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婴幼儿口腔内变形链球菌感染来源的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邱文彦 欧阳喈 +1 位作者 宋印章 邱满红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63-465,共3页
目的 :探讨我国城市儿童口腔内变形链球菌的感染来源。方法 :对长春市 2 0名儿童及其母亲、父亲或祖母、外祖母口腔内定植的MS进行了DNA限制性内切酶指纹分析。结果 :2 0名儿童共有 2 5种基因型 ,有 2 5 %的儿童具有两个以上基因型 ;4 ... 目的 :探讨我国城市儿童口腔内变形链球菌的感染来源。方法 :对长春市 2 0名儿童及其母亲、父亲或祖母、外祖母口腔内定植的MS进行了DNA限制性内切酶指纹分析。结果 :2 0名儿童共有 2 5种基因型 ,有 2 5 %的儿童具有两个以上基因型 ;4 0名成人有 73个基因型 ,具有两个以上基因型的为 6 7.5 %。在 18对母婴配对中 ,儿童与母亲有相同基因型的为 9名 ,占 5 0 % ;10对父婴中 ,与父亲有相同MS基因型的儿童有 2名占 2 0 % ;在 12对婴幼儿与祖母或外祖母配对中 ,与祖母或外祖母有相同MS基因型的儿童为 5名 ,占 4 1.4 %。结论 :在我国儿童口腔内的MS不仅来自母亲 ,也可以来自父亲、祖母和外祖母 ,主要是来自家庭内部 (占 80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 口腔内变形链球菌感染 感染来源 龋病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岁以内儿童口腔变形链球菌定居时间与喂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关系 被引量:9
2
作者 佟玲 耿凤珍 刘淑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 了解变形链球菌 (MS)在儿童口腔内的定居时间与喂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关系。方法 选取 6~2 4个月的儿童 180例 ,按年龄分为 6组 ,每组各 30例。记录儿童牙齿萌出数目 ,采集儿童口腔内的菌斑或唾液 ,在实验室作细菌培养和鉴定 ,... 目的 了解变形链球菌 (MS)在儿童口腔内的定居时间与喂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关系。方法 选取 6~2 4个月的儿童 180例 ,按年龄分为 6组 ,每组各 30例。记录儿童牙齿萌出数目 ,采集儿童口腔内的菌斑或唾液 ,在实验室作细菌培养和鉴定 ,同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儿童口腔内MS的定居时间与断奶时间、喂养方式及夜间进食习惯相关。结论 合理喂养方式和入睡习惯可以阻断或延迟儿童口腔内MS的定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岁 儿童 口腔 变形链球菌 MS 定居时间 喂养方式 饮食习惯 婴幼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形链球菌在婴幼儿口腔内定居时间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佟玲 林琳 刘淑杰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27-129,共3页
目的 :确定变形链球菌 (SM )在儿童口腔内最早定居时间。方法 :对 180例 6~ 2 4个月的小儿 ,采用TYCSB培养基检测变形链球菌在婴幼儿口腔内定居的时间。结果 :180例儿童中 ,99例口腔内检查出SM( 8~ 13个月的儿童SM检测阳性 2 5例 ,14... 目的 :确定变形链球菌 (SM )在儿童口腔内最早定居时间。方法 :对 180例 6~ 2 4个月的小儿 ,采用TYCSB培养基检测变形链球菌在婴幼儿口腔内定居的时间。结果 :180例儿童中 ,99例口腔内检查出SM( 8~ 13个月的儿童SM检测阳性 2 5例 ,14~ 2 4个月的儿童检测SM阳性 74例 ) ,检出率为 5 5 .0 %。 75例未检测出SM和SS ;80例单纯检出SM ;6例单纯检出SS ;19例同时检出SM和远缘链球菌 (SS)。SM、SS最早定居时间均为 8个月。结论 :随小儿年龄的增长和牙齿萌出增多 ,SM的检出率而增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链球菌 婴幼儿 口腔内定居时间 研究 龋病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链球菌和变形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 被引量:3
4
作者 吴凌 徐春厚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6-57,共2页
关键词 链球菌 变形杆菌 混合感染 诊断 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唾液链球菌K12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小鼠的预防作用
5
