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6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赫哲族伊玛堪
1
《文化艺术研究》 2025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赫哲族伊玛堪是中国东北部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伊玛堪用赫哲语叙述,采用诗歌和散文的形式,由许多独立曲目组成,描述部落联盟与战争,包括赫哲族英雄战胜恶魔和入侵者的故事。这项口头传统强调对民族身份和领地完整性的保护,也保存了... 赫哲族伊玛堪是中国东北部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伊玛堪用赫哲语叙述,采用诗歌和散文的形式,由许多独立曲目组成,描述部落联盟与战争,包括赫哲族英雄战胜恶魔和入侵者的故事。这项口头传统强调对民族身份和领地完整性的保护,也保存了有关萨满仪式、捕鱼和狩猎的传统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头传统 物质文化遗产 赫哲族 散文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二十四节气
2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 周年运动 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被引量:1
3
《文化艺术研究》 2021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族妇女从小就从母亲那里学习扎染经纱布、双面绣、单面提花织等纺织技艺。母亲们通过口...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中国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族妇女从小就从母亲那里学习扎染经纱布、双面绣、单面提花织等纺织技艺。母亲们通过口传心授,传授技能。黎族妇女仅凭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和对传统样式的了解来设计纺织图案。在没有书面语言的情况下,这些图案便成为黎族历史、文化传奇、宗教仪式、禁忌、信仰、传统和民俗的记录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面语言 宗教仪式 传统样式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黎族妇女 双面绣 丰富想象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阿塞拜疆木卡姆
4
作者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18年第4期181-181,共1页
阿塞拜疆木卡姆是一种结构严谨的传统乐种,十分适于即兴表演。木卡姆被视为阿塞拜疆的古典音乐,吸收了源自民族的歌颂英雄业绩的行吟诗人的曲调、节奏和表演技巧,在全国各地的各种场合都能听到木卡姆的演唱。这一含有装饰音的乐种,由一... 阿塞拜疆木卡姆是一种结构严谨的传统乐种,十分适于即兴表演。木卡姆被视为阿塞拜疆的古典音乐,吸收了源自民族的歌颂英雄业绩的行吟诗人的曲调、节奏和表演技巧,在全国各地的各种场合都能听到木卡姆的演唱。这一含有装饰音的乐种,由一位男性或女性歌手演唱,与传统乐器的演奏,特别是“塔尔”(长柄十一弦琴)、卡曼沙(四弦琴)、达夫(一种大型手鼓)的乐手配合表演。木卡姆不可能以固定的形式流传,流行的各种乐曲版本,都是由不同的宗师传承下来。他们培养各自的弟子,使其具备即兴发挥的微妙艺术素养和熟练的技巧,能够表现该乐种的多种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也就赖以保存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阿塞拜疆 木卡姆 代表作 人类 即兴表演 艺术形式 古典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5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18年第3期182-182,共1页
游吟歌师(“baul”一词源自梵语“batul”,意为“神灵附体者”)是居住在孟加拉国和印度的西孟加拉的神秘的游吟歌手.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这种歌唱活跃的鼎盛时期,现在再次流行于孟加拉农村.他们的音乐和生活方式对孟加拉文化影响深... 游吟歌师(“baul”一词源自梵语“batul”,意为“神灵附体者”)是居住在孟加拉国和印度的西孟加拉的神秘的游吟歌手.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这种歌唱活跃的鼎盛时期,现在再次流行于孟加拉农村.他们的音乐和生活方式对孟加拉文化影响深刻,特别是极大地影响了泰戈尔(Rabindranath?Tagore)的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作 孟加拉国 人类 20世纪 19世纪 鼎盛时期 生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中国活字印刷术
6
《文化艺术研究》 2023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浙江瑞安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已知唯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木活字印刷术分为刻字、检字、排版、校对、印刷、打圈、划支、填字、分谱、草订、切谱、线装等20道...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浙江瑞安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已知唯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木活字印刷术分为刻字、检字、排版、校对、印刷、打圈、划支、填字、分谱、草订、切谱、线装等20道工序,完整再现了古代活字印刷的作业场景,堪称古代印刷术的活化石。2010年11月15日,以“中国活字印刷术”为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字印刷术 木活字印刷技艺 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浙江瑞安 排版 四大发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媒介变迁视角下的文化场域与动态转型 被引量:1
7
作者 彭译萱 《艺术传播研究》 2025年第2期87-98,共1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保护与传播也在媒介技术的不断更迭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媒介演变的角度出发,可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媒介时代中传播的特征及场域适应性,分析其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保护与传播也在媒介技术的不断更迭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从媒介演变的角度出发,可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媒介时代中传播的特征及场域适应性,分析其传播模式在第一媒介及第二媒介时代的嬗变与困境,由此为在数字化与虚拟场域中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提出一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媒介变迁 文化场域 传播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地方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民宿建设指南》解读
