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7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空间代谢组学揭示口腔鳞状细胞癌诊断标志物
1
作者 赵惠婷 韩伟 +5 位作者 罗观发 卢雯 付玉娟 谭潇 胡勤刚 杨细虎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7-292,共6页
目的:通过解吸电喷雾电离质谱成像(desorpt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DESI-MSI)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OSCC)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可能的代谢途径。方法:本研究纳入的10例OSCC... 目的:通过解吸电喷雾电离质谱成像(desorpt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 imaging,DESI-MSI)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OSCC)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可能的代谢途径。方法:本研究纳入的10例OSCC病例均为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住院且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病例。收集组织样本用于DESI-MSI检测,进一步采用多元及单变量统计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然后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差异代谢物的诊断能力。最后,进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代谢通路分析确定相关的代谢通路。结果:OSCC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共鉴定出144种差异代谢物,大多数为脂肪酸。ROC曲线分析发现这144种代谢物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均大于0.7。KEGG代谢通路分析发现,与OSCC发生相关的通路为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以及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结论:基于DESI-MSI筛选了具有诊断价值的差异代谢物,发现OSCC组织存在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以及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代谢紊乱,可能与OS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细胞 解吸电喷雾电离质谱成像 空间代谢组学 脂质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预后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筛选及验证
2
作者 刘絮影 李锦存 +3 位作者 翟堃 胡晨 董文 马坚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17,共9页
目的:基于口腔癌在线数据库鉴定与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预后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mRNA,构建ceRNA网络,分析其在O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 目的:基于口腔癌在线数据库鉴定与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预后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mRNA,构建ceRNA网络,分析其在O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program,TCGA)和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 database,GEO)中筛选出TCGA-OSCC、GSE23558和GSE30784数据集,进行表达谱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lncRNA和mRNA,并进行生存分析、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确定其与OSCC预后的相关性。利用starBase、miRTarBase数据库预测关键lncRNA及mRNA的共同靶标miRNA,以此构建竞争性内源性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网络。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RT-PCR)检测这些关键lncRNA在OSCC细胞系和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结果:表达谱分析鉴定出23个差异表达lncRNA,其中有6个lncRNA与OSCC患者预后相关;mRNA的表达分析鉴定出282个差异表达mRNA,主要富集在三磷酸鸟苷(guanosine triphosphate,GTP)酶激活剂活性、核苷酸结合寡聚化域(nucle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NOD)样受体等信号通路,其中10个差异表达的mRNA与OSCC预后相关。ceRNA网络构建了包括6个lncRNA、10个mRNA和靶向预测的26个miRNA分子网络。qRT-PCR结果显示包含LINC01980在内的5个lncRNA在OSCC细胞中高表达,而MIR99AHG低表达。在OSCC组织中,LINC01980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MIR99AHG表达水平降低。结论:本研究筛选的LINC01980和MIR99AHG与OSCC进展和预后相关,可作为OSCC的生物学标志物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细胞 长链非编码RNA 预后 LINC01980 MIR99AH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通过NDK/ATP/P2X7影响口腔鳞状细胞癌恶性表型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魏巍 谭小容 +2 位作者 李慕秋 龚忠诚 李晨曦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78-385,共8页
