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口述实录文学”的思考 被引量:11
1
作者 袁基亮 《当代文坛》 1985年第12期35-38,57,共5页
《当代文坛》从今年第六期开始,展开了关于“口述实录文学”的讨论。文章论述所及,不单局限于《北京人》这一作品本身,更主要地还就“口述实录文学”这一新的形式作了探讨。讨论确乎是有意义的,它涉及到了诸如文学的基本观念及其文学与... 《当代文坛》从今年第六期开始,展开了关于“口述实录文学”的讨论。文章论述所及,不单局限于《北京人》这一作品本身,更主要地还就“口述实录文学”这一新的形式作了探讨。讨论确乎是有意义的,它涉及到了诸如文学的基本观念及其文学与时代、与生活的关系等理论问题。本文试从几个方面提出一些更带普遍性的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实录文学 《北京人》 文学形式 《美国梦寻》 作品 美感作用 虚构文学 美国民族 文学 文学的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中艺术方式的跃进——关于《北京人》“口述实录文学”的初探 被引量:3
2
作者 李运抟 《当代文坛》 1985年第6期39-41,27,共4页
新春伊始,张辛欣、桑晔就奉献出创作硕果,让读者饱得艺术享受。两位作者经过一年多地域广阔的跋涉,如今已将计划写“一百位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想法”的系列巨制《北京人》完成了八十余篇,数十篇已先期在《收获》、《钟山》等五家杂志的... 新春伊始,张辛欣、桑晔就奉献出创作硕果,让读者饱得艺术享受。两位作者经过一年多地域广阔的跋涉,如今已将计划写“一百位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想法”的系列巨制《北京人》完成了八十余篇,数十篇已先期在《收获》、《钟山》等五家杂志的今年第一期发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人》 口述实录文学 艺术方式 当代文学 文学艺术 报告文学 口述 艺术功能 作家 迅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口述实录”是不是文学——兼与李运转同志商榷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墨 《当代文坛》 1985年第9期52-53,共2页
今年第六期《当代文坛》发表了李运抟同志的文章《当代文学中艺术方式的跃进》(以下简称“李文”),肯定张辛欣、桑晔的《北京人》的“口述实录”形式是一种新的文学体例,新的艺术方式。对此,我不敢苟同,也谈谈我的一点看法,以就教于李... 今年第六期《当代文坛》发表了李运抟同志的文章《当代文学中艺术方式的跃进》(以下简称“李文”),肯定张辛欣、桑晔的《北京人》的“口述实录”形式是一种新的文学体例,新的艺术方式。对此,我不敢苟同,也谈谈我的一点看法,以就教于李运抟同志。 李文认为,所谓“口述实录文学”,“是作者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继承了历史上实录文学的艺术传统并借鉴、吸收了报告文学等新闻性与文学性交织的艺术方式,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的产物。”实际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实录文学 艺术方式 报告文学 《北京人》 李文 当代文坛 作文 艺术功能 作家 《国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非为《北京人》争文学一席地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昌华 《当代文坛》 1985年第9期54-55,共2页
在《当代文坛》今年第六期关于《北京人》的争鸣讨论中,张跃生同志提出了“口述实录是不是文学”的问题,其实这一问题是无从使人以“是”或“不是”作答的。肯定性判断或否定性判断,对它全不合适。因为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其决定因素是... 在《当代文坛》今年第六期关于《北京人》的争鸣讨论中,张跃生同志提出了“口述实录是不是文学”的问题,其实这一问题是无从使人以“是”或“不是”作答的。肯定性判断或否定性判断,对它全不合适。因为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其决定因素是语言构成审美形象,口述实录或不是口述实录都不是决定因素。张文一开始就将非决定因素的口述实录提出,据此而作否定性判断,显然是不当的。只要语言构成了审美形象,无论是不是口述实录,都是文学。反之,语言不能构成审美形象,则无论虚构的程度有多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人》 虚构文学 非虚构 口述实录文学 审美形象 否定性 肯定性判断 自由感 口述 天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继保 姚智清 《现代中文学刊》 1994年第2期9-11,共3页
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也称为艺术手法,总体上属于文学技巧的范畴,但更主要的是受制于文学的内部规律。表现手法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从既成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手法,文学创作所采用的具体手法。过去我们讲表现手法都是描写、叙述、... 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也称为艺术手法,总体上属于文学技巧的范畴,但更主要的是受制于文学的内部规律。表现手法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从既成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手法,文学创作所采用的具体手法。过去我们讲表现手法都是描写、叙述、议论、抒情这四种形式。从今天的眼光来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内部规律 口述实录文学 变态心理 史笔 新写实主义 禽言 九十年代 中国文学 张承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人》与张辛欣的心理小说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东明 《当代作家评论》 1985年第6期33-35,共3页