8
作者 熊红 邱萍 代娜 《中国标准化》 2025年第7期171-174,180,共5页
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入,民宿从单一的住宿产品逐渐演变为复合型文化旅游产品。非遗主题旅游民宿通过融入非遗主题,为民宿植入文化灵魂,极大程度丰富了游客的住宿体验,提升了民宿的品质,是文旅融合的典范。四川省地方标准《非物质文化... 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入,民宿从单一的住宿产品逐渐演变为复合型文化旅游产品。非遗主题旅游民宿通过融入非遗主题,为民宿植入文化灵魂,极大程度丰富了游客的住宿体验,提升了民宿的品质,是文旅融合的典范。四川省地方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民宿建设指南》是省内第一部非遗类地方标准,为旅游民宿创成有特色的、有主题的小型住宿设施提供建设和服务的指南,同时也让主管部门拥有对其进行管理的依据。本文介绍了该标准的编制背景和意义,阐述了标准的主要依据和内容,分析了标准的特点,提出了贯彻实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主题民宿 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的脉络和热点——基于知网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分析
9
作者 刘冰清 钟健丽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3期90-99,共10页
非遗数字化研究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线引领下,其研究视角不断拓展至传播学、文化经济学、旅游学等维度。通过Citespace软件系统梳理2003年—2023年中国知网数据库的非遗数字化相关文献发现,近二十年该领域学者在理论研究、技术研究和... 非遗数字化研究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线引领下,其研究视角不断拓展至传播学、文化经济学、旅游学等维度。通过Citespace软件系统梳理2003年—2023年中国知网数据库的非遗数字化相关文献发现,近二十年该领域学者在理论研究、技术研究和实践与应用研究上不断推陈出新,并呈现“非遗数字化留存的理论建构”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探索”再到“非遗与数字化传播的深度融合”的演变趋势。近年来非遗数字化领域持续聚焦于“数字人文”和“数字媒体应用”等热点主题,但同时仍存在研究机构合作不紧密、非遗数字化传播中重技术轻文化、重经济轻内涵等不足。为此需要积极建设非遗人才队伍,形成跨学科多领域合作圈,探索非遗在虚拟空间中的巨大潜力和价值,建设良好的数字人文生态环境,使非遗在赓续传承和传播中丰富我国多样化文化生态格局,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发展 脉络 热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空间识别研究——以宜兴市前墅村为例
10
作者 方遥 郑昊 +1 位作者 祁天乐 蒋涛 《华中建筑》 2025年第4期174-178,共5页
乡土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精神内核,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乡土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空间的识别与保护方式,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延续乡土文脉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该文选取江苏省宜兴市三洞桥前墅村为研究对象,结合近... 乡土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精神内核,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乡土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空间的识别与保护方式,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延续乡土文脉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该文选取江苏省宜兴市三洞桥前墅村为研究对象,结合近年来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空间识别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空间识别因子,构建识别框架与方法,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识别指标权重;其次,在对前墅村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空间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空间分布特点,划分了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空间;最后提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空间保护建议。该文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载体的保护模式,并以前墅村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对传统村落全要素文化遗产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物质文化遗产 识别 承载空间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耦合的机理和动力
11
作者 李宝丰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105-108,共4页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旅游耦合发展,是“文化强国”“体育强国”背景下激活与保护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的一种新思路。结合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现状,从文化资源交融共享、市场需求升级创新、保护传承活化...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旅游耦合发展,是“文化强国”“体育强国”背景下激活与保护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的一种新思路。结合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现状,从文化资源交融共享、市场需求升级创新、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经济增长与就业、文化传播交流、社会影响与价值等方面分析二者之间的耦合机理,并揭示其耦合发展的动力因素,以期为河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 耦合机理 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现状(2013—2023年)——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12
作者 宋燕 王帅龙 王欣宇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5年第5期3-8,共6页