目的:探索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P.g)分泌的核苷二磷酸激酶(nucleoside diphosphate kinase,NDK)是否通过耗竭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细胞外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 目的:探索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P.g)分泌的核苷二磷酸激酶(nucleoside diphosphate kinase,NDK)是否通过耗竭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细胞外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调控P2X7门控从而影响OSCC的恶性表型。方法: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2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肿瘤外科30例患者临床资料和OSCC组织样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OSCC组织中P.g与P2X7的表达。通过体外培养SCC 9和SCC 25细胞,培养P.g(W83型),敲除P.g(W83型)中的NDK(P.g-△NDK)后并培养,建立细胞/细菌的共培养模型(采用细胞免疫荧光观察共培养模型),加入或不加入ATP,运用CCK-8、细胞划痕、Transwell、乳酸脱氧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检测P.g和P.g-△NDK对各组OSCC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及毒性的影响,并用蛋白质印迹实验验证其各组间P2X7蛋白的表达。结果:在OSCC组织中P.g与P2X7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001);细胞学实验中,感染P.g的SCC9和SCC 25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增强(P<0.01),细胞毒性也增强(P<0.0001),感染P.g-△NDK后,SCC 9和SCC 25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进一步增强(P<0.01),细胞毒性减弱(P<0.0001);各组加入ATP后,Control组、感染P.g组及感染P.g-△NDK组的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均增强(P<0.05),细胞毒性均减弱(P<0.0001),其中感染P.g组上清液中ATP含量明显减少(P<0.05),P2X7表达与ATP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结论:P.g分泌的NDK具有耗竭SCC 9和SCC 25细胞外ATP的能力,敲除NDK后,P2X7表达上调,从而增强其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并降低细胞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口腔细胞 核苷二磷酸激酶 三磷酸腺苷 嘌呤能离子通道型受体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溶性紫杉醇聚合物胶束抗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实验研究
4
作者 杨昊楠 刘丰 +3 位作者 孟箭 周霖 戴雨薇 陈寅瑜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300,共8页
目的:为提高紫杉醇(paclitaxel,PTX)的水溶性及对肿瘤的被动靶向作用,设计并合成两亲性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十八胺嵌段共聚物,形成包裹PTX的聚合物胶束,并探索其抗肿瘤活性。方法: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包覆PTX的PEG-十八胺... 目的:为提高紫杉醇(paclitaxel,PTX)的水溶性及对肿瘤的被动靶向作用,设计并合成两亲性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十八胺嵌段共聚物,形成包裹PTX的聚合物胶束,并探索其抗肿瘤活性。方法: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包覆PTX的PEG-十八胺聚合物胶束(polyethylene glycol-octadecylamine polymer micelles-paclitaxel,PEG-ODA-PTX),并对其粒径和Zeta电位、包封率、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ion microscope,TEM)微观形态及稳定性进行考察。通过细胞摄取、CCK-8法及活/死细胞染色实验,在细胞水平检测其抗肿瘤效应及细胞毒性。构建裸鼠CAL-27细胞移植瘤模型,检测其体内抗肿瘤效果及生物安全性。结果:结果显示PEG-ODA-PTX粒径为(188.4±7.9)nm,电位为(28.50±0.1)mV,包封率为(76.43±1.2)%、TEM下观察为大小均一的球状结构,稳定性良好。PEG-ODA-C6对CAL-27细胞具有显著的靶向作用,且PEG-ODA-PTX对CAL-27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诱导细胞凋亡。与对照组相比,PEG-ODA-PTX可显著减小裸鼠瘤体体积(P<0.05),抑瘤率达到72%。溶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以及苏木精-伊红染色实验证实PEG-ODA-PTX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聚合物胶束PEG-ODA-PTX,其具有显著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细胞靶向性,并在细胞水平和整体动物水平均表现出优良的抗OSCC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 十八胺 紫杉醇 聚合物胶束 口腔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化转移酶SETDB1对口腔鳞状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郝妍 白相宇 +1 位作者 霍峰 陈喜波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7期21-24,共4页
