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负压封闭引流疗法辅助醋酸磺胺米隆溶液冲洗创口对口腔颌面颈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马永兴 《抗感染药学》 2019年第4期677-679,共3页
目的:评价负压封闭引流(VSD)疗法辅助醋酸磺胺米隆溶液冲洗创口对口腔颌面颈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口腔颌面颈部间隙感染患者66例资料,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 目的:评价负压封闭引流(VSD)疗法辅助醋酸磺胺米隆溶液冲洗创口对口腔颌面颈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口腔颌面颈部间隙感染患者66例资料,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脓肿切开引流术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则给予VSD疗法辅助醋酸磺胺米隆溶液冲洗创口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以及与疗效相关指标即瘢痕长度、换药次数和引流时间、创口愈合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3.94%高于对照组为69.70%(P<0.05),瘢痕长度、换药次数和引流时间、创口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VSD疗法辅助醋酸磺胺米隆溶液冲洗创口治疗口腔颌面颈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较为确切,有效促进了其创口的愈合,且减少了换药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颈部间隙感染 醋酸磺胺米隆溶液 VSD疗法 传统脓肿切开引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6 IL-10 WBC/LYM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的表达差异及临床价值
2
作者 张银银 郑纪伟 +3 位作者 朱岩岩 丁嘉慧 孙玉华 周田园 《安徽医学》 2024年第9期1094-1099,共6页
目的分析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值(WBC/LYM)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因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MSI)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144例患... 目的分析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值(WBC/LYM)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因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OMSI)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144例患者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无炎症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136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治疗前IL-6、IL-10、WBC/LYM、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白细胞计数(WBC),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L-6、IL-10、WBC/LYM与OMSI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及诊断价值。结果病例组IL-6、IL-10、WBC/LYM水平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IL-10、IL-6、WBC/LYM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8、0.947和0.942,5种因子联合检测的AUC为0.985,灵敏度为0.962,特异度为0.948。结论IL-10、IL-6、WBC/LYM可联合CRP、WBC和NEU%高效准确地诊断OMSI,高水平IL-6、IL-10、WBC/LYM是OMSI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发生并发症和术后需要ICU监护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 白介素-10 白介素-6 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值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
3
作者 覃慧悦 黄姚萍 +1 位作者 梁一雷 黄加洁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3期42-44,共3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常规疗法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高压氧治疗。统计所有患者病原菌种类,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炎性因子水平、疼痛程度。结果:60例患者中,36例未检出细菌,24例检出细菌,其中混合菌12例,链球菌7例,厌氧菌3例,肺炎克雷伯菌2例(均患有糖尿病)。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治疗前,两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E)、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10 d后,两组WBC、NE、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10 d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以混合菌、链球菌为主,患者实施高压氧联合常规疗法治疗有助于减轻炎性反应、疼痛程度,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 炎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及颈部间隙感染诊治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1
4
作者 郭勇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8期83-84,共2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及颈部间隙感染的诊疗特点。方法 78例口腔颌面部及颈部间隙感染患者,回顾分析其病历资料,总结诊断结果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口腔颌面部及颈部间隙感染部位主要包括颌下间隙(23.1%)和眶下间隙(17.9%);脓液细菌培养检...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及颈部间隙感染的诊疗特点。方法 78例口腔颌面部及颈部间隙感染患者,回顾分析其病历资料,总结诊断结果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口腔颌面部及颈部间隙感染部位主要包括颌下间隙(23.1%)和眶下间隙(17.9%);脓液细菌培养检查显示本组患者以革兰阴性杆菌(44.9%)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5.4%)感染为主;本组患者经抗菌治疗和脓肿切开引流直流均康复出院。结论针对口腔颌面部及颈部间隙感染患者应当积极进行抗菌及切开引流治疗,应根据诊断结果尽量兼顾全身,综合处理,确保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 颌面 间隙感染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CT在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霍安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31期55-56,共2页