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之一,非遗的外宣翻译已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非遗文化的重要渠道,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生成中国非遗外宣翻译研究系列知识图谱,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2013—2023年... 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之一,非遗的外宣翻译已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非遗文化的重要渠道,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生成中国非遗外宣翻译研究系列知识图谱,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2013—2023年间中国非遗外宣翻译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基于此,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非遗外宣翻译研究现状,旨在整体把握近年来学术界对于中国非遗外宣翻译的研究动态,以期为中国非遗文化“走出去”的后续研究提供路径参考,推动中国非遗外宣翻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外宣翻译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路径探赜
13
作者 马知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5年第3期51-55,共5页
“研培计划”已实施十年,参与该计划的高校充分见证了非遗传承人的成长和中国非遗保护理念的逐步成熟。研培计划既助力非遗传承人传承能力的提高,又扩展了非遗项目的生存空间,增强了非遗项目的自我造血功能;推动了研培高校非遗学科的发... “研培计划”已实施十年,参与该计划的高校充分见证了非遗传承人的成长和中国非遗保护理念的逐步成熟。研培计划既助力非遗传承人传承能力的提高,又扩展了非遗项目的生存空间,增强了非遗项目的自我造血功能;推动了研培高校非遗学科的发展和非遗人才的培养;研培成为非遗传承人和市场对接的中介场;助力乡村振兴和残疾人事业,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有针对性地从学员需求出发,持续挖掘研培工作的潜力,才能进一步推动非遗的可持续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培计划 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遗学科 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14
作者 齐达 江启迪 徐丛明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5年第4期99-101,共3页
在我国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其独特性与差异性。目前在乡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乡村景观设计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大部分的公共空间都只是满足了基本的居住需要,缺乏对精神层次的追求。本文阐述了乡村振兴与非物质... 在我国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其独特性与差异性。目前在乡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乡村景观设计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大部分的公共空间都只是满足了基本的居住需要,缺乏对精神层次的追求。本文阐述了乡村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密联系,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乡村发展的独特意义。深入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途径,包括将非遗元素融入乡村建筑风貌、景观小品、公共空间等方面,以提升乡村景观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最后,对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提出展望,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景观建设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物质文化遗产 景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4I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传播策略研究
15
作者 詹一虹 何叶紫 《新闻论坛》 2025年第2期27-31,共5页
本文基于4I理论(趣味性、利益性、互动性、个性化),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类短视频在抖音平台上的传播策略。研究表明,短视频凭借其直观生动、传播迅速的特点,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契机,突破了传统传播的时空限制,增强了文化... 本文基于4I理论(趣味性、利益性、互动性、个性化),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类短视频在抖音平台上的传播策略。研究表明,短视频凭借其直观生动、传播迅速的特点,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契机,突破了传统传播的时空限制,增强了文化传播效果与受众覆盖面。然而,当前非遗短视频传播仍面临受众圈层化、内容同质化、互动性不足及商业变现困难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以趣味性原则强化非遗IP的活态传承、以个性化原则深化文化内涵、以互动性原则构建多元互动生态、以利益性原则提升商业价值,通过优化传播策略,非遗短视频能够在保持文化独特性的同时,吸引年轻受众,增强传播效果,推动非遗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I理论 短视频 物质文化遗产 传播策略 抖音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至花灯的视觉化呈现探索
16
作者 李慧 《艺术家》 2025年第3期122-124,共3页
东至花灯是发源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的民俗文化活动,历经三百年的发展已成为安徽地域文化的独特符号,其经典灯型如“六兽灯”“八仙过海灯”,既寄托了人们对和谐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彰显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传递出质朴而深... 东至花灯是发源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的民俗文化活动,历经三百年的发展已成为安徽地域文化的独特符号,其经典灯型如“六兽灯”“八仙过海灯”,既寄托了人们对和谐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彰显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传递出质朴而深邃的文化情感与审美追求。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浪潮,数字化传播成为保护与传承东至花灯的新方向,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事业繁荣与文化产业振兴提供了强大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化呈现 安徽省 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17
