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索非布韦的口服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终末期肾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液透析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慧丽 王嫣然 +1 位作者 吴春玲 任万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130-132,共3页
目的分析基于索非布韦的口服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终末期肾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液透析患者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0年2月于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终末期肾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液透析患者6例... 目的分析基于索非布韦的口服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终末期肾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液透析患者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0年2月于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终末期肾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液透析患者6例,所有患者均服用索非布韦与达拉他韦进行治疗,6例患者中,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有1例,代偿期肝硬化为1例,慢性丙型肝炎4例,其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需治疗24周,其他患者治疗12周。观察所有患者的治疗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结果随访结果显示,6例患者都获得了快速病毒学应答,没有病毒学突破,也不存在终末期肾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口服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过程中,6例患者血小板、尿素清除指数、白细胞、尿素下降率以及血红蛋白和治疗之前无差异,肝功能正常。经治疗,只有1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为16.67%。该例患者的不良反应未经过特殊处理便自行好转。结论对终末期肾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液透析患者采用索非布韦与达拉他韦进行治疗,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极好,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非布韦 口服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 终末期肾病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血液透析患者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硝柳胺及其新型口服纳米药物抗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活性及作用机制
2
作者 翟崇凯 毛福超 +3 位作者 田文静 王聪慧 王迎鲜 张贺伟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964-4976,共13页
【目的】氯硝柳胺(niclosamide,NIC)最初作为治疗肠道寄生虫的驱虫药使用,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对多种病毒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本研究旨在评估NIC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的体外抗病毒效果,开发新型口服... 【目的】氯硝柳胺(niclosamide,NIC)最初作为治疗肠道寄生虫的驱虫药使用,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对多种病毒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本研究旨在评估NIC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的体外抗病毒效果,开发新型口服纳米化NIC制剂并评估其体内抗病毒效果,探讨其抑制PEDV感染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通过细胞毒性试验和病毒蚀斑试验评估NIC的体外抗PEDV活性;在前期胆酸盐递送系统的基础上制备增强型氯硝柳胺纳米药物(enhanced niclosamide-delivery nanoparticles,eNDN),并对其粒径、水溶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等进行表征;在APN转基因小鼠模型中验证口服eNDN对PEDV感染的抑制作用。通过文献挖掘及生物信息学综合分析NIC抗PEDV感染的潜在靶点和信号通路,并通过分子对接初步确定NIC抑制PEDV感染的潜在核心靶点。【结果】体外抗病毒试验结果显示,NIC对PEDV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226.4 nmol/L。与氯硝柳胺纳米药物(NDN)相比,eNDN粒径降低了约30 nm(约为140 nm),水溶性提高了20%(达到5 mg/mL),生物利用度提高了约10%(达到47.54%)。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口服eNDN未引起明显临床症状或肝脏病理变化,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eNDN处理组小鼠肠道内PEDV滴度极显著降低(P<0.01)。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识别出NIC的作用靶点159个,PEDV感染相关靶点1678个,两者共有靶点22个。分子对接结果表明,MAPK14、NAIP、NLRC4、SERPINE1、ATP2A2、CLTC、MCL1、TMPRSS2、APN和STAT3为NIC抑制PEDV感染的潜在核心靶点。【结论】NIC及其新型口服纳米药物eNDN在体内外均表现出良好的抗PEDV活性,生物信息学预测NIC通过抗炎反应及抑制病毒侵入等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抗PEDV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探明NIC抗PEDV感染的分子机制及其纳米药物eNDN的临床转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硝柳胺 口服纳米药物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对丙型肝炎患者肝外疾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晓燕 张缭云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9-373,共5页