目的探讨增强CT在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中的应用评价。方法 46例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经患者口述和X线片初步扫描,医生确诊为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为了更精准诊断病情病因,对每例患者都做了增强CT扫描。通过C... 目的探讨增强CT在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中的应用评价。方法 46例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经患者口述和X线片初步扫描,医生确诊为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为了更精准诊断病情病因,对每例患者都做了增强CT扫描。通过CT成像表现查明病因和受累间隙。结果牙源性感染32例;腺源性感染7例;颞下颌关节感染1例;颌骨外伤感染1例;发育性囊肿继发感染1例;其他各类继发感染共2例;只有2例未明病因。病因检出率95.7%。累及间隙有下颌下间隙27例,咬肌间隙8例,翼颌间隙3例,舌下间隙1例,咽旁、咽后间隙各2例,颊间隙和颈深间隙各1例,颞下间隙1例。感染检出率100%。结论通过本次观察,建议在口腔颌面颈部多间隙感染中的检查中首推增强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 间隙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负压引流治疗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4
6
作者 王冰 刘宁宁 龚忠诚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2-157,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探究合适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8年4月在我院颌面外科收治的咽旁间隙感染和纵隔感染患者共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6~75岁,中... 目的:回顾性分析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探究合适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8年4月在我院颌面外科收治的咽旁间隙感染和纵隔感染患者共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6~75岁,中位数年龄为54岁,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持续治疗。结果:重度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2例,极重度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例,17例患者共有62个并发症,8例患者伴有系统性疾病,脓肿在入院后中位数6.125 h切开,植入封闭负压引流,多学科联合治疗,早期经验性抗生素对症支持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须准确诊断,早期切开,多学科支持联合治疗,封闭负压引流植入后脓液引流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 负压封闭引流 感染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老年患者治疗结果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郑凌艳 杨驰 +5 位作者 张伟杰 蔡协艺 姜滨 王保利 浦益萍 金佳敏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期336-339,共4页
目的:分析影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老年患者的治疗结果的转归因素。方法:对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242例诊断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研究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临床指标(... 目的:分析影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老年患者的治疗结果的转归因素。方法:对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242例诊断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研究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临床指标(全身系统性疾病、病因、症状发作到入院治疗的时间、受累间隙的数量和分布),实验室检查(细菌学、入院血糖水平、入院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治疗结果(切口数量、住院天数和并发症)。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结果:在老年患者中,切口数量和并发症与受累间隙的数量有关。而在中青年患者中,切口数量和住院天数与受累间隙的数量有关,并发症与入院血糖浓度和入院白细胞总数。结论:分析阐明了影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老年患者治疗转归的因素。其中,受累间隙的数量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 间隙感染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负压吸引引流治疗颌面颈部间隙感染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姚宏 曹健 +1 位作者 杨林 文世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11-513,共3页
目的:比较小切口负压吸引引流与常规广泛切开引流术在治疗颌面颈部间隙感染中,伤口愈合时间及术后瘢痕形成方面的差异。方法:颌面颈部间隙感染确诊病例37例分为2组,对照组行颌面颈部脓肿广泛切开引流术,实验组行小切口并负压吸引引流治... 目的:比较小切口负压吸引引流与常规广泛切开引流术在治疗颌面颈部间隙感染中,伤口愈合时间及术后瘢痕形成方面的差异。方法:颌面颈部间隙感染确诊病例37例分为2组,对照组行颌面颈部脓肿广泛切开引流术,实验组行小切口并负压吸引引流治疗,所有病例均根据血培养、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给予足量抗生素行全身抗感染治疗,统计对照组与实验组平均伤口愈合时间及皮肤瘢痕长度、宽度。结果:对照组平均伤口愈合时间为11.3d,实验组平均伤口愈合时间为10.8d(P>0.05)。对照组伤口愈合后平均瘢痕长度为11.5cm,平均瘢痕宽度为1.3cm;实验组伤口愈合后平均瘢痕长度为2.3cm(P<0.05),平均瘢痕宽度为0.6cm(P<0.05)。结论:小切口负压吸引引流治疗颌面颈部间隙感染并不显著缩短伤口愈合时间,但明显减小术后瘢痕形成,患者易于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引流 间隙感染 微创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26例治疗体会 被引量:4
9
