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美国合同法上的口头证据规则
被引量:2
- 1
-
-
作者
杨志利
-
机构
沈阳大学思政部
-
出处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6期34-41,共8页
-
文摘
口头证据规则仅适用于整合合同确认之后,表明在整合合同之前或与之同时的口头证据不得与合同相抵触,也不得补充完全整合合同。口头证据规则排除了对事实的证明,是合同实体法规则,而不是证据法规则。口头证据规则的目的在于确定整合合同中当事人意思的法律效力,它的适用限制是因为超出了它的目的范围。口头证据规则有利于激励当事人协商整合合同,有助于减少诉讼成本,我国民法典应予借鉴。
-
关键词
口头证据规则
整合合同
实体法
合同解释
-
Keywords
parol evidence rule
integrated agreement
Substantive Law
contract interpretation
-
分类号
DF418
[政治法律—经济法学]
-
-
题名论合同解释的历史方法
被引量:3
- 2
-
-
作者
崔建远
-
机构
清华大学法学院
-
出处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1-108,共8页
-
基金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课题"中国民法典编纂重大理论问题研究"(2015THZWJC01)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审视缔约过程,甄别、筛选出形成合同条款的意思表示,乃历史解释以及有关解释的原则亦为方法的题中应有之义。借鉴口头证据规则,确定哪些意思表示属于合同内容,历史解释方法可以发挥作用。对于"简"的合同,历史解释方法发挥的作用有限,甚至没有运用的空间;对于"繁"的合同,历史解释方法则大有作为,可以参考留存的文件来解释正式合同文本中的合同条款。如果采取主观目的论,备忘录、意向书、初步协议以及其他口头的、书面的意思表示在解释合同时就必然受到重视,并将之纳入缔约人所示意思的范畴,而非解释者的意思。换言之,历史解释方法处于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明显的作用。与此有别,如果采取客观目的论,这些文件都被摄入解释者的脑海之中,经过酝酿、思虑,形成解释者被置于缔约人的地位时所表示的意思,再以缔约人赋予合同条款所含意思的面貌出现,于此场合,历史解释方法已经"变味"了,或者说作用已被弱化了。单独运用历史解释的方法存有风险,有必要联系文义解释、交易所处的环境、合同目的等因素,对合同进行解释。
-
关键词
合同法
法律解释
合同解释
历史解释
周围情事
口头证据规则
意思表示
法律漏洞
-
分类号
D923.6
[政治法律—民商法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