HCV感染者的预后不仅取决于肝脏病变,还取决于肝外后遗症。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作为当前治疗丙型肝炎的一线用药,使越来越多的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及临床治愈,但其对肝外疾病转归的影响尚不清楚。本文就DAAs治疗对丙型肝炎患者肝外... HCV感染者的预后不仅取决于肝脏病变,还取决于肝外后遗症。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作为当前治疗丙型肝炎的一线用药,使越来越多的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及临床治愈,但其对肝外疾病转归的影响尚不清楚。本文就DAAs治疗对丙型肝炎患者肝外疾病预后的影响作一综述,提示丙型肝炎治愈患者仍需进行长期随访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直接病毒药物 肝外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抗病毒药物在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4
作者 冉锡萍 蔡大川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82-1687,共6页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肝硬化的发生,肝硬化后出现肝细胞癌等并发症是慢性肝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抗病毒治疗可以实现持续病毒学应答,改善肝炎、肝纤维化,进而延缓病程进展。直接抗病毒药物(DAA)在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的安全性...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肝硬化的发生,肝硬化后出现肝细胞癌等并发症是慢性肝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抗病毒治疗可以实现持续病毒学应答,改善肝炎、肝纤维化,进而延缓病程进展。直接抗病毒药物(DAA)在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被证实,其是否能改善肝硬化患者疾病并发症和预后逐渐成为讨论和研究的热点。相关数据主要由国外学者报告,我国DAA上市较晚,尚缺乏中远期数据。本文回顾了最新的相关研究,对DAA在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肝硬化 直接病毒药物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型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中华鳖中8种抗病毒药物及2种代谢物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亚琴 王坤 +3 位作者 柯庆青 谭羽翀 王鼎南 李诗言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64-1172,共9页
本研究以中华鳖中8种抗病毒药物(antiviral drugs,ATVs)及2种代谢物为研究对象,采用Wallelut Lipoclean磷脂去除小柱净化样品,建立了通过型固相萃取净化模式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相结合的快速检测方法。样品在37℃... 本研究以中华鳖中8种抗病毒药物(antiviral drugs,ATVs)及2种代谢物为研究对象,采用Wallelut Lipoclean磷脂去除小柱净化样品,建立了通过型固相萃取净化模式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相结合的快速检测方法。样品在37℃下经酸性磷酸酯酶酶解,1%乙酸乙腈提取,通过型固相萃取小柱净化,40℃下氮吹浓缩后采用UHPLC-MS/MS检测,多反应监测(MRM)模式采集数据,内标法定量。针对不同ATVs之间极性差异大的特点,实验优化了仪器参数和前处理条件,重点对色谱柱进行了筛选并排除了生物内源性物质尿苷对利巴韦林的分析干扰,同时讨论了前处理过程中提取液和净化小柱选择对提取效率和净化效果的影响。在最优实验条件下,10种目标物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 2)为0.994~0.998,方法检出限(MDL)为0.05~1.1μg/kg,方法定量限(MQL)为0.18~3.8μg/kg。在低、中、高3个添加水平下10种目标物的平均回收率范围为82.5%~10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11%~12.1%。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重复性好,可用于大批量样品的同时快速检测,并成功应用于省级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过型固相萃取 亲水作用色谱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病毒药物 代谢物 中华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预测代偿进展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后出现肝脏相关事件风险 被引量:1
6
作者 段志辉 Pons M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512-2512,共1页
【据《J Hepatol》2019年10月报道】题:无创预测代偿进展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后出现肝脏相关事件风险(作者Pons M等)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显著提高了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率。但是代偿进展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口服DAA... 【据《J Hepatol》2019年10月报道】题:无创预测代偿进展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口服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后出现肝脏相关事件风险(作者Pons M等)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显著提高了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率。但是代偿进展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口服DAA后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人群中肝脏相关事件(LRE)的发生率尚不明确。该研究旨在研究该类人群的LRE,并探索可以无创预测LRE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患者 直接病毒药物 持续病毒学应答 代偿 事件风险 进展期 病毒药物治疗 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的体外抗病毒作用 被引量:23