作者 张善鑫 蒋光辉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5年第1期9-15,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蕴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和思想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形”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铸牢中华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蕴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和思想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形”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有感”实践,学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有效”成果。研究提出了以校本课程为依托,以校本教材开发和教师队伍建设为辅助,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载体;以主题活动为重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序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团,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感”实践;以学校为主导,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形 有感 有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民间俗信、国家祀典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鹿邑老子祭祀的历史流变与价值分析
18
作者 高舒 罗珊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5年第3期65-73,共9页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的老子祭祀有着千年的传统。从秦汉时期的民间祭拜,到唐宋时期的国家祭祀,历经元明时期的过渡,清末民初的世俗回归,到当代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框架,在官民互动视角下,士人阶层与民间百姓在文化传承中交替发挥着重...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的老子祭祀有着千年的传统。从秦汉时期的民间祭拜,到唐宋时期的国家祭祀,历经元明时期的过渡,清末民初的世俗回归,到当代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框架,在官民互动视角下,士人阶层与民间百姓在文化传承中交替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穿越千年的老子祭祀在文化调适与创新中发生价值重构,形成跨越时空的文化认同纽带,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载体。老子祭祀的未来走向,需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祭典 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俗信 国家祭祀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中新媒体交互设计应用策略
19
作者 孙文涛 郭嵩 戴卓龙 《艺术家》 2025年第1期32-34,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资源进行再设计的文创产品。这类产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固有文化元素为基石,巧妙结合了先进的新媒体数字技术,致力于在互联网交互平台上不断拓展非遗文创产品的影响力。我们秉持“新媒...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资源进行再设计的文创产品。这类产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固有文化元素为基石,巧妙结合了先进的新媒体数字技术,致力于在互联网交互平台上不断拓展非遗文创产品的影响力。我们秉持“新媒体+传承”的研究思路,将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进行交互设计、深度融合,以期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的独特创新力。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能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非遗文创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从而实现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应用策略 创意产品 深度融合 文创产品 交互设计 固有文化 文创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
作者 赵雨萌 徐菲 +1 位作者 姚世杰 赵志军 《天工》 2025年第7期28-31,共4页
研究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其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基于536项数据,以黑龙江省非遗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学分析方法对非遗的时空分布进行可视化呈现,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其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基于536项数据,以黑龙江省非遗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学分析方法对非遗的时空分布进行可视化呈现,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发现黑龙江省非遗在时间上呈现“向中心汇聚”的发展轨迹,不同历史阶段的非遗在数量和类型上差异显著;空间上呈现聚集性分布,在哈尔滨、牡丹江和齐齐哈尔形成了3个高密度核心区。河流水系、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都是影响黑龙江省非遗时空分布的重要因素。针对黑龙江省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重视松花江、嫩江、牡丹江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促进非遗与经济的合理互动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黑龙江省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传承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