作者 郭海山 王钢 +1 位作者 辛宝琴 董国伟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第22期180-181,189,共3页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严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2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6例患者,22例治愈,4例死亡,治愈率为84.6%。结论早期切开引流,合理选用抗生素,良好控制血糖,加...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严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2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6例患者,22例治愈,4例死亡,治愈率为84.6%。结论早期切开引流,合理选用抗生素,良好控制血糖,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改善全身状况等,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 间隙感染 综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多发性间隙感染的护理干预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瑞芝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15期103-104,共2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综合治疗方法及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对103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给予加强全身支持疗法,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等综合治疗,加之局部手术切开排脓并保持通畅引流,以及良...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综合治疗方法及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对103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给予加强全身支持疗法,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等综合治疗,加之局部手术切开排脓并保持通畅引流,以及良好的口腔护理。结果:本组103例患者通过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全身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应积极早期治疗,发生多间隙感染后应根据患者情况采用敏感抗生素、切开引流、冲洗换药等综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 间隙感染 综合治疗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58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伟锋 武小燕 《浙江临床医学》 2014年第12期1977-1978,共2页
目的总结糖尿病患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血糖、病灶清除及全身综合治疗。结果58例糖尿病患者感染完全治愈,创口1期愈合。结论治疗糖尿病患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应同时控制感染和血糖,积... 目的总结糖尿病患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血糖、病灶清除及全身综合治疗。结果58例糖尿病患者感染完全治愈,创口1期愈合。结论治疗糖尿病患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应同时控制感染和血糖,积极处理病灶及全身支持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口腔颌面 间隙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戊糖片球菌所致颈部多间隙感染伴胸壁脓肿患者抗感染治疗的药学监护
12
作者 龙江美 刘蕾 +2 位作者 倪茂美 叶惠平 钱鑫 《抗感染药学》 2024年第7期677-681,共5页
目的:分析戊糖片球菌所致颈部多间隙感染伴胸壁脓肿患者抗感染治疗的药学监护过程,为临床戊糖片球菌感染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某患者因“咽部疼痛6 d,伴咳痰、发热、吞咽困难、张口受限”,至医院急诊就诊,医生检查后... 目的:分析戊糖片球菌所致颈部多间隙感染伴胸壁脓肿患者抗感染治疗的药学监护过程,为临床戊糖片球菌感染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某患者因“咽部疼痛6 d,伴咳痰、发热、吞咽困难、张口受限”,至医院急诊就诊,医生检查后考虑为颈部多间隙感染伴胸壁脓肿,随后收入耳鼻喉科;入院第1天,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并置引流管排脓,取脓液行微生物培养,同时经验性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奥硝唑;第5天,脓液中培养出戊糖片球菌,临床药师查阅资料后建议将抗感染治疗方案调整为氨苄西林;第8天,患者左侧胸壁仍有肿胀,遂行二次手术,并置引流管排脓;随后的3周内,患者脓肿逐渐消失,创面逐渐恢复,且未见渗血及红肿,基本治愈。结论:戊糖片球菌感染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加之存在较严重的脓肿形成,医生和药师应充分重视,并综合运用内外科手段,以保证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糖片球菌 间隙感染 胸壁脓肿 感染治疗 药学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平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第18期38-38,40,共2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收治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并比较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感染主要发生于颌下间隙、舌下间隙、眶下间隙、咽旁间隙和嚼肌间隙,感...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收治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并比较不同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感染主要发生于颌下间隙、舌下间隙、眶下间隙、咽旁间隙和嚼肌间隙,感染来源以牙源性感染为主。60例患者中,无菌生长10例,脓液细菌培养呈阳性50例。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程发展迅速,必须快速诊断,然后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才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 特征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管负压引流治疗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海峰 赵福路 石东恒 《淮海医药》 CAS 2017年第3期297-298,共2页
目的:探究双管负压引流治疗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收治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观察组予以双管负压引流治疗,观察对比2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组临床总有效率... 目的:探究双管负压引流治疗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收治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脓肿切开引流术治疗,观察组予以双管负压引流治疗,观察对比2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5.2%,9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伤口愈合时间和肉芽组织生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0%(P<0.05)。结论:双管负压引流治疗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确切,且术式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 间隙感染 双管负压引流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面颈部间隙感染患者经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磊磊 赵洪增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117-118,共2页
