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服吸收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单进军 狄留庆 吴皓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70-272,共3页
以国内外近期文献为依据,介绍了各种口服吸收模型的实验方法和特点,并对近几年来口服吸收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提示开展中药口服吸收的研究不但可以为中药口服剂型方案和质量标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可以结合中医药理论... 以国内外近期文献为依据,介绍了各种口服吸收模型的实验方法和特点,并对近几年来口服吸收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提示开展中药口服吸收的研究不但可以为中药口服剂型方案和质量标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可以结合中医药理论,科学地阐述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从而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有益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服吸收模型 中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链长聚乙二醇修饰的香豆素6脂质纳米粒对口服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戴江东 李会鹏 孙敏捷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93-300,共8页
通过制备不同链长聚乙二醇(PEG)修饰的纳米脂质载体(NLCs)考察PEG链长对其口服吸收的影响。使用聚乙二醇(100)单硬脂酸酯(S100)、聚乙二醇(55)单硬脂酸酯(S55)、聚乙二醇(40)单硬脂酸酯(S40)3种不同链长的PEG通过薄膜分散法制备NLCs,以... 通过制备不同链长聚乙二醇(PEG)修饰的纳米脂质载体(NLCs)考察PEG链长对其口服吸收的影响。使用聚乙二醇(100)单硬脂酸酯(S100)、聚乙二醇(55)单硬脂酸酯(S55)、聚乙二醇(40)单硬脂酸酯(S40)3种不同链长的PEG通过薄膜分散法制备NLCs,以香豆素6(coumarin 6)作为荧光探针,对修饰不同链长PEG的NLCs进行理化性质表征。考察了不同链长PEG修饰的NLCs在模拟缓冲液中的稳定性以及体外释药行为。同时对NLCs的细胞毒性、细胞摄取动力学以及摄取机制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随着PEG链段长度的增加,其水化层厚度不断增大。与其他NLCs相比,S100修饰的NLCs(pNLC-EG100)具有更好的细胞摄取效率,证明S100的链段长度是用于口服NLCs给药的最佳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纳米载体 PEG修饰 香豆素6 PEG链长 细胞摄取 口服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糖的口服吸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章柏钰 涂晶晶 +1 位作者 刘萌萌 周本宏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1年第1期185-193,共9页
多糖因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已成为国内外各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一些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等药理活性的多糖被广泛应用于生化和医学领域。多糖有望成为治疗人类疾病的新药物。对近年来关于多糖的口服吸收研究进行综... 多糖因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已成为国内外各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一些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等药理活性的多糖被广泛应用于生化和医学领域。多糖有望成为治疗人类疾病的新药物。对近年来关于多糖的口服吸收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多糖的成药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糖 口服吸收 生物学活性 定量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体外吸收模型的发展与内吞机制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董安迪 纪奉奇 +5 位作者 张春鹏 赵文婷 陈希 李丹露 海鑫 赵祎镭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63-869,共7页
目的研究口服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体外吸收模型及内吞机制,为其吸收效果评价与开发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等数据库查询2006年1月-2021年4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对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口服吸收模型与内吞机... 目的研究口服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体外吸收模型及内吞机制,为其吸收效果评价与开发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等数据库查询2006年1月-2021年4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对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口服吸收模型与内吞机制研究进行总结归纳。结果随着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口服吸收模型从Caco-2细胞模型和MDCK细胞模型等单一细胞模型,逐渐发展到应用Caco-2/HT29细胞模型、Caco-2/M细胞模型和Caco-2/HT29/Raji B细胞模型等共培养模型进行体外研究。目前,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机制研究仍是以Caco-2细胞模型和MDCK细胞模型为基础进行考察,主要表现为网格蛋白、小窝蛋白、巨胞饮等多种途径共存的内吞机制。结论为了更好地构建口服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细胞吸收及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模拟小肠吸收的细胞模型及内吞机制的深入研究都将促进口服纳米药物的合理构建与安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递送系统 口服吸收 细胞模型 内吞机制 CACO-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谱头孢呋肟的新型口服制剂——新菌灵