7
作者 吴璇 于莉 +1 位作者 胡涛 黄升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838-1840,共3页
目的:研究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在体外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3型(ADV3)的抗病毒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和细胞病变(CPE)抑制法检测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Hep-2细胞的毒性作用以及对RSV、ADV3感染细胞的保护作用,判... 目的:研究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在体外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3型(ADV3)的抗病毒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和细胞病变(CPE)抑制法检测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Hep-2细胞的毒性作用以及对RSV、ADV3感染细胞的保护作用,判断其抗病毒效果。结果: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Hep-2细胞的半数中毒浓度(TC50)为776.97 mg/L;抑制RSV和ADV3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28.08、28.10 mg/L;其治疗指数(TI)分别为27.67、27.65,安全系数均高于利巴韦林。与病毒对照组比较,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能明显降低RSV和ADV3感染细胞所致CPE的抑制率,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结论:在体外,小剂量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RSV和ADV3感染的Hep-2细胞均有明显保护作用,且病毒CPE抑制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发挥更高的抗病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地蓝消炎口服 呼吸道合胞病毒 病毒3型 病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复方口服液体外抗禽流感病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郭世宁 刘天龙 +3 位作者 李守军 陈志虹 孔德胜 王秀君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1-43,共3页
关键词 禽流感病毒 中药复方 口服 体外 天然药物 病毒作用 公共卫生 疫苗预防 人类历史 有效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抗感冒口服液的抗病毒、抗菌及镇痛作用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郑芙林 濮跃晨 +4 位作者 吴亦伦 刘家全 赵辉 方丽 张梅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949-951,共3页
目的 研究四抗感冒口服液 (CCD)的抗病毒、抗菌及镇痛作用。方法 应用病毒致细胞病变作用观察CCD的抗病毒作用 ;应用平皿挖洞灌药法观察CCD的抑菌作用 ;应用热诱发小鼠疼痛反应模型和冰醋酸诱导小鼠扭体反应模型观察CCD对疼痛的抑制... 目的 研究四抗感冒口服液 (CCD)的抗病毒、抗菌及镇痛作用。方法 应用病毒致细胞病变作用观察CCD的抗病毒作用 ;应用平皿挖洞灌药法观察CCD的抑菌作用 ;应用热诱发小鼠疼痛反应模型和冰醋酸诱导小鼠扭体反应模型观察CCD对疼痛的抑制作用。结果 CCD对疱疹病毒Ⅰ型的半数有效浓度为 0 98g·L-1。CCD 1 0 0g·ml-1对金葡菌(ATCC 2 5 92 3)、金葡菌 (MRSA)、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CCD 5 0g·kg-1和 10 0g·kg-1可明显延长小鼠热痛反应潜伏期 (P <0 0 5 ,P <0 0 1) ,提高小鼠的痛阈值 ,且维持时间较阿司匹林长。CCD 10 0g·kg-1与 2 0 0g·kg-1对小鼠扭体反应次数有明显抑制作用 (P<0 0 1)。结论 CCD具有一定的体外抗病毒、抗菌作用 ;CCD具有镇痛作用 ,且作用维持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冒口服 病毒作用 作用 镇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肾移植术后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与安全性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0
作者 牛英 明英姿 +1 位作者 佘兴国 刘洪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7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观察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治疗肾移植术后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6例肾移植术后单纯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CV)患者,肾移植术后时间为8~43个月(中位时间19个月),治疗前HCV病毒载量为4.03×10~3~8.18×10~7 IU/m L... 