目的观察甲基化转移酶SETDB1对口腔鳞状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0、0.2、0.4、0.6、0.8μmol/L)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GSK3685032作用于口腔鳞状癌细胞CAL-27,MTT法测算细胞增殖活力,筛选得到GSK3685... 目的观察甲基化转移酶SETDB1对口腔鳞状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0、0.2、0.4、0.6、0.8μmol/L)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GSK3685032作用于口腔鳞状癌细胞CAL-27,MTT法测算细胞增殖活力,筛选得到GSK3685032最佳作用浓度为0.6μmol/L。将CAL-27细胞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加入有机溶剂DMSO进行处理,实验组加入0.6μmol/L的GSK3685032处理。采用RT-qPCR法检测细胞SETDB1 mRNA,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SETDB1蛋白,细胞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观察细胞侵袭能力,焦磷酸测序检测细胞内SOX7甲基化水平。结果实验组细胞SETDB1 mRNA及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细胞迁移距离小于对照组,穿膜细胞数少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细胞内SOX7甲基化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基化转移酶SETDB1可抑制口腔鳞状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细胞内SOX7甲基化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化转移酶 SETDB1 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 SOX7 口腔 口腔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默circ-NDRG1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
6
作者 陶冶 肖锋 +1 位作者 杨文宇 徐培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10-214,共5页
目的:探究circ-NDRG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通过靶向miR-1271对口腔鳞状细胞癌HSC-3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irc-NDRG1的表达水平,分析circ-NDRG1表达与患者预后生存期的相... 目的:探究circ-NDRG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通过靶向miR-1271对口腔鳞状细胞癌HSC-3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irc-NDRG1的表达水平,分析circ-NDRG1表达与患者预后生存期的相关性。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circ-NDRG1在永生化口腔角质细胞(HOK)和口腔鳞状细胞癌HSC-3、SCC-25、CAL-27、Tca-8113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利用Lipofectamine 2000将NC inhibitor、circ-NDRG1 inhibitor分别转染HSC-3细胞,分别为Anti-NC组和Anti-circ-NDRG1组。MTT法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各组HSC-3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各组HSC-3细胞增殖蛋白(CDK3、Cyclin C)和上皮间质转化(EMT)蛋白(ZLF8、Notch、SIX1)表达。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irc-NDRG1与miR-1271表达的关系。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circ-NDRG1和miR-1271的靶向关系。qPCR检测各组HSC-3细胞中miR-1271的表达。结果:TCGA数据库显示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irc-NDRG1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1)。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生存期与circ-NDRG1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1)。与HOK细胞相比,HSC-3、SCC-25、CAL-27、Tca-8113细胞中circ-NDRG1呈高表达(P<0.01)。与Anti-NC组相比,低表达circ-NDRG1能够抑制HSC-3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和侵袭能力(P<0.01)。与Anti-NC组相比,低表达circ-NDRG1能够下调HSC-3细胞中CDK3、Cyclin C、ZLF8、Notch、SIX1蛋白的表达(P<0.01)。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irc-NDRG1表达水平与miR-1271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1)。circ-NDRG1能够靶向结合miR-1271(P<0.01)。与Anti-NC组相比,低表达circ-NDRG1能够上调HSC-3细胞中miR-1271的表达(P<0.01)。结论: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irc-NDRG1呈高表达,沉默circ-NDRG1通过靶向调控miR-1271表达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EMT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细胞 circ-NDRG1 miR-1271 增殖 侵袭 上皮间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微小RNA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菁 徐文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55-860,共6页