作者 苏晓玲 廖道庸 +6 位作者 李超 陈丽 王婧芸 甘甜 罗浩荡 伍宁 何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300-2307,共8页
目的探讨唾液链球菌K12对肺炎支原体(Mp)感染小鼠是否具有预防作用。方法2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益生菌组(K12+PBS组)单纯Mp感染组(PBS+Mp组)益生菌预防组(K12+Mp组),5只/组。Mp感染3d后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 目的探讨唾液链球菌K12对肺炎支原体(Mp)感染小鼠是否具有预防作用。方法2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益生菌组(K12+PBS组)单纯Mp感染组(PBS+Mp组)益生菌预防组(K12+Mp组),5只/组。Mp感染3d后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计数;ELISA检测血清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RT-qPCR检测肺组织中Mp的P1和社区获得性呼吸窘迫综合征(CARDS)毒素,肺组织炎症因子TNF-α、IL-6、趋化因子1(CXCL1)、肺部重塑功能基质金属酶9(MMP9)、粘蛋白5ac(MUC5ac)、胶原蛋白3al(Col3al)、Toll样受体2(TLR2)及TLR4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中TLR2和TLR4蛋白水平变化;HE染色和AB/PAS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和肺部气道重塑变化。结果K12+Mp组的P1、CARDSmRNA表达和BALF中白细胞数量较PBS+Mp组相比降低(P<0.05)。K12+Mp组血清中的炎症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肺组织中TNF-α(P<0.001)IL-6(P<0.01)和CXCL1(P<0.05)的mRNA表达都呈下降趋势,且TLR2(P<0.01)和TLR4(P<0.001)的表达也降低。K12+Mp组肺组织中MMP9(P<0.001)MUC5ac(P<0.001)和COL3A1(P<0.0001)的mRNA表达呈现下降的趋势,AB/PAS染色显示粘液分泌降低。结论K12益生菌在一定浓度和时间范围内预防给药能有效减轻Mp感染小鼠肺部炎症反应,同时能够有效改善肺组织气道重塑功能和肺部损伤,对Mp感染小鼠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链球菌K12 肺炎支原体 口腔益生菌 肺炎支原体感染模型 BALB/C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藤茶多酚分离纯化及其对口腔变形链球菌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蒋旭东 杨卫豪 +2 位作者 周传检 卢凯玲 林翠梧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414-418,426,共6页
采用Folin-Ciocaileu比色法测定藤茶多酚质量浓度,计算吸附率和洗脱率,比较5种不同性质大孔树脂对藤茶多酚静态吸附和解吸的影响,优选出HPD-100型树脂。进一步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藤茶多酚分离纯化的优选工艺条件为:上样液藤茶多酚粗提... 采用Folin-Ciocaileu比色法测定藤茶多酚质量浓度,计算吸附率和洗脱率,比较5种不同性质大孔树脂对藤茶多酚静态吸附和解吸的影响,优选出HPD-100型树脂。进一步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藤茶多酚分离纯化的优选工艺条件为:上样液藤茶多酚粗提物质量浓度2.4 g/L、流速2.0 BV/h、体积6.5 BV;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60%、流速3 BV/h、体积7.5 BV。在此条件下,经大孔树脂处理后藤茶多酚质量分数由29.9%提高到69.8%。抑菌试验表明,经大孔树脂处理后的藤茶提取物具有显著抑制口腔变形链球菌生长的作用,其最低抑菌浓度为3.13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护理 藤茶多酚 纯化 变形链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多酚对口腔变形链球菌抑制作用及其耐药性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黄可泰 徐元 +2 位作者 洪方耀 游士奇 杨贤强 《中国茶叶》 1992年第4期4-5,共2页