目的观察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治疗肾移植术后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6例肾移植术后单纯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CV)患者,肾移植术后时间为8~43个月(中位时间19个月),治疗前HCV病毒载量为4.03×10~3~8.18×10~7 IU/m L,免疫抑制方案为他克莫司(FK506)+吗替麦考酚酯(MMF)+泼尼松(Pred)(4例)或环孢素(Cs A)+MMF+Pred(2例),治疗前血清肌酐水平低于200μmol/L,且尿量、体质量稳定,抗病毒治疗前6个月内无重大精神刺激及创伤史。6例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均未行HCV病毒基因型监测,口服DAAs治疗方案为单药索非布韦(4例)、索非布韦+雷迪帕韦(1例)、索非布韦+达卡他韦(1例),疗程均为12周,治疗期间每周检测患者的全血细胞计数、血清转氨酶、肌酐、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水平,每4周检测血清HCV RNA定量。结果 6例患者中,5例患者在治疗4周时HCV RNA定量即转阴并于疗程结束后获得持续性病毒学应答(SVR),1例口服单药索非布韦的患者在疗程结束后HCV病毒载量仍高于正常值,后检查该患者病毒基因型为5型,经换用索非布韦+达卡他韦继续治疗12周后病毒载量转阴并获得SVR。6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全血细胞计数、血清转氨酶、肌酐及免疫抑制剂浓度水平均未见明显波动,不良反应为一过性皮疹(1例)及轻度眩晕(1例)。结论对于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稳定的患者,服用DAAs治疗HCV安全有效,治疗药物首选索非布韦+达卡他韦联合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病毒药物 肾移植 丙型病毒性肝炎 索非布韦 达卡他韦 雷迪帕韦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项为期10年、涉及全球24国的恩替卡韦或其他口服抗病毒药物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前瞻性、随机、观察性研究结果 被引量:4
11
作者 尹雪如 樊蓉 侯金林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005-2005,共1页
【据《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9年7月报道】题:一项涉及全球24个国家的恩替卡韦或其他口服抗病毒药物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观察性研究结果(作者Hou JL等)恩替卡韦(ETV)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国际一线药物,过去研究表... 【据《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9年7月报道】题:一项涉及全球24个国家的恩替卡韦或其他口服抗病毒药物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观察性研究结果(作者Hou JL等)恩替卡韦(ETV)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国际一线药物,过去研究表明,ETV能够有效地抑制HBV复制并且控制疾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病毒药物 长期治疗 恩替卡韦 口服 随机 HBV复制 一线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桂醇提物对大口黑鲈虹彩病毒的体外抗病毒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廖文钰 竺利波 +7 位作者 刘明珠 余庆 玉洁莹 陈嘉 韦云依 黄吉利 黄琳 李鹏飞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4,共8页
【目的】探究肉桂醇提物在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虹彩病毒(LMBV)感染中的抗病毒效果及作用机制,为开发抗LMBV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结晶紫染色观察、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病毒滴度[半数组织... 【目的】探究肉桂醇提物在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虹彩病毒(LMBV)感染中的抗病毒效果及作用机制,为开发抗LMBV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结晶紫染色观察、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病毒滴度[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测定等方法确定肉桂醇提物在胖头鱥肌肉细胞系(FHM)上的安全工作浓度,评估肉桂醇提物在细胞水平对LMBV的抗病毒效果,分析其抗LMBV机制。【结果】肉桂醇提物在≤12.5μg/m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对FHM细胞无明显毒性。FHM细胞与LMBV以及质量浓度分别为12.5、6.25、3.125μg/mL肉桂醇提物共孵育后,细胞病变明显减少,结晶紫染色后可见活细胞数明显升高,MCP、ICP46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且抗病毒效果有剂量依赖性。12.5μg/mL肉桂醇提物与LMBV共孵育后接入FHM细胞,细胞中MCP、ICP4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以及TCID_(50)极显著下降(P<0.01);FHM细胞与经肉桂醇提物处理的LMBV共孵育后,细胞中LMBV MCP和ICP4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未用肉桂醇提物处理的LMBV感染组(P<0.01);在LMBV感染FHM细胞后,接入肉桂醇提物的FHM细胞中MCP和ICP4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在LMBV感染FHM细胞3 h后用肉桂醇提物处理8 h的FHM细胞中MCP和ICP4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结论】肉桂醇提物可降低LMBV的感染力,干扰LMBV侵染宿主细胞过程中的吸附、侵入及复制,有良好的抗LMBV作用,可作为环保、高效的抗LMBV渔用药物候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虹彩病毒 肉桂 病毒作用 渔用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药物临床试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美国FDA和欧洲EMA指南解读 被引量:4
13