外泌体作为一种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EVs),已在多项研究中被证明为是细胞间通讯的重要介质。在肿瘤疾病中,存在于肿瘤微环境中的各类细胞产生的外泌体能够装载数量异常的蛋白质、核酸等,在被其它细胞内化后调节其中的信号... 外泌体作为一种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EVs),已在多项研究中被证明为是细胞间通讯的重要介质。在肿瘤疾病中,存在于肿瘤微环境中的各类细胞产生的外泌体能够装载数量异常的蛋白质、核酸等,在被其它细胞内化后调节其中的信号通路,进而影响肿瘤疾病的发展过程。近年来,外泌体微小RNA(microRNA,miRNA)作为肿瘤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和预后标志物在肿瘤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正在被人们广泛关注。同时,将外泌体作为载体靶向运送miRNA治疗肿瘤亦是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聚焦于外泌体miRNA,综述了外泌体miRNA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并总结了当前将其作为OSCC的潜在分子标志物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以及其在疾病的靶向治疗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微小RNA 口腔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ugol's iodine增强Micro-CT成像评估口腔鳞状细胞癌切缘状态的研究
8
作者 郁佳鑫 刘鲲宇 +4 位作者 章茜 蒲玉梅 胡勤刚 夏成万 王育新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97-802,共6页
目的:本研究拟使用Lugol's iodine增强Micro-CT成像三维评估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切缘状态。方法:本研究共收集68例人OSCC组织样本,所有样本经3%Lugol's iodine染色12 h后行Micro-CT扫描(层厚为50... 目的:本研究拟使用Lugol's iodine增强Micro-CT成像三维评估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切缘状态。方法:本研究共收集68例人OSCC组织样本,所有样本经3%Lugol's iodine染色12 h后行Micro-CT扫描(层厚为50μm)。随后将经Lugol's iodine染色后的样品行常规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切片(厚度为4μm),制作数字化病理切片。分别测量影像图像和病理图像的黏膜切缘(mucosal margin,MM)和深部切缘(deep margin,DM)。结果:Lugol's iodine增强Micro-CT成像可以在三维空间中清晰区分肿瘤边界,且Micro-CT成像相较于二维病理切片,可以更准确地测量MM和DM,发现阳性切缘及临界切缘。结论:Lugol's iodine增强Micro-CT成像可以全面评估OSCC切缘,提供更全面、更清晰的肿瘤边缘信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细胞 显微计算机断层成像 卢戈氏碘液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间质比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分析
9
作者 房敏健 刘亮 +3 位作者 邱若兰 曹伟 葛素云 柴大敏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2-247,共6页
目的:分析肿瘤间质比(tumor-stroma ratio,TSR)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OSCC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收集临床及病... 目的:分析肿瘤间质比(tumor-stroma ratio,TSR)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OSCC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收集临床及病理资料。TSR以50%为界限,将其分为高间质比组(≥50%)及低间质比组(<50%)。分析TSR和OSCC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及总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随访及临床资料完整的98例患者中,高间质比患者42例,低间质比患者56例。高间质比组OSCC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以及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1.0%(13/42)、26.2%(11/42);低间质比组OSCC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以及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3.2%(41/56)、67.9%(38/56)。肿瘤发病部位与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χ^(2)=1.327,P=0.932)及5年无病生存率(χ^(2)=3.113,P=0.683)无关;肿瘤临床分期、TSR与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显著相关(P<0.001)。单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TSR与OSCC患者总体生存率以及无病生存率有关。而通过多因素COX研究显示,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以及TSR是影响OSCC患者总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TSR可作为OSCC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可为OSCC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间质比 口腔细胞 预后 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SUFU的表达水平及其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10
