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人类活动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以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为例 被引量:15
1
作者 查理思 吴克宁 +2 位作者 冯力威 王文静 鞠兵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50-859,共10页
选择在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内,分别选取一个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文化剖面)和没有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自然剖面),通过分析和比较两个剖面中炭屑、各种氧化物含量和土壤发育指标数值,研究古人类活动对土壤发... 选择在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内,分别选取一个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文化剖面)和没有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自然剖面),通过分析和比较两个剖面中炭屑、各种氧化物含量和土壤发育指标数值,研究古人类活动对土壤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古人类用火形成的灰烬层中,炭屑含量达到最大值2.38×105粒g-1,约为自然剖面最高值的12.35倍,这使得Si O2、Al2O3、Fe2O3、K2O、Mg O和Na2O含量相对减少,均达到最小值,而Ca O、Mn O含量达到最大值,表明古人类用火产生大量含Ca和Mn物质;而在古人类居住形成的文化层中,除Si O2几乎无变化外,其余物质均出现最大值或达到波峰,表明古人类居住活动有利于各种氧化物的富集。文化剖面发育指标数值总体高于自然剖面,在文化剖面内,文化层和灰烬层的上覆和下伏自然土层中各种元素物质含量基本相同,表明古人类活动阻碍了各种元素物质向下迁移和聚集,使下伏自然土层保持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由此推测古人类活动基本阻碍了土壤发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发育 古人类活动 仰韶村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辽瓦店遗址地层中多元素指标对古人类活动的记录 被引量:9
2
作者 李中轩 朱诚 +3 位作者 王然 欧阳杰 张广胜 马春梅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3-118,共6页
用ICP-AES和XRF方法测试了湖北辽瓦店遗址T0709地层中对人类活动有指示意义的元素含量,恢复了夏代以来遗址地层记录的人类活动特征:(1)夏代文化层(250~325cm)时期是整个剖面的最湿热阶段,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干扰相对有限,生态系统良好... 用ICP-AES和XRF方法测试了湖北辽瓦店遗址T0709地层中对人类活动有指示意义的元素含量,恢复了夏代以来遗址地层记录的人类活动特征:(1)夏代文化层(250~325cm)时期是整个剖面的最湿热阶段,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干扰相对有限,生态系统良好。(2)东周文化层下段(205~250cm)仍是相对湿热的环境,磁化率大幅上升,人类活动的强度加大。其中220cm处的K、Mn、Sr、Ba含量骤降,说明该层段可能因自然灾害等原因曾被废弃。而在205cm处地层中8种元素的含量快速升高,表明在下东周文化层中期人类活动异常频繁。东周文化层上段(120~205cm)气候变冷、风化作用减弱,Pb含量的异常和Cu含量高值暗示遗址有青铜器制造活动的遗迹。(3)明清文化层(70~120cm)时期气候干冷。本期地层中除Cu含量无显著变化外,Ba、Ca、P、Pb、Sr、Mn、K均有高值层位,而且本层位磁化率较高,这表明该时期人类活动的繁荣。同时,本层中含有陶片和瓷片以及较高的Pb含量,说明遗址在明清时期曾有瓷器作坊的历史;而Cu含量的低值则表明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已丧失了原有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素指标 古人类活动 辽瓦店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新世时期古水土流失与古人类活动相互影响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杨晓燕 袁仁茂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14,共4页
对全新世古水土流失与古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讨论和实践。借鉴第四纪环境学的研究手段 ,利用古人类活动区域周围的河流、湖泊沉积物及坡脚堆积物 ,可以获得古水土流失的信息 :在一定条件下 ,沉积物中孢粉数量的减少或草本... 对全新世古水土流失与古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讨论和实践。借鉴第四纪环境学的研究手段 ,利用古人类活动区域周围的河流、湖泊沉积物及坡脚堆积物 ,可以获得古水土流失的信息 :在一定条件下 ,沉积物中孢粉数量的减少或草本植被的相对增加、磁化率的增大、迁移能力较弱的元素及化合物在沉积物中的富集 ,或沉积物分选差、粒度增大等 ,都可能指示着古水土流失的发生。通过对辽西大凌河剖面的孢粉分析 ,指出红山文化遗址堆积较薄且分布稀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水土流失 古人类活动 全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门峡盆地第四纪古地理演变与古人类活动 被引量:1
4
作者 冯兴祥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S1期55-64,共10页
