具体的,感性只能作为个体的人的感性存在于一定的历史现实中,而偏重社会的理性则不能脱离感性又具有普遍化的倾向。所以,必须把审美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美的形态,五放到一定的历史范畴中来进行研究。本文正是在辩证逻辑的指导下,坚持和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法则,简洁概括地揭示了人性结构封闭、狭隘的古代人。从审美意识偏重于中和,向现代人追求崇高的裂变中所蕴含的普遍原理和一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结构 古代审美意识 社会美 自然美 审美封闭 感性意欲 认识论 审美扩张 审美残缺 现代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艺术与古典主义
11
作者 邹华 《求是学刊》 CSSCI 1997年第5期86-90,共5页
古典艺术与古典主义邹华古代艺术是古代审美意识的物态化,它集中体现着古代审美关系中对应双方的特点,审美意识的残缺与封闭及其与美的形态的关系,都在古代艺术中得到熔铸和升华。我们对古代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相互关联的问... 古典艺术与古典主义邹华古代艺术是古代审美意识的物态化,它集中体现着古代审美关系中对应双方的特点,审美意识的残缺与封闭及其与美的形态的关系,都在古代艺术中得到熔铸和升华。我们对古代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第一,审美关系对实践的依附以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艺术 客观模仿 古代审美意识 古典艺术 古典主义 社会美 自然美 审美封闭 实践需求 道德内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与崇高的历史转换
12
作者 邹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3-9,共7页
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通过论述古代审美关系与和谐美向现代审美关系与崇高美的转换过程,揭示了“和谐”与“崇高”这对不同审美范畴各自的历史内涵及其联系,进而指出中国近百年来美学发展的进程,“仍然是一段古代美学与现代美学复杂... 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通过论述古代审美关系与和谐美向现代审美关系与崇高美的转换过程,揭示了“和谐”与“崇高”这对不同审美范畴各自的历史内涵及其联系,进而指出中国近百年来美学发展的进程,“仍然是一段古代美学与现代美学复杂交织的历史”;而中国现代美学要摆脱这种由于交织而经常使自己“处于停滞徘徊的困境”,就“应当在美学范畴体系上更新和发展崇高”,“从而完成和谐与崇高的转换,完成推动中国美学从古代走向现代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与理性 审美关系 审美理想 中国现代美学 古代美学 崇高美 美学思想 中国美学 古代审美意识 美学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