作者 张林杰 代海涛 +3 位作者 王亚 徐江 丁云杉 仵楠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1-566,共6页
目的探讨融合抑制因子(SUFU)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低表达对OSC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IHC检测OSCC组织及邻近正常组织中SUFU的蛋白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测定OSCC细胞(SCC15、CAL27)及人口腔上皮... 目的探讨融合抑制因子(SUFU)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低表达对OSC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IHC检测OSCC组织及邻近正常组织中SUFU的蛋白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测定OSCC细胞(SCC15、CAL27)及人口腔上皮角质细胞(HOK)中SUFU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并通过Pearson卡方检验探索其组织蛋白表达与O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在OSCC细胞株中降低SUFU的表达,通过CCK-8增殖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和划痕愈合实验检测siSUFU组及siNC组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结果实验表明在OSCC组织中SUFU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邻近正常组织(P<0.05);OSCC细胞中SUFU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人口腔上皮角质细胞(P<0.05);且SUFU蛋白表达与OSCC患者的肿瘤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具有相关性(P<0.05);通过转染SUFU干扰片段发现siSUFU组细胞的增殖活性、侵袭细胞数量以及划痕愈合率相比siNC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SUFU在OSCC中呈现低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相关,且参与调节OSCC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功能,并可能通过调控Hh信号通路影响OSCC的发生及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细胞 融合抑制因子 HEDGEHOG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650通过靶向结合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1促进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和糖酵解
11
作者 郭谊 韩炎 +3 位作者 周丽芝 王俊华 马跃 鲁大鹏 《解剖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17-224,248,共9页
目的:分析miR-650是否靶向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1(PCK1)促进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增殖和糖酵解。方法:生物信息学筛选出差异表达且与细胞增殖、糖酵解有关的基因。构建稳定过表达PCK1的CAL-27和Tca8113细胞系,分成Vector组和PCK1组... 目的:分析miR-650是否靶向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1(PCK1)促进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增殖和糖酵解。方法:生物信息学筛选出差异表达且与细胞增殖、糖酵解有关的基因。构建稳定过表达PCK1的CAL-27和Tca8113细胞系,分成Vector组和PCK1组。构建稳定过表达miR-650的OSCC细胞,分成miR-NC组、miR-650组和miR-650+PCK1组。CCK-8和克隆形成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裸鼠成瘤实验检测瘤体质量、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组织中PCK1表达水平。免疫印迹测定各组细胞PCK1蛋白表达水平。葡萄糖和乳酸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内葡萄糖和乳酸变化。数据库预测PCK1靶标,双荧光酶素报告实验进行验证。RT-qPCR测定转染后OSCC细胞中miR-650的表达。结果:PCK1在OSCC中表达下调,且与细胞增殖和糖酵解相关。与Vector组相比,PCK1组中PCK1蛋白水平升高;过表达PCK1抑制细胞增殖;过表达PCK1抑制裸鼠移植瘤体积和质量增长;过表达PCK1促进细胞葡萄糖产生和抑制其消耗,同时抑制乳酸产生。与癌旁组织相比,miR-650在OSCC中表达上调。数据库预测及双荧光酶素报告实验证实miR-650与PCK1的靶向关系。与miR-NC组相比,miR-650组中PCK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miR-650通过调节PCK1表达,促进OSCC细胞增殖,调控细胞糖酵解。结论:miR-650可以通过靶向结合PCK1促进OSCC细胞增殖和糖酵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细胞 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1 增殖 糖酵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头碱抗耐药性人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作用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李峨 陈信义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03-105,共3页