三门峡盆地位居黄河中游,环境的演进与古人类的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早更新世,三门峡盆地为湖盆区,在盆边林缘地带发展了西侯度文化;中更新世,盆地内山前洪积扇面积扩大,湖盆缩小,扇前近水地带发展了匼河一丁村文化;晚更新世,湖水消失,黄... 三门峡盆地位居黄河中游,环境的演进与古人类的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早更新世,三门峡盆地为湖盆区,在盆边林缘地带发展了西侯度文化;中更新世,盆地内山前洪积扇面积扩大,湖盆缩小,扇前近水地带发展了匼河一丁村文化;晚更新世,湖水消失,黄河出现,黄土堆积的山麓与河谷两岸阶地上,发展了许家窑文化;全新世,大陆性季风明显,黄土丘陵与河谷阶地区发展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现代人类社会历史。可见,盆地区古人类活动历史已长达200万年左右。而且,人类的发展迁徙与古地理环境的演进也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理环境 古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祁漫塔格地区发现古人类活动遗迹
5
作者 拜永山 王进寿 +2 位作者 常革红 索生飞 谈生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69-370,共2页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祁漫塔格地区 古人类活动遗迹 环境变迁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地区古人类演化及环境变迁研究
6
作者 王华 杨琰 张会领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9期205-208,共4页
桂林地区曾是古人类活动活跃的地区,据可以断代的古人类洞穴遗址统计,发现桂北地区大部分的洞穴遗址其年代的下限都在距今约7000a左右,此后古人类离开了洞穴,史前文化也随之发生了重要改变。影响古人类演化的因素有很多,究竟是什... 桂林地区曾是古人类活动活跃的地区,据可以断代的古人类洞穴遗址统计,发现桂北地区大部分的洞穴遗址其年代的下限都在距今约7000a左右,此后古人类离开了洞穴,史前文化也随之发生了重要改变。影响古人类演化的因素有很多,究竟是什么原因驱使古人类离开洞穴,改变生活习性,这一问题一直都是困扰考古学界的难题。本文通过研究桂北地区洞穴遗址的堆积特点,结合洞穴沉积-堆积物的特征及其孢粉记录的古气候信息,探讨了季风气候变化对桂林地区古气候变化的影响作用和气候演变历史,揭示了桂林地区全新世以来的季风气候变化时间序列和突变事件以及对古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距今7000a左右为中全新世气候适宜期,东亚夏季风强盛,气温升高,桂林地区的降雨增多,一方面由于地下河水位升高,淹没了穴居洞穴,其次是由于降雨增多,导致洞穴湿度增大,从而迫使古人类搬出洞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人类 古气候 洞穴 桂林 桂林地区 人类演化 环境变迁 古人类活动 古气候变化 洞穴遗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口店田园洞MIS3阶段古人类生存环境 被引量:9
7
作者 李潇丽 张双权 +3 位作者 魏明瑞 高立红 王波 赵翠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3-140,共8页
周口店田园洞遗址是2001年新发现的一处重要的更新世晚期古人类遗址,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时间发生在40-38.5kaBP前,属MIS3阶段。对田园洞洞穴堆积物的哺乳动物群、磁化率、黏土矿物和氧化物等进行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 周口店田园洞遗址是2001年新发现的一处重要的更新世晚期古人类遗址,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时间发生在40-38.5kaBP前,属MIS3阶段。对田园洞洞穴堆积物的哺乳动物群、磁化率、黏土矿物和氧化物等进行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田园洞堆积物总体上为在重力作用下,洞穴围岩崩塌充填而成;洞穴发育和充填经过了洞穴发育一快速充填—稳定沉积—充填完成4个阶段,对应的气候环境经历了冷湿温暖干冷温暖湿润的变化过程。古人类活动于快速充填期,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利于古人类生存活动。田园洞古人类生存环境研究对揭示北京周口店地区MIS3阶段古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背景 古人类活动 MIS3阶段 田园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钙华板^(14)C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华 张会领 +2 位作者 涂林玲 覃嘉铭 冯玉梅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3-336,共4页
甑皮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保存较完整的一个人类洞穴遗址,距今有8.0~12.0ka的历史。本文通过对洞穴遗址钙华板14C年代的测定,并对比了遗址内贝壳和木炭的14C年代。初步论证了钙华板14C年代的可靠性,并探讨甑皮岩古人类活动及穴居的最后年... 甑皮岩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保存较完整的一个人类洞穴遗址,距今有8.0~12.0ka的历史。本文通过对洞穴遗址钙华板14C年代的测定,并对比了遗址内贝壳和木炭的14C年代。初步论证了钙华板14C年代的可靠性,并探讨甑皮岩古人类活动及穴居的最后年代为6.6kaBP。通过对钙华板14C年代研究为遗址洞穴地层的划分提供了新的年代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年代 甑皮岩 洞穴遗址 钙华板 ^14C 年代学 钙华 古人类活动 桂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樵山茶史考略 被引量:2