5
作者 杨芳炬 王浴生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1992年第4期61-66,共6页
新菌灵(Zinnat)是半合成广谱头孢菌素头孢呋肟(Cefuroxime)的口服酯化前体药。又称为头孢呋肟酯(Cefuroxime axetil)。是由香港葛兰素研究机构开发的新药。该药抗菌活性很弱,口服吸收后迅速被肠粘膜、门脉血或肝内的非特异性酯酶水解释... 新菌灵(Zinnat)是半合成广谱头孢菌素头孢呋肟(Cefuroxime)的口服酯化前体药。又称为头孢呋肟酯(Cefuroxime axetil)。是由香港葛兰素研究机构开发的新药。该药抗菌活性很弱,口服吸收后迅速被肠粘膜、门脉血或肝内的非特异性酯酶水解释出头孢呋肟呈现强抗菌活性。它能与细菌细胞壁合成所需的青毒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尤其是与PBP3具高亲和力,从而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继而导致细菌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呋肟 新菌灵 细胞壁合成 抗菌活性 棒酸 内酞胺类抗生素 球菌属 流感嗜血杆菌 口服吸收 口服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首个口服细胞因子抗肿瘤药有望面世
6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17期4-4,共1页
本刊讯 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PLOSONE(《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刊发了我国科学家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以家蚕为生物反应器,找到细胞因子类活性蛋白口服吸收的有效途径。目前.这一成果已经获得国家新药临床批件,全面... 本刊讯 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PLOSONE(《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刊发了我国科学家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以家蚕为生物反应器,找到细胞因子类活性蛋白口服吸收的有效途径。目前.这一成果已经获得国家新药临床批件,全面进入二、三期临床试验,有望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首个口服细胞因子抗肿瘤新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类 口服吸收 抗肿瘤药 抗肿瘤新药 望面 临床试验 生物反应器 学术期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首个口服细胞因子肿瘤新药“破茧而出”
7
《中国卫生产业》 2009年第6期13-13,共1页
5月12日,国际一流学术刊物《PloSone》(《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22综合》)刊发我国科学家的一项重要课题成果——以家蚕为生物反应器,细胞因子类活性蛋白终于找到了口服吸收的“绿色通道”,从而实现细胞因子的口服吸收。这一成果标志... 5月12日,国际一流学术刊物《PloSone》(《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22综合》)刊发我国科学家的一项重要课题成果——以家蚕为生物反应器,细胞因子类活性蛋白终于找到了口服吸收的“绿色通道”,从而实现细胞因子的口服吸收。这一成果标志着细胞因子的肿瘤治疗应用前景将出现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类 口服吸收 肿瘤治疗 新药 中国 “绿色通道” 生物反应器 学术刊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盏花素脂质体/水分配系数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钟海军 邓英杰 +3 位作者 王丽君 杜松 王秀敏 陈妍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0-114,共5页
目的应用脂质体 /水分配系数 ,初步揭示灯盏花素与磷脂分子间相互的作用机理 ,探讨灯盏花素口服吸收机制 ,并且解释一些因素影响灯盏花素脂质体包封率的规律。方法采用平衡透析法测定灯盏花素的脂质体 /水分布系数。结果与灯盏花素的油 ... 目的应用脂质体 /水分配系数 ,初步揭示灯盏花素与磷脂分子间相互的作用机理 ,探讨灯盏花素口服吸收机制 ,并且解释一些因素影响灯盏花素脂质体包封率的规律。方法采用平衡透析法测定灯盏花素的脂质体 /水分布系数。结果与灯盏花素的油 /水分配系数随着 pH值的增加而减小相反 ,脂质体 /水分配系数随着pH值的增加而增大 ;磷脂浓度增大 ,脂质体 /水分配系数有增大的趋势。结论药物与磷脂膜的作用除疏水相互作用 (hydrophobicinteraction)外 ,离子间静电、氢键等相互作用占了很大比例 ;初步推测灯盏花素的吸收差可能是因为其吸收有除简单的被动转运外的其它机制 ;实验结果可以用来解释包封率影响因素的一些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花素 脂质体/水分配系数 分子间相互作用 口服吸收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与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颜廷旭 杨玲 王宇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24期137-137,共1页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抗菌力强、口服吸收好,组织浓度高、与其他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已成为临床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