目的观察温阳药附子、乌头主要成分乌头碱单用及与长春新碱伍用后的抗癌效果。方法以耐药性人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KBv200)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胞体外孵育技术中MTT比色法测定乌头碱的抗癌效果。结果不同浓度的乌头碱能够增加长春新碱对KBv... 目的观察温阳药附子、乌头主要成分乌头碱单用及与长春新碱伍用后的抗癌效果。方法以耐药性人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KBv200)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胞体外孵育技术中MTT比色法测定乌头碱的抗癌效果。结果不同浓度的乌头碱能够增加长春新碱对KBv200细胞杀伤的敏感性。结论乌头碱能增加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其在抗耐药肿瘤方面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头碱 耐药 口腔上皮 细胞 长春新碱 化疗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测序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研究中的应用
13
作者 乔颖婕 黄心智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62-766,共5页
口腔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常见口腔恶性肿瘤,易转移、复发和产生耐药性。单细胞测序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空间转录组技术可以获取单个细胞水平的转录组信息,能更加深入地研究细胞种群、功能、变化和通讯。本文从细胞分型、肿瘤微环境、肿... 口腔鳞状细胞癌是一种常见口腔恶性肿瘤,易转移、复发和产生耐药性。单细胞测序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空间转录组技术可以获取单个细胞水平的转录组信息,能更加深入地研究细胞种群、功能、变化和通讯。本文从细胞分型、肿瘤微环境、肿瘤侵袭和转移、治疗靶点与预后标志、免疫治疗、肿瘤内微生物等方面对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研究中的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并探讨当前研究的不足与未来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测序 口腔细胞 肿瘤微环境 治疗靶点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龈卟啉单胞菌对口腔鳞状细胞癌化疗耐药行为的影响
14
作者 庞晓婵 陈青立 +1 位作者 雒国凤 尚政军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3-416,共4页
目的: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肿瘤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对OSCC化疗治疗过程中化疗耐药性的影响。方法:使用原位免疫杂交的方法检测67例OSCC患者肿瘤组织中P.gingiva... 目的: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肿瘤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对OSCC化疗治疗过程中化疗耐药性的影响。方法:使用原位免疫杂交的方法检测67例OSCC患者肿瘤组织中P.gingivalis的含量,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检测OSCC细胞在P.gingivalis感染后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使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OSCC细胞在P.gingivalis感染后耐药蛋白的表达。结果:OSCC上皮组织中P.gingivalis含量比非肿瘤区域上皮组织中P.gingivalis含量高,P.gingivalis的感染降低了化疗药物紫杉醇对OSCC细胞的杀伤作用(P<0.05),在P.gingivalis感染后耐药蛋白P-糖蛋白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显著提高。结论:OSCC患者肿瘤组织中P.gingivalis含量较高,可能与OSCC化疗耐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龈卟啉单胞菌 口腔细胞 化学治疗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L7A1和LAMC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15
作者 刘家琦 梁登桓 +5 位作者 张佳佳 郭超杰 刘昱词 徐江 曾妍 郑军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34-639,共6页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中Ⅶ胶原蛋白α-1链(typeⅦCollagen α-1 chain, COL7A1)和层粘连蛋白γ-2(laminin γ-2,LAMC2)的表达水平,明确COL7A1和LAMC2的表达水平与O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中Ⅶ胶原蛋白α-1链(typeⅦCollagen α-1 chain, COL7A1)和层粘连蛋白γ-2(laminin γ-2,LAMC2)的表达水平,明确COL7A1和LAMC2的表达水平与O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8例OSCC组织和55例癌旁组织中COL7A1和LAMC2的表达,分析COL7A1和LAMC2表达水平与O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检测OSCC细胞系中COL7A1和LAMC2的表达量;应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进行验证。结果:OSCC组织中COL7A1和LAMC2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01),且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r=0.655,P<0.001);COL7A1的表达与T分期、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LAMC2的表达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正常口腔角质细胞相比,COL7A1和LAMC2在OSCC细胞系中均呈过表达(P<0.05);生存分析显示,COL7A1和LAMC2高表达组的总生存期均短于低表达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COL7A1和LAMC2是影响O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OL7A1和LAMC2在OSCC中表达增高,与肿瘤的TNM分期以及转移有关,对OSCC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细胞 Ⅶ型胶原蛋白 层粘连蛋白γ2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患者源性口腔鳞状细胞癌类器官的药敏分析与初步临床应用