茶叶的防龋作用多认为是茶中氟的作用所致。诚然,氟有利于促进牙釉质矿化、再矿化而起坚齿作用,而各种儿茶素强烈抑制生龋菌把蔗糖转化为葡萄糖和果糖的作用支持了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能抑制生龋菌生长而起预防龋齿作用的观点。变形链球... 茶叶的防龋作用多认为是茶中氟的作用所致。诚然,氟有利于促进牙釉质矿化、再矿化而起坚齿作用,而各种儿茶素强烈抑制生龋菌把蔗糖转化为葡萄糖和果糖的作用支持了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能抑制生龋菌生长而起预防龋齿作用的观点。变形链球菌是与龋病发生有关的主要细菌,本文对茶多酚抑制变形链球菌的作用及其耐药性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 变形链球菌 茶多酚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尾寒羊链球菌和变形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国华 韩梅英 +1 位作者 杨永信 鲍顺梅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34-35,共2页
关键词 小尾寒羊 链球菌 变形杆菌 混合感染 症状 病理变化 诊断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引物PCR法在变形链球菌基因分型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加荣 边专 +1 位作者 樊明文 聂敏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2期92-94,共3页
目的 :研究利用随机引物PCR法来对口腔变形链球菌进行基因分型。方法 :采用两组针对变形链球菌的随机引物 ,于不同的反应体系中 ,对变形链球菌群 (血清型c、e、f、d、g)及 3个临床分离株进行PCR扩增 ,并对变形链球菌的电泳图谱进行分析 ... 目的 :研究利用随机引物PCR法来对口腔变形链球菌进行基因分型。方法 :采用两组针对变形链球菌的随机引物 ,于不同的反应体系中 ,对变形链球菌群 (血清型c、e、f、d、g)及 3个临床分离株进行PCR扩增 ,并对变形链球菌的电泳图谱进行分析 ,鉴定其基因型的多态性。结果 :运用两组随机引物均可鉴别不同血清型的变形链球菌 ,对同一血清型的链球菌还可鉴别其不同的基因型。结论 :两组随机引物均能对变形链球菌进行基因分型。随机引物PCR法简便、快速、分辨率较高 ,是鉴定变形链球菌基因型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变形链球菌 基因分型 随机引物PCR法 电泳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形链球菌遗传Ⅰ型和Ⅲ型利用不同糖类合成葡聚糖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琪 罗宗莲 杨继虞 《口腔医学纵横》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5-16,共2页
对变形链球菌Ⅰ型JBP(c型)和Ⅲ型6715(g型)利用蔗糖、麦芽糖、葡萄糖、果糖和甜菊糖合成葡聚糖的能力进行研究,并以红外光谱和薄层层析鉴定葡聚糖样品。结果显示两种变形链球菌只能利用蔗糖合成葡聚糖,且合成葡聚糖总体... 对变形链球菌Ⅰ型JBP(c型)和Ⅲ型6715(g型)利用蔗糖、麦芽糖、葡萄糖、果糖和甜菊糖合成葡聚糖的能力进行研究,并以红外光谱和薄层层析鉴定葡聚糖样品。结果显示两种变形链球菌只能利用蔗糖合成葡聚糖,且合成葡聚糖总体能力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微生物 变形链球菌 葡聚糖 合成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不同表达株的疏水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罕 樊明文 +1 位作者 边专 贺红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1997年第4期195-197,共3页
疏水性是细菌粘附到宿主表面能力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本研究旨在通过疏水性分析了解三种变形链球菌菌株的粘附力及0.005%洗必泰液和1000ppm氟溶液对疏水性的影响。实验采用hexadacane法对疏水性进行测定。结果发现:S.mutansTK18.E... 疏水性是细菌粘附到宿主表面能力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本研究旨在通过疏水性分析了解三种变形链球菌菌株的粘附力及0.005%洗必泰液和1000ppm氟溶液对疏水性的影响。实验采用hexadacane法对疏水性进行测定。结果发现:S.mutansTK18.Em—2的疏水性与S.mutansMT8148的疏水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5%洗必泰能显著改变S.mutansMT8148.TK18的疏水性(P<0.05),而1000ppm的氟溶液则对三种菌的疏水性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本实验提示;表面蛋白(特指表面蛋白抗原PAC)是疏水性强弱的决定因素之一。洗必泰可改变变形链球菌的疏水性,这可能是其防龋的机理之一。氟溶液则不同于此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链球菌 表面蛋白 疏水性 洗必泰 口腔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对变形链球菌MT6R(血清型c)表面蛋白P1粘附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定明 罗宗莲 周学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63-164,180,共3页