作者 易盼盼 戴菱菱 +1 位作者 徐平声 范学工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698-701,共4页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一个重要的全球健康问题,起病隐匿,慢性化程度高,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最主要病因。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s)较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ylated interferon,peg...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一个重要的全球健康问题,起病隐匿,慢性化程度高,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最主要病因。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s)较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治疗方案可获得更高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率,并可缩短治疗时间,前景良好。DAAs新药开发将成为未来抗HCV治疗研究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病毒药物 丙型肝炎 干扰素 病毒学应答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抗病毒药物时代下丙型肝炎研究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9
14
作者 钟劲 陶万银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481-484,共4页
HCV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原体之一。HCV长期隐匿性感染可能会引发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等晚期肝病。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用药广泛用于HCV感染的治疗,但这一疗法治疗效果有限,并且具有很强的副作用。HCV小分子直接... HCV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原体之一。HCV长期隐匿性感染可能会引发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等晚期肝病。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用药广泛用于HCV感染的治疗,但这一疗法治疗效果有限,并且具有很强的副作用。HCV小分子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并有望最终完全取代干扰素疗法。然而慢性丙型肝炎治疗进入DAA时代并不意味着丙型肝炎问题已经解决,丙型肝炎研究依然面对诸多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直接病毒药物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预算影响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平钰 李洪超 马爱霞 《卫生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4-47,51,共5页
目的:以参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目标人群,对直接抗病毒药物纳入医保目录后的基金支出进行预算影响分析。方法:通过对目标人群、不同产品市场份额和医保支付金额的设定与计算,以2018年为基线年,分析今后5... 目的:以参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目标人群,对直接抗病毒药物纳入医保目录后的基金支出进行预算影响分析。方法:通过对目标人群、不同产品市场份额和医保支付金额的设定与计算,以2018年为基线年,分析今后5年内DAAs纳入医保目录对医保基金支出的影响。结果:DAAs进入医保目录后,医保基金支出增加,5年累计增幅19.63%;治愈总人数增加,5年累计增幅92.30%;DAAs医保支付标准的变化对基础结果的影响较大。结论:DAAs进入医保目录后,由于接受治疗的患者人数增加,短期内医保基金支出可能增加,随着患者存量减少,医保基金支出也将相应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病毒药物 慢性丙型肝炎 预算影响分析 医保目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护药责任一体化管理对口服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病人依从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湘云 马强 +1 位作者 戴金津 田晓慧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5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研究医护药责任一体化管理对口服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病人依从性的影响。[方法]2013年10月—2014年5月在我院感染疾病科住院且年龄25岁~55岁的口服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96例为干预组;2013年10月—2014年5月在我... [目的]研究医护药责任一体化管理对口服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病人依从性的影响。[方法]2013年10月—2014年5月在我院感染疾病科住院且年龄25岁~55岁的口服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96例为干预组;2013年10月—2014年5月在我院感染疾病科住院且年龄25岁~55岁的口服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83例为对照组。干预组应用制定医护药责任一体化测量表进行管理,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并与 Morisky问卷结果进行比较,比较病人治疗的依从性。[结果]干预前两组医护药责任一体化测量表和 Morisky 问卷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后两组医护药责任一体化测量表、Morisky问卷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功能指标在研究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研究后相比,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病人的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医护药责任一体化管理的实施,口服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病人自我管理的依从性明显提高,改变了现有住院病人诊疗护理服务管理模式,更新管理理念,为病人提供更全面的、个性化的优质诊疗护理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 病毒药物 医护药责任一体化 口服药物 依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病毒药物作用机理的分子水平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蒋月 张秀英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5-57,共3页