16
作者 陈霖 陈寅瑜 +3 位作者 李欣然 葛良玉 王守鹏 孟箭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15-721,共7页
目的:基于所建立的患者源性口腔鳞状细胞癌类器官模型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对相应患者制定个性化药物治疗方案,观察其疗效与实验结果的匹配性。方法:本研究将通过活检或根治手术获得新鲜口腔鳞状细胞癌标本建立患者源性类器官模型,依托... 目的:基于所建立的患者源性口腔鳞状细胞癌类器官模型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对相应患者制定个性化药物治疗方案,观察其疗效与实验结果的匹配性。方法:本研究将通过活检或根治手术获得新鲜口腔鳞状细胞癌标本建立患者源性类器官模型,依托此模型对6种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药物(顺铂、紫杉醇、5-FU、西妥昔单抗、阿培利司、Nutlin-3)的敏感性进行测定,并对其中4例活检患者参考实验结果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观察两个疗程后的近期治疗效果。结果:本研究成功建立了10例OSCC类器官(成功率10/12,83.3%),均可稳定传代、扩增达4代以上,且与亲本肿瘤组织表现出高度一致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口腔鳞状细胞癌类器官模型在药敏实验结果中表现出个体化差异,4例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肿瘤控制结果均达到部分缓解标准,与实验结果一致。结论:本实验建立的患者源性口腔鳞状细胞癌类器官模型高度还原了同源亲本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基于该模型的体外药敏实验与相应患者临床治疗反应一致,为建立个性化口腔鳞状细胞癌精准药物治疗新体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源性类器官 口腔细胞 体外药敏实验 精准治疗 临床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杨 李雯 +2 位作者 陈茁 李帅泽 乔彬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与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CanPatrolTM CTC-二代捕获技... 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患者与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CanPatrolTM CTC-二代捕获技术联合RNA多重原位杂交分析(RNA in situ hybridization,RNA-ISH),检测32例OSCC患者术前1 d外周循环血中的肿瘤细胞。CTCs将根据EMT的相关标志物进行分型鉴定。结果:根据EMT相关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将检测出的CTCs分为上皮型CTCs(epithelial CTCs,e-CTCs),混合型CTCs(epithelial-mesenchymal-mixed CTCs,mix-CTCs)及间质型CTCs(mesenchymal CTCs,m-CTCs)。CTCs总数为198,其中e-CTCs为56(28.3%),mix-CTCs为128(64.6%),m-CTCs为14(7.1%)。每位患者的CTCs平均数值为(6.19±6.07),其中包括e-CTCs为(1.75±1.91),mix-CTCs为(4.00±5.77)和m-CTCs为(0.44±0.63)。CTCs总体数值与mix-CTCs数值相关(r^(2)=0.908,P<0.001)。e-CTCs数值与淋巴结有无转移(r^(2)=0.278,P<0.05)和TNM分期(r^(2)=0.278,P<0.05)相关。CTCs总体数值与患者术后发生复发或转移(r^(2)=0.252,P<0.05)相关。结论:mix-CTCs和e-CTCs数值可能对OSCC的进展其重要作用,CTCs可能作为OSCC预测预后的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细胞 循环肿瘤细胞 上皮-间充质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485-5p靶向RAPTOR影响口腔鳞状细胞癌迁移、侵袭和增殖
18
作者 陈嘉雯 丁啸 +4 位作者 栾可峰 王高君 李洪利 胡温庭 孙学辉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9-435,共7页
目的:探讨mTOR调节相关蛋白(regulatory-associated protein of mTOR,RAPTOR)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迁移、侵袭和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TCGA生物信息数据库查询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 目的:探讨mTOR调节相关蛋白(regulatory-associated protein of mTOR,RAPTOR)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迁移、侵袭和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TCGA生物信息数据库查询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组织与癌旁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RNA。Western blot检测RAPTOR在人口腔上皮细胞HOEC和OSCC细胞系中的表达。利用伤口愈合实验、Transwell实验、EdU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侵袭及增殖能力。生物信息学网站预测与RAPTOR靶向结合的微小RNA(microRNA,miR)。功能学实验验证miR-485-5p是否可以靶向RAPTOR影响OSCC细胞的迁移、侵袭和增殖。结果:RAPTOR在HNSCC组织中较癌旁组织表达增高。伤口愈合、Transwell和EdU实验结果示,RAPTOR有促进OSCC细胞的迁移、侵袭和增殖能力。miR-485-5p能与RAPTOR靶向结合,且miR-485-5p上调能逆转RAPTOR促进CAL27细胞迁移、侵袭和增殖能力。结论:miR-485-5p通过靶向RAPTOR抑制OSCC细胞迁移、侵袭和增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OR调节相关蛋白 微小RNA-485-5p 口腔细胞 迁移 侵袭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载吲哚菁绿和Nrf2-siRNA的多功能纳米粒子对抗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体外作用研究