关键词 喹诺酮类药物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细菌感染性疾病 应用 交叉耐药性 人工合成 抗菌谱广 口服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红霉素的应用与不良反应 被引量:3
10
作者 谷央丽 《浙江临床医学》 2007年第10期1410-1411,共2页
关键词 罗红霉素 不良反应 临床医师 口服吸收 酸性条件 化学名 结合率 半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性脑膜炎患儿联合化疗中利福平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1
作者 李惠芬 刘萱 +1 位作者 牛建平 徐凤锋 《天津药学》 1989年第5期13-15,共3页
利福平是一种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口服吸收良好,对结核杆菌高度敏感。但作为单一药物应用,结核杆菌对本品易产生耐药性。因而在临床治疗中常与其它抗结核药物合并使用。
关键词 药代动力学 抗结核药物 耐药菌 脑膜炎患儿 药物监测 核性 联合化疗 口服吸收 抗疥药 药物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昔匹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2
作者 吴文蓉 方治平 +1 位作者 强文安 王浴生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1992年第Z1期44-45,共2页
曲昔匹特是一种抗溃疡药,我们用爆射法标记的~3H一曲昔匹特对大鼠口服给药后,对其血药浓度、体内组织分布及排泄实验作了研究。 1.大鼠灌服不同剂量的~3H一曲昔匹特(小剂量5.55×10~6Bq/100mg/kg。
关键词 曲昔匹特 药代动力学 大鼠 血药浓度 抗溃疡药 给药量 药时曲线 口服给药 口服吸收 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B—86A的致突变研究
13
作者 许嘉齐 宋坤致 +1 位作者 周梅生 林赴田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1994年第Z1期121-122,共2页
IMB—86A是我所合成的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为一类新药。其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研究提示本品具有广谱和强效抗菌作用,对动物感染子种细菌有优异的保护效果;口服吸收良好,血浓度高.半衰期长,组织分布广,是一个有前途的抗菌药物。本文报道... IMB—86A是我所合成的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为一类新药。其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研究提示本品具有广谱和强效抗菌作用,对动物感染子种细菌有优异的保护效果;口服吸收良好,血浓度高.半衰期长,组织分布广,是一个有前途的抗菌药物。本文报道了IMR—86A的致突变研究结果:试验结果表明,IMB—86A,在小鼠微核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突变作用 IMB 小鼠微核试验 喹诺酮类抗菌药 抗菌药物 药代动力学 血浓度 口服吸收 一类新药 药效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羟肌苷拟肉毒碱类前药的合成及膜渗透性评价
14
作者 张又夕 孙乐 马海英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90-394,共5页
目的设计基于肠道肉毒碱转运蛋白的前体药物以提高药物的口服吸收。方法以去羟肌苷为母体药物,L-肉毒碱-丁二酸或L-肉毒碱-庚二酸为功能修饰侧链,设计合成了新型去羟肌苷拟肉毒碱类前药,其结构经ESI/MS及13C-NMR数据确证,用Caco-2细胞... 目的设计基于肠道肉毒碱转运蛋白的前体药物以提高药物的口服吸收。方法以去羟肌苷为母体药物,L-肉毒碱-丁二酸或L-肉毒碱-庚二酸为功能修饰侧链,设计合成了新型去羟肌苷拟肉毒碱类前药,其结构经ESI/MS及13C-NMR数据确证,用Caco-2细胞转运实验评价了该类前药的细胞膜渗透性,用HEK293T和Caco-2细胞考察了该类前药的摄取机制。结果合成了两个前药,其Caco-2细胞膜渗透性均比母体药物去羟肌苷有显著的提高,且该类前药在Caco-2细胞中的摄取率比在HEK293T中的摄取率显著升高。结论肉毒碱功能化修饰去羟肌苷的5’位羟基有利于提高其口服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羟肌苷 肉毒碱转运蛋白 前药 口服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脂质纳米(SLNs)在抗寄生虫药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5
作者 严媛媛 周凯翔 +2 位作者 李超 程古月 谢书宇 《中国兽药杂志》 2020年第1期73-79,共7页
基于抗寄生虫药物应用面临的问题以及在预防和治疗寄生虫病中的重要作用,固体脂质纳米(SLNs)因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从SLNs可以提高抗寄生虫药物的口服吸收、增强胞内感染治疗疗效、提高药物安全性和渗透性能以及靶向性传... 基于抗寄生虫药物应用面临的问题以及在预防和治疗寄生虫病中的重要作用,固体脂质纳米(SLNs)因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从SLNs可以提高抗寄生虫药物的口服吸收、增强胞内感染治疗疗效、提高药物安全性和渗透性能以及靶向性传递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目前SLNs在抗寄生虫药物传递中的研究现状,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脂质纳米 抗寄生虫药物 口服吸收 胞内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体酮胶囊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6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7
