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形与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述传统 被引量:9
1
作者 彭兆荣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54-61,共8页
无论作为原生性的表述范式,还是作为书写的二元分类,口述传统都是人类至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样态。对于口述传统的研究,我国的学术界,尤其当下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都较为重视其"形",而对其"理"的关... 无论作为原生性的表述范式,还是作为书写的二元分类,口述传统都是人类至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样态。对于口述传统的研究,我国的学术界,尤其当下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都较为重视其"形",而对其"理"的关注不足。本文试图从口述传统的发生性原理,特别是对口述/书写的"形"与"理"关系进行阐释,以就教于学术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传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书写权力 文类 民族志在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戏剧口述传统渊源及其形态 被引量:3
2
作者 郑劭荣 赵师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8-174,共7页
中国戏剧具有历史悠久的口述传统。巫的口传活动是口述戏剧史发生的起点。傩戏承续了巫文化传统,显现出鲜明的口传文化特征。早期戏剧口述传统由口耳相传的口头活动与即兴式口头演唱构成,前者属于随机、自发的口头讲述,后者则表现为戏... 中国戏剧具有历史悠久的口述传统。巫的口传活动是口述戏剧史发生的起点。傩戏承续了巫文化传统,显现出鲜明的口传文化特征。早期戏剧口述传统由口耳相传的口头活动与即兴式口头演唱构成,前者属于随机、自发的口头讲述,后者则表现为戏剧的编演方式。即兴式口头演唱呈现为两条演进线索、两种艺术形态:其一,由优、优戏所衍生的口述传统——即兴式的非叙事展演;其二,由说唱伎艺所衍生的口述传统——即兴式口头叙事。考察戏剧口述传统渊源及其形态,有助于探明戏剧传承轨迹,重新认识戏剧史的复杂性和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剧 口述传统 形态 探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新反思芝加哥学派货币传统的历史争议问题——对弗里德曼版本芝加哥口述传统的一种辩护
3
作者 王瑶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20,共8页
弗里德曼将其对货币数量论的经典性复述视为当时芝加哥被遗忘的"口述传统"的爆发,这一观点遭到帕廷金的强烈攻击。帕廷金对弗里德曼的批评后来得到哈里.约翰逊和萨缪尔森的进一步强化,这似乎使弗里德曼的"学术欺诈"... 弗里德曼将其对货币数量论的经典性复述视为当时芝加哥被遗忘的"口述传统"的爆发,这一观点遭到帕廷金的强烈攻击。帕廷金对弗里德曼的批评后来得到哈里.约翰逊和萨缪尔森的进一步强化,这似乎使弗里德曼的"学术欺诈"成为事实。然而,将早期芝加哥学派的货币思想与弗里德曼观点进行本质上的衔接后,就会发现帕廷金批评事实上是对真实芝加哥货币传统的重大误解与遗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传统 投资组合分析 存量分析 100%准备金 固定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裔美国文学中的口述文化传统——以非裔美国小说中门廊意象为例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易立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3-128,共6页
门廊在美国建筑文化中的出现与发展历程折射美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结构的变化。非裔美国文学作品中常见门廊意象,各种人物形象在门廊众声喧哗,戏谑同胞、戏弄白人、讲述祖先故事。门廊成为非裔美国人发出声音,确定身份,融入族裔群体的平... 门廊在美国建筑文化中的出现与发展历程折射美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结构的变化。非裔美国文学作品中常见门廊意象,各种人物形象在门廊众声喧哗,戏谑同胞、戏弄白人、讲述祖先故事。门廊成为非裔美国人发出声音,确定身份,融入族裔群体的平台,智慧地回击白人压迫、歧视的战场;更是他们凝聚族裔力量、传递智慧、传承口述文化的场所。与布鲁斯、爵士乐一样,门廊建筑与门廊文化成为非裔美国族群融入并影响美国文化的又一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传统 门廊 斗嘴 恶作剧 讲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曰”的传播学阐释——以中国早期文本中“言说”与“书写”为分析框架
5
作者 陈翔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122,233,234,共15页
在“口语-文字”转型的传播框架下,口述传统的“言说”深刻地影响、制约着“书写”观念与形态,“书写的言说化”设置了中国早期文本传播的场景和议程,并由此构建了以“曰”为叙述轴线的传播走向。“言说”延伸向“书写”而具体化的“曰... 在“口语-文字”转型的传播框架下,口述传统的“言说”深刻地影响、制约着“书写”观念与形态,“书写的言说化”设置了中国早期文本传播的场景和议程,并由此构建了以“曰”为叙述轴线的传播走向。“言说”延伸向“书写”而具体化的“曰”,呈现高度整齐化、套语化、标签化的口传特质,名言警句涌现,“书写者”陷入沉默;其“以曰为媒”的语录体,导致了“言说”和“书写”的语境性虚脱,“曰”也由此获得了口口相传的自在。私人著述的崛起,“言说”走向“书写”,“书写”走向了前台,万能媒介的“曰”迎来微妙而又显现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传统 口语-文字 言说 书写 语境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口述与书写 被引量:1
6
作者 林岗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9-26,共8页