目的 :测定变形链球菌MT6R菌株 (血清型c)表面蛋白P1在钙溶液中对唾液包被的羟磷灰石 (S HA)的粘附量 ,探讨钙对蛋白P1粘附的影响。方法 :将变形链球菌MT6R菌株 (血清型c)表面蛋白P1经13 1碘标记 ,分别测定其在钙浓度为 0、0 1、0 2 5... 目的 :测定变形链球菌MT6R菌株 (血清型c)表面蛋白P1在钙溶液中对唾液包被的羟磷灰石 (S HA)的粘附量 ,探讨钙对蛋白P1粘附的影响。方法 :将变形链球菌MT6R菌株 (血清型c)表面蛋白P1经13 1碘标记 ,分别测定其在钙浓度为 0、0 1、0 2 5、0 5、1 0、1 5以及 2 0mmol L的溶液中标记物13 1碘 -蛋白P1对唾液包被的羟磷灰石(S HA)的粘附量。结果 :13 1碘 -蛋白P1在不同钙离子浓度的溶液中粘附量不同 (P <0 0 1) ,当钙浓度从 0 1mmol L增加到 1 0mmol L时 ,蛋白P1在S HA上粘附量迅速提高 ;当钙浓度在 1 0~ 2 0mmol L时 ,蛋白P1粘附量增加不明显。结论 :钙参与了变形链球菌MT6R(血清型c)表面蛋白P1对S HA的粘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链球菌 粘附 表面蛋白P1 口腔粘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泌型IgA、变形链球菌与儿童龋病的关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沈磊 项东 赵彦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变形链球菌 分泌型IGA 唾液 儿童龋病 口腔微生物 吞噬 牙列 合并 国内外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克隆抗体对变形链球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文立亚 张传彬 岳松龄 《口腔医学纵横》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3-14,共2页
用自制的抗远缘链球菌OMZ176220kD表面蛋白抗原的单克隆抗体(MCAb)对OMZ176菌的生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内MCAb(WC3A6d)与OMZ176菌作用后,其生长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 用自制的抗远缘链球菌OMZ176220kD表面蛋白抗原的单克隆抗体(MCAb)对OMZ176菌的生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内MCAb(WC3A6d)与OMZ176菌作用后,其生长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微生物 变形链球菌 生长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链球菌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5
作者 曹阳佩(综述) 周学东(审校) 施文元(审校)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65-669,共5页
颗粒链球菌属是兼性厌氧、触酶阴性的革兰阳性球菌,口腔微生物组研究发现颗粒链球菌属是人口腔的优势菌,可引起牙周病、牙髓炎等机会感染。本文重点介绍颗粒链球菌属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 颗粒链球菌 营养变异链球菌 口腔 生物学特征 鉴定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因素在复发性口疮及口腔扁平苔藓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欣 曾光明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CAS 2001年第2期115-117,共3页
感染因素一直认为是复发性口疮及口腔扁平苔藓的可能病因之一。许多学者对多种可能的病原微生物作了一定研究,为以上两种疾病的感染病因学提供了一些证据。其中复发性口疮的可能致病微生物为链球菌、幽门螺杆菌、疤疹病毒;而丙型肝炎病... 感染因素一直认为是复发性口疮及口腔扁平苔藓的可能病因之一。许多学者对多种可能的病原微生物作了一定研究,为以上两种疾病的感染病因学提供了一些证据。其中复发性口疮的可能致病微生物为链球菌、幽门螺杆菌、疤疹病毒;而丙型肝炎病毒及人服乳头瘤病毒则可能参与了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口疮 口腔扁平苔藓 感染 口腔链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口腔牙菌斑生物膜药敏实验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鸣宇 刘正 朱彩莲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8-320,共3页