9
作者 吴建新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34-235,共2页
关键词 西樵山 南海 茶史 古人类活动 新石器时代 远古时期 唐宋时代 旅游胜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言
10
作者 高抒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共1页
河口与海岸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广义的海岸带向陆可达海洋因素(如潮汐、台风、海陆风等)能够显著影响的界限,向海延伸至大陆架边缘,占地球表面积的15%~20%。从全球范围来看,河口海岸区域集聚了超过一半的人口和七成以上的大城... 河口与海岸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广义的海岸带向陆可达海洋因素(如潮汐、台风、海陆风等)能够显著影响的界限,向海延伸至大陆架边缘,占地球表面积的15%~20%。从全球范围来看,河口海岸区域集聚了超过一半的人口和七成以上的大城市,不仅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也是自古人类活动、文化繁盛的区域。在我国,东部沿海省市经济相对发达,而最发达的地方又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少数大河三角洲和滨海之地。近年来,由于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突出,河口海岸发生了显著的系统状态转换,原先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需要进行调整。按照系统分析的观点,新的系统状态必然要有新的应对方法,而目前提出的对策就是河口海岸蓝图重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地带 世界经济发展 河口海岸 古人类活动 状态转换 应对方法 京津唐 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仰韶村遗址不同功能区土壤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查理思 吴克宁 +1 位作者 庄大昌 姜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00-507,共8页
为全面了解仰韶文化时期古人类不同活动内容和程度,在仰韶村遗址内分别采集古人类遗址不同功能区(地基、饮食、瓮棺、陶窑)和未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自然剖面)土样,进行色度、磁化率、颗粒组成、游离铁、矿质全量、土壤微... 为全面了解仰韶文化时期古人类不同活动内容和程度,在仰韶村遗址内分别采集古人类遗址不同功能区(地基、饮食、瓮棺、陶窑)和未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自然剖面)土样,进行色度、磁化率、颗粒组成、游离铁、矿质全量、土壤微形态分析,通过与自然剖面数据比较,获知古人类不同活动对土壤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在地基区,黏粒含量最高,CaO含量较高,P含量最高,土壤微形态显示了古人类在石灰面中加入多种不同的集料。在饮食区,土壤微形态显示炭屑含量丰富,且排列呈现一定方向。在瓮棺区,χfd为最大值,游离铁和游离度均为最大值。在陶窑区,χlf为最大值,P含量较高,土壤微形态显示经过高温煅烧。结论表明,古人类选择黏土和石灰混合铺设地面,长期居住产生大量含磷物质;古人类长期在饮食区烹煮食物,并对灰烬进行清理;瓮棺中的尸体在腐烂过程中,由于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参与,不仅增加土壤细颗粒,还促进了土壤发育;古人类烧制陶器时,可能将生活垃圾进行燃烧,因此P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特征 古人类活动 仰韶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现的邱北、麻栗坡原始崖画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天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1期82-83,共2页
一九八三年六月,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开展了文物普查,先后对新发现的麻栗坡县大王岩崖画和丘北县狮子山洞穴崖画进行了勘查。同年十月,省博物馆在州、县有关部门协助下,对这两处崖画进行了调查、勘测、临摹和拍摄工作,并在大王岩崖画(下... 一九八三年六月,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开展了文物普查,先后对新发现的麻栗坡县大王岩崖画和丘北县狮子山洞穴崖画进行了勘查。同年十月,省博物馆在州、县有关部门协助下,对这两处崖画进行了调查、勘测、临摹和拍摄工作,并在大王岩崖画(下称Ⅰ号点)右侧二十多米处,发现另一新的崖画点(下称Ⅱ号点)。这一发现给我国崖画艺术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也为我国的民族史、农牧史和美术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崖画 麻栗坡县 新发现 狮子山 岩崖 赤铁矿粉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农牧史 鲵鱼 古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灵人”发现区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几个问题
13
作者 巴志刚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S1期50-54,共5页