关键词 病毒药物 分子水平 药物作用 机理 病毒复制 生长周期 药物干扰 生物合成 病毒核酸 细胞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药物耐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成军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530-533,共4页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肝硬化、肝细胞癌以及肝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应用目前的标准治疗仅有约一半的患者可以清除病毒。现有多种直接抗病毒药物正在进行Ⅰ、Ⅱ、Ⅲ期临床试验,其作用靶点包括NS3蛋白酶、NS5A蛋白、NS5B RNA依赖的RNA...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肝硬化、肝细胞癌以及肝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应用目前的标准治疗仅有约一半的患者可以清除病毒。现有多种直接抗病毒药物正在进行Ⅰ、Ⅱ、Ⅲ期临床试验,其作用靶点包括NS3蛋白酶、NS5A蛋白、NS5B 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它们通过与宿主细胞蛋白相互作用起到抑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复制的作用。由于HCV具有高度异质性且复制快速,单一应用直接抗病毒药物极易发生耐药。本文就直接抗病毒药物研发现状、耐药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做一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直接病毒药物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丙型肝炎直接抗病毒治疗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19
作者 李梦月 李舣婷 +1 位作者 张英 林潮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51,共6页
【目的】探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DAAs治疗后肾脏功能的变化。【方法】纳入自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诊就诊的经DAAs治疗的123例慢丙肝患者,分别收集治疗前、治疗期间、治疗结束后的血清肌酐值,通过MDRD公式估计e... 【目的】探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DAAs治疗后肾脏功能的变化。【方法】纳入自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诊就诊的经DAAs治疗的123例慢丙肝患者,分别收集治疗前、治疗期间、治疗结束后的血清肌酐值,通过MDRD公式估计eGFR,以评估患者完成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后肾脏功能的变化。【结果】本研究纳入了123例患者,67.5%(n=83)为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0±11)岁,中位随访时间为24周,26.8%(n=33)基线时存在肝硬化,10.6%(n=13)合并有糖尿病,11.4%(n=14)的患者eGFR<60 mL/(min·1.73 m^(2)),33.3%(n=41)的患者eGFR为(60-89)mL/(min·1.73 m^(2)),55.3%(n=68)的患者eGFR≥90 mL/(min·1.73 m^(2))。所有患者在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随访过程中eGFR并未出现下降,而CKD2期患者的eGFR在治疗结束后随访过程中较基线出现改善【(88.65±15.52)mL/(min·1.73 m^(2))vs(78.12±7.60)mL/(min·1.73 m^(2)),P<0.001】。14.6%(n=18)的患者经历了肾功能分期的恶化,通过二元logistic分析得出糖尿病可以预测肾功能的恶化(OR=4.663,P=0.016)。【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DAAs治疗后,肾脏功能并未发生恶化,甚至在CKD2期的患者中发现肾脏功能有所改善。但慢丙肝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发生肾脏功能恶化的风险高,仍需密切监测肾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直接病毒药物 丙肝治疗 肾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内注射IL-2重组腺病毒、IL-3重组腺病毒增强化疗药物抗白血病作用的研究
20
作者 于敏 杨建民 +2 位作者 孟沛霖 曹雪涛 章卫平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3期191-194,共4页
对实验性白血病小鼠模型大剂量化疗后,直接腹腔注射IL-2重组腺病毒(Ad-IL-2)和/或IL-3重组腺病毒(Ad-IL-3),发现腹腔注射对照腺病毒载体小鼠虽经大剂量化疗,仍有大量白血病细胞浸润至骨髓、血管、肝脏及脾脏。而腹腔注射Ad-IL-2或Ad-IL-... 对实验性白血病小鼠模型大剂量化疗后,直接腹腔注射IL-2重组腺病毒(Ad-IL-2)和/或IL-3重组腺病毒(Ad-IL-3),发现腹腔注射对照腺病毒载体小鼠虽经大剂量化疗,仍有大量白血病细胞浸润至骨髓、血管、肝脏及脾脏。而腹腔注射Ad-IL-2或Ad-IL-3组小鼠肿瘤生长缓慢,注射Ad-IL-2组小鼠脾NK、CTL活性显著提高,注射Ad-IL-3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数量及杀伤活性明显提高,联合应用Ad-IL-2,Ad-IL-3组小鼠抗白血病作用最为明显,骨髓中虽然仍见白血病细胞,但可见较多正常造血细胞,且肝、脾中未见白血病细胞浸润。表明腹腔内注射Ad-IL-2和Ad-IL-3可显著增强大剂量化疗对白血病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内注射 IL-2 重组腺病毒 IL-3 重组腺病毒 白血病作用 化疗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