目的探讨颌面颈部间隙感染患者经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颌面颈部间隙感染患者按照人院顺序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对照组给予广泛切开引流术。比较两组术后愈合时间、... 目的探讨颌面颈部间隙感染患者经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颌面颈部间隙感染患者按照人院顺序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对照组给予广泛切开引流术。比较两组术后愈合时间、皮肤瘢痕长度及宽度。结果观察组术后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瘢痕长度及宽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切口负压引流治疗颌面颈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有利于缩短术后愈合时间,缩小瘢痕范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颌面间隙感染 小切口负压引流 广泛切开引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8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宝玲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8-18,共1页
关键词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 临床分析 药物治疗 脓肿切开引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22
17
作者 胡银徐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22期68-69,共2页
目的 探讨老年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254例,按年龄分为两组,将60岁以上患者150例作为老年组,22~59岁患者10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发病因素、患牙来源、口腔颌面部受累间隙数量、发... 目的 探讨老年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254例,按年龄分为两组,将60岁以上患者150例作为老年组,22~59岁患者10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发病因素、患牙来源、口腔颌面部受累间隙数量、发生并发症的患者例数及住院天数。结果 老年组由牙源性因素造成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发生率为96.7%,对照组为93.3%。老年组患牙来源主要为残根及残冠(占60%),对照组患牙来源主要为智齿(占55.7%)。老年组口腔颌面部受累间隙数量和住院天数多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老年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多由牙源性因素造成,患牙来源主要为残根及残冠,口腔颌面部受累间隙多,并发症发生率高,住院时间长,治疗中应充分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口腔 颌面间隙感染 牙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重症间隙感染治疗体会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飞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16期155-155,共1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重症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和转归。方法:收集11例糖尿病合并重症颌面部感染患者,由内分泌科与口腔颌面外科联合诊治,给予切开引流、抗感染、控制血糖、全身营养、支持治疗,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重症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和转归。方法:收集11例糖尿病合并重症颌面部感染患者,由内分泌科与口腔颌面外科联合诊治,给予切开引流、抗感染、控制血糖、全身营养、支持治疗,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多学科联合治疗后,10例痊愈,1例好转。结论:对于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重症间隙感染患者,采用全身加局部治疗方法,可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口腔颌面 重症间隙感染 治疗体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庆隆 高峻鹰 +1 位作者 王建国 李可来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2期985-988,共4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病规律、治疗方案,总结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唐山协和医院2002—01-01—2011~12—31住院的535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记录患者的症状、病因、感染部位、住院时间、治疗情况、并发症和愈后,并对这些...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病规律、治疗方案,总结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唐山协和医院2002—01-01—2011~12—31住院的535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记录患者的症状、病因、感染部位、住院时间、治疗情况、并发症和愈后,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住院患者,男女比例为1.4:1,平均年龄(36.62±23.49)岁。农民在间隙感染的患者中比例最高,达35.0%(187/535)。分析发现:年龄、职业、自我治疗、入院体温是危及生命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论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合并上述危险因素时,为了避免危及生命并发症的出现,应及早进行规律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 间隙感染 并发症 回顾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7
20
作者 史炜琪 李立宏 +1 位作者 马婕 雍琪 《护理学杂志》 2008年第2期33-34,共2页
对45例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在脓肿切开引流、抗感染、全身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临床护理,结果13例患者转危为安,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住院10~28d康复出院,随访3个月无复发。提出对口腔领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呼吸道管理、切... 对45例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在脓肿切开引流、抗感染、全身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临床护理,结果13例患者转危为安,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住院10~28d康复出院,随访3个月无复发。提出对口腔领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呼吸道管理、切开引流护理、饮食指导、健康教育等护理,可促进疾病康复,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 间隙感染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