张辛欣的作品数量不多,却构成了一个鲜明地烙有自己个性纹章的艺术世界,悟性偏高、情感细腻的青年女性在社会、家庭诸矛盾挤压下的种种心态和面对事业、婚姻、爱情诸问题的困扰时复杂微妙的感受,在张辛欣笔下,得到了淋漓生动的描绘,震... 张辛欣的作品数量不多,却构成了一个鲜明地烙有自己个性纹章的艺术世界,悟性偏高、情感细腻的青年女性在社会、家庭诸矛盾挤压下的种种心态和面对事业、婚姻、爱情诸问题的困扰时复杂微妙的感受,在张辛欣笔下,得到了淋漓生动的描绘,震撼了许多青年读者的心。以善写心态和感受见长,这庶几成了评论界和读者对张辛欣小说的一致定评。然而,当张辛欣与桑晔合作的口述实录文学《北京人》在五家刊物上同时推出之后,评论界与读者一度陷入了困惑。《北京人》中出现了不少人们尚觉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小说 北京人 口述实录文学 青年女性 读者 创作 诸问题 艺术世界 作品 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挑战:从形式到内容——读《北京人》随想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思和 《当代作家评论》 1985年第6期30-32,共3页
常常想,一个人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总不能以“真空”为起点。理解的过程也是思想的过程。思想总要有所依凭:生活经验,思想修养,文学熏陶,审美意识,等等。由诸因素构成的种种标准,对阅读作品和理解作品来说,既是帮助,又是制约。而且,这... 常常想,一个人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总不能以“真空”为起点。理解的过程也是思想的过程。思想总要有所依凭:生活经验,思想修养,文学熏陶,审美意识,等等。由诸因素构成的种种标准,对阅读作品和理解作品来说,既是帮助,又是制约。而且,这种种标准是先阅读作品而存在的,必然带有先验色彩。如果说,理解作品也是再造作品,当读者从文学作品所提供的文字中获得一个总体的印象时,这个印象已往不等于作品本身的真实了,它是阅读对象在主观世界中所折射出来的文(?)幻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北京人 口述实录文学 理解作品 文学样式 阅读 审美意识 小说化 报告文学 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9长镜头》
8
作者 芮虎 《当代文坛》 1985年第12期41-42,共2页
好一个洞烛幽微的长镜头! 好一个寻新创奇的长镜头! 这小说是北京工人体育场所谓“5·19”事件的纪事,它虚构了一个叫滑志明的小伙子,以他的行为贯穿洋洋万言的小说。诚然,小说的聚焦点并非在他、及他与小瑛子的恋情、他与父辈的龃... 好一个洞烛幽微的长镜头! 好一个寻新创奇的长镜头! 这小说是北京工人体育场所谓“5·19”事件的纪事,它虚构了一个叫滑志明的小伙子,以他的行为贯穿洋洋万言的小说。诚然,小说的聚焦点并非在他、及他与小瑛子的恋情、他与父辈的龃龉,但是,如果没有他,这小说会显得乏味。 长镜头摄下了“5·19”事件的始末。如果稍微关心一点国事的人,总会记得那天中国——香港足球赛后,有一帮“害群之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镜头 小说 心理分析 幽微 刘心武 龃龉 国格 足球赛 心理投影 口述实录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找独一无二的艺术视角
9
作者 马立鞭 《当代文坛》 1985年第6期53-27,共2页
看过电影《城南旧事》的观众,恐怕至今还记得那里面所说的“旧事”,都是通过英子那双天真、机灵、好奇的眼睛反映到银幕上的,亦即是说,都是从“一个娃娃看周围世界”这个角度去进行描绘的。其实,正如每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都必须选择好... 看过电影《城南旧事》的观众,恐怕至今还记得那里面所说的“旧事”,都是通过英子那双天真、机灵、好奇的眼睛反映到银幕上的,亦即是说,都是从“一个娃娃看周围世界”这个角度去进行描绘的。其实,正如每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都必须选择好拍摄角度一样,一切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有一个艺术视角问题。 艺术视角是艺术构思首先要解决的课题。成功作品的艺术视角不仅应是巧妙的,而且必须是独一无二的。 先以抒情小诗为例。刘熙载《艺概·诗概》说:“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又说:“凡佳章必有独得之句。”那么,如何“避熟”?“独得之句”又从何处寻觅?其实,寻找独一无二的艺术视角即是重要方法。有了独一无二的艺术视角即能“避熟”,即有“独得之句”。唐人绝句中怀乡之作不少,李白的《静夜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视角 独得 艺术方式 口述实录文学 避俗 《静夜思》 拍摄角度 艺概 艺术作品 刘熙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