16
作者 荆红波 王卓渊 刘宝璘 《中国民间疗法》 2013年第12期73-73,共1页
黄体酮胶囊可用于激素替代、保胎、继发闭经、月经失调、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的治疗.口服黄体酮胶囊是一种天然黄体酮,其化学性质与卵巢分泌的黄体酮分子量分子相同,能够口服吸收,长期给药患者依从性好。我院应用口服黄体酮胶囊治疗功能... 黄体酮胶囊可用于激素替代、保胎、继发闭经、月经失调、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的治疗.口服黄体酮胶囊是一种天然黄体酮,其化学性质与卵巢分泌的黄体酮分子量分子相同,能够口服吸收,长期给药患者依从性好。我院应用口服黄体酮胶囊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子宫出血 黄体酮胶囊 治疗效果 疗效观察 子宫内膜异位症 口服吸收 患者依从性 激素替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鹅膏菌中毒2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彭淑娟 李承军 +3 位作者 邵维斌 夏春英 庄元苏 顾炜 《浙江临床医学》 2014年第8期1293-1295,共3页
白毒伞(图1)学名鹅膏菌(Amanita),是一种乳白色伞样真菌,主要含环型多肽类毒素,鹅膏毒肽是环型多肽的主要毒性物质,属慢性毒素,水溶性,口服吸收好,毒素可进入肠肝循环引起中毒。镇江南山风景区附近植被茂盛,初夏雨季温暖潮... 白毒伞(图1)学名鹅膏菌(Amanita),是一种乳白色伞样真菌,主要含环型多肽类毒素,鹅膏毒肽是环型多肽的主要毒性物质,属慢性毒素,水溶性,口服吸收好,毒素可进入肠肝循环引起中毒。镇江南山风景区附近植被茂盛,初夏雨季温暖潮湿,非常适合各种菌类的生长,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本地区因采食白毒伞中毒20例,现回顾分析病例资料。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毒伞中毒 鹅膏菌 临床分析 肽类毒素 毒性物质 鹅膏毒肽 口服吸收 肠肝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理应用扑热息痛的几个问题
18
作者 王玉芳 《天津药学》 1990年第5期56-58,共3页
扑热息痛(醋氨酚,Paracetamol,Acetaminophen,简称APAP)及其复方制剂,为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近年应用日趋广泛。本文对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一讨论。一、药动学特征与临床 APAP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大部分在小肠上段吸收,小部分经胃... 扑热息痛(醋氨酚,Paracetamol,Acetaminophen,简称APAP)及其复方制剂,为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近年应用日趋广泛。本文对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一讨论。一、药动学特征与临床 APAP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大部分在小肠上段吸收,小部分经胃粘膜吸收。其吸收受胃排空时间、胃液PH值、片剂崩解速度等因素的影响。例如,APAP与食物同服时,常延迟药物的吸收速度,不利于迅速产生药理效应。因此对发烧等临时刚药者,宜饭前服用,以利迅速生效。该药起效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扑热息痛 解热镇痛药 药动学特征 饭前服 药理效应 口服吸收 胃排空时间 血药浓度 治疗浓度 肝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万乃洛韦的急性毒性试验
19
作者 王萍 邹敏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1997年第1期43-44,共2页
盐酸万乃洛韦(Valaciclovir tlgdrochloride,256081)是阿昔洛韦(acyclovir,ACV)的L—缬氨酸酯的盐酸盐,盐酸万乃洛韦与ACV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作用相似,256087还具有口服吸收率高(6β9/6)(ACV为19%),与ACV安全性相似(血药水... 盐酸万乃洛韦(Valaciclovir tlgdrochloride,256081)是阿昔洛韦(acyclovir,ACV)的L—缬氨酸酯的盐酸盐,盐酸万乃洛韦与ACV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作用相似,256087还具有口服吸收率高(6β9/6)(ACV为19%),与ACV安全性相似(血药水平相同时)的特点。本试验结果显示,盐酸万乃洛韦小鼠灌胃给药的LD<sub>50</sub>为1.5g/Kg(ACV】10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万乃洛韦 急性毒性试验 阿昔洛韦 病毒感染 灌胃给药 静脉注射 小鼠 半数有效量 口服吸收 药效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磷农药中毒救治体会
20
作者 吕国凤 孙爱玲 李慧芳 《中国民间疗法》 2011年第3期63-63,共1页
有机磷农药中毒是基层医院常见急症。由于病情凶险、转归复杂,如不及时救治,死亡率极高。2002~2009年,我院共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123例,中毒途径有皮肤吸收和口服吸收。共治愈116例,治愈率94.30%;死亡7例,死亡率5.69%。现将治疗体会总... 有机磷农药中毒是基层医院常见急症。由于病情凶险、转归复杂,如不及时救治,死亡率极高。2002~2009年,我院共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123例,中毒途径有皮肤吸收和口服吸收。共治愈116例,治愈率94.30%;死亡7例,死亡率5.69%。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农药中毒 中毒救治 2009年 基层医院 口服吸收 皮肤吸收 中毒途径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