19
作者 付凯钰 常云汉 +1 位作者 史恩宇 史澍睿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2-428,共7页
目的:构建共载吲哚菁绿(indo cyanine green,ICG)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短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的多功能纳米载药粒子,并探究其联合光热疗法与抗氧化抑制作用增效的... 目的:构建共载吲哚菁绿(indo cyanine green,ICG)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短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的多功能纳米载药粒子,并探究其联合光热疗法与抗氧化抑制作用增效的光动力疗法协同对抗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体外作用与机制。方法:利用超声乳化法和静电力吸附作用制备基于聚氨基酯/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且共载ICG和Nrf2-siRNA的纳米粒子PPI-siRNA。表征PPI-siRNA纳米粒子的形貌、粒径大小和分布、表面电位及其载药情况;评价PPI-siRNA纳米粒子对ICG和Nrf2-siRNA的胞内递送以及Nrf2-siRNA逃逸溶酶体吞噬的性能;通过检测舌鳞状细胞癌细胞SCC-25随激光照射的升温效应、热休克蛋白60表达和活性氧生成水平考察PPI-siRNA纳米粒子的光热和光动力性能;考察细胞内Nrf2及其调控的下游基因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修饰亚基和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的表达水平,从而探究Nrf2-siRNA助力光动力效应的作用机制;运用噻唑蓝比色法考察PPI-siRNA联合激光照射对SCC-25的细胞毒性作用。结果:PPI-siRNA纳米粒子呈形貌规则的球状结构,粒径约为180 nm,并成功共载ICG与Nrf2-siRNA;PPI-siRNA纳米粒子可以高效递送ICG和Nrf2-siRNA入胞,且可以确保Nrf2-siRNA逃逸溶酶体吞噬,从而发挥基因沉默作用;PPI-siRNA纳米粒子具备良好的光热和光动力性能,Nrf2-siRNA可以通过下调抗氧化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显著提升光学疗法的抗肿瘤效率。结论:PPI-siRNA纳米粒子可以联合光热疗法与基因沉默作用增效的光动力疗法并有效抑制SCC-25的体外生长,在OSCC的临床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细胞 纳米粒子 光热/光动力疗法 基因沉默 抗氧化抑制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T1L介导Notch1信号通路对喉鳞状细胞癌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
20
作者 方勇进 杜欢乐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4年第4期214-218,共5页
目的探讨类端粒沉默干扰体1(disruptor of telomeric silencing 1-like,DOT1L)介导Notch1信号通路对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3... 目的探讨类端粒沉默干扰体1(disruptor of telomeric silencing 1-like,DOT1L)介导Notch1信号通路对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30例病理确诊LSCC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DOT1L及其催化产物H3K79me3的阳性表达率,qRT-PCR检测DOT1L和H3K79me3的mRNA相对表达量。选择人LSCC细胞系TU686分为空白对照组、过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培养48 h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Notch1、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1)与癌旁组织相比,肿瘤组织中DOT1L和H3K79me3阳性表达率[(41.5±8.9)%vs.(18.3±3.6)%,t=56.963,P<0.001;(40.5±7.7)%vs.(10.2±2.3)%,t=96.635,P<0.001]以及mRNA表达量[(0.69±0.13)vs.(0.13±0.09),t=102.302,P<0.001;(0.42±0.19)vs.(0.09±0.03),t=85.659,P<0.001]均显著增加,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过表达组细胞增殖率明显升高(t=45.628,P<0.001),凋亡率降低(t=40.125,P<0.001),Notch1、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升高,E-cadherin降低(t=22.524、30.263、45.629、27.859,P<0.001);低表达组细胞增殖率显著下降(t=33.427,P<0.001),凋亡率增加(t=78.529,P<0.001),Notch1、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下降,E-cadherin增加(t=19.864、23.524、28.957和33.426,P<0.001)。结论DOT1L在LSCC中高表达,影响组蛋白的甲基化水平,进而调控细胞增殖、凋亡和EMT行为,DOT1L有望成为肿瘤靶向干预的新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肿瘤 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类端粒沉默干扰体1 Notch1信号通路 上皮间质转化 H3K79m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