口头讲述与案头书写均与文学作品的产生有深刻的关系,随着学界对口述传统讨论和认识的深入,我们实有必要分别从口头和书写的视角来认识不同文学传统的形成及其特性。不同的文明由于价值观的影响,其对声音和文字的重要性有不同的定位;而... 口头讲述与案头书写均与文学作品的产生有深刻的关系,随着学界对口述传统讨论和认识的深入,我们实有必要分别从口头和书写的视角来认识不同文学传统的形成及其特性。不同的文明由于价值观的影响,其对声音和文字的重要性有不同的定位;而文字产生之后围绕运用文字而形成的力量侵蚀了口述传统原先占据的地盘,形成了文字表征的大传统和口头表征的小传统的格局。探讨口述与书写在不同文明的早期关系,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两个不同的文学传统的彼此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传统 案头书写 文字 史诗 神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承与书写的二重奏鸣——兼论中国史诗传统中的文字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斯颖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41-144,共4页
口承与书写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热点议题。英国已故著名人类学家及历史学家杰克·古迪(Jack Goody)曾呼吁重视"口头文类"中的书写传统。其实,口头与书写并非如世人想象的"草根与精英"的对立关系。长期以来... 口承与书写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热点议题。英国已故著名人类学家及历史学家杰克·古迪(Jack Goody)曾呼吁重视"口头文类"中的书写传统。其实,口头与书写并非如世人想象的"草根与精英"的对立关系。长期以来,口传受到书写传统的深刻影响。以中国口头诗学的重要文类——史诗为例,研究者更为关注史诗的口头性特征,对发挥了关键作用的文字及书写传统重视不足。其实,史诗的发展受到民间精英人物及文字、仪式活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及塑造,而并非口传与书写对立的产物。有文字民族丰富的英雄史诗传统有力地证明了文字的重要性。相较而言,历史上无文字或文字不成熟的国内民族,其史诗则多与仪式结合,缺乏长篇巨制,内容集中于创世与文化发明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传统 精英书写 书面创作 二重共力 关系重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希罗多德的“历史书写” 被引量:8
8
作者 吴晓群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9-26,共8页
长期以来,我们对希罗多德及其《历史》的理解都是以今人的知识构架来看待古人,以现代的方式去猜度古典作家及其作品,而鲜有顾及古代典籍产生的历史语境,从而就其自身的特点出发去理解古典著作的。我们不应忽视的是,希罗多德的历史书写... 长期以来,我们对希罗多德及其《历史》的理解都是以今人的知识构架来看待古人,以现代的方式去猜度古典作家及其作品,而鲜有顾及古代典籍产生的历史语境,从而就其自身的特点出发去理解古典著作的。我们不应忽视的是,希罗多德的历史书写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即口述传统的背景和对公众记忆的尊重与服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罗多德 历史 口述传统 公众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忆、修辞与历史——从集体记忆视角看修昔底德的演说词使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扬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5-10,共6页
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使用了大量的演说词,这也成为他日后备受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将演说词回归到口述传统的面对面社会语境当中,透过集体记忆的视阈来探讨古希腊人对历史、记忆和真实的认识,以此厘清历史真实性在修... 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使用了大量的演说词,这也成为他日后备受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将演说词回归到口述传统的面对面社会语境当中,透过集体记忆的视阈来探讨古希腊人对历史、记忆和真实的认识,以此厘清历史真实性在修昔底德演说词的使用及其历史编撰理论之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昔底德 演说词 口述传统 集体记忆 历史真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家族女性的口传形象、身体记忆与文化隐喻——以鄂西长阳县为例
10
作者 胡觅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9年第2期146-152,共7页
从土家族"口传身授"的记忆传统之中,发掘土家族女性的形象及其被建构的身份,回应身份与记忆之间关系的争论。基于血液问题的基本分类,土家族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被赋予两种身份:作为母亲的神圣身份与作为污染的消极身份。土家族... 从土家族"口传身授"的记忆传统之中,发掘土家族女性的形象及其被建构的身份,回应身份与记忆之间关系的争论。基于血液问题的基本分类,土家族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被赋予两种身份:作为母亲的神圣身份与作为污染的消极身份。土家族女性的口传形象与实际生活中操演的身体记忆不谋而合,可以推论出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构成了口传记忆中女性形象的来源。与此同时,土家族女性还受到了来自社会结构的压力和约束,后者形塑了她们的身体记忆和身份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传统 身份 身体记忆 土家族女性 社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