80年代后期,我们在豫西地区进行地质、地貌调查中,在豫灵镇下寨村附近发现了较完整的古人头骨化石。在以后多次进行的表面发掘中,在同一层位中又搜集到砍砸器、尖状器、石片等旧石器20余件,同时还搜集到其它的古动物骨骼化石、蜗牛化石... 80年代后期,我们在豫西地区进行地质、地貌调查中,在豫灵镇下寨村附近发现了较完整的古人头骨化石。在以后多次进行的表面发掘中,在同一层位中又搜集到砍砸器、尖状器、石片等旧石器20余件,同时还搜集到其它的古动物骨骼化石、蜗牛化石及火烧灰烬等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古气候 蜗牛化石 黄土高原 古人类活动 古土壤 古气候研究 气候变迁 间冰期 几个问题 三门峡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仰韶村遗址文化层土壤微形态研究
14
作者 查理思 吴克宁 +2 位作者 魏洪斌 曾佩慧 肖晓薇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4-1121,共8页
土壤微形态方法已广泛运用在遗址土壤研究中,可解读其蕴含的古人类活动信息。本研究在仰韶村遗址土壤前期研究基础上,采集多处文化层以及古土壤层、表土层,通过比较土壤微形态和理化性质差异,判别古人类用火和培土行为。结果表明:①用... 土壤微形态方法已广泛运用在遗址土壤研究中,可解读其蕴含的古人类活动信息。本研究在仰韶村遗址土壤前期研究基础上,采集多处文化层以及古土壤层、表土层,通过比较土壤微形态和理化性质差异,判别古人类用火和培土行为。结果表明:①用火影响的土壤基质主要呈红棕色,其中炭屑散乱分布,铁质垒结形成物主要呈团块状、碎屑状。细粒质受到火烧作用影响,经化学反应形成的铁质氧化物覆盖其上,显示出弱干涉色特征,多为无分离b-垒结。②培土影响的土壤中可以识别出人工痕迹,如平整的孔道和刮擦痕迹,紧密的不同土壤垒结之间存在清晰平整的界线,表明土壤被压实。部分细粒质受到人为刮擦作用影响,呈现条纹状b-垒结。细粒质与粗粒质除包膜状和桥接状外,还出现填集状,这也表明土壤被压实。③发现贝壳和碳化植物等侵入体,土壤微结构呈现海绵状。总体而言,土壤的宏观特征和基本理化性状印证了微形态观察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与古人类用火和耕作活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形态 文化层 古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班牙出土两把欧洲最古老石斧
15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1-71,共1页
据中国军网2009年9月3日援引新华社伦敦2009年9月3Et电,英国《自然》杂志今天刊登了来自美国伯克利地质年代学中心研究人员的一份研究报告,公布了科学家的这一发现。考古人员在西班牙南部的两处古人类活动遗址发掘出了两把石斧,并利... 据中国军网2009年9月3日援引新华社伦敦2009年9月3Et电,英国《自然》杂志今天刊登了来自美国伯克利地质年代学中心研究人员的一份研究报告,公布了科学家的这一发现。考古人员在西班牙南部的两处古人类活动遗址发掘出了两把石斧,并利用古地磁方法测定了他们的地质年代。结果显示,这两把石斧的地质年代分别为至少距今76万年和90万年,成了欧洲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石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班牙 欧洲 地质年代学 古人类活动 出土 《自然》杂志 古地磁方法 研究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孢粉分析资料在博物馆中的运用
16
作者 聂菲 《中国博物馆》 1989年第2期74-76,共3页
人们开始懂得孢粉学在考古学中的神奇作用,是近三、四十年的事。世界上不少国家在考古学中已比较注重花粉分析的运用。我国一些较大的文化遗址都进行了孢粉研究。尽管孢粉学已经发展成为完整的科学体系,并在考古学等学科中得到运用,但... 人们开始懂得孢粉学在考古学中的神奇作用,是近三、四十年的事。世界上不少国家在考古学中已比较注重花粉分析的运用。我国一些较大的文化遗址都进行了孢粉研究。尽管孢粉学已经发展成为完整的科学体系,并在考古学等学科中得到运用,但目前很少有人研究与考古学密切相关的博物馆运用孢粉分析资料的作用,使之成为一块未开拓的处女地。事实上,孢粉分析资料在博物馆的确大有用途。本文试图就孢粉分析资料在博物馆陈列、保管、科研以及宣传教育诸方面的运用,略抒管见,以求正于大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分析 博物馆事业 文化遗址 植物资源 恐龙化石 史前文化 西安半坡遗址 古人类活动 考古发掘 上海自然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打造内蒙古北疆特色文化旅游——以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为例
17
作者 何佳 《内蒙古林业》 2018年第11期37-40,共4页
扎赉诺尔区是2013年经民政部批准的内蒙古自治区第102个旗县(区),位于满洲里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是国家边境旅游试验区,南临呼伦湖、北近俄罗斯、西望蒙古国、东连呼伦贝尔大草原。这里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之一,早在3万... 扎赉诺尔区是2013年经民政部批准的内蒙古自治区第102个旗县(区),位于满洲里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是国家边境旅游试验区,南临呼伦湖、北近俄罗斯、西望蒙古国、东连呼伦贝尔大草原。这里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之一,早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扎赉诺尔就有古人类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自治区 满洲里市 文化旅游 北疆 旧石器时代 古人类活动 呼伦贝尔 中华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