目的 :设计一种新的口腔保健品体外药敏实验模型。方法 :以瑞典LKB2 0 2 3液相层析系统的恒温操作箱为基础 ,建立一种新的口腔保健品体外药敏实验模型。以茶多酚、鞣酸、氟化钠为实验药物 ,比较了纸片法、琼脂稀释法和液体稀释法的药敏 ... 目的 :设计一种新的口腔保健品体外药敏实验模型。方法 :以瑞典LKB2 0 2 3液相层析系统的恒温操作箱为基础 ,建立一种新的口腔保健品体外药敏实验模型。以茶多酚、鞣酸、氟化钠为实验药物 ,比较了纸片法、琼脂稀释法和液体稀释法的药敏 ,再以人工口腔牙菌斑生物法比较这些药品对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敏感性。结果 :纸片法抑菌实验结果全部阴性 ,琼脂稀释法和液体稀释法比较 ,液体稀释法比较敏感。而生物膜法则需要较高浓度的药品才能起到抑菌作用 ,与液体稀释法相比 ,对于NaF两者相差 3 2倍 ,对于茶多酚和鞣酸相差 16倍。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口腔牙菌斑生物膜 药敏实验 变形链球菌生物膜 疾病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P在口腔医学应用中的前景展望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霞 刘鲁川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00-802,共3页
关键词 医学应用 PROTEIN CRP 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口腔 C-反应蛋白 感染来源 肺炎链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素标记DNA探针制备及其在口腔致龋菌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杜民权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65-69,共5页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NA探针技术已广泛用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它能从DNA分子水平鉴定细菌,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其标记技术已从同位素标记发展到非同位素标记。本文拟对DNA探针的制备、生物素标记、杂交检...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NA探针技术已广泛用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它能从DNA分子水平鉴定细菌,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其标记技术已从同位素标记发展到非同位素标记。本文拟对DNA探针的制备、生物素标记、杂交检测及其在口腔致龋菌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链球菌 生物素标记 检测 口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含烟对人口腔致病菌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茜 管莹 +5 位作者 米其利 黄海涛 杨继 徐玉琼 简小朋 夭建华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0-115,共6页
【目的】研究口含烟对人口腔卫生的影响。【方法】将3种不同类型口含烟(胶基型、袋装型、含片型)提取物和传统卷烟烟气总粒相物(TPM)基于烟碱含量配成不同浓度,研究其对变形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菌效应。选取20名志愿者吸食3种口... 【目的】研究口含烟对人口腔卫生的影响。【方法】将3种不同类型口含烟(胶基型、袋装型、含片型)提取物和传统卷烟烟气总粒相物(TPM)基于烟碱含量配成不同浓度,研究其对变形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抑菌效应。选取20名志愿者吸食3种口含烟和传统卷烟,以吐取法采集吸食前5 min和吸食后0~2min,2~5 min,5~10 min,10~15min,90~95 min共6个时间段的唾液,提取唾液中细菌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探针法)检测各时间节点总细菌、变形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水平。【结果】(1)3种口含烟在体外对2种细菌无抑菌作用,普通卷烟TPM有一定抑菌作用。(2)吸食袋装型、含片型口含烟和传统卷烟后,唾液中细菌总量短期有所降低,但1 h后均恢复至使用前水平。牙龈卟啉单胞菌与变形链球菌量变化趋势与总细菌基本一致。【结论】口含烟及传统卷烟在吸食后短期内对口腔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含烟 口腔致病菌 变形链球菌 牙龈卟啉单胞菌 实时荧光定量PCR 唾液 口腔卫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